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467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36 大小:16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6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docx(2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167页

1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江南景色的,而且每首诗都有题眼,围绕着题眼勾勒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一种宁静之感,《独坐敬亭山》是静中有孤寂,静中有孤傲,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诗人紧紧围绕一个“独”字展开描写,表面上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但孤寂背后是诗人清高不肯同流合污,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心情。

《望洞庭》的静是和谐之静,刘禹锡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天上秋月、地上洞庭、湖中青山构成了一幅静谧和谐的图画。

《忆江南》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后怀念杭州时写《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此词写江南春色,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异同,提升对古诗意境领悟水平。

三首诗语言比较直白,学生根据文后注释能够读懂意思,所以,理解古诗的意思不应该作为主要目标,应着力引导学生品读诗歌,用想象画面的学习方式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名句,进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准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能结合插图,用想象画面、阅读写作背景学习方式想象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引导学生使用形象思维,根据阅读感受、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相关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

单元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教学《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个最有名的诗人,能“斗酒诗百篇”,他是谁?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初读

1.读题,说说题止的意思?

你从题中的“独”字可了解到什么?

2.反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三、读、悟

1.自由读诗,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你想象到的图画,评议交流。

A、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高飞尽:

都飞远了

孤云:

孤独的白云;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即:

你看我,我看你;厌:

满足。

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彼此总是看不够。

这里出现“相”“两”二字同义重复,你怎么理解?

(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与高飞尽的众鸟和飘不过去的白云相对,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诗的下半使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感情。

“相”、“两”二字同文重复,把诗人和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

2.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3.小结诗歌中的图景。

4.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透过这幅图画,你看到怎样一位

诗人?

(孤独、悠闲、安慰)

四、简介背景及总结

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五、反复读、诵《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

你知道洞庭湖吗?

谁来介绍一下?

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想想诗人望到了洞庭怎样的情景。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试着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1.“两相和”,引导学生看图、吟诵体会——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镜未磨”,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

“镜未磨”是没有经过打磨的逮蒙的铜镜。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

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

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表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3.读读诗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这首诗所描写的画面是怎样的一幅画?

2.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实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说读后感受。

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以前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1、江南风景好在哪里?

读读诗句,找一找具体词句(红胜火、绿如蓝、江花、江水)。

2、这两句对仗句又让你感受到什么?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

因为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因为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

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常常叫我梦萦魂牵。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

“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

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

“风景旧曾谙”。

“旧”:

从前,指待人年轻时游过杭州。

“曾”:

以前;“谙”:

熟悉。

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五、作业:

1、自由朗读课文;2、同桌背诵;3、默写: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反思

 

象山文峰学校何增丽

2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本文第一特点:

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流畅。

其中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部分,结构相似,使用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适合学生朗读背诵。

第二特点:

词藻华丽,四字词语甚多,教学时,教师能够将一些四字词语归于,如: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认读,发现词语规律,实行语言训练和积累。

其次,可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如“嶙峋”、“兀立”、“无瑕”。

而在阅读教学时应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与积累上,能够让学生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圈画重点词语,编写背诵提纲的方法积累语言,通过仿写的方法让学生学习使用相关句式。

教学要求:

1.理解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4.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陶冶爱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句子“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情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

那不过个景色秀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一游。

揭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桂林山水,听录音或教师在读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初读入情

1.大声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2.交流。

桂林山水甲天下。

(用抓关键词的方

法理解句意:

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

三、精读融情

桂林山水何以被称天下第一呢?

让我们走进桂林,细细观赏哪里的水、那里的山。

(一)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读第二小节。

找出文中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词?

(静、清、绿)

2.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

讨论交流:

写“静”,是通过人的“感觉”来写的——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写“清”是从“视觉”的角度写的——清得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

写“绿”是用“比喻”把内容写具体的——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翡翠”,学习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绿色的翡翠。

3.此时此刻,假如你坐在船头,你最想做什么?

用“漓江的水真()啊!

我真想()”说话。

4.指导朗读:

个别读,引读,要读出感情。

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能够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变调)

5.总结学法:

(1)读课文;

(2)找出关键词体会;

(3)融情入境,展开想象。

(4)指点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用同样的方法,分小组协作学习。

重点讨论:

1.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1)看图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理解“奇峰

罗列,形态万千”的词意。

罗列:

排列。

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像什么?

(2)练习说话,看图展开想象:

桂林的山还像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

翠绿的屏障。

3.桂林的山很“险”,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词语,领

会山势之险。

4.结合学习比喻句,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5.反复诵读课文,特别强调三个“啊”的变调:

真奇啊(ya),真

秀啊(wa),真险啊(na),读出韵味。

第二课时

一、复读入情

诵读直接描写桂林山水的语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二、研读蕴情

(一)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课文二、三小节,你发现这两个段落有什么共同点?

2.作者写的是桂林的山水,为什么拿“西湖、大海、泰山和香山”

来比较呢?

(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桂林的水胜过西湖和大海,说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

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

同样,泰山是“峰峦雄伟”,很美;香山“红叶似火”,也很美,说明桂林的山更独特,更美!

(二)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读第四小节。

2.桂林的山是奇、秀、险,桂林的水是静、清、绿,这么美丽的

山水融合在一起,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学习重点词、句:

“画卷”、“连绵持续”、“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持续”,接连持续。

“连绵持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持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应,并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三、品读抒情

1.“百里漓江,百里画廊”,请你用一句话赞美桂林的山水。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四、作业

1.片断练习。

①读文中写桂林山或水的语段,体会抓特点写具体的方法;②学生仿写(可另选内容,也可写桂林山水风光片中的内容)。

2.背诵课文。

3.抄写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静、清、绿舟行碧波上

山——奇、秀、险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

 

象山文峰学校林桦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材简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线索清晰是:

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另一条线索是从头至尾“水”在其中:

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口流出来的;在外洞,作者找了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防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善于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自己感觉到的情况去描画观察到的事物的特点。

如,写孔隙情况,作者不直接说孔隙多大、多高、多宽、多长,里面的情况怎么样,而是用人们所常见的东西比喻说明。

说孔隙的高低宽窄用了“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的小船呢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无法容纳第三个人”。

写孔隙内的情况,用感觉去写:

“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了额角,擦伤了鼻子。

”写外洞的大小形状:

“像桥洞似的”,“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个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等等。

这样写,把很多抽象的东西都形象化、具体化了,是学生学习事物描写的极好范例。

二、教学目标

1.理解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品味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习按一定顺序记述的方法,初步领会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自己感觉到的情况去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了解游记的写作顺序,初步领会借用具体化的事物和感觉到的情况去描写特点的方法,积累语言。

四、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相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本、图象等资料,能够做成课件。

2.学生准备:

上网搜索金华双龙洞的文本和图片资料,搜集其他自然风光旅游景点的文本与图片。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学情分析

 

教学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教师导入:

听说过双龙洞吗?

在哪里?

今天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那不过一个全国著名的大溶洞。

(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读题,说一说,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范读或放朗读录音,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游览顺序

1.生自学课文,要求:

(1)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

(2)边读边思考:

课文是怎么写的、都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双龙洞的?

并用横线画出提示游览顺序的相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检查汇报:

(1)指名学生读课文,着重检查学生生字字音是否读准,语句是否读通顺,学生评读;

(2)结合教学生字字音,着重引导学生读准“浙、呈、臀、稍、转”等字的音;指名汇报;

(3)说一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很多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

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一幅简笔画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根据游览简笔画和课文内容,理出文章的脉络。

按游览顺序能够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到到外洞——通过孔隙——到了内洞”四个部分。

4.分别指名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语实行解释,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三、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及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教师引导: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启程喽,一起去金华的双龙洞!

(1)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大家评议,然后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找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及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

(3)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

启程喽,过了罗甸,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一丛一簇的大油桐花,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一句,概括写出了金华一带小区明亮艳亮的春色。

齐读: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眼前一片明艳。

教师:

真是美不胜收啊!

尤其是那映山红!

出示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作者把“映山红”与“杜鹃”比较,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同义词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引导学生感悟到:

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同义词能使语言不重复;其次,这与写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映山红”这个名字的由来是:

春季在山野开花,远远看去,漫山遍野一片粉红,因而人们给它起了个十分形象的名字——映山红。

映山红当然要开得漫山遍野,所以叶圣陶爷爷在前半句中写道“山上开满了映山红”;而“杜鹃”是学名,不含环境色彩。

如果把盆栽的“杜鹃”说成“映山红”,就会使名字与景色不对应了;如果把山野里的“映山红”说成“杜鹃”,就不能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漫山遍野的一片粉红色了。

大家看到叶圣陶爷爷遣词造句的功力真高,景美文更美!

3.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1)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吗?

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2)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3)讨论:

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

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

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4)自由朗读此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法。

(5)集体诚背此自然段。

作者不直接写山势,而是通过水流的宽窄、急缓、声响来暗示山势的变化多端,以水写山。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

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导:

沿途秀美的景色没看够,入山就到了双龙洞洞口,这洞口和外洞是怎样的呢?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具体说说“突兀”“森郁”的意思。

在山势高耸、树林茂盛繁密的气势中,洞口给人的感觉是什么?

(洞口:

“高”“宽”“大”。

高山密林,使人感觉到双龙洞天不过成、鬼斧神工的神秘感。

3.“走进去”的外洞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石顶石墙石地,仿佛到了一个大会堂。

作者使用打比方的手法,用大会堂来形容外洞的大,并通过“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不会拥挤来具体说明。

教学时还能够再进一步换算理解:

我们教室能容纳50人上课学习,一千人的大会堂相当于20个教室,使学生更具体想象外洞的“大”。

4.洞宽、大、高,给你什么感觉?

(气势雄伟,鬼斧神工!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

说到“孔隙”,大家都会想到很小的窟窿眼或很细小的缝儿。

那作者乘船进去的孔隙有多小呢?

1.带着问题默默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先强调这个孔隙大却能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再说明小船小“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这样子的小船。

3.用多种形式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至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①理解“臀部”、“额角”等词语。

②体会“我”的这种感觉,并说说体会到的这种感觉。

③集体朗读“眼前昏暗了”至“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三)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描写“内洞”段落。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内洞给人第一感觉是什么?

(伸手不见五指,一片阴森漆黑。

工人点亮星星之火,引导作者观赏到洞内哪些景物?

(蜿蜒的双龙、石钟乳、石笋等。

2.出示溶洞内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读了文本,看了图片,内洞的景色是怎样的,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除了课文所描写的内洞景物外,在图片中你还看到哪些景物,感受到了什么?

(内洞凹凸不平,比外洞还要大,有很多石钟乳、石笋、石柱,形状各异,颜色不同,像龙、像神仙、像动物、像器皿……名目繁多,给人的感觉神奇而有趣。

(1)看一看。

内洞的描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哪些语言标志?

(内洞的景色描写用“首先、其次”来标明顺序,给人的感觉是线路十分清晰。

(2)“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形状颜色各异,神奇无比,“奇”的特征使作者感受“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十来进房子”有多大?

“进”是过去大宅院建筑深度的单位,一般一排平房为一进,“十来进”相当于十多排房子深度距离那么大。

3.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内洞奇异的景色。

作业:

1.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实行复述。

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实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双龙洞的美

1.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的游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自由朗读,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二、总结写法、积累语言

1.总结写法:

按照游览顺序,抓住特点实行描写。

2.背诵积累。

结合图片与录象,检测积累的效果。

3.完成课后作业:

读句子,体会带点词语,抄写句子。

三、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教学反思

 

象山文峰学校应华静

 

4七月的天山

一、教材分析

《七月的天山》节选自碧野的游记作品《天山景物记》,是一篇写景记叙文。

全文结构清晰,按照刚进天山、天山里面、天山深处的写作顺序,把天山充满异彩的景物逐步体现在读者的面前。

课文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述。

写了七月间游人最理想的去处是骑马上天山。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反衬了此时天山的凉爽。

“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是这个段的重点,也是全文的总起。

随着地点的转换,景物发生着变化。

在山脚下,仰望高耸的雪峰,近距离欣赏雪水清流;在山腰,走进密密的塔松之中,感受青松日影里独特风采;在天山深处是广阔的花海,野花缤纷、绵延、耀眼、绚烂,给人以最美的享受。

让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天山美,七月的天山更美,不是春天胜春天。

本文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较多地使用了比喻、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段,且多是长句子,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诗意盎然,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能够抓住主要的长句子,让学生在反复读议的基础上背诵积累下来。

二、教学要求

1.理解8个生字新词,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