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448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学生

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索

自贡职业技术学校范学银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和企业,由课堂延伸到车间和工段,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和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零距离”对接。

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增强了德育教育的直观性和实效性,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上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但改革力度不大,仍没突破“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未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

一些中职学校仍沿用“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为本位”的模式开展教学和德育工作。

这种传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且凸显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

1.德育目标特色不明。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方面的总的要求,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目前,我国的德育目标大而划一,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针对性。

如中学德育大纲中,虽然划分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但较为笼统,特别是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目标不明确具体,未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高中学生与中职学生,从层次上讲,都属于高中段教育,但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培养目标不同,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可见,普通高中学生与中职学生所能够达到的道德标准及要求是有区别的,即使同样是高中段学生,其道德追求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德育目标应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德育标准及要求。

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定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德育目标注重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就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由于现行德育目标,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标准及要求不明确,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使德育目标的具体要求出现缺失和错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中职教育的实际,造成德育教育功能减弱、实效性降低。

  

2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中职教育由于德育目标定位不明确,片面强调理想,从而导致把最高德育目标定为主要德育内容,而把作为社会基本义务的德育要求却给排挤和忽略了,德育教育内容过于陈旧,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缺少新的社会和企业文化元素。

在学校,学生受到“树立崇高理想”的教育,而在社会上、在企业实习或工作中,学生们经常听到、看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强烈的反差反而使学生对德育目标产生怀疑。

这种德育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节的教育达不到实效性、渗透性、持续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3 德育方法呆滞陈旧。

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所采取运用的各种教育方法、手段和活动形式的总和。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德育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德育教育方法较为单一,基本上还停留在肤浅、苍白无力的说教水平上;教学手段较落后,教学形式呆板,缺乏生机活力。

一些学校和教师习惯于把大量的道德知识、行为规范灌输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很少让学生接触社会,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

这种脱离社会道德环境,脱离现实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封闭的德育方式,自然存在诸弊端。

 

4.德育评价主体单一。

德育评价是对德育的效果和价值所作出的评价和判定。

很多中职学校仍然沿袭每学期由班主任和学生科写操行评语的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其他任课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等基本上都不参与德育评价活动。

这种德育评价的主体十分单一,对学生个体的德育评价,带有较厚重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养、行为规范、操行表现等情况。

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更是无权自己评价自己。

这样的评价,人为主观因素较多,现实客观性不强,评价标准较模糊,评价方法不具体,很难对德育的效果和价值作出评价和判定。

5.德育教学改革滞后。

当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改革,不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改革,增添现代企业文化、企业道德规范、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等新内容,而是大量削减教学时数,与政治课合并进行教学;有的学校甚至将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德育课程砍掉,只上邓小平理论、哲学常识、经济政治等课程。

且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德育课似乎成了“豆芽学科”,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加之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愿教,德育课在学生和教师中的地位日渐低下,德育教育的功能日趋萎缩。

中职学校德育地位的降低,德育教学改革的滞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达到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用工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重新学习企业岗位职责、道德规范、员工准则后,方能上岗,若达不到企业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学生将被退回,进而影响到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巩固率的提高。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德育优势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有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和企业,使学生真正融人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工作和锻炼。

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而且能有效地解决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上存在的弊端,体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明显优势。

1.工学结合使德育更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作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

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环境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具有内容的丰富性。

在企业环境中,不但具有真实的产品生产、营销过程及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而且具有复杂的人际交往、处世之道。

在企业环境中学习,打破了德育课固有的时空限制,呈现出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真实思想道德经验的状态。

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而且更多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的实际问题。

在工学结合中,德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的就业、工作、生活、发展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学生、职业、社会的真实要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工学结合使德育更能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道德品质的养成,是从教化走向内省、从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

真正的德育必须是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

“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之所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就在于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真实信息体验比较深刻。

学生亲身体验到国家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对一个“社会人”、“企业人”的重要性,真正意识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成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人。

学生在社会、企业才能更深刻体验到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使学生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自我完善,可以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特别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3.工学结合可以使德育更能实现知与行相统一

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德育,是一种专门化、知识化的德育。

学生通过德育课程学习道德知识,这对于其形成道德素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但如果仅仅把德育局限在知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会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德育不能片面成为知性教育,而应该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体验知识,在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培育情感、磨炼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生存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

“生活即德育,社会即学校。

”工学结合不仅为知与行的统一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而且工学结合的过程又是知与行统一的生长过程。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德育举措

1.利用工学结合德育资源,激活德育课教学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的德育课,一方面课程计划、课程模式等要素要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利用工学结合德育资源,发挥工学结合德育优势,激活德育课教学。

(1)在课程内容上,要进行充实、重组和改造,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使学生觉得德育课亲切、可信。

我们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结合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讲政治、讲经济、讲法规、讲道德与职业道德。

如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中,教师在安排顶岗实习学生的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调查该企业的经营发展史及经营案例。

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

从学生自身采集来的鲜活、亲近案例中学习经济、政治知识,学生积极性较高,效果较好。

(2)在课程模式上,应由封闭转为开放,由单一转为多样,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

在职业生涯设计课程中,我们聘请合作企业人员特别是在合作企业做出成就的我校毕业生,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职业经历,讲人生、讲就业、讲职业生涯规划。

我校的一名毕业生已是中国人本集团的中层管理人员,他毕业后从普通岗位到技术岗位再到管理岗位的经历,给在校生以较大的启发和鼓舞。

学生们反映,从学兄身上看到了他们今天应做的努力及明天应走的道路。

(3)主动让学生带着德育课的内容到“工”的过程中去体验。

我们结合课程有关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从实践中领悟和体验,使德育课在“工”中延伸。

如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中,我们让学生带着“爱岗敬业与工作成绩”、“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等10个问题到企业体验,要求学生回校后将每项体验内容写成800字的体验总结,并互相交流。

2引进合作企业文化元素.建设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

(1)引进合作企业文化元素。

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是学生进入企业之前,聘请合作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对企业的状况和要求有初步认识。

二是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学校布置对企业文化的学习、体验任务。

如在中国人本集团的学生,体会最深刻的是“质量就是生命”;在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的学生,体会最深刻的是“服务赢得信誉”;在郑州宇通客车有限公司的学生,体会最深刻的是“人性制度规范”等。

(2)营造合作企业文化氛围。

我们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尽量吸收企业文化。

如校内实训基地尽量按照合作企业的车间进行环境布置,实训基地内挂着合作企业核心理念的标语,如“质量就是生命”、“技术产生效益”、“态度决定成绩”等。

在实训设备旁张贴着生产操作规范、生产操作流程、质量检验标准,要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设备管理。

3.针对学生在企业环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德育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活动。

我们组建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学生在企业随时可打心理咨询电话,还组织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到学生实习企业,面对面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及时化解和消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二是帮助学生处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如岗位不适应问题、生活不适应问题、安全问题、转岗问题、各种纠纷问题等。

我们组织学校教师经常深入企业,主动与企业人员合作共同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并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基础。

三是引导学生在职业岗位实践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在岗位实践中,通过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的引导,使其体验到在职业岗位上只有自觉遵守、忠实履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规范,才能解决和战胜在岗位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保证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是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生在“工”的过程中,对岗位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能力特质有了亲身的体验。

我们组织教师分别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各企业,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就职业发展方向、发展措施、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岗位等进行指导帮助,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符合实际。

以使学生能实现由工学结合向就业的顺利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