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928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5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建筑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设计说明.docx

《建筑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设计说明.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设计说明.docx

建筑设计说明

XXXX区新城建设

“XX工程”

建筑方案设计

(建设规模:

XX㎡)

----建筑方案设计

建设单位:

XX有限公司

业务编号:

XXXXXXXX

法定代表人:

XXXXXX

工程负责人:

XXXXX

项目理者:

XXXXXXXXX

设计单位:

XXXXXXXXX

设计资质:

XXXXXXXXXXXXXXXX

资质地址:

XXXXXX

编制日期:

年月

 

主要参编技术人员

实名

签名

职称

执业资格

工程

负责人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一级注册

建筑师

一级注册

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一级注册

建筑师

设计

校审

专业负责人

签名

签名

签名

总图

建筑

结构

给排水

电气

暖通

经济

XX建筑方案设计评审意见回复

1、总平面布置方面;优化小区出入口设计,突出小区入口形象;建议减少小高层栋数,局部增加住宅层数,适量集中绿地空间,增加小区公共绿地空间。

回复:

二期小区主出入口与一期小区主出入口相对布置,均设在80米宽的樱花大道两侧,出入口两侧增设景观树阵阵列,与樱花大道相呼应,出入口通透大气无遮挡。

地库台地一为小区的主集中绿地空间。

地库台地二、台地三增设小区次集中绿地空间。

小区的公共绿地满足相关规定要求。

2、配套设施方面:

重新核实绿地率指标,车库上绿地面积所占比例不得超过总绿地面积的50%;补充公建建筑地面临时停车位;商业门面应建隔油池和预留专用烟道;生化、垃圾收集站的规模、位置应符合规定。

回复:

经核实绿地率指标,车库平台绿地面积占总绿地面的49.75%,小于总绿地面的50.00%的规定(绿化总平面图中已明确)。

为便于停车管理,本小区地面不设公建临时停车位,公建临时停车位均设于地库内。

商业网点门市建隔油池和预留专业烟道在项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中完善。

生化、垃圾收集站的规模、位置均符合规定(垃圾收集站位于一期地块东侧公园旁)。

3、建筑功能设计方面:

优化13#、14#楼“工”字型平面设计,两台电梯平面设计不合理,建议增加一台电梯。

回复:

已优化13#、14#楼“工”字型平面设计,并增设一台电梯(详已改方案平面图)。

4、建筑立面设计方面:

优化小高层坡屋顶设计。

回复:

已优化小高层坡屋顶设计(详相关立面及效果图)。

5、其他方面:

补充该地块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回复:

地块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由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完成。

 

XX设计院

2014年12月

XX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消防自审小组审核意见书

工程名称

阶段

方案设计

审查日期

2014年12月

建筑面积

217179.42M2

建筑

意见:

设计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XX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5031-2004等消防规范要求。

签名:

签名:

结构

意见:

该工程设计所采用的建筑构件(承重墙、柱等)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均达到消防等级要求。

签名:

排水

意见:

设计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XX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5031-2004等消防规范要求。

签名:

签名:

电气

意见:

设计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XX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5031-2004等消防规范要求。

签名:

签名:

暖通

意见:

设计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XX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5031-2004等消防规范要求。

签名:

签名:

自审小组

组长

意见:

各专业设计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XX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5031-2004等消防规范要求,本院自审通过,同意报送消防部门审查。

签名:

签名:

一、建筑方案设计说明书

1、工程概述

2、规划原则

3、总平面设计

4、竖向场地处理

5、建筑设计

6、环境景观、灯饰工程与绿化设计

7、结构设计

8、给排水设计

9、电气设计

10、燃气设计

11、通风及防排烟设计

12、管网综合设计

13、消防设计专篇

14、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工程

15、节能设计专篇

16、人防设计

17、防灾、减灾

18、投资估算

二、建筑方案设计图纸

1、建筑单体平、立、剖面图2、总平面布置图3、消防扑救总平面图4、绿化总平图布置图6、综合管网总平面图

第一章工程概述

1.1、工程背景

1、工程名称:

2、建设单位:

3、设计单位:

4、用地性质及规模:

根据XX集团建设时序要求,本次进行XX工程建筑方案设计工作。

1.2、工程概况

1、建设规模

XX工程由25栋地上7层及18层(局部收层)居住建筑及地下负一层(局部负二层)车库及设备房组成,其中地上建筑功能为居住建筑,XX工程总建设用地面积86000㎡【约129亩】,总建筑面积217179.42平方米,计入容积率总建筑面积计算值166512.63平方米。

2、设计内容

地块建筑设计、综合管网设计、竖向设计等。

3、建设周期

2015年开始报建手续,2016年开始施工,2017年下半年建成,2017年底投入使用。

1.3、区域现状条件分析

1、区位

XX区位于XX南部,东连南川区,南接贵州桐梓县和习水县,西临江津区,北靠巴南区,XX区素有“XX南大门”之称。

XX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势南高北低,属喀斯特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约70%,丘陵约占30%。

境内最高海拔1973米,最低海拔188米。

区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自然及旅游资源丰富,特色产品众多。

XX住宅工程位于XXXX区东部新城XX地块地块西侧,XX地块地块东临XX区食品工业园区,南接规划翠屏山公园,西临XX住宅工程,北靠XX集团开发的XX区高档古镇旅游商业项目。

XX地块用地形状呈U形不规则,学院建设用地面积约67万㎡【约1005亩】。

XX住宅工程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总建设用地面积86000㎡【约129亩】,地块呈近似S型,地块南北向长约580米,东西向长约98-278米,地块东临规划市政道路及XX地块校园公园中央绿地,南接规划市政道路,西临规划市政道路、崖边、城市带状绿化及XX区通惠新城,北临XX80米宽中轴景观樱花大道及XX住宅工程用地。

XX住宅工程地块原始地形为山地,地块最高处地貌标高385.000,最低处地貌标高为338.000,地块最大高差约47.0米左右。

2、交通

XX区公路四通八达,渝黔、綦万高速公路穿过区内,全区各镇实现全部公路通车。

XX住宅工程位于XXXX区东部新城东侧,道路及管网正在完善施工中。

3、自然条件

本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副热带东亚季风特点。

气候表现为冬暖、春早、夏热、秋阴、云多日照少,雨量充沛,温、光、水地域差异大。

年平均气温18.8℃,平均降雨量1070mm,年均无霜期344天。

1.4、项目周边道路现状

本工程目前周边大多为乡村道路,黄土面层,路况陈旧。

1.5、项目地形、地势现状

本工程原始地形为山地,最高处地貌标高385.000,最低处地貌标高为338.000,地块最大高差约47.0米左右,地块场地高差较大,地块西侧中部地势较高,东北侧地势较低,本场地内主要为山地,无需要保留的建筑或古迹,无拆迁压力,有利于工程整体规划与建设。

周边道路及建筑退让:

地块西侧规划为24m宽市政道路,道路西侧为峭壁,建筑控制线退用地红线3m;地块北侧为XX区域80米景观中轴线;地块以东是13m宽规划市政道路及学校公园,建筑控制线退用地红线2m;地块南侧规划为16m宽市政道路。

1.6、建设目标

规划立足于健康“新”住宅的指导思想,努力将XX住宅工程建成片区城市展示窗口。

第二章规划原则

2.1、主要设计依据

1、《XX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年1月);

2、建设单位提供的已审定的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方案设计任务书及设计合同;

3、建设单位提供的该区域地形图及相关电子文件;

4、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所在地地质、水文及气象资料;

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9、《XX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5031-2004;

10、《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1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1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13、《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4、《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1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16、《坡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693-2011;

17、《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范》JGJ298-2013;

1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9、《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

20、国家现行其它设计规范及项目所在地有关设计标准等。

2.2、设计范围及内容

1、设计范围、内容:

本工程建筑方案设计工作,包括红线范围内的建筑物、堡坎、挡墙、管网设计,以及总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不含污水处理装置)、防排烟通风设计、电气设计、建筑消防设计(不含人防及精装设计)、节能设计、劳动安全设计、防灾减灾设计、建筑工程概算等。

2、各专业设计中需委托有关专业机构设计或咨询的,由建设单位另行委托,我院给予配合。

2.3、设计原则

1、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交通、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绿化空间之间的和谐,创造一个宜于居住的环境空间。

2、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设计原则,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用地结构,配套建设各项目设施。

3、坚持“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推广新技术。

4、贯彻“环保、安全卫生、绿化、消防、节能、节约用地”的设计原则。

5、设计中将建筑主要面朝向尽量沿南北向布置及景观面最佳位置,努力将XX住宅工程建成片区城市展示窗口。

6、“土石方尽可能在本地块内或区域内实现自身平衡”,本项目用地地势起伏较大,通过地块区域的地形改造及道路合理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布置设置地下车库等有机、和谐的制造环境起伏,相应提升本项目环境品质。

7、本项目所在地为山地,从经济等多因素综合分析地下车库依地势分成三个台地设计并集中建设,重点解决好停车、分区、人流等交通问题,实现“人车分流”。

8、在项目中导入“生态、环保、节能”理念。

2.4、设计理念

依据修详规对该地块的空间布局要求,结合地块用地、区位特点,“设计采用建筑溶入片区布置”方式。

1、紧密围绕健康、人文、品味这三大主体,充分关注人、关注居住、关注环境,创造健康“新”住宅的品质环境。

2、综合考虑规划结构、景观及建筑风格个性塑造;强调居住模式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地块原有的自然生态特征,人工加以整理、提炼,体现“绿色生态”的自然景观。

3、以创造现代、自然、生态与环境结合的高尚的居住空间作为方案的设计宗旨。

2.5、设计目标及总体定位

本次运用“调查-分析-设计”的设计方法。

由于本项目用地所在地地貌具有独特的然景观资源,交通便利,地形地貌独特。

本项目设计建设目标为设计立足于健康“新”住宅的指导思想,努力将XX住宅工程建成片区城市展示窗口。

第三章总平面设计

尊重地形、整合空间;

因地制宜、创造亮点。

3.1、设计思想

1、总体布局结构

本次设计在总体布局上因地制宜,本项目设计立足于健康“新”住宅的指导思想,努力将XX住宅工程建成片区城市展示窗口。

整个地块由25栋地上层数7F、18F(局部退台)居住建筑及地下1F(局部2F)地库和设备房组成。

建筑分类:

7F建筑为多层居住建筑,18F(局部退台)建筑为二类居住建筑,。

地下车库泊车位1336辆,为I类,整个地块居住建筑采用南北向行列式布置方式,地上建筑与地下车库两个不同功能区域在保持相互独立的同时又通过立体交通有机联系,相辅相成。

(1)、规划结构:

以“整个地块居住建筑呈行列式布置,南北朝向”的结构模式进行设计,整个区域形成“多个中心”。

“多个中心”是指由地块以“整个地块居住建筑呈行列式布置,南北朝向”,形成多个组团围合中庭,并联系各个建筑。

规划布局尊重原始地形及周边建筑环境,保证小区在整体建筑环境中的协调性,满足居民的生活舒适性。

二期范围内建筑由小区主路及景观分成东西两个区,西侧为7层多层居住建筑,品质较高,东侧为18层(局部退台)的高层住宅,以经济型为主。

多层区和高层区由北侧主入口及中央景观带分为“多个中心”,便于管理。

地块西侧临近峭壁,布置七层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居住建筑具有开阔的视野,同时避免峭壁加高层形成的视线压迫。

多层居住建筑沿用地边界柔性布置,保证适当间距和南偏东的最好朝向。

高层住宅区间距相对较大,在高层区中央设中央绿地。

地块东侧为学校园区的公园用地,引景入园,与小区内中央绿地响应。

高层布置充分利用借景手法,顺应用地形状,错位排列,使得高层住宅区的大部分住户有绝佳的景观视线。

(2)、配套区:

主要配套区设在地块右上角部分,包括物管用房、社区用房套、小区服务商业网点等。

地下部分设计地下车库及设备房等。

2、道路交通设计

本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由小区主路和宅间路组成,小区级道路宽度多层建筑为4米,高层建筑为5米,并设隐形消防车道。

北侧地块中部设置小区人行主出入口,小区地面车行系统仅作为消防车及居家应急临时通行使用,一般车辆不许在小区地面通行,人行次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地块东侧、南侧及地块西侧临近市政道路,同时小区居住车辆不许在小区地面通行,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解决小区内人车分流的问题,使居住区内的步行环境在结合绿化系统的同时,尽可能的舒适、安全、宜人。

地下车库出入口共四个,其中两个出入口设置在小区西侧主路一侧,方便出入,另两个车库出入口设置在地块东侧及地块南侧中部,从规划路平进车库,同时所有居住车辆不进入小区的主要景观区域。

(1)、道路系统

考虑到地块为居住空间,设计限制进入地块内的汽车,地块内提倡发展步行交通,道路设计车速不宜太快、道路不宜修得太宽,满足机动车错车要求即可,规划道路“通而不畅”,同时在交通流线上充分考虑人车分流,消除人车混行的不安全因素,地块内部道路分为二级,即主路和步行道路。

(2)、停车设施

本项目在地块内采用地下停车的停车方式,将泊车位设在地下车库内。

(3)、道路竖向设计

设计力求做到与现状道路的合理衔接,满足雨水、污水排放要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满足设计要求外,尽量减少土石方挖方量、做到投资最省、建设快、环境最好的综合效益,具体要求详总平面布置图。

3.2、设计总体特色

“突出健康新住宅优势,轴线展开”。

本工程地块位于XX地块校园西侧,“健康新住宅可持续发展”是片区建设最基本的原则。

设计将建筑溶入学院布置,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充分利用独特的学院景观资源,创造有品质的居住环境,整个地块形成“多个中心”。

“尺度以人为本,空间引导”。

“多个中心”的规划结构窜联起各个居住区。

根据建筑总图演化及方案比选,建筑采用最理想的行列式布置,南北朝向布置方式。

设计方案建筑采用“退、错、透”等设计手法。

“退”:

将7F多层居住建筑布置于地块西侧,18F(局部17F)高层建筑采用后退作退台设计处理,同时整个地块居住建筑呈行列式布置,南北朝向,形成“多个中心”,“多个中心”作为区内共享的空间及邻里中心。

“错”:

整个地块居住建筑呈行列式布置,南北朝向,采用错开设计手法,尽量保证楼宇之间不重叠,不对视,每套居住房间错开观景。

“透”:

通过场地不同高差处理,形成建筑体块天际线“错”落有致变化,从不同角度保证地块内建筑灵活通透,并与学院其它建筑相映,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第四章竖向场地处理

4.1、场地概述

XX住宅工程总建设用地面积86000㎡【约129亩】,地块呈近似S型,地块南北向长约580米,东西向长约98-278米,地块东临XX地块校园公园中央绿地,南接规划市政道路,西临规划市政道路、崖边、城市带状绿化及XX区东部新城,北临XX间80米宽中轴景观樱花大道及在建XX住宅工程用地。

XX住宅工程地块原始地形为山地,地块最高处地貌标高385.000,最低处地貌标高为338.000,地块最大高差约47米左右。

4.2、总平面布置

本次设计用地地块呈近似S型,XX住宅工程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整个地块居住建筑呈行列式布置,南北朝向方式,设计充分利用现状山地条件,并因势利导,建筑总体布局通过“退、错、透”等方式,同时在建筑的排列上实现区内内部空间的围合,为居住者提供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从景观流线上保持协调统一,使整个建筑群落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满足规划、景观要求的同时,总平面的布局严格按照消防、环保、防灾减灾等现行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4.3、竖向设计

场地设计中按照场地平整后主要高程控制在负一层车库地面351.000米、355.000米、359.000米,负二层车库地面347.000米,场地排水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雨水采用明沟、雨水口、暗管及涵洞相结合的方式,有组织地排入市政雨水管中,生活污水采用暗管通过生化处理后有组织地接入城市规划的污水管道内。

1、道路坡度

设计区内道路坡度控制在5%以内,一般在2-3%。

2、土方平衡

本工程原始地形为山地,地块现状最高处地貌标高385.000,最低处现状地貌标高为338.000,地块最大高差约47米左右,场地高差较大,地块西侧及西侧中部地势较高,东侧及东北侧地势较低,本场地内主要为山地,以减少土方,顺应周边道路关系及内部使用的舒适性为高程设计原则,力求场地土方平衡。

3、场地处理

用地原地形起伏较大,需平整后建设。

西侧道路南高北低,坡度为1.96%%,两端高差为12.959m;

东侧道路南高北低,坡度为1.38%左右,两端高差为9m;

北侧道路西高东低,坡度0.466%,两端高差1.2m。

南侧的道路西高东低,坡度在3.3%左右,两端高差为3.3m。

住宅整体与道路关系紧密,地块西侧高,东北侧低,最大高差约47m,地块坡度控制在5%左右。

地下车库顺应平整后的地形,地下车库以负一层为主,局部负二层,负一层层高4.0m,负二层层高4.0m。

4.4、交通组织

1、系统结构

小区人行主出入口设置在地块北侧中部,临80米中轴樱花景观大道,地块东侧及西侧设置人行次出入口。

地下车库车行主出入口设于地块东侧临学院路、南侧及西侧临市政道路。

2、道路交通及技术标准

整个地块内道路路宽高层为5米,多层为4米,并沿地块建筑周边设置。

3、停车位设计

整个地块停车拟建地下停车位1350辆,地上不考虑泊车位。

4.5、配套设施

本工程公用配套设施:

物管用房、社区用房、小区商业网点、消防控制室等设施,配套设施具体位置详总平面布置图。

4.6、市政管网配套设施

消防加压泵房及蓄水池、变配电所、通信模块局等,生化处理池设置位置详水电综合管网总平面布置图。

4.7、绿化与美化

室外广植树木、草坪、花卉、绿地率达46.06%,以保证区内环境的整洁,详细绿化与景观设计由建设单位另行委托,并进行专项设计。

4.8、室外工程做法

1、车行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为9米,区内主要车行道路宽为5.0米,面层为城市型水泥混凝土沥青路面。

2、室外停车场为植草的混凝土预制草坪砖铺地。

3、围墙为空花栏杆形式。

第五章建筑设计

5.1、主要设计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XX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5031-2004;

5、《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6、《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7、《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10、《XX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年1月);

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国家其它设计规范及项目所在地有关设计标准等。

5.2、设计标准

1、建筑耐火等级:

地上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建筑及吊层耐火等级为一级;

2、设计合理使用年限:

50年;

3、工程等级:

二级;

4、屋面防水等级:

I级。

5.3、设计内容

1、7F多层居住建筑;

2、18F(局部17F)高层居住建筑;

3、地下车库及设备配套用房。

5.4、设计规模

住宅建筑面积:

163580.53m2。

公建建筑面积:

2262.61m2(含物管、小区配套商业、消防控制室、公厕、梯帽、社区活动用房),同时配套设施建筑面积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其它建筑面积:

6124.17m2(含架空开敞空间等)。

地下车库及设备配套用房建筑面积:

45212.11m2。

以上共计建筑面积:

217179.42m2(含车库及设备房建筑面积)。

5.5、建筑设计构思

1、衔接周边干道处,设计多功能小尺度的开放过渡空间,提供一个中介、具有绿色、时尚、个性突出的特征,突出健康“新”住宅建筑崭新的居住方式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构筑居住环境,曲折运动,张弛有度,为居用者提供多功能服务,体现建筑与众不同的个性。

3、建筑结合周边及学院内绿化,力求达到景观均好。

4、单体造型与环境均整体协调考量,产生流动的景观效果,满足人们视觉上的需求。

5.6、建筑单体设计

本项目建筑设计以特色健康“新”住宅为核心,建筑采用创新地中海风格混搭新中式建筑风格元素,结合XX气候特点加以取舍、提炼,综合出来造型庄重大气,整个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建筑按要求后退用地红线,既满足了规划要求,又减小了道路噪声对建筑的影响,在立面造型设计上,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强调与区内外道路形成的良好关系,错落有致,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创造明朗夺目,风格独特,协调一致的具有地中海风格混搭新中式建筑风格元素,实现实用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

建筑选用主材:

外墙底部为高级外墙漆、中部为浅驼色漆、上部为米色漆,屋顶为紫色大波瓦,外墙铝合金百叶空调、铝合金门窗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