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62533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docx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 2.docx

脊索动物门圆口纲鱼纲+作业2

问答题

1.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试加以简略说明。

主要特征:

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次要特征:

腹位心脏、肛后尾、内骨骼

一般特征(与无脊椎动物共有特征):

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后口、身体分节(分部)

2.脊索动物门可以分几个亚门、几个纲?

简要记述一下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现存脊索动物约有4万1千多种,分属2个类群3个亚门

一、尾索动物亚门

幼体具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变态后消失,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终身存在。

二、头索动物亚门

终生存在脊索动物3大特征,脊索纵贯全身,向前伸至神经管前端。

3、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

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

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

(一)圆口纲(无颌和成对附肢、脊索终生存在)

(二)鱼纲(具颌和成对附肢、用鳃呼吸)

(三)两栖纲(水陆两栖)

(四)爬行纲(陆生、开始出现羊膜卵)

(五)鸟纲(全身被羽、前肢特化成翼,恒温)

(六)哺乳纲(全身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3.什么是逆行变态?

试以海鞘为例加以说明。

1从幼体到成体结构更为简单化(失去一些重要器官)的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2海鞘逆行变态:

躯体前端吸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包括肌肉、脊索和背神经管的大部分 )逐渐退化,残留的神经系统退化为神经节,眼点和平衡器消失,躯体被被囊所包裹,开始营固着生活。

4.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幼体具3大特征:

脊索、背神经管、鳃裂;

脊索和背神经管仅见于幼体的尾部,而成体退化或消失——尾索动物;

体表被有被囊(一种近似植物纤维素的囊状结构)——被囊动物。

5.头索动物何以得名?

为什么说他们是原索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1其脊索纵惯全身并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所以叫头索动物。

2因为:

.头索动物终身具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等典型的原索动物特征。

6.简述文昌鱼的外形和躯体结构。

分析文昌鱼形态结构中的原始性、特化型和进步性。

1形态特点:

体形似小鱼,3-6厘米,左右侧扁,两端尖,全体粉红色,半透明,平行排列的肌节清晰可见。

2.内部构造

(1)皮肤

表皮层(单层柱状细胞)、真皮层(冻胶状结缔组织)

(2)骨骼

尚未形成真正的骨骼,以脊索为中轴支架。

附肢:

仅有不成对的奇鳍(背鳍、尾鳍、肛前鳍)

腹褶:

腹面两侧皮肤下垂形成的结构

(3)肌肉

60多对按节排列的“V”字形肌节,主要集中于背部。

(4)消化和呼吸器官

食物随水流经口笠(触须)、前庭、口(缘膜和触手)、咽(内柱、围咽沟和咽上沟)、肠、肝盲囊、肠、肛门、体外。

呼吸:

水由口、咽、鳃裂、围鳃腔、腹孔(围鳃腔孔)、体外。

(5)血液循环

闭管式循环

狭心动物——无心脏,仅具能搏动的腹大动脉。

血液无色,在腹面由后向前流,在背面由前向后流。

(6)排泄器官

数10对按节排列的肾管位于咽壁背方的两侧,与原肾相似。

代谢废物通过体腔液渗透进入管细胞,经鞭毛摆动到达肾管、肾孔、围鳃腔、体外。

(7)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背神经管(无脑和脊髓的分化)

周围神经:

脑泡发出2对“脑”神经、神经管两侧发出成对的脊神经

感觉器官:

脑眼(光感器)、眼点(色素点)、感觉细胞

(8)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生殖腺26对,无生殖导管。

精巢白色,卵巢淡黄色

3.文昌鱼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

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脏,终生保持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以分节排列的肾管排泄等等,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在胚胎发育方面,文昌鱼在一些方面与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相似,另一方面又与脊椎动物一致,这也说明文昌鱼在两大类动物中处于过渡地位。

7.试绘制文昌鱼的血液循环线图。

 

8.理解和掌握文昌鱼的胚胎发育各阶段的特征。

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文昌鱼身体前部中胚层以体腔囊法形成(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而后部的形成方式与脊椎动物一致(复杂的裂体腔法)。

特征

1.文昌鱼在6~7月产卵,通常产卵和受精都在傍晚进行。

卵小而含卵黄少,为均黄卵,卵径0.1mm~0.2mm。

2文昌鱼的发育需经历受精卵一桑椹胚一囊胚一原肠胚一神经胚各个时期,才孵化成幼体。

3受精卵进行几乎均等的全分裂,经过多次细胞分裂后,使许多细胞结成一个形似实心圆球的桑椹胚。

桑椹胚在继续细胞分裂的同时,中心的细胞逐渐向胚体表面迁移,从而变成一个内部充满胶状液的空心囊胚,囊胚中的腔为囊胚腔,囊胚上端的细胞略小,称动物极,细胞较大的下端是植物极。

4接着囊胚的植物极大细胞向内陷入以至与上端动物极细胞的内壁互相紧贴,囊胚腔因受挤压而消失,被新出现的原肠腔所代替。

原肠腔以植物极细胞内陷处的胚孔与外界相通。

此时胚胎已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分别称为内胚层和外胚层,胚体表面长有纤毛并能在胚膜中进行回旋运动。

胚胎发育到这个阶段称为原肠胚。

5原肠胚的后期开始胚体延长、产生中枢神经、胚层进一步分化及各器官系统的形成。

原肠胚自前端沿背中线至胚孔的外胚层下陷成神经板,与此相邻的两侧外胚层同神经板脱离,互相靠拢而完全愈合,是将来的表皮部。

下陷到表皮内的神经板首先在板的两侧往上隆起成神经褶,然后卷合围成背面留有一条纵裂的神经管,管内为神经管腔。

其前端以神经孔和外界相通,后端经胚孔与原肠相通成神经肠管。

6成体时,神经孔关闭成嗅窝,而神经肠管也闭塞不通并在胚孔部形成肛门,此时的胚胎称为神经胚.

9.文昌鱼在动物学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1.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鉴别性特征:

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2.文昌鱼具有一系列原始性特征:

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无心脏,终生保持原始分节排列的肌节,以分节排列的肾管排泄等等,是介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3.在胚胎发育方面,文昌鱼在一些方面与棘皮动物、半索动物相似,另一方面又与脊椎动物一致,这也说明文昌鱼在两大类动物中处于过渡地位。

研究文昌鱼对理解和说明动物的系统进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10.试述脊索动物的起源。

关于脊索动物起源的假说

主要有:

腔肠动物说、环节动物说、纽虫说、节肢动物说、棘皮动物说等。

棘皮动物说:

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中分为两支。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为无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

脊索动物的假想祖先

原始无头类:

具有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蠕虫状的后口动物。

原始无头类的发展

一部分进化为原始有头类,进而演化为脊椎动物

另一部分多数被淘汰,仅少数存留并演化为两支,其一为尾索动物,另一为头索动物。

脊椎动物的出现和演化

脊索动物进化的关键阶段

水中的进化

水生到陆生的进化

陆地上的进化

11.为什么说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的一个纲,简述其主要特征。

1.无上下颌。

但由于适应寄生或半寄生生活具口漏斗(吸附)、舌上具角质齿和1对“唾腺”(抗凝血)。

2.无成对偶肢。

支持奇鳍的为不分节的辐鳍软骨;尾鳍为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原尾型(内外结构完全对称)

3.脊索终生保留,无真正的脊椎骨。

4.脑颅不完整:

仅相当于高等脊椎动物颅骨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

5.肌肉仍保持原始的肌节排列。

6.具7.没有胃的分化,肠内具螺旋瓣(增加吸收面积)。

8.七鳃鳗雌雄异体,盲鳗雌雄同体,生殖和排泄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有特殊的鳃囊和内鳃孔,又称囊鳃类

12.七鳃鳗的消化、呼吸系统由什么特点?

这些结构和七鳃鳗的生活习性有何关系?

消化系统:

1口漏斗深处为口,无上、下颌。

2口内具小舌,舌上有角质齿,称锉舌。

锉舌能上下运动将口开闭。

3七鳃鳗靠口漏斗吸附鱼体,并借口漏斗和锉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有口腺,分泌物使血不凝固。

口后为咽,咽分背腹两管,背管为食道,腹管为呼吸管。

4食道接肠,无胃。

肠为直管,肠内有纵走的螺旋状垂膜,称盲沟或螺旋瓣,伸入肠腔,增加消化吸收面积。

肠前端腹面具两叶肝脏,但无胆囊、胆管。

胰细胞群散布在肝和肠壁上。

呼吸系统:

1.呼吸管:

口腔后部腹面分出的一支盲管,入口处有缘膜,当食物进入咽部时,缘膜即将呼吸管挡住,防止食物进入呼吸管。

呼吸管为一盲管,两侧寄有7个内鳃孔,各通入一球形鳃囊,再经外鳃孔通出体外。

2.鳃囊:

球形,由两个孔,内鳃孔(通呼吸管)和外鳃孔(通体外),共有7对鳃囊,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鳃囊内壁具许多鳃丝,起源于内胚层,为呼吸的本体。

3.呼吸水流进出口:

均通过外鳃孔,与鱼不同,鳃囊周围肌肉收缩,水流出,鳃囊弹性复位时,水流入,与口漏斗经常吸附在鱼体有关。

七鳃鳗因适应寄生生活,水流皆通过外鳃孔进出而别于鱼类。

水进入鳃囊,与鳃毛细血管行气体交换。

习性:

七鳃鳗有淡水产,也有海水产。

均营半寄生生活,常用口吸盘吸附在鱼类身上,吸食鱼的血肉,给渔业造成危害。

13.七鳃鳗目和盲鳗目有什么重要区别?

七鳃鳗目:

1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2具吸附型口漏斗和角质齿;

3鳃囊7对,当吸附时,水由外鳃孔进出;

4卵小,幼体期长,发育经变态。

盲鳗目:

营完全寄生生活;

1无口漏斗;

2皮肤粘液腺极其发达,具4对口缘触须;

3眼退化,隐于皮下;鳃孔1-16对;

4生殖腺在结构上极为特殊,幼体生殖腺前部是卵巢,后部是精巢。

成体的性别决定于幼体期两种生殖腺的发育程度。

卵直接发育

14.简述七鳃鳗的生活史及幼鳗的变态发育。

为什么沙隐虫被认为是最原始脊椎动物的躯体结构模式?

1.七鳃鳗在生殖季节,均需溯河洄游到江河上游产卵、排精,然后亲体死亡。

受精卵沉入水底,在沙中孵化。

经一月左右孵出幼体,称沙隐幼虫,经3-7年变态为成体。

沙隐幼虫有许多特征似文昌鱼,如:

无口漏斗和角质齿,有上下唇,上唇呈马蹄形,似文昌鱼的口笠;无呼吸管而有内柱,变态后内柱演变为甲状腺。

沙隐幼虫的生活方式为钻沙少动,被动滤食,昼伏夜出

2.鳃鳗的幼体为沙隐虫,与成体区别很大,但其有许多特征近似于文昌

鱼。

相似的特征如:

(1)有连续的鳍褶沿背侧延伸绕过尾部;

(2)口部具上下唇,上唇大而呈马鞍形,似文昌鱼的口笠;

(3)咽部具围咽沟和内柱,内柱在变态后成为成体的甲状腺,内柱与甲状腺的同源关系在文昌鱼中也得到证实;

(4)有与文昌鱼相同的呼吸和钻泥沙的被动取食方式;

(5)具有似脊椎动物集中的心脏和感觉器官等。

这种近似可能把沙隐虫看成是脊椎动物祖先的模式,也支持了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密切的亲缘关系、并可能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沙隐虫阶段将持续3~7年,最终变态为成体。

15.从甲胄鱼与圆口类在结构上的相似性来考虑其进化关系。

圆口类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低等、最原始的一纲,是由原始有头类发展出的一支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

推测圆口动物与古老的甲胄鱼类(寒武纪晚期)具有共同的祖先。

16.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适于水生生活的一大类群。

试从他们的形态结构上加以说明。

1体多呈纺锤形,并常覆盖有保护性的鳞片;

2终生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

3以鳍运动,不仅有像圆口纲那样的奇鳍,还有成对的偶鳍(胸鳍和腹鳍)。

有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偶鳍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动物的运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了基础。

17.鱼类和圆口类有何异同点,这些异同点说明什么?

1不同点

1鱼纲有下颚、发达单眼、成形脊椎(注意,不是脊索)、鳞片、发达的附肢形态的鳍,而圆口纲没有这些;

2鱼纲多营游动生活,圆口纲多营寄生生活。

2这些说明了鱼纲比圆口纲先进,拥有比圆口纲更加进化的结构。

18.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

骨鳞:

栉鳞、圆鳞、硬鳞;盾鳞。

奇鳍:

背鳍、臀鳍、尾鳍;

偶鳍:

胸鳍、腹鳍。

原尾、歪尾、歪尾、正尾

19.比较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骨骼系统,各有些什么特点?

1软骨鱼全部为软骨,但有钙盐沉积,硬骨鱼骨骼已经骨化,但骨化程度相对不高。

2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的脊柱和肋骨的基本结构相似。

软骨鱼类脊柱有一连串软骨的脊椎骨关连而成,按体节排列,取代脊索,构成强有力的支持及保号脊髓结构。

脊柱分为躯干椎和尾椎两部分;而硬骨鱼类肋骨发达,弯刀形,与躯干椎的横突相关节,以保护内脏。

尾椎具有典型脊椎骨的结构,但无肋骨。

3头骨:

软骨鱼类头骨可分为保护脑及嗅、视、听等感官的脑颅,和围绕消化管前段、支持颌、舌、鳃的咽颅的两部分;硬骨鱼类头骨骨片复杂化,骨块数多于脊椎动物中任何一纲。

4带骨:

软骨鱼类的肩带成半环形,紧位于咽颅后方,横列在身体腹方,不与头骨或脊椎直接相连;硬骨鱼类肩带位置靠前,由伸向背面的肩胛骨、腹面的乌喙骨、上匙骨、匙骨等组成。

5鳍骨:

软骨鱼类的鳍骨由基鳍骨、辐鳍骨、和鳍条组成,由近到远依次排列;硬骨鱼类鳍骨背鳍和臀鳍的骨片主要有一系列的深埋于体肌内并插在肌棘或脉棘之间的基鳍骨组成,其上部有不发达的辐鳍骨,每个基鳍骨的上部支持一根棘或鳍条。

20.鱼类消化管的结构是如何与他们的食性相适应的?

答:

①口的位置与食性的关系:

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口为上位;以底栖生物或附生

在石头上的藻类为食的鱼,口为下位;以中上层食物为主的类,口为端位。

②牙齿与食性的关系:

肉食性鱼类牙齿比较尖锐;杂食性鱼类牙齿多呈切刀形,缺刻形,磨形或刷形;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牙齿较细弱或作绒毛状。

③鳃耙与食性:

草食或杂食性鱼类,鳃耙短而疏;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鳃耙长而密。

④胃肠与食性:

草食、杂食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长;肉食性鱼类,

胃肠分明可辨,肠管较短。

⑤消化酶与食性:

肉食性鱼类胃液中胃蛋自酶活性较高;非肉食性鱼类胃蛋白酶少,而

淀粉酶、糖原分解酶,麦芽糖酶含量多;捕食甲壳和浮游生物的鱼类,胃内几丁质分解酶

活性高。

21.鳔的功能是什么,有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1功能:

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

2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

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如

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

3开鳔类:

通过鳔管直接由口吞入或排出,或由血管分泌或吸收一部分。

闭鳔类:

通过特有的红腺和卵圆区调节鳔内气体。

22.比较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循环系统的主要不同点。

心脏

1动脉圆锥:

为心室的延伸,具有主动收缩的功能,属于心脏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原始的性状,为软骨鱼及少数硬骨鱼所拥有。

2动脉球:

硬骨鱼心室前方的一圆球状构造,无收缩功能,为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不是心脏的组成部分。

动脉、静脉、鳔循环

硬骨鱼类与软骨鱼类的相似

23.简述淡水河海水鱼类肾在调节体内渗透压方面所起的作用。

淡水硬骨鱼类 

血液相对于水环境属于高渗体系,必须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同时从外界补偿体内盐分的散失:

肾小体发达,鳃上皮具有从水中吸收盐分的细胞。

 海水硬骨鱼类

血液相对于水环境属于低渗体系,体内面临失水,必须从外界获得足够的水分,同时排出多余的盐分:

肾小体多退化,大量吞海水,过多的盐分通过鳃上皮的泌氯腺排出。

 血液中积累大量尿素,渗透压大于海水,需要排出多余的水分和盐分:

肾脏排尿,多余的盐分由鳃上的泌盐细胞或直肠背面的直肠腺排出。

24.鱼类感觉器官的结构如何适应水生生活?

侧线系统

侧线器官呈沟状或管状,埋在头骨或皮肤下面,由许多小管与外界相通,管内充满粘液。

管壁上分布有感觉器,由感受机械刺激的神经丘和感受电刺激的壶腹器官构成。

侧线具有感知水流、确定方位 、辅助趋流性定向、感受低频率声波等功能,对鱼类捕食、避敌和求偶等活动中具有主要意义。

听平衡器官

鱼类没有中耳和外耳,只有内耳,位于眼睛的后方,埋藏在脑颅的耳囊内。

内耳由椭圆囊(3个半规管)与球囊(其后方有瓶状囊)构成,这些囊内具石灰质耳石,椭圆囊和球囊内的感觉上皮形成听斑和听嵴。

内耳是鱼类的平衡觉和听觉器官。

鲤科鱼类具韦伯氏器,可将鳔内气体的振动传给内耳的淋巴系统,从而产生听觉。

视觉器官

鱼类多缺乏活动性的眼睑和泪腺。

鱼眼具有脊椎动物的基本模式,即3套膜(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和1套折光系统(角膜、水样液、晶体和玻璃液)

鱼类晶体大而圆,没有弹性。

镰状突是鱼类调节视距的特有结构。

鱼类的视觉调节为单调节,即通过镰状突牵引晶体改变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来调节视距。

25.简述鱼类的脑和脊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1脑:

端脑(嗅脑和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鱼类大脑腹面的“纹状体”是神经组织集结的区域,为嗅觉和运动调节中枢。

功能

1间脑的一些神经元具有“神经分泌”现象;底部有一个血管囊,是水深度和压力感受器,深海鱼类比较发达。

2中脑是鱼类的视觉中枢,同时与侧线、皮肤、小脑以及延脑发生神经联系。

3小脑是鱼类运动的主要协调中枢,也是听觉和侧线感觉的共同中枢。

4延脑是多种生理功能和感觉中枢(听觉、皮肤感觉、侧线感觉、呼吸中枢以及色素调节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鱼类脊髓由前向后逐渐变细,在偶鳍部位膨大。

脊髓分为灰质部(神经元)和白质部(神经纤维)。

功能

1脊髓具有明显的分节现象,每节发出一对脊神经

2脊神经分为背根(感觉)和复根(运动);背根的神经纤维来自皮肤和内脏,复根的神经纤维来分布到肌肉和腺体。

3脊神经的背根和复根在穿出椎间孔之前愈合,形成混合性神经,之后分为3支:

背支、腹支和脏支。

26.总结鱼类受精、生殖和发育的几种类型。

受精方式

雄性

输精管是脊椎动物自鱼类才开始出现的生殖导管。

硬骨鱼精巢(成熟时呈白色,俗称鱼白)1对,由精巢外膜形成输精管,输精管与肾脏无任何联系。

体外受精。

软骨鱼输尿管则兼有输精管的作用,管的后部膨大成贮精囊,体内受精。

雌性卵巢分两种,游离卵巢(软骨鱼)和封闭卵巢(硬骨鱼)。

游离卵巢(软骨鱼和肺鱼类):

表面裸露,不包有腹膜,卵子成熟后排入腹腔,经输卵管腹腔口进入输卵管。

封闭卵巢(硬骨鱼类):

外被腹膜形成的卵巢膜包围,并向后延伸变窄成输卵管,成熟的卵落入卵巢腔内,直接输送进输卵管

生殖方式

卵生: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绝大多数鱼类)。

卵胎生: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卵滞留在子宫内靠自身卵黄发育完全后产出。

如真鲨科的软骨鱼类和虹鳉等硬骨鱼。

胎生(假胎生):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发育前期卵靠自身的卵黄发育,但后期卵黄囊与母体子宫壁相连形成卵黄囊胎盘,由母体供给后期营养。

如星鲨、灰刺魟。

发育方式

27.列举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形态结构在各个系统的特征。

软骨鱼类

内骨骼为软骨,体被盾鳞;

鼻孔复位,鳃间隔发达;

歪型尾,无鳔,肠内具螺旋瓣;

生殖腺与生殖导管不相连,雄鱼具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

内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骨鳞(少数被硬鳞或无鳞);

口多端位,肠中不具螺旋瓣;

具骨质鳃盖,鳃隔退化;

皮肤粘液腺发达;

多正尾;

多数具鳔;

多数体外受精,卵生,少数发育经变态。

28.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各有哪些亚纲及总目,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熟悉常见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

1软骨鱼类

全头亚纲

体表光滑或偶有盾鳞。

鳃腔外被一膜质鳃盖,后缘具一总鳃孔。

背鳍2个,第一背鳍前有一强大硬棘,能自由竖立或垂倒。

雄性除腹鳍内侧的鳍脚外,尚有腹前鳍脚及额鳍脚。

无泄殖腔。

板鳃鱼亚纲

体被盾鳞,鳃裂开口于体表,具有泄殖腔。

此亚纲沿两个方向发展:

一支保存了迅速游泳的梭形体型(鲨总目);另一支则发展为扁平体型,适于底栖生活、少活动的类型(鳐总目),但鳐类的胸鳍前端与头侧相连,其灵活的扇动是游泳的主要动力。

鲨总目

鳃孔位于头侧(鳃孔侧位);

胸鳍前缘分离不与吻相连;

体常呈纺缍形;

背鳍背位;歪型尾。

硬骨鱼类

腔棘鱼亚纲

脊索发达、无椎体、头下有一块喉板、无内鼻孔、鳔退化;体被圆鳞;偶鳍原鳍型,有发达的肉质基部,鳍内有分节的基鳍骨支持,外被鳞片,呈肉叶状,肠内具螺旋瓣。

肺鱼亚纲

口腔内有内鼻孔、偶鳍内具双列式排列的鳍骨和高度特化的适应于压碎软体动物硬壳的齿板。

原始特征:

无次生颌,脊索终生保留,具动脉圆锥、螺旋瓣;原型尾。

进化特征:

具鳔呼吸,原始双循环。

软骨硬鳞鱼总目

本总目是鱼类中古老类群的残余种,除了具有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外,仍留有一些原始性状:

体被外覆硬鳞质的菱形硬鳞;心脏具动脉圆锥;肠内有螺旋瓣;尾鳍为歪型尾;具喉板。

全骨总目

本总目硬骨较发达,具硬鳞或圆鳞,无喷水孔,鳃间隔退化,肠内螺旋瓣和动脉圆锥退化。

包括2目:

雀膳目和弓鳍鱼目。

真骨鱼总目

体被圆鳞或栉鳞,骨化程度高;鳃间隔消失,具动脉球;肠内无螺旋瓣;正型尾

2常见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

鳇鱼,中华鲟,鲥鱼,刀鲚,凤鲚等

29.鱼类的洄游可分为几种类型?

研究洄游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

1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依据鱼类洄游的不同类型,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是鱼类生活周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三者又以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目的而互相区别。

洄游为鱼类创造最有利于繁殖、营养和越冬的条件,是保证鱼类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适应行为,而这种适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性固定而成为本能的。

2研究鱼类洄游的规律,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在渔业生产上也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30.总结鱼类的起源和进化特点。

鱼类是低等的水栖脊椎动物,是属于有颔脊椎动物。

从整个动物演化的情况来看,

脊椎动物是从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有颌类是从无颌类进化而来。

在泥盆纪时代,鱼类就出现了四大类:

棘鱼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

一、棘鱼类在地质年代上是出现最早的鱼类,化石出现在志留纪,最初发掘出来的棘鱼化石仅仅是一些棘和鳞片,到泥盆纪时,已达最高峰,化石也较完整。

棘鱼是原始有颌类的一种,上颌(腭方骨)与下颌相咬合,体长仅是几厘米的小鱼,如梯棘鱼。

棘鱼曾一度被划为盾皮鱼类的一种,是由于它的细密的鳞片和头上的小骨板,现在对这

点还有不同的看法。

也曾经把棘鱼类划为软骨鱼类,是因为它有歪尾。

现在更多的人认为棘

鱼接近硬骨鱼类的祖先——古鳕鱼类,是因为它的鳞片、部分骨化的骨骼及鳃盖等这些特征。

二、盾皮鱼类体外被有盾甲,盾皮鱼类由此而得名。

有颌(有典型的下颌和与头骨愈合在一起的上颌),有成对鼻孔,偶鳍和歪型尾,骨骼为软骨。

它是在志留纪与泥盆纪时期,沿着和早期的鲨类与硬骨鱼类不同的进化路线发展起来的有颌脊椎动物。

随着泥盆纪的结束而退出历史舞台,只少数延续到石炭纪。

三、软骨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从有化石记录开始以来,就已明显的表明,它们是两个系统,从两股道上发展来的。

盾皮鱼类是软骨鱼类的近亲,棘鱼类则是硬骨鱼类的近亲。

由于软骨不利于保存化石,除少数情况外,保留下来的大多是一些牙齿和鳍刺。

软骨鱼早就分为两个支系:

一支为鲨鳐类;另一支则为全头类。

四、硬骨鱼类一般认为从棘鱼发展而来。

从最早的化石记录开始就分成两支:

一支为辐鳍类,发展为现代硬骨鱼类的主体;另一支是肉鳍类,由其中的总鳍鱼类演化出陆生脊椎动物。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