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614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docx

《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docx

东林知识更新林业初级作业共需+专业资料

2012共需

1、简述TRIZ理论的定义、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和体系架构。

学习本门课程有哪些好处?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Altshuller也被尊称为TRIZ之父。

1946年,Altshuller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

当时Altshuller在前苏联里海海军的专利局工作,在处理世界各国著名的发明专利过程中,他总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

Altshuller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是有规律可循的。

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趋势。

以后数十年中,Altshuller穷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

在他的领导下,前苏联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

  核心思想和基本特征:

  现代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再就是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

主要内容

  创新从最通俗的意义上讲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TRIZ理论的强大作用正在于它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

  现代TRIZ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

  TRIZ理论中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则包含了科学的问题分析建模方法——物-场分析法,它可以帮助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根本矛盾所在。

  ②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规律,在大量专利分析的基础上TRIZ理论总结提炼出八个基本进化法则。

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确认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③技术矛盾解决原理

  不同的发明创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

TRIZ理论将这些共同的规律归纳成40个创新原理,针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基于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④创新问题标准解法

  针对具体问题的物-场模型的不同特征,分别对应有标准的模型处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转换、物质与场的添加等等。

本文介绍了TRIZ基本理论和主要工具,探讨了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

针对其在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应用改进建议。

我们相信随着TRIZ理论的发展,其在生产管理领域创新中的应用操作性会愈来愈强,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成为解决生产管理领域创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2、什么是最终理想解?

请利用确定最终理想解的六个步骤,对农场养兔子的难题寻求理想解。

最终理想解促使我们明确理想解所在的方向和位置。

最终理想解的四个特点:

(1)消除了原系统的缺陷;

(2)保留了原系统的优点;

(3)不会使系统变得更复杂;

(4)不会产生新的缺陷.

最终理想解的确定:

第一步: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第二步:

理想解是什么?

第三步:

达到理想解的障碍是什么?

第四步:

它为什么成为障碍?

第五步:

如何使障碍消失?

第六步:

不出现这种障碍的结果是什么?

例:

农场养兔子的问题

农场主有一大片农场,放养大量的兔子,兔子需要迟到新鲜的青草,但农场主不想兔子走得太远而照看不到,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资源割草运回来喂兔子,于是矛盾产生。

应用上面的步骤,分析并提出最终理想解

(1)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兔子能随时吃到青草。

(2)理想解是什么?

兔子永远自己吃到青草

(3)达到理想解的障碍是什么?

为防止兔子走的太远而照看不到,农场主用笼子圈养兔子,这样放兔子的笼子不能移动。

(4)出现这种障碍的结果是什么?

由于笼子不能移动,而笼子下面的空间有限,所以兔子不能自己持续的吃到青草。

(5)不出现这种障碍的结果是什么?

当兔子吃光笼子下面的草时,笼子移动到另一块有草的地方,可用资源是兔子。

解决方案:

给笼子装上轮子,兔子自己推着轮子去寻找青草。

3、资源有哪些类型?

请为信息资源和能源资源举例。

资源有哪能些类型: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

信息资源举例:

信息资源是指人通过一系列的认识和创造过程,采用符号形式储存在一定载体(包括人的大脑)之上的,可供利用的全部信息。

信息资源与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自然资源一样同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且为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

 

  一种观点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信息资源包括下述几个部分:

1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2为某种目的而生产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3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4其他信息活动要素(如信息设备、设施、信息活动经费等)的集合。

信息资源是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

它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

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

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和其他事物联系等各种条件、关系的反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至关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体系的核心内容。

举例能源资源:

(1)按其形态、特性或转换和利用的层次进行分类。

世界能源委员会推介分类:

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核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

(2)按形成,可分为从自然界直接取得且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一次能源或初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经过自然的或人工的加工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二次能源,如电能、汽油、柴油、酒精、煤气、热水氢能等。

(3)按能否再生,可分为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须经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无法在短期内再生的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等。

(4)按对环境影响程度,可分为清洁型能源,如风能;污染型潮汐能发电机能源,如煤炭。

(5)按利用情况,可分为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常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裂变能等;目前正在推广使用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

新能源大部分是天然和可再生的,是未来世界持久能源系统的基础。

(6)按来源分为四类:

一是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太阳辐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能的煤炭、生物能等;二是蕴藏于地球内部的地热能,三是各种核燃料,即原子核能;四是月亮、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相互吸引所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7)按形成,可分为从自然界直接取得且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一次能源或初级能源,如地热能;经过自然的或人工的加工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二次能源,如火电。

4、每逢下大雪,机场需要用强力鼓风机来清除跑道上的积雪。

如果在积雪很厚的情况下,强力鼓风机往往也不能有效地清除积雪。

这里的技术矛盾是什么?

在下大雪的时候,机场往往用强力鼓风机来清除跑道上的积雪。

但是,如果在积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强力鼓风机往往也不能有效地清除积雪。

所以需要提高鼓风气流的速度,即为鼓风机提供更大的动力。

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用“周期性动作”原理来解决这个技术矛盾。

脉冲装置让空气流按照一定的脉冲频率排出。

这种脉冲气流的除雪效率是相同功率、连续气流除雪效率的两倍。

2012作业1

作业内容:

(1)简述气象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内容。

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风、云、雨、雪、雾、霜、露、寒、暖、干、湿、光、电、声)和物理过程(大气的增热与冷却、蒸发与凝结、降水过程等)的科学称为气象学。

地球大气,简称为大气。

普通气象学(绪论、大气、辐射能、温度、大气的运动、大气中的水分与水量平衡)、天气学(天气与气象灾害)、气候学(气候与气候资源)、小气候学。

(2)阐述大气的组成、层次的划分?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哪些?

如果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的话,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从人造卫星上观察地球大气,呈浅蓝色且透明。

自地球形成以来,在46亿年的漫长而又曲折的演化过程中,大气的成分和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它经历了原始大气、还原大气和氧化大气(现代大气)这三个阶段,目前以N2、O2为主要成分的大气已经是第三代了。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条件之一,人类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之大,莫过于大气。

离开食物,人可以存活5周,离开水,人可以存活5天,没有空气,人仅仅能存活5分钟。

可见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一、主要的气象要素(meteorologicalelements)

气象要素:

定性或定量描述大气物理现象和大气状态特征的物理量。

它们包括太阳辐射、温度、湿度、气压、云、降水、蒸发、能见度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其中以温度、气压、湿度和风最为重要。

气象要素表征着大气的宏观物理状态,是大气科学研究的基础。

(一)气压(airpressure)

1、气压的定义

气压:

大气压强的简称,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常用的单位是百帕(hpa),或以水银柱高度的毫米(mm)数、厘米(cm)数表示。

一个标准大气压:

国际上规定,温度为0℃,纬度为450的海平面上,760mm水银所具有的压强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2、气压单位的换算

p=(s×h×ρHg×g)/s=0.76×1.35951×104(kg/m3)×9.80665(m/s2)=101325(N/m2)

g=9.80665(1-0.00259cos2φ)(1+Z/R)-2

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

1帕斯卡=1牛顿/平方米,

所以,1个标准大气压=101325N/m2=101325Pa=1013.25hpa≈1000hpa

气象学上以前曾用毫巴作为气压的单位,1mb=1000达因/平方厘米,

因1帕斯卡=10达因/平方厘米,所以1mb=100帕斯卡=1百帕(hpa),1牛顿=105达因

1mb=1hpa一个标准大气压=760mmHg=1000hpa1mmHg=4/3hpa

可以由式mg/4лR2容易地计算出地球表面的平均气压。

式中的m为大气的总质量5.13×1018Kg,g为平均重力加速度9.8m/s2,R为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表面上的平均气压为:

105pa=1000mb=1000hpa。

3、测定气压的仪器

气压表(动槽式、定槽式)、气压计、空盒气压表等。

(3)什么是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净辐射?

地面日夜不停地发射长波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以L0表示地面辐射通量密度。

如果把地面视为黑体,地面温度取300k,那么地面发射的各个波长的辐射能为:

E=бT4=5.67×10-8w•m-2•k-4×3004k4=459.27w•m-2,辐射通量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为:

λmaxT=2884μm•k,λmax=2884μm•k/T=2884μm•k/300k=9.613μm。

大气中的水汽、云和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辐射通量的75%以上。

大气也是辐射体,它向外发射出长波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大气发射或吸收长波辐射的主要成分是水汽和二氧化碳。

地面发射的长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净辐射是某一作用面或活动面辐射能收入与支出之差,即一切辐射的净通量。

在以往的文献中,称为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

白天增热时,作用面是热量的“源”,夜间冷却时作用面是热量的“库”。

净辐射是供给蒸发和蒸腾、土壤和空气的热通量交换以及光合作用的有效能量源泉。

(4)何谓温度日较差、年较差?

影响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日较差、年较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纬度如何影响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你认为逆温在林业上有何应用?

土温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和土壤热特性。

(1)纬度:

一般是低纬度大于高纬度。

(2)距离海洋的远近:

内陆大于沿海。

(3)季节:

夏季大于冬季。

(4)地面状况:

凹地大于平地;干土大于湿土;裸地大于有各种覆盖的地面(如植物、森林、雪覆盖等);敝塞地大于通风地等等。

(5)坡向:

阳坡大于阴坡。

(6)天气状况:

晴天大于阴天。

(7)土壤深度:

随着深度增加,土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也逐渐落后。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1、纬度

随纬度的增加,正午太阳高度降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减小。

低纬度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0-12℃,中纬度地区为8-9℃,高纬度地区3-4℃或更小。

2、季节

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气温日较差比冬季大。

但是,气温日较差的最大值不在夏季。

而在春季。

例如北京7月气温日较差平均为10.2℃,而4月为13.9℃。

这是因为日较差的大小,既决定于气温最高值,又决定于最低值。

夏季昼长夜短,白天虽增温剧烈,但夜间来不及充分冷却。

因而最低温度不够低。

全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小值出现在冬季。

3、地形

凸出地形(小丘、高地、山地)由于通风良好,空气易自由交换,气温日较差较小;凹下地形(谷地、盆地、河川)。

由于地形遮蔽,扩散条件较差,白天在太阳辐射影响下,气温升得较高,而夜间因冷空气下沉结果,气温较低,因而使得日较差增大。

各种地形相比较,气温日较差是盆地大于平原。

平原大于山地,而高原比平地和山地都大,但小于盆地。

4、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热特性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

陆地上的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而且距海洋愈远,日较差愈大。

沙漠及干燥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大,潮湿土壤或水域上的日较差小。

大洋上气温日较差仅1-2℃。

有植物覆盖和雪覆盖地方,气温日较差小于裸地。

林内气温日较差比空旷地小得多。

5、天气状况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或多云天的气温日较差。

6、海拔高度

随着离地面的高度增加,下垫面的影响逐渐减小,气温日较差也随之减小,位相也逐渐落后,但远不如土壤明显。

到2000m以上的自由大气中,气温日较差只有1-2℃或更小。

(二)气温年变化

气温年变化也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大陆在7月,海上多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冬季,大陆上为1月,海上在2月。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

气温年较差与气温日较差相反,随纬度的增加面增大(图3-7)。

例如我国华南地区气温年较差为10-20℃,长江流域20-30℃,华北和东北30-40℃,东北北部40℃以上。

2、下垫面性质

气温年较差陆上大于海上,内陆大于沿海,凹地形大于凸地形,干燥地区大于湿润地区,裸地大于有植被的地方。

3、海拔高度

随海拔高度增加,年较差减小。

逆温在农林业生产上的应用

逆温条件对某些农林业生产有利。

如用烟雾剂防治植物病虫害,常选择在逆温时进行。

利用逆温层对烟雾剂的阻挡作用,使烟雾停留在植物周围可减少用药量,提高杀虫治病效果。

(5)凝结与凝华的条件是什么?

简述凝结核能够促进凝结的原因。

分别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促进冷云和暖云的降水?

发生凝结和凝华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同时还需要有水汽凝结核(凝华核)存在。

现就水汽凝结的两个条件分别阐述如下:

(一)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要满足这个条件,需要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使水汽压增大或降低温度,使饱和水汽压减小。

1、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要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只有在具有蒸发源,且蒸发表面的温度高于气温的条件下才有可能。

在自然界中,如冷空气移到暖水面上,因为暖水面上的饱和水汽压比冷空气的

饱和水汽压大得多,暖水面上的水迅速蒸发,就可以使冷空气达到饱和。

秋冬季早晨发生在水面上的蒸发雾,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又如雨过天晴,潮湿地面受日光照射后,水分蒸发也可使贴地层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

但在通常情况下,水面蒸发作用虽然可以增大空气湿度,但难以使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凝结。

2、降低温度

自然界中,绝大部分凝结现象是产生在降温过程中。

降温是致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的主要途径。

大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有以下几种:

(1)辐射冷却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有效辐射而冷却降温,接近地面的空气也随之降温,加上空气本身的辐射冷却,气温将不断降低,当降低到露点或露点以下时,就会有凝结现象产生。

(2)绝热冷却

空气上升时,因绝热膨胀而冷却,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空气就达到饱和,再继续上升就会有凝结现象产生。

这个过程进行得快,水汽凝结量也多,是自然界中水汽凝结最重要的过程。

大气中的很多凝结现象都是绝热冷却的产物。

(3)接触冷却

暖空气与冷下垫面相接触时,暖空气将热量传给地面而降温,当温度降低到露点或露点以下时,便有凝结现象产生。

(4)混合冷却

温度相差较大,而且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相混合时,使得混合后气团的平均水汽压,可能比混合后气团平均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大,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

例如,两个气团的温度和水汽压分别为t1=0℃,el=6.0hpa;t2=10.0℃,e2=12hpa。

混合后的平均温度为:

其对应的饱和水汽压为8.70hPa,混合后的平均水汽压为:

则混合后将有0.3hpa的水汽凝结出来。

在实际大气中,由于混合冷却而发生的凝结现象不多见,因为实际大气中,两气团的温差不会很大,因此混合后凝结出来的水量也不会很多,而且,若两气团中有一个气团湿度不大,即使温差很大也不能产生凝结现象。

(二)要有凝结核

1、凝结核的定义

水汽凝结除满足空气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外,还必须有液体的、固体的或亲水的气体微粒作为水汽凝结的核心,这些水汽凝结的核心,称为凝结核。

如水滴、云滴等等为凝结核,冰晶则为凝华核。

实验发现,在纯净的空气中,即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相对湿度达到300-400%时,仍不会发生凝结。

而在纯净的空气中只要加入具有吸湿性的凝结核,如烟粒、二氧化碳和盐粒等,相对湿度达到100-120%,就有凝结现象发生。

这一事实表明,水汽凝结除满足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外,还必须有凝结核。

在实际大气中,时常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凝结核,因此,云、雾等水汽凝结现象时常发生,甚至有时空气的相对湿度还不到100%,凝结现象就产生了。

2、凝结核的种类

(1)吸湿性凝结核

能溶水的凝结核,如含盐微粒、硫化物、氮化物微粒以及进入大气中含有无机盐成分的土壤微粒等等,它们吸水后,形成盐或酸溶液,使饱和水汽压减小。

所以吸湿性凝结核是最活跃的凝结核。

(2)非吸湿性凝结核

不能溶于水但能被水浸润的凝结核。

如悬浮在空中的尘粒、花粉、烟粒等等,它们吸附水汽后形成小水滴。

3、凝结核促进凝结的原因

凝结核促进凝结的主要原因是凝结核吸附水汽分子的能力比水汽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合并力要强,同时,凝结核的存在使水滴半径增大,曲率减小,从而使饱和水汽压减小,易于发生凝结。

对吸湿性凝结核来说,吸水后形成溶液,使饱和水汽压减小,甚至在相对湿度接近100%时,就能发生凝结现象。

二、水汽凝结现象水汽凝结现象可以发生在大气中,也可以发生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

发生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有云和雾;发生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凝结现象有露、霜、雾淞、雨淞等。

凝结核促进凝结的主要原因是凝结核吸附水汽分子的能力比水汽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合并力要强,同时,凝结核的存在使水滴半径增大,曲率减小,从而使饱和水汽压减小,易于发生凝结。

对吸湿性凝结核来说,吸水后形成溶液,使饱和水汽压减小,甚至在相对湿度接近100%时,就能发生凝结现象。

二、水汽凝结现象水汽凝结现象可以发生在大气中,也可以发生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

发生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有云和雾;发生在地面或地面物体上的凝结现象有露、霜、雾淞、雨淞等。

人工促进冷云降水的措施

(1)向冷云中撒播人工冰核

如碘化银(AgI)、碘化铅(PbI)。

碘化银、碘化铅等的晶体结构与冰晶相似,具有冰核作用,水汽可以在其表面上直接冻结或凝华,而形成冰晶。

一克碘化银所能产生的冰晶数视温度而定,温度低,有效冰核数目多,产生的冰晶数也多。

如t=-10℃,1gAgI能产生1010~1012个冰核;t=-20℃,则能产生1016个冰核。

(2)向冷云中撒播制冷剂

如干冰(固体CO2)。

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是不透明的白色晶体,在一个大气压下,汽化时,其表面温度为-78.9℃,升华潜热为5.73×105J/kg。

干冰撒入云中后,干冰升华。

从周围吸取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急剧冷却而形成高度过饱和。

实验指出,当温度低于-40℃时,就有自生冰晶产生。

人工促进暖云降水的措施

(1)在暖云中撒播吸湿物质的粉末

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钙和氯化铁等。

(2)直接撒播大水滴,催化暖云降水。

(6)影响气候的因子有哪些?

主要因子是什么?

季节划分有哪三种方法?

候温季节是如何划分季节的?

影响气候的因子

气候学著作一般把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和大气环流作为气候形成的三大因子。

由于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和自然植被影响日益加大,所以人类活动又成为第四个主要因子,这四个因子各有不同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按照气温分布,从南到北有南热带、中热带、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北温带(寒温带)等九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按照水分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之别。

按地形来说,有山地气候和盆地气候,有丘陵气候和谷地气候等。

我国除南海诸岛、台湾南部、琼雷、滇南等地为热带气候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与温带气候。

南岭山脉及其以北至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区。

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丰沛的降水与高温同时满足。

这种优良的水热同季为我国农林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地球上与此相同的纬度带内,却多为干燥的沙漠气候区。

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气候区。

随着纬度的变化,自南向北有南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之别,随着距海的远近,自东向西有森林气候、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等。

可见,我国温带气候类型比较齐全。

庞大的青藏高原,突起在我国西南部,自身形成了特殊的高原气候,对邻近地区的气候也有影响,使我国气候更为复杂。

2012作业2

(1)气象学在林业生产活动的应用有哪些?

一、培育、经营和管理森林的目的——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

林业工作者主要的住务是培育和管理森林,使林木速生、优质、丰产和永续利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好的林、副产品,以发挥森林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持和改善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地方气候、净化大气、美化环境、抵御水、旱、风、沙等各种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等多方面的巨大生态效益;以及有利于人类健康、休憩、娱乐、旅游等社会福利效益。

为了科学地培育和管理好森林,必须掌握森林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