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毛概.docx
《新版毛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毛概.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毛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教学目的
(1)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历史经验;
(2)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3)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4)理解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3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2)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6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7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立之间这样的社会形态。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8
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主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指明了的。
毛泽东指出: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而一切共产主义者的最后目的则在于力争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后完成。
”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9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形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0
1940年1月,为了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叫嚣,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1
个体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合作社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2
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形态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3
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国内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1949.10.—1952.底
1953.—1956.底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4
1951年的镇压反革命运动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开始
1951年的三反、五反运动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5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
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3.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的合作化实践经验
4.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16
(1)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
(2)人民民主专政获得日益巩固。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7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国营经济的构成
建国初期
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8
3.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的合作化实践经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国民经济恢复以后,普遍存在于中国城乡的个体经济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只有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引导中国的人民真的走向进步。
在1951年9月,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农村合作化运动,进而在城乡全面铺开。
19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从1950年5月起,国家采取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开始把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使之成为了国营经济的有利补充。
3.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的合作化实践经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0
4.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与援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以及社会主义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与援助,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国际条件。
1950年2月22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1
4.苏联对中国的支持与援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2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3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4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但是对于何时过渡?
怎样过渡?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任弼时——七届二中全会
七届二中全会——“两个转变”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5
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
会议的主题是,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战略策略。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毛泽东在做《不要四面出击》讲话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6
1952年国庆节,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经过三年的时间,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7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9月24日,中共中央在发布庆祝国庆4周年的口号中,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了这条路线。
12月,在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宣传部拟定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中,毛泽东对总路线的内容作了完整而准确的阐述。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8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9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
30
2.“一化”与“三改”的关系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言之就是“一化三改”。
“一化”与“三改”的关系就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
“一化”即工业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没有“一化”,则“三改”没有基础,没有“三改”则“一化”没有保证,所以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总路线,是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
31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一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
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2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3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4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5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改造的重要准备)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6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7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贫农和下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60%到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
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8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195l.12.—1953.底)
(1953.底—1955.9.)
(1955.10.—1956.底)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9
40
佛山市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在收运稻谷。
1955年,毛泽东撰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
在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也对个体手工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2
43
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使他们自愿参加到手工业合作社中来,从而把手工业者的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毛泽东与小商贩谈话
44
45
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第一步:
办手工业供销小组
第二步:
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第三步: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6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者已占其总数的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7
48
福建闽侯县的手工业合作社工人在制造水车,为农业生产服务。
49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针——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50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针——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51
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
和平赎买的根据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针——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52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针——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现实依据:
首先,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具有两面性的特点;
其次,中共与民族资产阶级有长期的统一战线关系;
最后,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
53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54
55
56
第一步:
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2年底—1953年底)
这些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57
第二步:
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4年—1955年下半年)
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
国家派干部进入企业内部,同资本家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企业利润的分配仍为“四马分肥”,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58
59
第三步: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1955年秋--1956年)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合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国家委派人员负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统一调配企业的人、财、物,生产资料为国家所有。
代价:
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拨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
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0
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资方拿定息,年息5℅。
原定7年,后改为10年,1966年停止。
61
62
63
64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5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956年,毛泽东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的申新棉纺九厂
66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7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68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识。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予资本家及资方人员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最后,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69
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70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86年,他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
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71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72
(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三)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四)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73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两个罕见的事实: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74
中共中央历来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75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具有中国特色。
没有教条地照搬马列经典和机械地抄袭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我国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造道路,农业改造不是苏联的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而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列宁曾设想但未曾实现的“和平赎买”政策,平稳地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76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在几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转变,尽管行政因素不可缺少,但这种因素一旦为亿万人民所接受,它就是一次群众性的历史驱动力,而不能说是某位领袖或某个政党的意志强加的。
结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77
78
79
80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1、“四过一留”的失误和偏差。
2、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81
1、“四过一留”的失误和偏差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82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主要是认识上的一些问题。
如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等。
具体表现如下:
83
具体表现
(1)对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认识上的偏差:
A、把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般论述和展望,当成固定模式,沿袭了苏联的老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B、把改造当成了消灭;
C、实践证明,在短期内消灭非公有制的目标是错误的。
84
具体表现
(2)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过渡时间本身过于短暂:
总路线规定的15年左右时间,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的基础上,以苏联模式为版本,受战争年代速战速决思维模式的影响,又由于缺少对社会主义改造规律的正确认识,犯了急性病。
因而致使原来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改造任务,仅用三年多就匆匆结束,而工业化的任务却远未实现。
社会主义制度是提前建立起来了,但很不完善,其优越性也难以充分发挥。
85
结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一些缺陷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能因此而苛求和责备前人。
86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87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88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89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90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国民收入结构上的变化
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91
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和大中型工业企业相继建立,工业技术水平和工程设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从而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92
93
94
95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