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3240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docx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1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

1、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要从先辈们的经历中学到生存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

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遗产,是多方面的,每一代人都必然要对先前各代人遗留下来的遗产进行清理、继承和发扬有利于自己创造自己

新的生活遗产,扬弃那些不利于创造自己新的生活的遗产。

A.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B.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

历史本来就是世代相传地发展和演变的,每一代人。

2、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或社会功能,总而言之,就是满足人们寻求“史鉴”

“史师”的需要。

A.“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以史为鉴,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人们的现实的实践)

B.“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历史学的积极认识成果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质)

C.“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历史学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

3、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A、《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B、“历史”三层含义:

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

的历史学

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

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4、历史学的本体论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

历史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现象和过程

是不是客观存在的?

它的发展演变有没有规律?

如果有规律,那是什么样的规律?

是否存在决定历史进程的根本因素

或终极原因或动力?

如果有那是什么样的因素、原因或动力?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社会历史观的问题,也都是

史学本体论的根本性问题。

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区别:

世界观是对整个宇宙的观点看法,而社会历史观则主要集中于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看法

5、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在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体系中,长期存在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的分歧和论争

A、人本主义(强调主观):

强调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且认为人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等等精神因素具有首要意义。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的突出代表有弗洛伊德主义、萨特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第一个特点(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史学本体论)

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

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强调一切历史活动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

这是一种主张精神因素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

其中包含两种倾向,一是(领袖、精英人物决定论)强调领

袖、精英人物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是代表者;二是(大众群体决定论)强调群体的、大众

的精神决定历史进程。

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马克斯•韦伯是代表者。

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的第二个特点:

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

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看到了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比忽视精神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科学主义或

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胜出一筹;但是它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客观条件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尤其看不到引起

人们的思想、意志、目的、动机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源来自于物质生活,看不到其发展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并

由此否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存在,从而陷入了谬误。

B、科学主义(强调客观):

在当代西方主要表现为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经过经验观察到的“经验世界”一起“经验规

律”才具有首要意义。

第一特点:

认为人类社会总是存在一些结构,具有特定的功能,在长期里、甚至整个人类历史

过程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社会功能总体系”理论:

为该系统有

A(经济子系统)、

G(政治子系统)、

I(社会组织子系统)、

L(文化价值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四个

字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社会历史的进化,同时他强调文化价值观念子系统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特点:

他不同意

人本主义史学本体论断言历史毫无规律可言,肯定其中存在着某些不以人意识为转移的规律。

但是其中的规律不是因

果必然性的规律,只是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多次重复出现的现象归纳出来的一些结构或模式。

C、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双方都看到了真理的某些方面,但都走上了极端失于余片面,甚至流于荒谬。

D、多元折中主义的史学本体论:

上面两者的结合,特点是:

“强调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因素是多重多样的人为的、客

观的等等因素都有。

解释某种历史时比较泛,解释不清,什么都可以解释同时又什么都解释不清,因为他否定了任何

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有其终极原因或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否认有共同的因果必然性的规律。

6、多元折中主义及其特点

它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决定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那样的物质和经济因素,也有精神和文化因素。

它强调多种因素随机组合,决定着历史进程和结局。

7、马克思主义史学本体论及特点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也有自己的史学本体论,其核心就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的实践能力,是决定社会历史进程的终极原因或根本动力。

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增长既决定着、推动着人们与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经济、社会、政治、精神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关系和体现那些交往关系的结构、体制和制度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也决定着、推动着人们的精神(包括思想、观念、目的、意志等等)从蒙昧的低级状态向科学理性日益增强的高级状态发展。

这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8、史学认识论及解决问题

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主要探讨人们能否认识历史的真相?

历史学能否成为提示客观真理的科学?

或者说,怎样才能使历史学成为提示客观真理的科学?

9、史学方法论及解决问题

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回答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根据不同的历史研究对象和任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的问题。

因此,它首先需要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不同性质、特点和适用对象做出明确的区分。

 

10、历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及其与本体论的关系

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

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历史学本体论直接主导着方法论,还直接主导着史学认识论。

11、兰克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

代表人物:

德国的魏茨、吉泽布雷希特,英国的斯塔布斯、阿克顿勋爵和剑桥学派等。

12、后现代主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

倡导者:

法国的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股哲学思潮,它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一系列理念,进行猛烈地批判和否定。

由于其否定的对象主要是18世纪以来在西方居于主流地位的“现代理性”,这股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

这一哲学的本体论可称之为“文本本体论”。

它把一切认识对象,包括物质和精神的认识对象都归结为“文本”,认为一切“文本”本身都没有确定不变的内涵,由此决定它在认识论上持一种具有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特征的认识论,强调人对文本含义的解读,也总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任何解读都只是具有见仁见智的相对价值,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或任何他人的解读宣称为唯一真理。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具有相对性,有助于提醒人们防止陷入武断和偏执的谬误。

但是它根本否认历史学揭示历史真相和科学真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由此也就根本否定了历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品格和存在价值,一切有志于追求历史真理的人们都是不能赞同的。

13、客观主义史学认识论

历史客观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

它主张历史研究者“排除自我”,保持纯客观的不偏不倚立场,切忌带着这样那样的理论、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完全让“史料说话”,“让史实说话”,有的还主张“史学即史料学”。

兰克和兰克学派是主张这种史学认识论的突出代表。

实践唯物主义的史学认识论认为,任何研究者都不可能不带着某种立场、观点研究历史;任何史料、史实都不可能自己“说话”,都是研究者在说话,是研究者对史料、史实的解读,而且一切解读都总是渗透着解读者的立场、观点的。

14、天命神学史观

是一种唯心史观,上古中古时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天命—神学史观占主导地位。

原因:

这是由当时小生产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活和与之相应的普遍的人身依附关系决定的。

主张:

是把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现象及其变化的终极原因归结为天命或种种神灵意志。

代表人物:

司马迁,希罗多德,柯林武德,克罗齐,奥古斯丁,西塞罗,托马斯·阿奎那。

15、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公元354年-430年,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

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

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

16、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纳,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

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17、人性理性史观

一种在近代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史观,主张:

把人性、更改视为决定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兴废存亡的终极原因。

代表人物:

意大利的维柯、德国的赫尔德等。

18、汤因比,孔德对社会历史规律和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论述。

阿诺尔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年-1975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他的叔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也叫阿诺尔德·汤因比(1852-1883)。

为了区分两者,我们通常都称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汤因比著述颇丰,其中以他十二巨册的《历史研究》为最辉煌。

汤因比治史,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的单位,他把世界历史划分为26种文明,并以人的生老病死现象,来解释文明的兴衰与死亡,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

奥古斯特·孔德,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

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实证逻辑体系》等。

19、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史观发现的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它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

20、巴勒克拉夫说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影响

第一,它既反映又促进了历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从描述孤立的(主要是政治的)事件转向对社会和经济的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的研究。

第二,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家认识到需要研究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把工业关系当作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的现象,并且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技术和经济的历史。

第三,马克思促进了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研究,尤其是他们在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作用。

第四,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结构观念以及他对阶级斗争的研究不仅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特别引起了对研究西方时期资产阶级形成过程的注意,也引起了对研究其他社会制度,尤其是奴隶制社会、农奴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中出现的类似过程的注意。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重新唤起了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历史学理论的兴趣。

21、唯物史观未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一些论著对唯物史观的阐释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偏颇;那些偏颇不但给唯物史观的反对者们留下了非难唯物史观的种种借口,而且使唯物史观的不少拥挤者也产生了种种困惑。

在唯物史观的理解和阐释上出现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倾向。

(有些答案不明确)

22、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科学

1、它首先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2、它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或“隶属于一定阶级”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或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想象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3、它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而不是历史唯心论者设想的那种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包括他们的人性——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因此我们说,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23、什么是规律,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规律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只能认识它,利用它来改造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并且限制某些规律对人类的破坏作用,是人们进行科学预测,制定实践计划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说过: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在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决定人们的意识。

24、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之间的关系

1、客观限定性

是指历史发展的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2、主体选择性

3、主体选择性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对社会发展形式或道路的能动性选择。

3、客观限定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1)社会历史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存在于人的有意识的历史活动之中,并通过人的

历史活动实现。

没有离开人的历史活动的抽象的规律。

(2)人的有意识的历史活动决定了社会历史规律的形式和特点:

社会历史规律是统

计规律,具有平均性、总体性特点。

不同主体的思想动机及其支配下的历史活动的方向不相同甚至相

反,因此个体的历史活动是随机的、无规律的,但大量个体历史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即历史总

体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是统计规律,以平均数形式存在。

(3)社会历史规律的总体性、平均性的特点为人的活动提供了由多种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这既为主体的选择限定了范围,也为主体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4)主体的选择性并不改变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规律性。

因为,主体选择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的选择;支配主体选择的目的、动机本身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不同主体的选择往往相互冲突,从而造成历史发展不以任何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主体的选择只有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是正确的,才可能实现主体的目的。

25、结合实例分析社会历史阶段的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或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不可贵直属一和可跨越性的论述,精辟地阐明了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去性之间的关系。

在马、恩看来,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或历史阶段是可以跨越的,但跨越是有条件的。

是否能够跨越,取决于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

其中的主观条件,就是参与历史进程的人们的主体能到性的状况,主要就是处在不同经济地位上的各个阶层、阶级参与变革现实的实际力量的较量。

实例:

(卡夫丁峽谷。

公元前321年,意大利。

比喻被迫接受耻辱)。

26、自然条件对人的制约和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环境创造人,同样的人也创造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马、恩摒弃“二律背反”式的“互相创造”论,强调归根到底“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是能动的一方,自然界是受动的一方。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人类“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和控制、调整自然界的能力,应该看作自变量,而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力则是随着这个自变量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的因变量。

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强度成反比。

人类控制自然界能力的发展程度与自然界对人类的制约广度成正比。

从唯物史观看来,人类出现以后,他所面临的自然界,已经是打上了人类活动烙印的、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着的自然界了。

它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而对人类发生影响,而一代接一代的人们在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自我改造,实现着自身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27、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任何社会历史现象的产生、演化和消亡都具有自身内在的原因,存在着因果关系。

任何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是必然的,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历史的必然性并非是先于现实的人而存在的,而是由人推动的结果。

偶然性,是指社会历史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或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发生的情况。

历史偶然性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没有直接联系,但其背后常常隐藏着历史必然性。

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既承认必然性,规律性,也承认偶然性,历史的运动就表现为二者的辩证统一。

28、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

第一,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或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第三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或最终动力。

第四,人们的物质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五,各种因素的合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29、如何理解历史发展中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合力。

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指的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原动力。

恩格斯认为历史的最后动力就是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与条件,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必须从人类经济活动中去寻找。

人类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也是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其中,生产力是更为根本的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方面运动变化的终极原因与动力。

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则是来源于经济活动、又反作用于经济活动的政治、思想文化等动力因素。

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物质利益的诉求、人的意志等因素,是直接失去历史运动的力量。

历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及力量推动的,每一个人、每一种因素的力量都融合在“合力”之中;作用于历史运动的各种力量,其作用力的方向是不相同的,有的是正向动力、有的是负矢力量;历史合力中各种力量的大小、作用是不同的,经济运动是终极动力,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中各因素都是直接动力。

各种方向、层次的力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融合为历史的“合力”,促进历史事迹及其发展。

30、从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看历史动力

第一,促使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的动力。

1、手工业从农业和农村中的分享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兴起。

2、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破坏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和农奴制度。

3、“在15世纪末,货币已经把封建制度破坏和从内部侵蚀到何种程度,从西欧在这一时期被黄金热所迷这一点看得很清楚。

到远方去冒险寻找黄金的渴望,虽然最初是以封建和半封建形式实现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已经与封建主义不相容了。

”4、在商品货币经济冲击之下,封建主阶级日益没落。

5、在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的形势下,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趋势加强了。

第二,促使西欧封建社会解体的直接动力。

1、法律性质的反封建性。

2、由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3、14世纪,火药和大炮的使用方法传入欧洲,也起了革命性作用。

4、印刷术的推广。

5、所有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

31、怎样分析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原因

从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合力的角度,对此状况进行分析。

1、唐朝的“两税法”改革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部分质变的标志。

二、促成封建依附关系发生变化的“最后动力”。

深入地考察可以看到,促成那一变革的最后动力仍然是经济运动,是基于劳动者自主活动能力提高而促成的生产力的发展。

三、促成依附关系变化的“直接动力”。

土地私有化倾向的发展,是促成封建土地国有制难于照旧维持下去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关系关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豪绅大地产主阶层日益腐朽和衰落,是促成私家隐户奴役制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辅助因素。

形形色色的大地产主对封建国有土地和国家编户的不断侵蚀,也是促使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国家编户奴役制崩溃的辅助因素之一。

封建政权采取的措施,主观上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但有些措施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编户奴役制和私家隐户奴役制的崩溃。

儒家民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在促进封建社会变革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对于促进这两种奴役制度的崩溃起到了摧枯拉朽的直接动力的作用。

四、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