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1033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docx

《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docx

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绝密★启用前

【市级联考】江苏省海安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农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

A.陕西出土的牛耕画像石

B.甲骨文中写有“协田”字样的卜辞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诗经》中关于农业生产场面的描写

2.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主张圣人治国应该“不仁”,因为仁义孝慈是人类的自然本能,无需汲汲倡导即已自然存在,一旦倡导,必然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大量伪道德出现,造成真德丧失。

该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汉武帝之孙、海昏侯刘贺基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见下图)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这些出土文物能够印证的史实是

A.郡国并行制已经被废除

B.刘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

C.造纸术推动了文化传播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4.宋代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诗文崇尚朴质平流,绘画以水墨山水为最高意境,瓷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规整,无繁杂装饰。

宋代艺术风格折射出

A.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民众审美倾向

B.理学思想已渗透到世俗生活领域

C.商品经济发展提高大众生活水平

D.经世致用观含引导社会消费需求

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商帮主要从事长途取运

B.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

C.农本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6.宋代程颢认为: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明末清初黄宗羲则指出:

“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这表明黄宗羲

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提倡君臣关系的平等性

C.否定君主制存在的价值

D.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7.1892年《申报》的一则时文记述:

“一衣服也,绸缎绫罗非不华美,而偏欲以重价购洋绸。

一饮馔,山珍海错非不鲜肥,而必欲以番菜为适口。

……甚且衣袜、眼镜、毛巾、胰脂,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上海

A.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B.开始出现西化现象和崇洋心理

C.西式杜会生活得到普遍认同

D.市民生活受外来因素影响较大

8.下表反映了著名学者昊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此表可以证明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成都的城市化水平比北京低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在两地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

D.当时北京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较多

9.近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新年,一是“民国新年”,在公历元旦;一是“国民新年”,在农历春节。

《大公报》称该现象为“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

A.传统与现代的折中调和

B.官民之间矛盾渐趋激化

C.革除传统陋习进程艰难

D.民主共和观念名存实亡

10.下图反映了英、法、德、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该国最有可能是

A.英国

B.德国

C.日本

D.法国

11.1952和1953年我国高校进行了两次院系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

这种调整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合理配置了高校的教学资源

C.提升了国民的科学素养

D.适应了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12.15世纪末,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围绕该事件有不同历史叙述。

(见下表)

观点

出处

世界历史上仅次于基督诞生和逝世的最伟大的事件。

戈马拉(西班牙历史传记作家),1552年

开了欧洲海盗行径、残暴、奴隶买卖、屠杀、疾病、征服和种族文化灭绝的先河。

美国图书馆联合会,1990年

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时代愈近历史评价愈接近真实

B.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

C.历史评价因时间推移愈加客观

D.历史评价因人而异因此难有定论

13.“美洲和东欧生产原料品,非洲提供劳动力,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则在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

”这里描述的是

A.16世纪西班牙的殖民帝国

B.18世纪的大规模国际分工

C.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20世纪初的世界贸易体系

14.下表罗列了1870—1900年间美、欧、亚、非四大洲的铁路长度(单位:

千公里)。

结合数据分析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1870

105

93

8

2

1880

169

175

16

5

1890

224

331

34

9

1900

284

402

60

20

 

A.美国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B.非洲尚未接触工业文明

C.工业化成果在世界扩散

D.铁路发展呈现均衡态势

15.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当时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打破了集中计划管理的成规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延续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16.1930年,美国通过了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

该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随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增加关税,引发了全面的贸易战。

当时这种措施

A.延缓了世界经济的下滑

B.诱发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的崩溃

C.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恢复

D.体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

17.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①时段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处于黄金发展期

B.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C.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强化

D.政府公共开支的减少

18.战后货币体制的解体并没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各国货币并没有因为失去与美元的可兑换性而崩溃,全世界都学会了主要依靠国际协商和迅速交流信息而实现货币稳定。

这主要强调了

A.国际金融协调意识与能力的加强

B.各国反对美国独掌世界金体系

C.国家干预无法规避全球金融风险

D.布留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巨大缺陷

19.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

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向新体制过渡。

当时苏联处于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20.美国学者帕尔默认为,到21世纪初,巨型跨国公司不再只属于欧洲或者美国,而是来自全世界各国,前所未有地依赖跨越传统的国家边界流动的资本、商品、经过训练的员工、技术和理念。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跨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B.欧美国家失去了全球化的主导权

C.各国对全球化的参与度有所扩大

D.全球化缩小了各国间的贫富差距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21.随着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经济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颁布“贱商”令:

“农民之家,许穿纳纱绢布;商贾之家,止许穿布。

”但他制定了“三十而取一”的低商税率;建立了便利商人的塌房制度,以保管商货,使商人免受官私中间人的剥削;平抑物价;建立起较为全面系统的市场管理法。

张居正为首辅时推行一条鞭法,将赋役折算成白银征收,为了交纳银两,农民、手工业者须将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投放市场,换取银两,而国家为获取所需的物资也必须把所收银两投入市场。

同时,由于力役折银,农民可以比较自由地高开土地。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商业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施目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条鞭法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说明推行一条法的经济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简评明代统治者的经济观念和政策

22.民族资本家宋则久一生致力于振兴国货的爱国行动赢得众人景仰,他本人获得了“国货旗手”的美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则久,天津人,生于1867年,他从16岁起开始学徒,32岁时受聘为敦庆隆绸缎庄的经理。

从1903年到1912年,他先后集股创建了天津制胰公司、北洋火柴公司和天津报国公司,筹办了直隶国货维持会并任会长。

材料二1913年,宋则久接办了天津工业售品所,举起“专卖国货”的大旗。

在五四运动中,宋则久率领同事散发传单,宣传爱国救国必须购买国货。

在宋则久的苦心经营下,到1937年,国货售品所的分所、分庄遍布北平、山东、河南等7个省市,职工300余人,经营全国商品达万余种。

“七·七”事变后,售品所被迫舍“国货”二字,改为“百货”售品所,经营的商品也由专卖“国货”变为“中外百货”。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货充斥国内市场,售品所从1947年起增设国外贸易部,因此国货和洋货共存。

——以上材料摘编自金彭育《爱国实业家宋则久》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则久投身民族工商业的有利条件。

(2)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摘录一段历史史实,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经济变迁的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作出历史解释。

(要求:

简要写出所摘录的历史史实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解释准确全面。

23.建国以来,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领导人对经济体制的调整进行了积极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陈云是“一五”计划的设计师,其经济思想,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他在中共八大中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到了80年代,在陈云的设想中,社会主义经济是一只鸟,政府则是关着鸟的笼子。

如果没有鸟笼,鸟儿会飞走,经济体制也会分崩离析。

当鸟儿长大时,笼子也需要变得更大些,让鸟儿享有更多的空间与自由。

他的混合式社会主义经济思路促进了市场机制和私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合法化。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自我怀疑,幸运的是中国很快重新找到了回归市场体制改革的道路,到90年代末,一个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在中国运转。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巩固了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并扩大了在经济全球化中所起的作用。

——以上材料摘编自(英)罗纳德·科斯《变革中国:

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1)据材料一,概括陈云的经济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经济思想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价值。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90年代以来中国“回归市场体制改革”的重要表现,并分析其有利条件

24.西方人文精神的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既是古典的,更是创新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恭顺、克制和轻视俗世当作人类的最高品德。

人是一种堕落的被创造物,人活在世上的唯一目的是赎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则坚信,人依靠自身的力量能够臻于至高境界,可以创造自己的生活并通过建功立业来为自己赢得荣誉。

这种独立的世俗价值尺度的发展,源于对基督教出现以前的古代世界的重新发现。

材料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也崇拜古代的经典,崇尚积极入世的生活,抱着人与自然和谐的信念。

但进一步提出创建一个人道、世俗、自由、开明、公民有权进行质询和批评,并且不受政府和教会的干涉与威胁的新的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天主教会与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认识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对人的价值认识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有何联系与区别?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古典”与“创新”对思想发展的影响?

25.英美在20世纪的经济政策调整当中,都做出了建立国有企业的尝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美国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其主要任务是改变田纳西河流域的贫穷落后面貌;降低全国电价,普及电力使用,以促进生产发展与改善民生。

这是以谋利为目的的私营公司不愿干的。

它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

——摘编自刘绪貽《美国通史》

材料二二战后初期,英国不少为国民经济提供原料、动力和劳务的部门处于极度衰弱的状态,如电力工业,技术素乱,设备陈旧,收费较高。

实行了国有化,就能加强国家投资,解决上述难题,并未以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而在80年代,撒切尔政府认为企业国有化的比重过高有种种弊端,它使企业依赖国家投资,失去进取和冒险精神;企业内部机构臃肿,效率低;并挤占了私入企业的资金。

撒切尔政府执政不久,即逐步出售国有企业。

——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适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所承担的责任。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不同时期对国有企业政策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英美建立、调整国有企业所带来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能直接反映中国古代早期农业发展状况,C项正确。

A项,牛耕产生春秋战国时期,而牛耕画像石为汉代文物,不符合早期农业发展特点,故排除。

“协田”卜辞为商代占卜而作,未能直接体现农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

D项,《诗经》关于农业生产场面的描写并非有关农业最直接最原始的资料,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仁义孝慈是人类的自然本能,无需汲汲倡导即已自然存在”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故B项正确。

A项,儒家主张“仁”“礼”为核心,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题干未体现,排除。

D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材料未体现,排除。

3.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海昏侯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孔子像,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受到推崇,孔子地位大大提高,反映了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奠定,故D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郡国并行制度的相关信息,故排除。

B项,题干中未涉及对刘贺文化素养的信息,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造纸术的文化推动作用,故排除。

4.B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诗文崇尚朴质平流,绘画以水墨山水为最高意境,瓷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规整,无繁杂装饰”等信息可知,材料讲究秩序、稳重、规整,反映了理学的特征,B正确;天人感应思想与材料无关,A错误;材料中的“建筑上……诗文……绘画……瓷器”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不是大众生活层次,应该是一些文人雅士的生活,C错误;据材料可知与经世致用无关,D错误。

5.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中徽商黄崇德将经商资本投资田地的史实说明当时抑商政策松动的状况下商人受到传统重农意识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未体现商帮长途贸易的情形,排除。

B项,黄崇德获政府许可经营食盐贸易,不代表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排除。

D项,材料现象反映了以农为本的传统意识,无法得出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

6.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共治,故B项符合题意;黄宗羲君主分权,实行君臣共治的主张打破了君为臣纲的传统,故A项排除。

C项,黄宗羲并未否定君主制度,故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君臣关系,而不是君民关系,未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排除。

7.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偏欲以重价购洋绸…..欲以番菜为适口….大凡来自外洋者,无不以为珍贵”,结合所学知识,上海作为租界林立的沿海城市,受“欧风美雨”的影响极大,题干所引材料更直接反映了在西方影响下市民生活用品选择的趋向,故D项符合题意。

A项,材料反映国人对西方物品的喜好,未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B项,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传入使国人生活习俗受到西方影响,故“开始”出现西化表述错误,排除。

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人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普遍认同,C项表述片面,排除。

8.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中北京在“书籍教育”和“娱乐享受”方面高于成都,这是城市化水平高的表现,A正确;通过材料不能看出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B错误;吴虞在两地的消费结构差异较大这是现象,无需证明,因此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北京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较多,D错误。

9.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官方与民间存在两个“新年”,两个“心理”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民国建立之后采用公元纪年,而民间仍旧使用原本的农历纪年,体现了辛亥革命后传统纪年与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的并存共融,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官民矛盾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C项,材料未提及革除传统陋习的内容,排除。

D项,材料信息显示了民间对新年的不同看法,也与民主共和无关,故排除。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图表可知,该国在中国出口贸易的总额比重在1871-1881年这一阶段发展较慢,在1881-1911年这一段时期所占比重增长速度较快,在1911-1921年这一时期该国在中国出口贸易的总额比重增速非常快。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乘机在加紧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促使日本在中国的出口总额的比重迅速增长,故C项符合题意。

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英法德三国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与图表信息不符合,故ABD三项均排除。

11.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2和1953年我国即将开始一五计划,我国高校两次院系调整使工科类专门学院得到发展旨在满足国内工业建设的人才需要,故D项符合题意。

A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已完成,故排除。

B项,调整有利于工科类专门学院的发展,故合理配置了高校的教学资源表述错误,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航行到达美洲,为西班牙封建王室对外殖民掠夺发现新的据点,奴隶买卖、屠杀、疾病、征服和种族文化灭绝冲击了美洲原有社会秩序,戈马拉为西班牙殖民扩张作辩护,而美国的表述体现了对殖民掠夺的强烈谴责,故不同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立场,出现了表格中对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评价,B项符合题意。

时代远近与推移与后世历史评价的真实客观性无关,故排除AC两项。

D项,历史评价的客观性标准不因个人主观立场的差异而改变,故排除。

13.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美洲和东欧、非洲、亚洲分别以西欧为中心形成原料产地、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国际分工格局,反映了18世纪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故B项正确。

A项,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尚未形成,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英国世界工厂地位,故排除。

D项,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欧洲贸易地位日益下降,与题干欧洲为中心的贸易地位不符合,故排除。

14.C

【解析】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知“1870—1900年间美、欧、亚、非四大洲的铁路”各有发展,是工业化成果在世界扩散,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开始主导世界市场,A错误;据材料可以看到非洲的铁路有发展,B错误;据表格信息可知“1870—1900年间美、欧、亚、非四大洲的铁路”各有发展,但是欧洲、美洲发展快;亚洲、非洲发展缓慢,D错误。

15.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3月,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将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并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

根据题干,1928年,苏联企业允许外资企业的存在,说明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采用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D项正确。

A、B项,材料反映苏联重工业企业既有外资,也有国内的自主建设,没有提到苏联重工业发展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也没有涉及苏联打破了集中计划管理,故排除。

C项,材料中苏联的钾矿有外资企业,也有国内的自主建设企业,但是由此不能得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的结论,故排除。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关税战争,加剧了各国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自由贸易原则,故B项符合题意。

关税保护不利于各国对外出口,加剧了国内经济危机,不利于国内经济的恢复,故AC排除。

D项,1933年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的加强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特征,故排除。

17.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美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拓展了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延续和发展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使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C项正确。

A项,为①时段现象的阶段性特征,并非原因,排除。

B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黄金时期”的表现,而不是背后的成因,排除。

D项,政府公共开支的减少不符合战后延续和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措施,排除。

18.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主要依靠国际协商和迅速交流信息而实现货币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通过金融信息的及时交流沟通进行调整实现货币稳定,故A项正确。

B项,材料未体现各国对美国经济霸权的反对,且根据题干可知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故排除。

C项,全世界都学会了主要依靠国际协商和迅速交流信息而实现货币稳定,C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

D项,题干未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排除。

19.C

【解析】

【详解】

据材料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等信息判断,是勃列日涅夫时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C正确;据材料“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信息与斯大林模式中以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不符,A错误;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是发展农业,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与材料“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信息不符,B错误;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时期,制定了发展苏联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没有推进新体制,与材料不符,D错误。

【点睛】

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