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237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

《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docx

07年行政管理学复习

第五章行政管理机构

  1、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

合法性(首要特性,是其权威性的来源)、主体性、系统性、权威性、执行性和管理性。

  2、行政的作用:

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包括经济、社会和政治管理);执行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规章,维持社会治安和良好的市场秩序。

  3、简述行政的组成方式。

答:

1、内阁制国家:

其最高行政是内阁,内阁由首相、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部长组成,首相为政府首脑,领导内阁。

内阁由议院中占据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其他政府机构的成员由任命产生,内阁向议会负责。

国家一级的行政由内阁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的机构组成。

如英国(代表)、意大利、奥地利、希腊、日本、以色列、印度、新加坡。

2、总统制国家:

最高行政由总统、总统办公机构、政府各部门机构以及独立机构组成。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总统通过选举产生,其他成员由总统依照法律程序任命。

总统领导下的整个行政机关并不对议会负责。

如美国(代表)、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埃及、肯尼亚。

3、半总统制国家:

如法国的第五共和国(最为典型)、芬兰、冰岛、葡萄牙、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

4、委员会制国家:

最高行政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委员会由主席领导,主席为政府首脑,委员兼任各部部长,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

委员会的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机构共同组成国家一级的行政.其代表国家是瑞士。

5、国务院制国家:

我国(典型代表)的最高行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

国务院的办公机构和各职能部门机构共同组成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

  4、行政的类型:

1、根据行政的性质划分:

领导机构、执行机构(指在领导机构领导下分管某一专门领域行政事务的机构如财政部等各部委)、监督机构(如监察、审计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辅助机构(如办公厅)、派出机构(亦称分支机构或驻地机构如邮政、铁道、海关、外交、公安)。

2、根据行政的职能划分:

经济类行政、社会类行政(包括民政、教育、体育、社会保障等部门)、政治类行政.3、此外,还有一些独立机构或者准行政,如美国的联邦独立管理机构就很具有典型性。

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独立管制委员会,如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通讯委员会等;第二类是一些政府公司,包括美国邮政局、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和美洲国家基金等;第三类是一些其他独立机构,这些机构是为政府或公众提供服务的,包括国家科学基金会、人权委员会等。

  5、简答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答:

指行政的设立、变更、撤销和合并等的总称。

为了保证行政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设置行政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根据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适时而科学地设置、调整和改革行政机构,以适应社会向政府提出的要求,这是行政设置的最基本原则。

2、协调性原则。

行政是一个协调运转的系统,在行政的上下级之间和同级各部门之间,机构设置一定要合理、协调。

首先,要求机构设置要统一。

其次,领导指挥的统一也有助于机构之间的协调。

3、权责相称原则。

要依法明确规定各个行政机构的职责范围,授予其相应的行政权力,规定其对上级和下级应承担的责任,建立和完善权责一致的行政体系。

4、精干高效原则。

追求行政管理高效率是由行政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要获得行政高效率,行政就必须尽可能精简,避免职能重复交叉。

5、法制性原则。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行政的设置及其体制要有法律上的根据和保障。

(2)行政的权责都必须由法律赋予。

  6、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程序:

提出行政设置的理由,并设计出初步方案;对行政设置方案的评估和论证;批准;落实与实施。

  7、我国行政设置的具体程序:

1、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总理提请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

2、国务院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和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国家行政机构——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国务院决定。

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本级政府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同级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务院批准——同级人大常务委员会备案。

4、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政府的工作部门——由本级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

5、省、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国务院批准;县、自治县的区公所(派出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街道办事处—上级政府批准。

6、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内部机构—由各工作部门报请同级编制部门批准。

  8、编制具有经济、组织和法律三方面的意义。

行政编制管理的特点是:

集中程度高;综合性强;它是一种经常性和长期性的工作。

  9、简答行政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

1、职能管理。

(1)在拟订机构改革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时,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职能体系的总体意见。

(2)在各部门实行“三定”时,合理配置各部门的职能,帮助各部门搞好职能配置的研究,制订具体方案。

(3)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经常性。

(4)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政府各部门与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职责分工。

2、机构管理。

根据各级政府的职能总量及类别,确定每级行政的总体规模。

划分机构的属性。

对机构规模的管理。

3、人员编制管理。

最大量、最经常。

(1)制定各级政府编制比例和编制标准。

(2)核定各部门人员编制总额。

(3)确定人员编制结构。

  10、论述编制管理的意义和原则。

答:

1、意义:

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是防止官僚主义、密切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节省国家财政开支。

2、原则:

(1)精简原则。

一是精简机构,减少层次;二是精简人员,实行合理定编定员。

(2)统一原则。

一是统一领导;二是统一职能目标;三是机构设置要统一完整。

(3)编制立法原则。

搞好编制立法,对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审批手续及违反编制纪律的惩治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使编制管理有法可依。

  11、简答行政改革的原因:

1、外部因素。

(1)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的变革。

(2)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的变革。

(3)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的变革。

(4)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的变革。

2、内部因素。

(1)机构的过度膨胀。

(2)人员素质不高、弱化。

时代发展造成的公务员素质的弱化;年龄、专业和工作经验等因素造成的素质弱化。

  12、简答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即原则)。

答:

在当代,我国行政改革的总目标是:

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

要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3)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要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13、简答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即其趋势和特点)。

答:

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

纵观世界机构改革的实践,可以看出,各国缩减政府机构的政策工具和途径主要有:

(1)重新审视政府职能定位,缩小政府的职能范围。

(2)压缩社会福利项目,放松对企业的规制。

(3)行政机构分权化改革。

(4)行政机构设置的社会化,主要是机关后勤部门的社会化。

(5)公共机构的非国有化,将原来的一部分行政机构转移出政府机构的序列。

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

3、行政的分权化。

缩小行政范围,分散行政机构的权力。

4、强化综合协调行政及其职能。

具体表现为行政首脑办事机构的加强和综合协调机构的强化。

5、行政设置的弹性化。

在各国机构改革的实践中表现为临时机构的数量的增长及其作用的强化。

  14、简答我国行政改革的内容。

答:

1、在计划经济时代,最大规模的行政机构改革发生于1958年至1959年,当时的机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下放权力和撤并机构展开的。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进行了五次重大的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机构改革(基本内容是下放权力、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减少人员),这就是:

(1)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展开各级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取得的成效:

1)精干领导班子,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

2)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

3)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2)198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以转变职能为关键,以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为重点。

其成效:

1)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

2)精简和削弱专业部门,加强监督与调控部门。

3)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机构,确定编制。

4)解决了一批部门之间职能交叉、重复的问题。

5)通过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为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3)1993年的机构改革。

着力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调整职能配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2)协调解决了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复的问题。

3)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

(4)1998年的第四次改革。

这次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很大的和力度很强的行政机构改革,由中央政府机构率先进行,1998年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进行了大同谋的精简,由原来的40个进一步压缩为29个,国务院各部门的内设机构减少了1/4,有100多项职能下放给地方政府;通过机构改革,国务院机关人员编制由原来的32万人精简为16.7万人;省政府各部门内设处室总体精简20%,完成了机构改革确定的目标任务。

(5)2003年以来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主线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国务院机构改革有5个重点:

1)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国资委。

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发改委。

3)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设立银监会。

4)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商务部。

5)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成立了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同时将国家计生委更名为国家人口与计生委。

  15、我国行政改革的经验:

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改的关键。

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改的重要任务。

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

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5、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16、案例(2005年,温家宝,煤矿安全):

这次机构的微调遵循了行政设置的哪项原则?

说明了什么?

答:

1、坚持了行政设置要遵循的适应性原则。

因为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安全生产尤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十分严峻,煤矿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造成了严重危害。

所以,国家根据这一新形势,及时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以适应这一形势。

2、说明:

(1)机构改革一定要适应一定时期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情况,不能冒进也不能滞后。

(2)政府职能应该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调整,该加强的一定要加强,该减弱、放弃的一定要减弱、放弃。

(3)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第六章行政管理事务

  1、行政的类型:

1、按行政所属的层级划分:

高层(中央、省级政府行政)、中层(地级市、自治州)和基层行政(县及以下)。

2、按行政的性质划分:

宏观行政(行政领导事务)和微观行政(日常行政)。

3、按行政同政府的关系划分:

政府内部的行政和政府外部的社会公共行政.

  2、如何理解政府内部行政?

答:

指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为了有效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维持自身组织活动所从事的所有管理事务:

1、是特指政府自身的管理事务,或者说是政府内部的管理事务。

2、是为社会公共行政服务的。

3、处理得当与否,是决定政府行政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因素。

  3、如何理解社会公共行政?

答:

指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对象的、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公共产品生产和公共服务提供的并与私人事务相对应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

1、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

(1)不是政府内部行政,而是存在于政府之外而又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对象的事务。

(2)不是私人事务。

2、是需要政府处理并被政府纳入行政管理对象范围的事务。

3、处理得当与否,是徇政府行政管理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4、政府内部行政的内容:

一、人事行政管理。

1、计划和组织:

其中心内容和主要任务是对行政系统的人才需求和可供选拔的人才资源之间的关系实行宏观调控。

2、使用和开发:

人事行政管理最经常的职责和最大量的活动是对行政人员进行合理的使用和积极开发。

3、激励和监督:

应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以保证行政人员能遵纪守法,克己奉公,从而确保国家行政权力的依法行使。

4、制度建设与具体落实:

人事行政管理上述内容必须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财务行管。

1、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管理。

2、会计管理。

3、审计管理:

(1)其作用表现在:

服务于宏观调控;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

(2)根据《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审计对象包括:

纳入预算管理的国有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家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监督的其他有关单位。

(3)包括预算、预算外、金融、国有资产、国家建设项目、社会保障、外国援助或贷款审计。

三、后勤行管。

是指为合理组织和安排财力、物力资源,为机关工作提供必要和充分的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的一系列管理事务。

1、物资管理:

日常管理、使用与维护管理、检查与检修管理、物资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2、生活后勤管理:

房产、食堂管理。

3、机关环境管理:

亦称机关庭院管理。

4、服务后勤管理:

车辆、幼儿园、水电、医疗卫生管理。

5、接待工作管理。

四、机关行管。

指为机关的行政职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保障的活动,主要是对机关内部行政事务的构成要素及流程进行规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一系列活动。

1、会议管理。

提高会议质量:

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包括会议规则在内的一整套会议制度;科学、有效、充分地做好会议准备工作;严格控制会议人数、不允许无关人员与会;保证会场秩序;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2、机关文件工作管理。

使文件工作构成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等)确立最佳组合关系;使文件工作构成要素的流程有序、有效、顺畅、快捷,相互间取得最佳配合。

3、机关档案工作与信息工作管理。

4、保密工作管理。

建立和健全保密制度;坚持原则,保证知密不失密。

5、信访工作管理。

  5、简述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制度。

答:

1987年中共十三大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年4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决定于1993年10月1日施行,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公务员法》并决定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其基本制度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职位分类制度。

我国公务员的分类制度是一种以职位分类为主、兼具品位分类的分类制度。

2、新陈代谢制度。

是指有关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调任、辞职、辞退、退休等一系列制度的总和。

3、激励约束制度。

考核、奖励、处分、职务升降、轮换、回避等。

4、职业发展和保障制度。

培训、挂职锻炼、工资、保险、福利等。

  6、我国公务员的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职级工资制。

职级工资主要包括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四部分。

  7、财务行政理论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

其创始人是19世纪的斯坦因。

1927年,美国学者威洛比在《公共行政学原理》中,着重研究了预算和物资管理等财务问题,从此,财务行政被学术界公认为是行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8、简述预算外奖金的管理。

答:

是指按照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和各单位自行提取、自行使用的财政奖金。

具体包括地方财政部门管理的各项附加收入和集中的各项奖金;事业和行政单位管理的各项奖金;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管理的各种专用奖金;地方和中央部门所属的不纳入预算的企业收入等。

考虑到预算外奖金支配权的分散性和奖金使用的灵活性等特点,可采取与预算内奖金不同的管理方法。

  9、社会公共行政的内容:

一、经济行政管理。

1、宏观经济行管。

是宏观经济调控(大致包括总量调控、结构调控和规范性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政府的角度看,宏观经济行管事务主要有:

(1)制度相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或法规如货币政策。

(2)执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有关宏观经济调控的法律和相关决议,促使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

(3)在必要的时候直接通过行政干预,来达到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如直接对银行货币问题和信贷规模进行控制等。

2、工商行管。

3、国有资产行管。

目标是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与满足社会公共利益两大目标的协调。

包括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

二、政治行管:

国防、司法、公安、外事行管。

三、文化行管。

1、教育行管。

制定教育规划;健全教育法律和政策体系;对教育机构和教育过程实行有效的管理;合理调配教育资源。

2、科学技术行管。

科技政策管理;科技规划与计划管理;科技经费与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信息管理。

3、文化与体育行管。

制定文化与体育事业发展战略;进行各项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基础建设工作;实话文化与体育市场管理。

4、卫生行管。

卫生法制与监督管理;妇幼保健管理;医政管理;疾病控制管理;药品监督管理。

四、社会行管。

1、人口行管。

(1)户籍管理。

(2)居民身份证管理。

(3)计划生育行管。

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工作;根据人口规划,正确制定人口生育控制指标;做好计划生育的预防和保健工作。

(4)流动人口行管。

一是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的暂停登记和发证工作,准确了解流动人口情况;二是依靠社会力量,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三是根据流动人口的务工情况,制定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2、民政行管。

(1)建立配套机制,积极引导我国基层民主组织的建立与完善。

(2)建立健全我国城市社会福利制度。

(3)整合社会资源,使社会救助与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4)以创新为重点,建立现代优抚安置制度。

(5)以服务为中心,优化民政工作体系,完善民政职能。

3、社会保障行管。

制定社会保障法律与法规;社会保障奖金的管理(有关筹集和有关支付社会保障奖金的管理);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

  10、案例:

这组数据反映了我国公车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应该如何解决公车制度存在的问题?

答:

1、根据数据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公车制度目前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

2、基于以上问题,必须对公车制度进行改革。

改革公车制度有利于节约政府开支,节省成本,避免造成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

至于具体办法,有的地方或部门将原有车辆卖给个人,机关不再购买新车,对个人实行补贴;有的地方或部门对原有的车辆实行在优先保证公务用车的前提下承包经营式管理,并逐步向机关车辆服务社会化过渡;有的地方或部门取消了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对公车制度的改革,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鼓励各地各部门探索适合本地方本部门实际的改革方案。

尽管方法各不相同,但公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朝着市场化、货币化的方向发展。

第七章行政管理行为

  1、简答行政的含义和特点:

指行政管理者为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并使之努力工作以有效实现行政管理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领导、沟通以及指挥、协调等行政活动的总和:

1、行政是行政管理者作用于被管理者的行为。

2、行政是行政管理者调动被管理者或其下属积极性的行为。

3、行政的主体是行政管理者,但在行政过程中也离不开下属的积极参与。

  2、行政的基本类型:

从行政层级的角度——中央和地方政府行政;从行政过程的角度——行政决策行为、行政执行行为(可分为行政指挥行为和行政协调行为)、行政监督行为;从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角度——行政组织行为、行政领导行为和行政沟通行为。

  3、简答群体行为中最基本的行为。

答:

是群体中的组织行为、领导行为和沟通行为。

这是因为:

1、群体行为所要实现的目标是群体成员共同的目标。

为此,群体成员必须行动一致,这就必须以有效的组织为前提,所以组织行为当然是群体行为最基本的行为之一。

2、在群体行为中要实现群体成员的行动一致,就必须要有人进行指挥、协调的工作,即要有领导行为,所以……。

3、群体行为是多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行为,因此离不开有效的沟通,所以……。

  4、行政组织通常由四个要素组成:

行政职位、行政人员、行政体制、精神要素。

  5、行政组织行为,即动态的行政组织活动及过程,是指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包括行政组织的设计和维护、行政运行过程中冲突及其解决,以及对行政组织进行的改革。

  6、简答行政组织行为的特点。

答:

1、政治性。

行政组织行为是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其政治地位、实施政治统治的具体表现,因此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2、法制性。

行政组织的设计和变更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按照法宝程序进行。

3、持续性。

行政组织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活动,为了使行政组织能够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对行政组织进行维护、对行政冲突的及时解决都必须是持续不断的。

4、系统相关性。

行政组织行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和其他行政管理行为如行政领导行为、行政沟通行为总是密切相关的。

  7、行政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技术特征以及二者的匹配性。

  8、简答行政组织技术特征对行政组织设计的影响。

答:

包括行政组织的结构、规模、权力配置,运行机制等。

其中,组织结构涉及到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规模涉及到行政组织的人员多寡、机构大小及数量等;权力配置涉及到行政组织内部的权责关系;运行机制则涉及到包括行政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在内的各要素以及实现行政组织整体功能的各种方式。

可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行政组织的设计。

  9、简答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

层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组织中设置多少层级的组织机构;幅指一级行政组织或一个行政领导者所直接控制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人员的数目。

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层与幅成反比关系。

层越多,则幅越小,反之亦然。

在设计行政组织结构时,层的多少与幅的大小应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前提,适当控制幅,尽量减少层。

  10、行政组织体制的分类:

1、依据行政决策和担负行政责任的人数分为首长制(独任制、一长制)和委员会制(合议制)。

2、按照行政权力在上级与下级之间分配的不同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3、依据同一层次上的各个行政组织所受上级指挥和控制的数目分为完整制(集约制、一元统属制)和分离制(独立制、多元统属制)。

  11、冲突的形式各种各样,如公开形式、暴力形式、微妙形式和意见分歧等。

行政组织冲突的类型有:

1、根据冲突主体的不同分为组织中个人(最常见);组织中个人与团体;组织中团体(包括组织中不同层级间、不同职能间、指挥系统和参谋系统间的冲突);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

2、根据组织冲突功能分为功能正常和功能失调的冲突。

解决行政组织冲突的主要方式:

谈判、调处服从权威。

  12、论述行政组织变革的趋势:

行政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

行政组织变革是指行政组织的变化与革新过程。

当代行政组织变革的趋势主要围绕着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权力关系等方面进行的。

1、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趋势。

(1)在横向结构上,一方面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地位由不平衡走向平衡。

另一方面,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相应的部门有减有增。

(2)在纵向层级上,行政组织结构有从尖塔型向扁平型结构发展的趋势。

过去,行政组织层级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