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268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docx

《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docx

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焉耆回族自治县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焉耆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焉耆县各族人民在历届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促发展,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努力发展地方经济。

特别是“十五”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正确处理长周期与快增长的关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遵循规律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有力地推动自治县经济社会走上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

目前,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预计2008年,自治县生产总值完成23.5亿元,是1978年的90倍,人均生产总值18090元,是1978年的68倍。

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亿元,是1978年的1110倍。

财政收入1.21亿元,是1978年的40.6倍。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22元,是1978年的85倍。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焉耆农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焉耆县坚持把发展农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各项基本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农牧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七个星、永宁、四十里城子先后撤乡建镇。

农村林网化程度普遍提高、水利设施配套齐全;防病改水改厕、中低产田改造、农电网改造等工程的有效实施,以及农业生产机械、水利、电视电话、交通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和装备的配套完善,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番茄、甜菜、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和白瓜子、大白菜、小茴香、打瓜等小特优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占总播面积的70%以上。

农业高产节本增效技术广泛应用。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进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如屯河番茄制品厂、屯河糖厂、盛源小茴香有限责任公司、乡都酒业等企业落户焉耆,极大地带动了焉耆农业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2008年自治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7.9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22元。

(二)焉耆林业

改革开放以来,焉耆县把全民义务植树与林业重点工程结合起来,不断拓展林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放宽林业政策,建立多种投入机制,大力扶持个体经济发展林业,把绿化与富民结合起来,使焉耆县林业迅速涌现出一大批治理风沙的林业大户。

仪尔农业高科技开发项目乡都酒业的万亩葡萄基地不仅改变了沉睡千年的戈壁荒漠,还被授予全国“三八”绿色优质工程。

福春绿色生态有限公司在218国道焉耆段两侧投资45万元,建成长8公里,面积800亩、成活率达90%以上的绿色长廊,被公路部门确定为自治州绿化标准示范线。

在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自治县现有森林资源40.9万亩,其中:

山区天然林25.2万亩,平原人工林15.7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71%,平原人工林由1996年的6.3万亩,增长到现在的15.9万亩,增长91%。

仅2003年全县完成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46630亩。

全县8个乡、镇(场)林业站全部达到全国标准化林业站建设标准。

2008年林业总产值0.13亿元。

(三)焉耆畜牧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县畜牧业生产以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建立肉食示范基地、科技兴牧、加强牲畜品种改良和防疫灭病为工作重点,全县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焉耆县积极培育乳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了三字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使该企业从一个日处理10吨鲜奶的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现在的集奶牛饲养、育种、乳产品加工为一体的规模化乳业“龙头”企业。

2003年12月,该企业被自治区确定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同时,积极加强同知名品牌企业的联系与协作,畅通了全县农牧民养殖户生产的鲜奶销售渠道,保护了广大养殖户的利益,极大的促进了千家万户搞养殖的积极性。

焉耆县也先后被列为自治区的细毛羊改良基地县、黄牛改良基地县、肉食生产基地县、秸秆养畜示范县和巴州畜牧业科技示范县。

2008年全县牲畜存栏25.78万头,其中奶牛存栏1.85万头,羊存栏22.79万只,蛋鸡存栏37万只。

肉类总产7920吨,奶类总产3.35万吨,禽蛋总产4900吨,绵羊毛总产400吨。

(四)焉耆工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自治县相继涌现出了以三宇乳业、屯河食品、乡都酒业、屯河番茄为代表的、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规模化轻工企业;以益隆红柱石、秦龙建材为重点的建材工业企业;以红帆科技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

已形成集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成份为一体的工业体系。

2008年,全县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3亿元。

(五)焉耆个体私营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焉耆县个体私营经济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发展壮大。

自治县积极引导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行业领域不断扩大,规模档次不断提高,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全县各类市场已达13处(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处,集贸市场12处)。

以安达商厦为代表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相继在焉耆落户,形成了以安达商厦、民贸公司、人民商场为独具特色的商业销售网络体系,带动了自治县商业领域的升级换代。

如今,自治县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就达21户,乡都酒业、屯河食品、红帆科技、三宇乳业、安达商厦、金博置业、诚信房产等一批企业在自治县民营经济发展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预计2008年全县可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7亿元。

(六)焉耆金融业

改革开放以来,焉耆金融业初步建立起与全国框架一致、体制衔接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

金融机构业务覆盖全县城乡,业务种类基本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金融电子化建设快速发展,服务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金融监管逐步加强,维护了金融秩序稳定、确保了一方金融平安,在自治县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已经形成了以城镇为中心,所辖7个乡镇为支点的金融机构纵横交错、布局合理、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巴州八县中唯一的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信用社、保险等金融机构齐全的县份。

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一)焉耆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县对旧城区不断进行改扩建,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自治县对城区主要道路和居民巷道进行了全面改造。

建设城区道路33.7公里,道路面积73.9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14.4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308.3公顷,园林绿化面积274公顷,公共绿地面积26.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为30.3%,绿化覆盖率34.9%,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8.28平方米。

全县绿化合格单位38个,花园式单位34个。

安装路灯1450余盏,在城区主要地段建成水冲式公厕21座。

全县建成集中供热点6个,供热管道34公里,供热面积达46.3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气户数4000余户,用气人口1.7万人。

城市给排水设施日趋完善,日供水量4000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城市环境卫生保洁面积达71万平方米,垃圾清运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近年来通过积极实施安居工程,先后开工建设了政府小区、教苑小区、卫生小区,总建设面积达10.2万平方米,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22.3平方米。

(二)焉耆水利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7年开都河发生大洪水后,焉耆县把防洪工作作为中心任务来抓,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防大汛、抗大洪的思想,变被动抗洪为主动防洪,全民的防洪意识和水患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并连续实施了四个五年防洪规划,在原不足30公里长、1.3米宽、1.5米高堤坝的基础上,加固建成总长44.5公里、顶宽达9米、外边坡1:

3、平均高度达4米的堤防工程,共完成土方421万方,是改革开放前30年所完成土方的5.1倍。

完成土石方5.82万方,修建挑水坝65座,修建铅丝笼护坡工程2480米,胜利抗御了1999年7月27日976立方米/秒的开都河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洪峰。

1995年国家对新疆南疆地区进行农村防病改水工程建设,焉耆县抓住有利时机,共建水厂10个,其中水塔供水6座,变频调速供水4座,铺设管道335.24公里,总投资906.75万元,使3.8万人和13.48万头(只)牲畜饮上了清洁水、卫生水。

仅2008年自治县投入3000万元完成了58公里砼板防渗渠道、1622.6公里四级灌渠清淤、413座配套建筑物、7.16万亩的平整土地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

(三)焉耆交通运输业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焉耆县修路筑桥,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交通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003年,随着“和一库”高速公路的建设,一座全长548.2米、宽32米的双向4车道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特大公路桥已在西大桥与铁路桥中间跨河而立。

1994年至2004年,自治县完成了l条省道、9条县道、3条乡道、3条专用道路重点路段的新建、改建、扩建任务,形成了以焉耆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骨干,以县乡公路、专用公路为骨架,辐射各乡镇场和重点行政村的公路网络。

(四)焉耆县邮政电信业

焉耆县邮政共有营业网点10处,其中城镇网点2处,乡镇及农牧团场8处,服务面积2570平方公里,邮路总长度120公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1680公里,为全县各族人民提供了全方位、多种类的邮政服务。

现有邮政储蓄,函件、包裹、报刊发行、集邮、特快传递、汇兑、代办等九项业务。

各项业务自1998年邮电分营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邮政业务收入由分营之初的218万元增长至2007年的987万元。

1994年焉耆电话用户1281户,电信建设实现了2000门程控交换机,并开办了礼仪电报业务。

自1998年邮电业务分家和1999年移动寻呼剥离后,焉耆县电信仍保持着雄厚的实力。

2004年,焉耆县电信建有城区机房总容量16240门、农村机房总容量27424门的数字交换机,建设有新的光缆传输设备,通讯杆路发展到350公里,农话用线户达300余公里,发展到有城市交换机房3个,农话交换点30个。

先后开通了IP、来电显示、小灵通以及宽带窄带业务SDN、ADSL、DDN等十余种通讯业务,固定电话城市普及率达72%,农村普及率47%。

(五)焉耆电力

随着焉耆经济的蓬勃发展,焉耆县电力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焉耆从1999年开始启动农网改造工程,先后投入六千多万元进行农电网改造,共架设高压线路490公里,低压线路500多公里,更换高耗能变压器298台,安装电表1.7万块(一户一表),改造后的农电网布局合理,供电质量可靠。

随着国家电价政策的调整,农村居民的电价逐年下降,2003年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

目前,全县所有的乡镇(场)均已用上了安全稳定、布局合理、电价便宜的生产生活用电。

目前,焉耆建有110千伏枢纽变电站一座,35千伏变电站5座。

三、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

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旅游业,自治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努力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并致力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

自治县旅游业整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顺利通过自治州专家评审。

相思湖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帆生物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目前,全县有旅游公司1家,已开发的景区(点)3处,宾馆5家,不同档次床位500余张,旅游从业人员300余人,年接待区内外游客17余万人次,年旅游业收入550万元。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就

(一)焉耆广播电视事业

从1978年到2008年,焉耆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

1983年,开通了维语专机广播,由过去汉语、维语同机分时段播出变为分机同叫播出。

1990年开通县到乡村调频广播。

2002年,“西新工程”安装两部300Ω调频发射机,开始中央一套和新疆维语台节目的全天24小时播出,2003年无线电视机房汉语实现了硬盘播出,建成了技术比较规范、环境较为美观的播出机房。

目前,有两部1000Ω全固态发射机,原来两部1000Ω发射机作为备机,电视覆盖率100%。

1993年有线电视建设工程开始起步,当年发展用户1080户。

目前,全县有光缆干线100公里、电缆干线63.5公里、分配网700余公里、光节点42个,开通了70个频道,拥有城乡用户8000余户。

(二)焉耆教育事业

2008年,自治县共有各类学校30所,中学10所,小学及幼儿园20所,在校学生15819人,其中中学生6856人,小学生8963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52%;目前,全县有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54所。

焉耆教育重点加快了民汉合校、民民合校、汉汉合校的步伐,经过调整,全县中小学布局渐趋合理,教育结构优化,经费使用合理,基本上适应了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办学质量明显提高。

“普九”工作的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自治区规定标准。

小学入学率城镇达100%,农牧区达99.84%;中学毛入学率城镇达99.38%,农牧区毛入学率达98.05%。

1999年自治县通过自治区、国家“普九”验收,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

从1996年至2002年,全县共投入“八配套”资金4650万元,使先进的电视闭路系统、校园网络、四机一幕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进入课堂,实现了电化教学与常规教学相配合的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焉耆县新建回民中学教学楼、民汉合校综合教学楼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使用。

焉耆县先后投入资金2300万元,完成了总面积32000平方米的教苑小区建设工程,解决了400余户教师住房难的问题。

(三)焉耆文化体育事业

改革开放30年来,自治县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文化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2003年,永宁镇获“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2003年12月焉耆县荣获巴州农村基层文化先进县、全疆开展百日文化广场活动先进县称号。

2007年,乡镇文化站已从1979年的14个站、28个人,增加到132个站、172人,基本普及了全县乡镇级文化站。

截止2007年,全县有38个村级文化室,基本上建成了县、乡、村3级文化网。

1990年至2008年,共举办全县性大型文艺活动近百场次,传统的“努肉孜”节(已举办15届),“麦德尔”节(已举办20届),“花儿”艺术节(已举办5届)等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得一年比一年好。

每年文化下乡演出场次都在120场以上,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艺资料,还辅导和培养了一批业余文艺骨干,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

2008年,全县建有篮球场92处(其中乡镇场及行政村有48个)、田径场16处(其中400米标准田径场3个)、足球场8处,门球场3处,乒乓球训练房5个、有20个靶位并带靶棚的射击场1个,综合运动器材2架,全民健身路径7套。

80年代以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广泛开展竞技体育的基础上,先后承办了国际、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各级各类体育比赛25次,举办县级综合运动会5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2次,县级单项体育运动会180次。

1987年以来,先后成立了老年体协、篮球、田径协会等群众体育协会5个、单项体育协会6个。

(四)焉耆卫生事业

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县的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得到健全和完善。

2008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1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9个,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机构各1个;全县拥有病床425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45人。

焉耆县人民医院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完善、管理体系科学的二级甲等医院。

农村卫生形成了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占全县人口80%以上的农牧区在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有了可靠保障,人民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全县人均期望寿命由建县前的35岁提高到70.03岁。

2003年,焉耆县被命名为国家级卫生县城。

全县达到了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标准,农牧民初步享受到了初级卫生保健的服务,2004年7月,自治县在全疆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解决了农牧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五)焉耆县民族宗教工作

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以贯彻执行《宗教事务条例》为重点,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法规的宣传力度,坚持每月召开宗教人士例会、统战宗教干事例会。

广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和宗教法规,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

1999年开始我县坚持实行领导干部联系宗教活动场所制度,通过与宗教人士交朋友,有效的做好了思想教育工作。

认真落实爱国宗教人士生活补贴制度,自治县78名宗教人士享受生活补助,占全体宗教人士的65%,年发放生活补助金22.2万元。

我县不断加强爱国宗教人士的培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宗教人士的政治觉悟和法律意识。

每年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对宗教人士开展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时事政治培训教育,现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培训教育网络。

不断规范讲经内容,鼓励和支持宗教人士对宗教教义和教规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以“双五好”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三个文明创建活动,调动宗教人士参与三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积极引导和帮助宗教团体开展自养活动,全县大多数宗教活动场所都有比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减轻了信教群众的负担。

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宗教界在我县社会助学、助残、救灾、拥军等公益活动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充分发挥宗教人士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协助政府处理了许多典型的棘手问题,得到了广大信教群众的信赖和称赞。

焉耆县党委、政府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民族团结工作做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并以此为基点,常抓不懈,在全县营造了思团结、求稳定、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经常性组织各族干部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

县委宣传部每年在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组织巡回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大造民族团结的舆论和声势,通过举办学习培训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出板报、墙报,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月同深化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相结合,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复杂性。

我县注重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语言文字政策和法律、法规,发放语言文字知识手册,调动各行各业规范使用民、汉两种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规范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我县1993年制定了《焉耆回族自治县清真饮食业管理暂行办法》,为加强清真食品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认真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育活动,每逢“元旦”、“3·8”、“5·4”等重大节日期间,我县都举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焉耆县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我县积极扎实有效地开展军地、兵地、油地等共建活动,结成共建对子87对,有州级共建先进单位6个,州级共建先进个人10人,县级共建标兵单位14个,县级共建先进个人83人,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支援、共同进步的良好格局。

2008年我县被自治区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

 回顾改革开发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意气风发,信心百倍。

今后,我们将在上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重点,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工业强县,使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