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docx

上传人:wei****016 文档编号:1061213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docx

《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docx

2021年认真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专题党课讲稿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安排部署的“工作落实年”活动,县委决定举办这次全县农村党员培训班,这是近十多年来第一次全覆盖地集中到县委党校进行培训。

这次培训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也是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和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

希望这次培训能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学风,取得更好的效果。

下面,我结合前段时间的学习思考,围绕“学习改革先锋,争当合格党员”这一主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这百位改革先锋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们当中,中共党员超过8成,充分说明党员是40年改革开放最为中坚的力量和先锋。

这些党员中,既有知名学者、企业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更多的是和我们大家一样,扎根在基层、扎根在农村的党员干部,有“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干部楷模”杨善洲,有“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人民调解员”马善祥,有“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吴仁宝,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鲍新民,有“乡镇企业改组上市的先行者”何享健,等等。

他们将人生轨迹与改革开放融为一体,义无反顾投身开拓创新的大潮中,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用自己的青春与才华为中华复兴谱写华章。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同大家分享一下榜样们的先进事迹,共同学习、共同勉励。

  一、学习改革先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1951年,杨善洲参加工作,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他始终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爱和群众一起劳动,下乡时常把锄头带在身边,还喜欢戴草帽,穿草鞋,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1988年,61岁的杨善洲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扎进云南大亮山,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

山里风大,雨多,潮湿,最初用树枝搭的窝棚,不到半年就被风吹烂了,杨善洲就领着大家一边造林,一边建房,吃饭、办公的桌椅也因陋就简。

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善洲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时候,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去捡果核。

一个个小果核,在岁月轮回中渐渐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22载辛勤耕耘,杨善洲带着干部群众,植树造林5.6万亩,让大亮山披上绿装。

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

  同样践行着这一诺言的还有“群众的贴心人”马善祥。

马善祥,今年64岁,是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老马工作室”负责人。

他热爱群众工作,对群众充满感情。

有人问过老马“你都退休了,怎么还天天按点上班?

”,他回答说:

“岗位退了,事业没退。

群众信任我,我就要为群众想办法、出主意。

”他从事基层调解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30年,成功化解数十起重大矛盾纠纷,妥善处置多个意外事件,接访2万多人次,办理信访问题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调解之余,老马经常总结归纳群众工作的新方法,“起立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他归纳的接待群众24字规矩,已成为重庆人民调解的工作样板。

  还有已与沙漠抗争40多年,“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王有德。

他带领林场职工,40余年如一日,顶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推沙平田、挖坑种树;寒冬腊月,为抢抓树苗灌冬水的时机,他们日夜吃住在水渠边;风沙不停地摧毁辛苦栽下的树苗,他们就不停地补种,直到树木连成片,把流沙牢牢锁住,在毛乌素沙漠筑起绿色屏障,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像杨善洲、马善祥、王有德这样用一生的时间、终身的奋斗来诠释初心的共产党员还有许许多多。

在时间的长河里,如何增加党性厚度,我认为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群众关心关注的小事做起,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千里。

比如说,定一个小目标,“两委”成员坚持每周坐一次班,普通党员坚持每月参加一次党员活动日活动。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这是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重要活动。

现在有些农村党员对待思想政治学习,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一说大政方针,总感觉离自己很远,与自己无关,或者,觉着自己岁数大,不用跟上形势了。

从而出现个别党员对党的方针政策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对上级党组织安排的工作,好干的就干,难干的就拖,或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党员言谈举止随意,发布有损党的形象、与党员身份不相符合、甚至是攻击党的言论,等等。

这些都是缺少组织生活、缺乏党性锻炼的表现。

所以说,要积极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并通过这些活动,多听、多看、多研究党的政策文件,特别是当前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指示精神,还有多了解些县里镇里村里的工作开展情况,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质,才能自觉维护支部的权威和班子的团结,才能在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党员形象,才能时刻与上级党委政府保持一致,才能确保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不走样。

  二、学习改革先锋“勇于担当、带头致富”的情怀

  在改革先锋名单里有这样一个人,她是“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余留芬,贵州盘州人,1988年,20岁的她从外乡嫁到“一年种粮半年饱”的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

不想一辈子土里“刨食”的余留芬从1993年开始创业,给人照过相,也开过小卖部、小饭馆。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

2001年,余留芬被选为岩博村支书。

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自己拿出4万元积蓄带领村民修通了出村路,随后,她通过村里的林场为岩博村赚到了“第一桶金”。

在余留芬的带领下,曾经“要啥没啥”的岩博村“家当”越来越多,“家底”越来越厚:

2003年,村里利用当地丰富廉价的煤矸石开起了砖厂;2004年,利用祖辈传下来的酿酒手艺办起了酒厂;2005年,为利用酒厂的酒糟又办起了养殖场,到2017年,岩博村集体收入达到了610万元。

为让更多人享受到发展红利,余留芬坚持把“人人有事干,户户都小康”作为奋斗目标,在岩博村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组织全村1012户村民通过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折价入股,成为村办企业和合作社的股东,2017年全村实现分红900万元。

岩博村从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债务缠身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纯收入1.8万元、集体资产达7600万元、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小康村”。

  与余留芬一样,还有“扎根牧区、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优秀基层干部”廷·巴特尔。

廷·巴特尔,1955年6月出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

1974年,他离开呼和浩特市,插队到遥远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由一名城市青年成为普通牧民。

作为知青,廷·巴特尔有多次回城的机会,然而,面对严重退化的草场、贫穷的牧民和自己规划好的蓝图,他决心留下来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当年插队的同伴一个个回去,唯独他扎根在草原,20世纪80年代牧区实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后,群众大量增加牲畜头数,草场放牧过度,加速了草原的退化。

廷·巴特尔意识到,必须立即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可当时很少有人能接受他的观点。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1986年,廷·巴特尔背着妻子狠心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休养生息。

第二年,打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

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

草场植被恢复了,但草畜平衡问题还没有解决。

1998年,廷·巴特尔再次率先示范,把自家200多只羊全部卖掉,改养肉牛。

“一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

”“一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

”于是,牧民开始减少羊的数量,改养肉牛,草原慢慢恢复了“元气”。

如今,廷·巴特尔所在的萨如拉图雅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从40年前的40元增加到现在的1.9万元,牧区通了电,修了路,家家住上了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

  与大家分享这两位改革先锋的优秀事迹,目的就是说明党员带头致富是职责,带领群众共富是义务。

“打铁还需自身硬”,以前党员是“越穷越先进”,现在是“越富越先进”。

在目前新形势下,党员富不了,甚至比群众都穷,就没有群众威信,党员先进性更无从谈起。

作为农村党员干部,要增强致富本领,在群众中率先致富。

今天在座的同志多数是村支部委员或是普通党员,但千万不要认为带头致富是支书个人的事,俗话说: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农村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党员要敢闯、敢干、敢试,先为群众趟出路子,并积极争取村“两委”的支持和配合,然后帮着、带着、领着群众共同致富。

群众共同富裕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要壮大。

例如,刚才讲到改革先锋余留芬发展集体经济,办林场、办酒厂、办养殖场,就是整合资源找准路子,把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农林牧副渔资源放在一起,综合考虑、综合使用。

还有就是廷·巴特尔前瞻性地看到群众大量增加牲畜头数,放牧过度,草原退化加剧,就带头转变传统放牧方式,改养肉牛,使草原慢慢恢复了“元气”。

这与我们当前环保形势十分相似,如何动能转换,如何生态振兴,大家可以借这次培训机会,从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市的工作部署中找答案,并通过讨论思考,积极向镇党委、政府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三、学习改革先锋“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气魄

  在改革先锋名单里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是18位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被称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

“大包干”后,小岗人吃饱肚子不再是问题,可如何实现富裕?

小岗人改革再出发。

2008年,带头人之一关友江开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大包干菜馆”。

不久,小岗村又开始了另一项改革——土地流转。

如今,“大包干”带头人已逐渐把田地流转出去,和孩子们办农家乐、开超市,不再局限在地里“刨食”。

带头人严金昌说,“纪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改革”。

今天的小岗,已从当初一百多人的生产队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名村,并正在加速打造文化、旅游、培训、现代农业四个特色品牌,乡村振兴蓝图已然绘就。

  结合我们自己,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出要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农村农业优先发展。

一是深化与省土地发展集团的合作,推进乡镇驻地提升工程,梯次实施两区同建项目,探索乡村振兴“XX实践”,XX村两区同建项目是全县第一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工程,应该说这项工作XX镇走在了前面,下一步要持续用力,以点带面,连线成片。

二是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全面推进农村道路、厕所、供电、学校、住房、饮水、供暖“七改”工程,确保60%的村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是规范有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四是依托红色文化、杂技文化、蟋蟀文化等资源,加快XX蟋蟀情趣小镇建设,积极打造XX乡村旅游综合体,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等等。

这些工作,每一项都需要拿出改革的魄力和勇气去落实,都需要在座的每位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各自的村里率先垂范,作出表率,这也是一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希望大家能够立足本职,充分发挥好党员的作用,冲锋在前,担当在先,带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

  

(一)做好村“两委”工作的拥护者。

最近,在下乡调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