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师复习资料教材.docx
《中国建筑师复习资料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建筑师复习资料教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建筑师复习资料教材
第三节木结构建筑的立面分析
一、中国古典建筑立面特点
中国古典建筑立面的组织形式为“一屋三分”。
上分屋顶——保护整个木结构
中分屋身——生活的主要空间(承受屋顶、划分空间)
下分基座——承托整栋房屋
二、下分——基座
1、台基
1)台基形成的原因:
a.防潮防淹
b.结构上为块状基础(防震、避免柱基沉降)
c.增加建筑体量d.等级与身份的标志
2)台基各个部位的名称
台明、
埋深、
月台、
台阶
3)台基的种类(普通台基、须弥座)
普通台基
一般为方形,最常见的台基形式。
最早由夯土筑成,
后来防止上边和四个转角崩塌,用条石包边。
其它部分砌
砖面。
须弥座
随着佛教的传入,出现了
须弥座。
须弥座原为佛像下
的基座。
“须弥”原为“喜马拉
雅山”的意思。
须弥座用于等
级较高的建筑中。
北魏,须弥座较简单。
为上下
叠涩中间加束腰形式。
唐代,须弥座已普遍运用在建
筑上。
束腰较高,可用间柱分隔。
束腰上方使用仰莲装饰,束腰下方
使用合莲装饰。
开始出现两层束腰。
宋代,须弥座最复
杂,普遍为两层束腰,
上层束腰较高,间柱分
隔,内镶壸门,雕刻佛
像和伎乐人物。
下层束
腰较矮,上下分别用仰
莲与合莲装饰。
明、清,须弥座趋于简化,为一层束腰,上下用“八达马”
莲瓣装饰。
雕刻以植物和几何纹为主。
“八达马”莲瓣——莲瓣上有很丰富的雕饰的合莲,造型饱满华丽,
是明清须弥座的重要特征。
比较宋式与清式的须弥座
•束腰层数不同,比例不同
•装饰莲瓣样式与比例不同
•雕刻花纹与内容不同
2、踏道(阶级式、斜坡式)
•阶级式
垂带踏跺1:
2如意踏跺
•斜坡式
礓嚓斜坡上砖石露棱侧砌而成。
御路(辇道)平缓用于行车的坡道,
常与踏跺连用。
“左磩右平”
“两阶一路”
3、栏杆
木栏杆
产生的原因:
•在高处防止跌落
最早出现在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
•在底处防止入侵木栏杆的构造:
•装饰美化外部环境寻杖望柱地栿阑版(变化最丰富)抱鼓
唐宋之前的木栏杆注重水平线条,
寻杖多为通长,仅在转角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合角造”
“寻杖绞角造”
石栏杆
石栏杆的型制和做法沿袭木栏杆
主要构件仍为寻杖、望柱、地袱、
阑版(变化最丰富)、抱鼓石。
•盆唇划分阑版的虚实关系
•支座承托寻杖
(斗子蜀柱、撮项云拱、瘿项云拱)
•蜀柱划分华版
(重台勾阑,利用束腰再划分华版)
最早的抱鼓石见于金代的卢沟桥。
望柱断面形式和柱头雕刻丰富多样。
比较宋式与清式的石勾阑:
•望柱柱头比例不同,
•雕刻形式与内容不同
•寻杖变粗变短
•望柱数量增加,有竖向上的
韵律感
三、上分——屋顶
1、屋顶的类型
•庑殿顶
•歇山顶
•悬山顶
•硬山顶
•攒尖顶
•卷棚顶
2、屋顶的特点
1)屋檐出挑深远,保护
木结构屋身和台基。
2)屋顶上装饰较多
a.正脊两端有鸱尾(鸱吻),
鸱尾传说为鲸鱼的尾巴,
鲸鱼可吞吐云雨,防止火灾,
古代的一种“厌胜”手法。
(心理逃避和心理暗示)
鸱尾最早形状简单,尾
尖向脊中央弯曲,外侧施鳍
状纹,逐渐演变为咬脊的龙
首鱼尾状。
b.垂脊端有垂兽;
上重戗脊端有戗兽,
下重戗脊端有仙人,
其后排列走兽
。
c.山面装饰有博风、
悬鱼、惹草。
3)屋面上曲线多
a.檐口和屋脊曲线
檐口曲线由檐柱“生起”所至。
檐柱从当心间两侧开始到角柱,柱身依次加高2寸,从而
形成微微反曲的檐口线。
檐口曲线只出现在唐宋。
汉代到唐宋元,正脊有起翘;明清为平直状态。
b.屋面曲线
沿着横向,
即梁架方向,屋
面坡度不是一条
直线而是一条略
向里凹的曲线。
产生原因:
争取日照;
利于雨水排泄;
考虑木料的特性。
c.屋角曲线(P268、P287)
汉代时,檐口平直,屋角不起翘。
唐宋时,屋角起翘小,檐口有生起。
明清时,檐口平直,屋角起翘。
北方起翘较平,庄重浑厚;南方起翘陡,轻盈活泼。
3、屋面材料(陶瓦、琉璃瓦)
1)陶瓦(筒瓦板瓦)
秦汉时瓦当
为圆形上有纹饰
(文字,植物纹、
动物纹)。
筒瓦用于官式建筑中
战国时期瓦当为半圆瓦背上有花纹
南北朝-唐宋瓦
当纹饰多为莲纹。
垂尖华头板瓦
2)琉璃瓦
琉璃瓦为筒瓦,在陶瓦坯上涂一层釉烧制而成,坚实,防
水性好,颜色丰富。
战国时期出现琉璃制品;
南北朝在建筑中使用;
宋以后开始普及,明朝时为高潮。
在等级较高的官式建筑中使用。
常用黄、绿、蓝;较少用黑。
民间建筑根据其经济条
件、当地自然材料,使用的
屋面材料有茅草、泥土、石
板瓦、小青瓦等。
四、中分——屋身
门、窗(分割立面);柱、斗拱(承重结构)
1、柱础
1)形成原因:
•防止柱身沉降;
•防止柱脚潮湿腐烂;
•防止踢坏柱脚。
商代木柱下端置
卵石为最早柱础。
露明柱础——将柱础露出地面,柱础的形状得到重视。
素平柱础——柱础不露明,如墙壁内的木柱柱础。
2)柱础的构成:
•地下部分的石块——础石
•石块上凸出的露明的支座
(支撑和安装柱身及为装饰重点)
•支座与柱底端的构造——
櫍(礩、鑕)
(防止水汽顺纹路上升,腐烂柱
脚;
(腐烂的櫍可随时更换。
)
唐柱础为凸“覆盆”状,饰莲花瓣;
明清柱础装饰简单,向内凹,称
“古镜”
2、柱身
•木柱的截面为圆形,细长比
约为1:
10。
•直柱
梭柱———柱身上部有收杀,
柱身由直线变成柔和的曲线。
最早实例见于河北定兴北齐石柱。
梭柱常见于唐宋,
明清官式建筑用直柱。
•生起与侧脚
生起——《营造法式》规定檐
柱从当心间两侧开始到角柱,柱身
依次加高2寸,从而形成微微反曲
的檐口线。
檐口生起只出现在唐宋。
侧脚
《营造法式》规定前后檐柱向内倾
斜10‰,左右山柱向内倾斜8‰,角柱
则向两个方向倾斜。
目的:
增强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楼阁层层有侧脚,立面上有收分。
宋之前建筑有侧脚;
明清不用。
3、斗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为减
少剪应力故,遂有一种过渡部分
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
形曲木,层层托垫,向外伸张,
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
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
更远。
”
————梁思成
斗拱的作用:
•斗拱是柱与梁檩间的过渡的构造。
•斗拱可增加接触面,减小梁柱间
的剪应力。
•斗拱可增加梁的荷载能力。
•斗拱有一定的减震作用。
•斗拱能使屋檐出挑更远。
•斗拱有装饰作用。
•斗拱为封建等级标志。
•斗拱有模数作用。
斗拱将功能与装饰集
于一身。
•最初斗拱硕大简洁,
反映结构和构造,如
唐代斗拱。
•逐渐重视斗拱的装饰功能。
•清代斗拱偏重装饰功能,
斗拱尺度小且繁琐。
立面构
图以斗拱为中心展开,“斗
口制”为建筑尺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