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470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docx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docx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学导学案含教案预习案探究案课后练习及答案24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全册教案导学案

目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3课宋明理学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现和发明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11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2课文学的繁荣

第23课美术的辉煌

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

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提炼诸子思想主张知识要点,以利于记忆。

方法可以选择结构法或表格法。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

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

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

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影响

老庄

之学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

思想李悝在魏国变法:

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

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的主张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

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

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

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

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

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九、板书设计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老子、庄子、韩非子的主张。

二、预习内容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政治思想:

“”为核心;“”,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主张“”。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和“”,“”。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观点。

3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

(二)、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③提出“”的政治主张。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

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1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提出了。

2影响: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1墨子:

主张“”;宣扬“”;提倡节俭;主张“”

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2.说出老子、庄子、韩非子的主张。

3.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影响。

4.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学习重难点: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以及对儒家思想的贡献。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说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

2.说出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的主张。

(二)合作探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

①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私人讲学。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

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

墨子。

4法家:

商鞅、韩非子。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三)精讲点拨

时期人物主张贡献

儒家春秋孔子

(1)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张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创立?

儒家学派战国孟子

荀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2)主张“性本善”

(1)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观点。

3主张“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1)?

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2)战国后期,儒家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反思总结四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2008海南历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子

2.(山东临沂一中)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

“是可忍,孰不可

忍!

”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3.(山东师大附中)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

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

“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这是

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

“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

对应的思想是

A.甲?

儒,乙一法,丙?

道B.甲?

儒,乙?

道,丙?

C.甲一墨,乙一法,丙?

道D.甲?

道,乙一墨,丙?

4.(山东泰安英雄山中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

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D.“有教无类”

5.2009年海南模拟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6.2008年潍坊模拟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7.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

“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

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8.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

课后练习与提高

【重点难点突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

董仲舒

材料二“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

?

朱熹

材料三“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

?

李贽

材料四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

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材料五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

……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

……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

?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

(2)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五,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

四当堂检测

1.【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法”,强调“法”对国家的重要性。

故正确选项为D项。

【答案】D

2.【解析】孔子希望恢复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答案】C

3.【解析】甲生主张以德教化,可见是儒家思想;乙生主张对违纪行为严格惩罚,可见是法家思想;丙生主张要让学生自我觉悟,可见是道家思想。

【答案】A

4.【解析】B项是孔子的核心主张。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答案】A

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A是墨家的主张,C是孔子的主张,D是法家的主张。

【答案】B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这一人物具有依法治国的思想。

【答案】B

【重点难点突破】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结合问答,第

(1)到(3)问的答案,都是来自材料信息,然后对信息加以归纳、总结。

第(4)问部分答案来自教材知识。

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等。

【答案】

(1)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南宋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试图以“讲明义理”、“闭塞私邪”来立纲纪;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

(2)原因:

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3)影响:

儒学的集体意识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促进韩国经济的发展。

(4)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结合相关知识思考:

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

1、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

2、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

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2、客观评价

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

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充分利用课本已有资源如“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四、小结:

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宋明理学”

九、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儒学成为正统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预习内容】

一、背景

1汉初,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的政策。

2汉武帝时.社会潜伏着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提出

1特点:

把、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内容①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宣扬“”.并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3作用: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对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

3、措施

1表现①起用参与国家大政。

②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祟的思想,逐渐成为。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特点.内容.作用.措施

汉代儒学的内容

【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