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230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4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docx

《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docx

第六章循环系统教案

第六章循环系统

教学课题: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心脏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及意义;了解心脏的位置、形态和结构;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理解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了解心率和心输出量

教学重点:

心脏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心脏射血和充盈过程

教学难点: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射血和充盈过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使用挂图和模型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的类型:

讲授课

教学过程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循环的意义

循环包括: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的、不间断的沿一个方向流动。

心脏是动力器官,血管是循环管道,瓣膜是使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的特有结构。

意义:

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出入组织,血液防卫功能,激素调节,体温调节。

淋巴循环血液循环辅助系统。

二、体循环与肺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路径不同,分为:

(一)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冠状窦右心房。

动脉管里动脉血,静脉管里静脉血。

(二)肺循环:

右心室动脉肺泡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肺动脉流动静脉血,肺静脉流动动脉血。

 

第二节心脏

一、心脏的位置、形态

(一)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内、两肺之间,心尖向左前下方。

(二)形态

倒置的圆锥体,大小稍大于本人的拳头。

二、心脏的结构

(一)心脏的基本结构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内分四腔,分别为左、右心房,左、右心室。

正常情况下,心脏左、右两半不直接交通,但心房可经房室口通向心室,房室口边缘分别有二尖瓣(左房室)和三尖瓣(右房室)。

右心房有上、下腔静脉口及冠状窦口。

右心室发出肺动脉。

左心房有四个静脉口与肺静脉相连。

左心室突发出主动脉。

在肺动脉和主动脉内分别有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二)心壁的组织结构

心壁由内到外可分为:

心内膜:

衬于心房和心室壁内面的一层光滑薄膜。

由单层扁平上皮和少量的结缔组织组成。

心内膜突入心腔形成瓣膜。

心肌层:

主要由心肌细胞所组成。

心房较薄,心室较厚。

心肌细胞有两类,大量的是具有收缩机能的心肌细胞,少量的心肌细胞已失去收缩能力,但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心外膜:

它与包在心外,壁层与脏层形成密闭的心包腔,内有少量液体,使心包膜保持湿润光滑。

(三)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

组成:

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包括:

窦房结、房室结及房室束、房室束两侧的左右分支。

浦肯野纤维。

功能:

引起心脏节律性兴奋,并将冲动传导到整个心脏,协调心房和心室节律收缩。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在静息时,心室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K+顺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所达到的平衡电位。

正常静息电位为-90mv。

(2)动作电位:

去极化和复极化2个过程,分为0、1、2、3、4共5个时期。

①去极化过程(0期)

膜内电位有-90mv至+20~+30mv

历时1~2s

由于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再生性内流,直至平衡。

②复极1期(快速恢复期)

膜电位由+20~+30mv迅速至0mv左右

Na+通道失活,K+迅速外流

③复极2期(平台期)

膜电位下降缓慢,停滞于接近0的等电位状态,形成平台。

Ca2+内流和K+快速外流处于平衡

④复极3期(快速复极末期)

膜电位有0mv左右快速至-90mv,完成复极化

Ca2+通道失活,K+外流

⑤静息4期

静息电位

K+外流达到平衡电位

2.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2期平台的出现,不应期相应延长,绝对不应期延长至机械变化的舒张期开始以后。

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发生兴奋和收缩。

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3.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后,认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它部位兴奋,可使心室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代偿间歇:

心肌接受刺激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出现绝对不应期,随后出现相对不应期,然后再经过超常期,而后恢复正常。

(二)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

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的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是由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产生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及浦肯野氏纤维所组成。

特殊传导系统各部分都有自动节律性活动。

其中以窦房结为最高。

窦房结是心脏兴奋和搏动的起点,称为正常起搏点。

(三)传导性

传导性:

是组织产生的兴奋能向周围传布的特性。

心肌各部分传导兴奋的速度是不同的,最慢是房室交界区,最快是浦肯野氏纤维。

(四)收缩性

是心肌发生兴奋时出现电位变化继而发生肌肉收缩的特性。

心肌具有“全或无”的收缩特性。

要维持心肌的正常生理特性,需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环境。

如温度对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影响最明显。

酸碱度影响心肌收缩力等。

三、心动周期及周期中各种变化

(一)心动周期:

心脏的一舒-缩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平均每一个心动周期约需时0.8s

(二)心脏泵血过程

1.心房收缩:

心房收缩时,心房压力大于心室,使心室进一步充盈,此时主动脉压大于心室压,主动脉瓣关闭。

2.心室收缩:

心室收缩,内压升高,当内压大于心房内压时,使房室瓣关闭。

当心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开始射血入主动脉。

3.心室的舒张:

当心室内压降到低于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突然关闭。

心室处于舒张状态时,心室内压进一步下降。

当心室内压低于心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大量回流入心的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三)心音:

由心脏瓣膜关闭和心肌收缩所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的。

1.第一心音:

特点:

音调低,历时较长,约0.14~0.16s,在左侧第五肋间隙心尖听得最清楚。

产生:

是由于心室肌收缩和房室瓣关闭时的振动以及主动脉和肺动脉管壁在射血开始时所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的。

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称为心缩音。

作用:

反映心肌收缩的强弱及房室瓣的机能状态。

2.第二心音:

特点:

音调高,时间较短,在第二肋间靠近胸骨左右缘听得最清楚。

产生:

是由于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半月瓣关闭时的振动所产生的。

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称心舒音。

作用:

反映半月瓣的功能状态。

(四)心电图

心电图:

每个心动周期,窦房结产生兴奋,兴奋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心脏兴奋得产生及传播时所伴随的生物电变化,可以通过周围组织传导到全身,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

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电变化波形叫“心电图”。

一个心动周期的心电图,通常可分为P、Q、R、S、T等五个波。

1、P波:

反映左、右心房兴奋过程。

2、QRS波:

反映左、右心室兴奋过程不一致所引起的电位差。

3、T波:

反映心室各部分复极化先后不同所引起的电位差。

4、P-R间期:

代表房室传导时间。

5、S-T段:

心室肌全部处于去极化状态。

四、心率

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平均约为75次/分,生理变化范围在60-100次/分之间。

五、心泵功能的评定

(一)心泵功能的评定指标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成年人安静时约70ml.

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心舒末期容量安静时一般为60%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心率按75次/分算,每分心输出量为5~6升。

心指数(静息心指数):

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表面积每分心输出量。

成人约3.0~3.5L/min

(二)心泵功能的调节

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心输出量约4~6L,剧烈运动时可增加4~7倍。

1.每搏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的调节——异长调节

心肌的前负荷:

心脏在舒张时,由于血管充盈将引起心肌受到牵拉。

前负荷使心肌具有一定的初长度。

心肌初长度与心肌收缩力之间的关系——施塔林定律:

心室舒张末期血液充盈量决定了心肌的前负荷,回心血量愈多,心肌受牵拉也就越大,前负荷和初长度增加,心肌的收缩力也愈强,每搏输出量也就越多,最终回心血量和搏出量保持平衡。

但心室充盈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心肌的收缩力和搏出量将不再增加,但也不会明显下降。

(2)心肌收缩力对搏出量的调节——等长调节

心肌收缩能力:

是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

等长调节:

心肌不依赖于负荷的改变,调节搏出量的特性。

2.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约60-100次/min。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的增加可使每分心输出量相应的增加。

如心率>180次/min,心肌收缩力降低,同时舒张期缩短,心室缺乏足够的充盈时间,导致心输出量反而下降。

如心率<40次/min,心舒期过长,心室充盈早已接近最大限度,不能再继续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故心输出量下降。

思考题:

1.简述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

2.简述心肌的生理特性

 

第六章循环系统

教学课题:

第三节血管;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种血管的结构,机能及分布;理解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脉搏、静脉血压、微循环、组织液生成及回流;理解神经和体液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重点:

三种血管的结构、机能及分布;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难点:

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使用挂图和模型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的类型:

讲授课

教学过程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三节 血管

血管是一系列复杂分支的管道,根据血管结构及功能特点,可分为: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血管分布的主要规律是:

1、对称性

2、血管分布与机能相适应

3、血管走向多与长轴并列,常与神经一起被结缔组织包裹成血管神经束。

4、在容易受到牵引或受压的地方以及经常变换形状的器官,血管大多吻合成网或弓

一、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主要结构、机能特点及全身分布

(一)动脉:

动脉是血液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器官时所经过的血管,可分为大、中、小、微四种。

1、结构及机能特点

动脉管壁分为:

内膜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其表面光滑。

中膜中膜由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组成。

外膜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组成,内含营养管壁的血管。

大动脉中层厚,弹性纤维多,弹性大,其作用是运输及产生血压。

中、小动脉管壁弹性纤维较少,平滑肌相对增多,富有收缩性,能改变口径大小,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

2、分支及分布

起于左心室的主动脉,全长分为:

升主动脉较短,起始处有左、右冠状动脉分支,主要营养心。

主动脉弓上端有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

主要供应头部和上肢血液。

降主动脉可分为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主要供应躯干和下肢血液。

(二)毛细血管:

是体内分布最广,口径最小的血管。

管壁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管壁外侧有一薄层基膜,具有极大通透性,是血管内血液与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三)静脉:

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

静脉管壁较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也较少,结缔组织较多,易变形扩张、血容量大。

较大静脉具有由内膜向内折叠而形成的瓣膜,可抗地心引力,防止血液倒流。

静脉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系统容量,收集血液返回心房。

静脉有浅、深之分,浅静脉互相连通,深静脉通常与同名动脉伴行。

体循环静脉可分为三大系统:

上腔静脉系收集头部、上肢和胸背部等处静脉血回到心脏的管道;

下腔静脉系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静脉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

心静脉系收集心脏静脉血的管道。

二、动脉血压形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及正常值

血压:

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不同血管处的血压不同。

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动脉压一般指主动脉压,大动脉中血压的降落很小,故上臂测得肱动脉压可代表动脉压。

安静状态:

收缩压10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脉压30-40mmHg。

收缩压:

动脉血压升高,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舒展压:

心舒时,血压降低,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脉搏压:

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得平均值。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搏出量

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主要是影响收缩压。

搏出量,动脉压明显,收缩压不多。

2.心率

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主要影响舒张压。

心率加快,心舒末期存留于主动脉的血量增多,舒张压.

3.外周阻力

指整个血管系统对血液循环所构成的阻力,但主要取决于小动脉口径改变以改变外周阻力。

小动脉口径的改变使收缩压、舒张压都受到影响,但对舒张压影响较显著。

外周阻力,舒张压。

4.大动脉弹性

动脉管壁硬化,收缩压。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如老年人主动脉弹性减退,使收缩压升高;

由于老年人小动脉也常常硬化,外周阻力增加,因此舒张压也升高。

三、脉搏

脉搏: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会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管壁发生搏动,搏动沿着动脉管壁依次向全身各动脉传播,这种有节奏的搏动,称为脉搏。

脉搏洪大搏出量大,外周阻力小

脉搏细搏出量小,外周阻力大

四、静脉血压与血流

(一)静脉血压

血液经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时,需消耗能量以克服阻力,因此静脉血压较低,近右心房的腔静脉压低于大气压。

促进静脉回流的根本原因是静脉起点与止点之间的压力差。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心肌收缩力、体位、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和呼吸运动等。

(二)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心脏收缩力

心肌收缩力强,心室排空完全,舒展压较低,形成抽吸力。

2.重力与体位

直立时,大量血液滞留在心脏以下静脉血管中,回心血量减少。

平卧时,对血流量的影响不大。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下垂肢静脉回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骨骼肌的运动。

4.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腔扩大,胸内压,心房扩张,压力,利于回流。

五、微循环和组织液生成

(一)微循环

微循环:

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主要包括:

微动脉微循环总开关,收缩、舒张形成外周阻力,调节血压及组织回流量。

后微动脉微动脉终末部分。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血液内部代谢产物的影响,发挥开关作用

真毛细血管

微静脉

(二)组织液生成及回流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绝大部分胶冻状

少部分呈液态

微动脉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取决于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组织液生成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回流压(组织液静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各器官组织对血液的需要也不同,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机制对心血管活动进行调节,以满足各器官组织在不同情况下对血流量的需要。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脏受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前者使心脏活动抑制,后者使心脏活动增强。

(1)心交感神经及其支配作用

心交感神经脊髓胸段(Tl-T5)侧角发出心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星状神经节或颈神经节换元发出节后纤维,节后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对心肌细胞具有兴奋作用,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分别称为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和正性变力作用。

正性变时作用:

主要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能使窦房结细胞4期Ca2+内流加速,使自动除极速率加快。

正性变传导作用:

由于去甲肾上腺素能使慢反应细胞0期Ca2+内流加强加速,动作电位的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因而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加快。

正性变力作用:

由于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心肌膜上的钙通道激活,钙内流及胞内肌浆网释放的Ca2+均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1

去甲肾上腺素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细胞内cAMP激活蛋白酶蛋白质磷酸化

β肾上腺素能受体

心肌膜上总Ca2+通道激活Ca2+内流房室传导加快

心肌收缩力增加

②去甲肾上腺素加快肌浆网钙泵的运转,从而加快新疆舒张速度。

③去甲肾上腺素加强4期内向电流,使自动降极化速度加快,自律性提高。

总之:

交感神经使心脏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心迷走神经起源于延髓神经背核和疑核

节前神经纤维与心内神经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对心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即具有负性变时、负性变传导和负性变力作用。

①乙酰胆碱作用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胆碱能M受体抑制腺苷环化酶活性使肌浆网Ca2+释放

②乙酰胆碱抑制Ca2+通道Ca2+内流

③激活NO合酶,产生NOcGMPCa2+通道开放率Ca2+内流心肌收缩力

④窦房结细胞:

乙酰胆碱+胆碱能M受体Gk蛋白K+抑制4期Na+内流

降低自律性,心率

2.血管的神经支配

(1)交感缩血管神经

属交感神经纤维,故称为交感缩血管纤维

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引起舒血管效应。

②与血管平滑肌细胞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引起缩血管效应。

与a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故交感神经纤维兴奋是引起缩血管效应。

(2)舒血管神经纤维: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血管平滑肌舒张。

(二).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中枢:

指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延髓是心血管基本中枢,包括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三)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血管壁上广泛存在着压力感受器,以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引起的反射最重要。

颈动脉窦上有传入神经,称为窦神经。

主动脉弓上也有传入神经,称为主动脉神经。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扩张程度增大,这些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不断发放冲动,这些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延髓心血管中枢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心迷走中枢紧张型增高,引起“减压反射”。

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

1.降压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它在平时经常起作用,使动脉血压维持在比较恒定的水平。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3.其他心血管反射:

二、体液调节

激素和局部代谢产物

(一)全身性调节

图4-4-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1.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由肾上腺髓质分泌。

肾上腺素某些血管收缩,另外一些舒张

去甲肾上腺素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压压力感受性反射加强

抑制心脏心率

大于肾上腺素

3.升压素

血管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是在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一部分神经元内合成的。

大剂量血管升压素可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

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而调节血压。

(二)局部性调节

化学物质如CO2、H+、腺苷、组胺等对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调节。

思考题:

1.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参考书目: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王玢,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组织解剖学》,北京师大等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六章循环系统

教学课题:

第五节淋巴系统;第六节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第七章冠脉循环和脑循环。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淋巴系统及意义;了解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

掌握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特点。

教学难点:

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几淋巴循环的意义;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使用挂图和模型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的类型:

讲授课

教学过程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五节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一)淋巴管

毛细淋巴管

淋巴管

淋巴干(9条)

淋巴导管(2条)左淋巴导管

胸导管左右静脉角

功能:

回收一部分组织液。

(二)淋巴结

功能:

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抗体,率过淋巴液。

淋巴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保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

体表极易摸到的淋巴结群:

头颈部淋巴结群、腋窝淋巴结群、腹股沟淋巴结群

(三)脾

最大的淋巴器官

位置:

左季肋部第9-11肋间,长轴与第10肋走向一致。

功能:

(1)造血胚胎期

(2)贮血人体血库

(3)血液率过巨噬细胞清除血液内异物和细菌,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

二、淋巴液的生成和淋巴循环

(一)淋巴液的生成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循环

毛细淋巴管汇入淋巴管淋巴结左侧胸导管锁骨下静脉

右侧淋巴管

二、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一)回收蛋白质

组织中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毛细血管网壁,但能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

(二)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肠道中毛细淋巴管

(三)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四)清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利

巨噬细胞

(五)免疫防御功能

淋巴细胞、浆细胞

第六节儿童和青少年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

一、儿童和青少年心脏功能特点

(一)心率

心肌纤维较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少,心瓣膜等发育差

迷走神经尚未发育完善,交感神经占优势心率较快

随年龄的增长,心率递减

功能性心律不齐和杂音

(三)心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成人

相对值>成人

年龄越小,相对值越大,保证了成长过程中因代谢旺盛需要较多氧气。

二、血压

舒张压较低

收缩压低于成人

第七节冠脉循环和脑循环

一、冠脉循环

冠脉循环:

分布于心脏的血液循环,由冠状动脉、毛细血管和冠状静脉组成,营养心肌的左右冠状动脉分别从主动脉基部发出,走向心脏表面。

右冠状动脉分布:

右心房、右心室和室间隔后部,左心室一部分。

左冠状动脉分布:

左心房、左心室和室间隔前部。

毛细血管汇入小静脉大部分汇入冠状静脉窦右心房

小部分汇入右心房、右心室

特点:

心舒期供血量大

二、脑循环

颈内动脉

椎动脉大脑动脉环脑内颈内静脉心脏

脑血量改变借助于血流速度的改变。

思考题:

1.冠脉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参考书目: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王玢,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体组织解剖学》,北京师大等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