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542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docx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 诲人不倦.docx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十一诲人不倦

话题链接——太和元气 教化万民

1.教材赏悟

“诲人不倦”,是孔子一生坚持的施教态度,也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施教的准则。

他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说:

“说我圣,说我仁,我都不敢当。

我只是永不自满地学习,不知疲倦地教诲子弟而已。

”虽然孔子有着与学生们平等研究的学习气氛,作为老师,孔子又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

尤其是关系着仁德、礼乐等大问题的时候,孔子绝不迁就。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并有诸多的创新,也为后世以至当代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孔子还提出了诸多的学习方法,至今还在被我们运用。

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鼓励学以致用和重复记忆;如“多问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忧”,提倡学习上的一种怀疑精神;如“欲速则不达”,倡导学习上的循序渐进等。

2.名句赏记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罗大经《鹤林玉露》

◆不会触类旁通,研究哪一门学问都难有成就。

——傅雷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

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

——王梓坤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

◆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罗曼·罗兰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

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

3.典例赏析

孟母三迁

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衒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译文: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

“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

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

“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

“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4.时文赏读

未来世界的主人翁需要什么教育?

第一:

从理性到感性。

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说未来有六种技能:

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还有你需要会玩,你需要找到意义感。

简单说,2040年当我们和美国的人均GDP平等的时候,活得很好的人应该是这样:

有品位,会讲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儿,会玩儿,而且有点自己的小追求。

如果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可能家长们会建议儿女们选择公务员、银行柜员和土木工程师。

因为一技藏身,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单位,有一个技能藏身最安全。

可能近些年家长开始会鼓励孩子们去读国际贸易、金融和计算机工程。

但是在2040年,社会中最核心、最优秀的一群人,在我看来一定干着像产品经理、导演、旅游设计师这种人文和科技交融的职业,这种职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二:

从规划到创造。

我们总是希望未来被计划、规划、设定,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够很早就定下来,不要动。

但是在我看来未来你给孩子最大的伤害,莫过于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决定的时候不让他做,小学不让他做,大学不让他做,媳妇不让他挑,房子不让他选,工作帮他找好了。

于是到他35岁那年,真正面临他的职业变化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没有做过选择。

所以在今天一个真正比较恰当的人生态度是适应比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定一个三到五年的计划就足够了,然后有极强的跨界整合的能力,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在恰当的时候可以创造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三:

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拥有幸福的能力。

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有一个幸福的能力。

所谓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

爱因斯坦成功的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

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因为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没有一个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未来主人翁有这么几个技能:

第一个有感性的思考力,而不是仅仅是理性思考力;第二个应该有生涯应变能力和创造多于规划能力;第三个应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让自己成功的、不成功的时候也能幸福,从强到美是未来孩子培养的方向,我们要培养很多美的人。

常识链接——知人论著

1.识人物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他为人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称赞说:

“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2.知背景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

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

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文”的学习,传递修己治人之道。

3.积成语

(1)诲人不倦:

诲,教导。

教人时不嫌疲劳。

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2)有教无类: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3)安贫乐道:

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4)举一反三: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5)一隅三反: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即举一反三。

(6)述而不作:

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并不创新,指没有新的见解。

(7)信而好古:

信奉并爱好古代文化。

(8)各得其所:

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了合适的安置。

各自得到所需的东西。

(9)切磋琢磨:

古代把加工玉器、象牙、骨器、石器分别称为切、磋、琢、磨。

后比喻道德学问上的互相研讨、砥砺。

一、字音辨识

①不悱不发(  ) ②贫而无谄(  )

③如切如磋(  )④闵子骞(  )

⑤举一隅(  )⑥巧笑倩兮(  )

答案 ①fěi ②chǎn ③cuō ④mǐn

⑤yú ⑥qiàn

二、通假字

①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女与回也孰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自卫反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斯之谓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知”通“智”,智者 ②“女”通“汝”,你 ③“反”通“返”,回,返回 ④“与”通“欤”,吧

三、重要实词

①有教无类(      )

②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④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⑤女与回也孰愈(      )

⑥吾与女,弗如也(      )

⑦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⑧素以为绚兮(      )

答案 ①名词,种类,类别 ②独立,动词,一个人站在那里;趋,动词,小步快走 ③愤,动词,想求明白而不得;悱,形容词,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 ④隅,名词,方位,一般有四方;反,动词,还复,这里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 ⑤形容词,较好,胜过 ⑥动词,赞同 ⑦形容词,谄媚 ⑧素,名词,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繁盛的样子

四、文言虚词

1.与

①若圣与仁(      )

②吾与女,弗如也(      )

③始可与言《诗》已矣(      )

2.也

①赐也闻一知二(      )

②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③何谓也(      )

3.而

①鲤趋而过庭(      )

②陈亢退而喜曰(      )

③富而无骄(      )

④信而好古(      )

4.其

①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②其斯之谓与(      )

③《雅》《颂》各得其所(      )

答案 1.①连词,和 ②动词,赞同 ③介词,跟 2.①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②语气词,表肯定 ③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3.①连词,表修饰 ②连词,表承接 ③连词,表转折,却 ④连词,表并列,并,并且 4.①代词,他的 ②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③代词,它们的

五、古今异义

①尝独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不依靠他人,自立

②则小子何述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男孩子

答案 ①一个人站着 ②弟子们

六、词类活用

①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告诸往而知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故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故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形容词用作名词,智者/愚人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③动词用作名词,过去的事/未来的事 ④使动用法,使……前进 ⑤使动用法,使……退缩

七、特殊句式

①吾与女,弗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斯之谓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起予者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则小子何述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天何言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省略句,“弗如(之)” ②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判断句 ④宾语前置句,即“述何……”

⑤宾语前置句,“天言何哉”

●语段赏析

语段一:

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赏析 人的原始天性差不多都一样,环境和教育对人成长十分重要,孟母按照孔子的话去做,成就了亚圣,我们也要按照孔子的话,居善地,选良师,择良友,使自己和后代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语段二:

子曰:

“有教无类。

赏析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语段三: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赏析 “文”,包括知识、文章;“行”,不是指普通的操行,而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忠”,不是忠于某一个人,而是指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信”,就是有信义。

孔子的“四教”表明,中国传统教育的宗旨是着眼于人的全面进步,强调要学习文化知识,但更注重德行。

语段四: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赏析 孔子倡导礼,通过礼展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别,倡导孝,通过孝(悌)展现家族成员之间的差别。

孔子与孔鲤是父子之间,孔子要“庄”,孔鲤要“敬”。

孔子为培养士成为君子,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

语段五: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赏析 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

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语段六: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赏析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语段七:

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赏析 我们今天不少“作而不述”,专门“创作”的人,不是空谷来风,令人不知所云,就是“千古文章一大抄”,东拼西凑,而以天才的创作家自居,“著作等身”,欺世盗名。

这种人,听听圣人自谦“述而不作”,不知私下里到底有何感想?

是不是以为自己远在圣人之上呢?

●要义探究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本句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

                                

                                  

答案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后天的环境熏陶对人们的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这是孔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你如何看待“有教无类”的办学施教原则?

答:

                                

                                  

答案 孔子主张施教不论对象,不分种族和氏族,都可以到他门下接受教育。

所以,应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3.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概括起来讲就是    、    和    三个方面。

答案 书本知识 社会实践 道德修养

4.从这段文字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

请简要回答。

答:

                                

                                  

答案 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

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态度上重视平等,不偏不倚。

5.孔子对儿子的教育并无偏私,孔子这样做是否少了些父亲的温情?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孔子教子并不乏温情。

孔子远其子,正体现了孔子对儿子与对自己的学生一视同仁,是大爱精神的体现;不偏爱,正是君子爱子的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偏爱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6.从“教育”的角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什么区别?

答:

                                

                                  

答案 前者说的是教学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态度。

7.本来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起予者商也”?

答:

                                

                                  

答案 孔子在这里就是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花里胡哨的东西,他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的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甚至启发老师;而老师反过来赞赏了子夏独立思考的方法和观点,这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8.请结合孔子的政治倾向分析,孔子对待学问采取“述而不作”的治学态度的原因。

答:

                                

                                  

答案 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信而好古”“好古,敏以求之者”都表现了他的这种倾向。

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颂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政治倾向是一致的。

他对周礼的这种顶礼膜拜,使他不敢有丝毫的个人创新(“作”),只能照原样“述”而已。

●疑难探究

1.“贫而乐”“富而好礼”跟《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什么联系?

答:

                                

                                  

答案 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比“贫而谄,富而骄”强,但不是优秀的;“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才是优秀的、了不起的。

从老师的话中,子贡立即悟到了《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人生道理。

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了不起的人,就必须要经过不停地磨炼,就像玉石一定要经过切磋琢磨等工序才能加工成价值更高的玉器一样。

人生的境界只有经过切磋琢磨的功夫之后才能提高,而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

2.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

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答:

                                

                                  

答案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

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认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乡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基本是坚持反映论的。

3.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

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答:

                                

                                  

答案 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张与这种政治态度恰恰相应。

所谓述,就是对古代礼乐以及反映这些礼乐的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而这正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恢复周礼的需要。

对述而不作的主张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

(1)在述与作的关系上,作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各领域内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生活不断进步。

因此,从总体来说,述而不作的主张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2)但另一方面,述又是作的基础。

创新的前提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离开这一点,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不可能获得成功。

(3)述不是对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动,而是根据时代要求和后来的认识对原有文化进行新的整理,在对资料的选择处理中渗透着整理者的观点和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述也是一种形式的作。

●写作应用

【意旨赏读】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并且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将贵族享受的教育专利扩大到平民;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论述,丰富了教育理论;他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中国的教育史有着杰出的贡献,他虽然没有在《论语》中提出系统完备的教育理论,但《论语》中所展示的教育学说和教育方法,在人类教育理论中,仍是最光彩的一页。

【观点新评】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请就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答案示例】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

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曾起过重大的影响。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诲(huì)人不倦   则吾岂(qǐ)敢  陈亢(kànɡ)问于伯鱼曰

B.鲤趋(qū)而过庭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yǔ)不以三隅反

C.如琢(zuó)如磨贫而无谄(chǎn)女与回也孰(shú)愈

D.素以为绚(xuàn)兮述(shù)而不作吾自卫反(fǎn)鲁

解析 A项,陈亢(ɡānɡ)问于伯鱼曰;B项,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C项,如琢(zhuó)如磨。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与回也孰愈B.其斯之谓与

C.告诸往而知来者D.吾自卫反鲁

解析 A项,“女”通“汝”;B项,“与”通“欤”;D项,“反”通“返”。

答案 C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

通“智”。

B.有教无类类:

种类,类别。

C.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厌:

满足。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作:

创作,创造。

解析 C项,厌:

厌烦。

答案 C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亦有异闻乎    异闻:

特别的听闻。

B.文学:

子游、子夏文学:

喜欢文学。

C.予欲无言无言:

不再有所言说。

D.由也兼人兼人:

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

解析 B项,文学:

文献。

这里作动词用,可译为“熟悉文化典籍”。

答案 B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与:

连词,和/介词,跟,同,和(判断“与”当“和”翻译时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要看“与”前后连接的内容是否可以互换,可以互换则是连词,不能互换则是介词);B项,若:

连词,说到,至于/动词,比得上;C项,则:

均是连词,表承接关系,就;D项,和“如之”一起作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什么。

答案 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兼词,之乎;B项,均为疑问代词,什么;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答案 B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B.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C.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D.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解析 A项,古义:

从卫国;今义:

自我防卫;B项,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C项,古义:

独自站立;今义:

指单独地站立或者指关系上不依附、不隶属,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某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