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复习课堂重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572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伤复习课堂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骨伤复习课堂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骨伤复习课堂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骨伤复习课堂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骨伤复习课堂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伤复习课堂重点.docx

《骨伤复习课堂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伤复习课堂重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伤复习课堂重点.docx

骨伤复习课堂重点

中医骨伤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发展史

1、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伤科专书。

2、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最早施用“悬吊复位法“。

是世界上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的第一人。

3、清·吴谦《医宗金鉴》将正骨手法归纳为:

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4、治疗骨折的四项基本原则: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

第二章、损伤的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病机:

明·薛己《正体类要》:

“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1、气血津液为最主要的病机,筋骨皮肉为最常见的病机。

2、肝血不足,则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脾胃不佳,则出现肌肉瘦削、四肢疲惫、软弱无力。

第三章、临床诊查

1、肌力的测定标准:

(6级)

0级:

肌肉无收缩(完全瘫痪);

Ⅰ级:

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够移动关节(接近完全瘫痪);

Ⅱ级:

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水平方向运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吸引力(重度瘫痪);

Ⅳ级:

能抗地心吸引力移动关节,但不能抵抗阻力(轻度瘫痪);

Ⅴ级:

能抗地心引力运动肢体,且能抵抗一定的强度的阻力(接近正常);

Ⅵ级:

能抵抗强大的阻力运动肢体(正常)。

2、触诊:

摸肤温时一般用手背测试并与对侧比较。

第四章、治疗方法

1、损伤散气辨证及其代表方:

1)初期:

伤后1~2周内,多用“下法”、“消法”

①攻下逐瘀法:

桃核承气汤,大承汤

②行气活血法:

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膈下逐瘀汤、顺气活血汤

③清热凉血法:

五味消毒饮、加味犀角地黄汤,四生丸,十灰散,小蓟饮子

2)中期:

伤后3~6周,多用“和”“缓”两法

①和营止痛法:

和营止痛汤,正骨紫金丹,七厘散

②接骨续筋法:

续骨活血汤,欣赏续断汤,接骨丹

③舒筋活络法:

舒筋活血汤,活血舒筋汤

3)后期:

伤后7周以上,多用“补”“温”两法

①补气养血法:

(四君子汤、四物汤、十全大补汤、八珍汤)

②补养脾胃法:

(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胃汤、归脾汤)

③补益肝肾法(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养筋健骨汤,肾阴虚用四物汤加左归饮,肾阳虚用四物汤加右归饮)

2、折顶

横断或锯齿型骨折,如患者肌肉发达,单靠牵引力量不能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可用折顶法。

术者两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在牵引下两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成角,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近段骨皮质已经相顶时,而后骤然反折。

反折时环抱于骨折另一端的四指将下陷的骨折段猛力向上提起,而拇指仍用力将突出的骨折段继续下压,这样比较容易矫正重叠移位畸形。

用力大小,依原来重叠移位的多少而定。

通过这以手法不但可解决重叠移位,也可以矫正侧方移位。

此手法多用于前臂骨折。

3、(重点)夹板固定:

骨折复位后选用不同的材料,根据肢体的形态加以塑性,造成适用于各部位的夹板,并用系带扎缚,以固定垫配合保持复位后的位置。

(1)夹板固定的作用机制:

①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②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2)夹板固定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①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及近关节内经手法整复成功者)。

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须配合持续牵引。

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伤口闭合者;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症:

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3)常用的夹板材料:

杉树皮、柳木皮、竹板、厚纸皮、胶合板、金属铝板、塑料板。

(4)固定垫使用方法:

一垫固定法:

主要压迫骨折部位,多用于肱骨内上髁骨折、外髁骨折,桡骨头骨折及脱位。

二垫固定法:

用于有侧方移位的骨折。

三垫固定法:

用于有成角畸形的骨折。

(5)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①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②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③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④调整扎带的松紧度;⑤定期进行X线检查;⑥早期功能锻炼;⑦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解除夹板固定。

(6)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

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患者肢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夹板(经过塑形后),并将所需用的固定器材料准备齐全,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如需外敷者将药膏摊平敷好,再将所需的压垫安放于适当的位置,用胶布贴牢。

将棉垫或棉纸包裹于伤处,勿使其有皱褶,将夹板置于外层,排列均匀,板间距以1~1.5cm为宜。

板的两端勿超过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之中央,由助手扶持板,术者依次捆扎系带,两端扎带距板端1~1.5cm为宜,防止滑脱。

4、扎带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即扎带的拉力为800g左右,此松紧度最适宜。

5、牵引固定——有皮肤牵引,骨牵引,布托牵引

6、尺骨鹰嘴牵引:

1)适应症:

难以复位或肿胀严重的肱骨髁上骨折和肱骨髁间骨折、移位严重的肱骨干斜行骨折或开放性骨折。

2)进针方向:

自内向外直达骨骼,注意避开尺神经。

7、股骨髁上牵引:

1)适应症:

股骨干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脱位、骶髂关节脱位、骨盆骨折向上移位、髋关节手术前需要松解粘连者。

2)进针方向:

与股骨中轴成直角,从内向外进针,以免损伤神经、血管。

8、胫骨结节牵引:

1)适应症:

股骨干骨折、伸直型股骨髁上骨折

2)进针方向:

由外侧向内侧进针,以免伤及腓总神经。

9、跟骨牵引:

1)适应症:

胫骨髁部骨折、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踝部粉碎性骨折、跟骨骨折向后上移位、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等。

2)进针方向:

自内侧向外侧进针。

胫腓骨骨折时,针与踝关节面呈15°,即进针处低,出针处高,有利于恢复骨的正常生理弧度。

牵引力量3~5kg。

第五章、创伤急救

1、固定:

1)临时固定的范围:

骨折上、下两个关节。

对开放性骨折要按救护顺序先止血、包扎,后固定骨折肢体。

2)固定的注意事项:

①固定时,木夹板与肢体间要加衬垫(棉垫、毛巾、布片等软物),以防皮肤受压损伤;②四肢固定要露出指、趾端以便观察血循环;③固定后,如出现指(趾)苍白、青紫,肢体发凉、疼痛、麻木时,表示血循环不良,要立即查明原因,如系扎缚过紧,应放松缚带重新固定。

2、清创术时机:

伤后6~8小时内的伤口经彻底清创后可一期缝合战伤及火器伤除外;伤后8~24小时(或超过24消失)的伤口,如果尚未感染,配合抗生素有效使用仍可清创。

3、创伤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湿冷或发绀,脉搏速而弱或摸不清,尿量减少,无尿,神志改变,如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神态模糊或昏迷。

脉压差减少,血压下降,收缩压<80mmHg,舒张压<50mmHg,脉压≤20mmHg,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在休克早期血压可正常或略升高,而脉压常减小。

4、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①疼痛:

初期以疼痛麻木与异样感为主,疼痛为深肢伤部广泛而剧烈的进行性灼痛,晚期因因植物神经功能丧失而无疼痛;

②肢体肿胀:

早起不显著,但局部压重;

③感觉异常:

感觉过敏或迟钝,晚期消失;(该三点为早期症状)

④苍白或发绀:

早期发绀,晚期皮肤苍白;

⑤肌肉瘫痪:

肌力进行性减弱至消失,被动屈伸患肢可引起受累肌肉疼痛;

⑥无脉:

患肢远端脉搏和毛细血管充盈因肿胀或主干动静脉损伤可引起无脉搏。

(该三点为后期症状)

⑦骨筋膜间隔区组织压增高

(本病症状体征可归纳为:

疼痛转无痛;苍白或紫绀,大理石花纹;感觉异常;肌肉瘫痪;无脉。

第六章、骨折

1、病因病机

外在因素:

①直接暴力②间接暴力③肌肉牵拉④累积应力。

内在因素:

①年龄和健康状况②骨骼的解剖结构特点③骨骼本身的病变。

2、老年人多好发桡骨远端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

3、疲劳骨折多发生于长途跋涉后或行军途中,以第二、三跖骨及腓骨干下1/3疲劳骨折多见。

4、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分为稳定骨折和不稳定骨折:

1)稳定骨折:

复位后经过适当固定不容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等。

2)不稳定骨折:

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5、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分类:

1)外伤性骨折:

骨折前骨质正常者。

2)病理性骨折:

骨折前骨质有病变者。

如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

6、斜行骨折的复位方法:

若为背向移位,则采用回旋法复位。

7、青枝骨折:

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褶皱或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和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相似。

多见于儿童。

8、压缩骨折多发于老年人。

9、骨折的局部情况:

1)一般情况:

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

2)骨折特征:

①畸形:

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肌肉或韧带牵拉、搬运不当而使断端移位,出现肢体形状改变而产生畸形;

②骨擦音:

由于骨折断端相互碰触或摩擦而产生,一般在局部检查时用手触摸骨折处而感觉到;

③异常活动:

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如同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又称为假关节活动。

10、骨折合并伤:

肱骨髁上骨折可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腓骨小头上端骨折可合并腓总神经损伤。

(桡神经损伤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正中神经损伤拇指不能对掌;腓总神经损伤出现足下垂)

11、骨折的并发症

1)早期:

创伤性休克、感染、脂肪或血管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衰竭

★2)晚期:

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迟发性畸形和关节僵硬。

12、骨折的愈合(是指骨组织、周围组织反应和修复的过程。

①血肿机化期(骨折后3周内)

②原始骨痂形成期(骨折后4~8周)

③骨痂改造塑形期(骨折8周以后)。

13、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

1)临床愈合标准:

①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功能测定:

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部。

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期。

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②x线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14、影响骨折愈合的局部因素:

断面的解除;断端的血供;损伤的程度;感染的影响;固定和运动。

15、骨折的复位标准:

1)解剖复位:

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回复了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位对线良好。

2)功能复位:

复位虽进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能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功能复位的标准:

A、对线:

骨折部的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成角移位成人不宜超过10°,儿童不宜超过15°

B、对位:

长骨干骨折对位至少应达1/3以上,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应达3/4左右

C、长度: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下肢骨折缩短2cm以内,若无骨骺损伤,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行矫正,成人则要求缩短移位不超过1cm。

16、哪些骨折需要纠正?

分离、成角。

17、骨骺损伤的后遗症:

发育异常、进行性成角、进行性短缩。

18、不愈合:

是指超过骨折所需要时间(6个月)后断端仍有异常活动,X线检查示骨折端分离、骨痂稀少,断端萎缩、硬化,骨髓腔封闭的情况。

临床上常由于骨折端有软组织嵌插;或开放性骨折清创中过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缺损;多次手术整复破坏了血液循环;对造成骨折迟缓愈合的因素没有及时去除等。

上肢骨折

19、肱骨外科颈骨折,因固定时间过长可引起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并容易导致肩周炎。

(选择题)

20、肱骨中下1/3骨折常见并发症:

缺血性肌痉挛。

21、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和桡骨下断骨折是上肢骨折的重点,出大题。

1)肱骨下端较扁薄,后有鹰嘴窝,前有冠状窝,两窝之间仅为一层极薄的骨片,此部位结构最为薄弱。

2)前倾角:

肱骨两髁稍前屈,并与肱骨纵轴形成30°~50°的前倾角。

3)携带角:

前臂完全旋后,肘关节伸直时,上臂与前臂纵轴呈10°~15°的携带角。

4)肘后三角:

鹰嘴突、肱骨内上髁、肱骨外上髁。

伸直时此三点处于同一水平线,屈曲时此三点为一等腰三角形。

5)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骨折线多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

粉碎型肱骨髁上骨折按骨折线分为“T”形和“Y”形骨折。

6)临床表现:

伤后肘部肿痛,活动受限,肿胀明显时鹰嘴两侧的凹陷消失,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

局部压痛,有时可触及骨擦音或骨擦感,靴状畸形,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合并有肱动脉损伤者容易引起前臂骨筋膜间室综合征。

7)诊断要点:

①有肘部或手着地外伤史;

②临床症状:

肘部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

③体征:

局部压痛、肿胀、靴状畸形,骨擦音或骨擦感。

④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疑有血管神经损伤可行血管彩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肌电图检查。

8)整复方法:

①无移位者置患肢于屈肘90°位,用颈腕带悬吊2~3周。

②有移位者:

患者仰卧,两助手分别握住其上臂和前臂,作顺势拔伸牵引,术者两手分别握住远近段,相对挤压,先用端挤手法矫正侧方移位,再纠正前后重叠移位。

整复伸直型骨折,则以两拇指从肘后推按远端向前,两手其余四指重叠环保骨折近段向后提拉,并令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常可感到骨折复位时的骨擦感;整复屈曲型骨折时手法与上述手法相反,应在牵引下将远端向背侧压下,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9)外固定:

①夹板固定,②石膏托外固定,③尺骨鹰嘴牵引,④外固定支架。

内固定:

①闭合复位内固定,②切开复位内固定。

10)肱骨髁上骨折与肘关节脱位的鉴别:

外形

肘后三角

肘功能

骨折

前臂短

正常

弹性固定

脱位

上臂短

改变

部分活动

22、桡骨骨折的移位方向:

旋前圆肌以上桡骨骨折近端移位情况:

旋后位

旋前圆肌以上桡骨骨折远端移位情况:

旋前位

旋前圆肌以下桡骨骨折近端移位情况:

中立位

旋前圆肌以下桡骨骨折远端移位情况:

旋前位

23、桡尺骨骨折的整复方法:

患者平卧,肩外展90°,肘屈曲90°,中、下1/3骨折取前臂中立位,上1/3骨折取前臂旋后位,骨折在上1/3,则先整复尺骨;骨折在下1/3,则先整复桡骨。

24、孟氏骨折整复原则:

首选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后整复尺骨骨折,桡骨头复位后,以桡骨为支撑,则尺骨骨折易于整复。

若尺骨为稳定性骨折,或尺骨为斜行或螺旋骨折且有背向移位者,则可先整复尺骨骨折,桡骨头才易于复位。

25、桡骨远端骨折(大题,最可能病例分析)

★1)桡骨远端通常指桡骨远端关节面以上2~3cm部位。

好发于中老年人。

★2)掌倾角:

桡骨远端与腕骨(月骨与舟状骨)形成关节面,其背侧边缘长于掌侧,故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

尺倾角:

桡骨下端外侧的茎突,较其内侧长1~1.5cm,故其关节面还向尺侧倾斜20°~25°。

★3)桡骨下端骨折分伸直型(colles骨折)和屈曲型两种。

伸直型:

背伸位,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或向掌侧成角,“餐叉样”“枪刺样”

屈曲型:

屈曲位,桡骨远端向掌侧移位或向背侧成角,“锅铲样”

4)餐叉样畸形:

桡骨下端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时,可见餐叉样畸形。

5)手法整复:

对抗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屈腕(纠正远端背侧移位),尺倾(纠正远端向桡侧移位,恢复尺顷角),即可复位成功。

★6)固定:

用小夹板固定4周。

背侧桡侧夹板超腕关节,保持腕关节于掌屈尺偏,前臂中立位固定。

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掌侧桡侧夹板超关节,固定于腕背伸尺偏位。

7)练功:

检查血运,指活动,包扎紧度,嘱患者可作指间关节活动,掌指关节活动。

8)辨证论治:

配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内服。

26、掌骨颈骨折:

由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致,但以握拳时掌骨头受到的冲击的传达暴力所致为多见。

多见于第5掌骨。

27、掌骨骨折多见于第1掌骨基底部和第5掌骨颈。

下肢骨折

28、股骨颈骨折:

(下肢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踝部骨折为重点)

内倾角:

股骨颈与股骨干构成的角度。

约110°~140°。

★前倾角:

股骨颈的长轴与股骨的冠状面形成的角度。

正常为12°~15°。

29、股骨颈骨折与粗隆间骨折的鉴别:

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均多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全身并发症也大致相仿。

但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肿胀明显,有广泛的瘀斑,压痛点多在大转子处,下肢短缩一般大于3cm,患肢呈短缩,内收,外旋,其外旋比股骨颈骨折更明显,预后良好;股骨颈骨折瘀肿较轻,压痛点多在腹股沟中点,下肢短缩一般少于3cm,患肢呈曲髋、短缩、外旋,囊内骨折愈合较难。

股骨颈骨折多成45°~60°,股骨转子间骨折多成90°。

30、股骨头的血液供给来源:

①圆韧带动脉,②骨干滋养动脉,③旋股内、外侧动脉。

31、股骨颈骨折的并发症:

股骨颈骨折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褥疮,尿路感染,坠积性肺炎(骨折三大并发症)。

32、股骨颈骨折愈合较慢,骨折不愈合率较高,晚期易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3、胫腓骨干骨折多发生于中下1/3交界处(因为营养血管损伤,软组织覆盖少,血运较差)。

而胫骨下1/3又缺乏肌肉附着,故胫骨干中、下段发生骨折后,往往因局部血液供应不良而发生迟缓愈合或不愈合。

34、胫骨结节牵引适用于股骨干下1/3骨折,且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

35、股骨干骨折的一般处理:

股骨干骨折的急救处理很重要,要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预防早期外伤性休克的发生。

现场严禁作不必要的检查,不恰当的搬运和扭动会引起或加重严重的血管、神经及软组织损伤,应该用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固定,急速送往医院。

治疗方法:

⑴手法整复。

⑵固定方法:

①外固定:

夹板固定;垂直悬吊皮肤牵引;水平持续皮肤牵引;骨牵引。

②内固定——髓内钉固定系统。

如股骨交锁髓内钉等,钉板系统等。

⑶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辩证用药。

⑷功能锻炼。

36、髌骨骨折的受伤机制?

直接暴力(如撞伤、踢伤等,多呈粉碎骨折),间接暴力(大多由于股四头肌梦里收缩,所形成的牵拉性损伤,多呈横断骨折)。

37、髌骨骨折是否合并交叉韧带,侧副韧带的损伤,若有该如何检查,如何拍片?

38、踝关节损伤以内翻多见,易发外踝骨折,距骨脱位,外侧副韧带(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损伤。

39、踝部骨折的固定方法:

三夹板固定法,使内翻骨折固定在外翻位,外翻骨折固定在内翻位,夹板必须塑形,不宜作旋转活动,将踝关节固定于90°位置4~6周。

40、跟骨骨折的病因:

多由传达暴力造成。

从高处坠下或跳下时,足跟先着地,身体重力从距骨下传至跟骨,地面的反作用力从跟骨负重点上传至跟骨体,使跟骨被压缩或劈开;亦有少数因跟腱牵拉而致撕脱骨折。

41、跟骨骨折合并腰椎骨折的表现:

腰痛,腹胀,腹痛,便秘。

使用的方剂:

膈下逐瘀汤。

42、跖骨骨折中,长途跋涉或行军可引起疲劳骨折,又称行军骨折。

骨折的部位可发生在基底部、骨干或颈部。

多发于第2、第3跖骨。

43、肋骨骨折好发部位:

第4~7肋。

44、脊柱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的好发部位:

颈椎、腰椎(活动度大)。

第七章、脱位

1、脱位的特有体征:

①关节畸形;②关节盂空虚;③弹性固定;④脱出骨端。

脱位的合并伤:

骨折、神经损伤、血管损伤。

脱位的并发症:

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骨的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感染。

2、肩关节脱位:

(1)体征:

患肩呈现“方肩”畸形,局部肿胀、压痛,肩峰突出,肩峰下空虚,肱骨头移位,搭肩试验阳性,直尺试验阳性。

(2)固定方法:

可用胸壁绷带固定法。

将患侧上臂保持在内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60°~90°,前臂依附胸前,用纱布棉垫放于腋下和肘内侧,防止胸壁与上臂内侧皮肤长期接触发生糜烂。

将上臂用绷带包扎固定于胸壁,前壁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托于胸前,固定时间2~3周。

3、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又称“牵拉肘”,俗称“肘错环”、“肘脱环”。

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1~3岁发病率最高。

整复方法:

家长抱患儿正坐,术者与患儿相对。

以右侧为例,术者左手托住右肘,拇指轻顶桡骨头外侧,右手握其腕上部,慢慢将前臂旋后,一般半脱位在旋后过程中常可复位。

若不能复位,则右手稍加牵引至肘关节伸直旋后位,左手拇指加压于桡骨头处,然后屈曲肘关节,常可听到或感到轻微的复位声或复位感。

或可屈肘90°,向旋后方向来回旋转前臂,也可复位。

固定方法:

可用颈腕吊带悬挂于屈肘位2~3天。

4、月骨脱位的固定方法:

月骨脱位复位后,用塑形夹板或石膏托将腕关节固定于掌屈30°~40°。

一周后改为中立位,再固定2周。

5、髋关节脱位体征:

髋关节呈弹性固定,后脱位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短缩畸形,粘膝征阳性;前脱位患肢呈外展、外旋及轻度屈曲畸形,患肢外形较健侧增长,粘膝征阴性;中心性脱位患肢缩短,大转子内移。

第八章、筋伤

1、落枕涉及的肌肉:

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

2、颈椎病

(1)诊断要点:

1)神经根型:

发病率占50%~60%。

①有颈椎劳累史;②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麻木、持物不稳等。

③体征:

颈部压痛。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受累神经支配的皮肤感觉减退或肌力下降。

④辅助检查:

X线检查无特异性。

CT或MRI可显示髓核突出、脊神经根受累且影像学改变与临床表现相符。

2)脊髓型;①渐进加重,部分患者在外伤后加重;②下肢无力或行走不稳、腰部束带感、有时伴有上肢无力或麻木,重症者卧床不起。

③体征:

下肢肌力降低、肌张力增高、病理征阳性、皮肤感觉减退,或伴有上自己麻木无力,霍夫曼征阳性。

④辅助检查:

X线显示颈椎退变,CT或MRI检查显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

3)椎动脉型:

①可有长期伏案工作史;②体位性眩晕、头痛、猝倒。

③体征: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转颈试验阳性。

④辅助检查;X线显示颈椎不稳、退变等。

X线或CT等检查主要为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生理曲度改变等。

4)交感神经型:

①无明显外伤史;②症状:

表现多样,头痛、头晕、心动过速、肢体发凉、视物不清、眼球胀痛、耳鸣或听力下降、或心动过缓、血压偏低等交感神经刺激症状,转动或按压颈部时症状加重。

④辅助检查:

X线、CT等检查可能有颈椎间盘变性、突出、节段不稳。

(2)一般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缓解症状,减轻或消除神经、脊髓或血管等的压迫。

治疗方法根据分型、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选择。

急性期患者可使用颈围或颈托适当制动,减少颈部活动。

治疗方法:

①手法治疗:

推拿按摩。

②药物治疗:

内服药——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外用药——外敷药膏、膏药、药散(三色敷药、损伤风湿膏、舒筋活血膏、坎离砂)。

③牵引治疗。

④其他疗法:

针灸、超短波、磁疗、红外线、药物离子导入、腊疗。

⑤手术治疗。

⑥功能锻炼。

3、肩关节周围炎

(1)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肩部肌肉痉挛,肩关节活动受限;中、后期疼痛减轻,压痛范围较广,肩关节僵硬、活动困难,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

(2)诊断要点:

①起病隐匿;②肩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或僵硬;③肩部可有多个压痛点,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甚至肩关节呈僵硬状,④X线可见骨质疏松。

(3)一般治疗方法:

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疼痛、恢复关节活动度。

疼痛剧烈时重在止痛,解除肌肉痉挛,适当制动;疼痛减轻后加强功能锻炼。

药物治疗:

风寒凝滞或气血瘀滞——独活寄生汤、桃红四物汤

气虚血痛——八珍汤、当归鸡血藤汤。

水针治疗:

压痛点或肩关节腔内。

推拿治疗;针灸治疗;功能锻炼。

4、肩周炎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

①肩周炎与神经根型颈椎病都可出现肩臂部疼痛,但神经根型颈椎病有颈部疼痛和活动障碍,肩关节活动尚可,且无肩臂部压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