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357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docx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docx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

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经济学考研辅导班笔记

题型:

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

参考用书:

1、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用刘诗白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2003年第一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主义部分用刘诗白主编的《政治经济学》(98年第四次修订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2、西方经济学使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杨泊华、缪一得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二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政治经济学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任务,方法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

劳动者:

人的因素;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资料是物的因素;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独立的要素,主要是通过生产力的三个要素的影响对生产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生产关系含义的三个方面;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50年代建立的生产关系是人为的,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极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的概念。

性质:

客观性(产生客观,作用客观)、发挥主观能动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

客观性的区别:

(1)经济规律最大的特点是历史性(即绝大多数不是永恒的因为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

经济规律常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按劳分配成为社会主义的规律),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永恒规律,

自然规律是永恒的;

(2)前者与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3)对前者的利用有阶级性。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性。

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方面)。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主要研究三对矛盾(注意劳动价值论,因为在当代它面临很多挑战)。

一、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含义)

1、使用价值:

A、具体劳动创造;B、是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反映人与自然关系。

2、价值:

A、质的规定性:

人类劳动的凝结,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由抽象劳动创造;B、量

的规定性: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C、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D、价

值的表现形式:

交换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价值是社会属性,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因为价值是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3、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对立统一。

P20

二、劳动二重性:

同一劳动两个不同方面,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2、地位: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劳动二重性;私人劳动——私有制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商品生产的产生条件:

私有制社会分工。

四、货币

1产生: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支绵羊(相对等价物价值被表现)=两把斧头(等价物)

b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一支绵羊=两把斧头一把刀……

c一般价值形式两把斧头一把刀……=某一固定物

d货币形式两把斧头一把刀……=黄金白银

从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发生质变、从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到一般

价值形式发生质变、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未发生质变。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天然是金银(有价值、体积小)”的理解。

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因为本身价值要表现出来)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产生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商品(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私人劳动)=货币(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劳动)

2、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货币产生后,使商品内在矛盾外在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4、职能:

注意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基本职能)。

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基本职能):

观念上想象的货币。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与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5、流通规律:

A、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货币量=总额/速度;B、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与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五、价值规律

1、内容和要求:

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A、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P36;B、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值上下波动(三个原因在第六章)P161;C、在垄断条件下,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价格可以长期稳定地背离价值P259。

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38-44

1、当代生产劳动的外延扩大了,从局部劳动扩大到了总体劳动;

2、创造价值的劳动扩大了,判断一种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否有以下四个标准:

A、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B、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劳动的体现,或者说物化在里面;C、劳动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D、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知识、管理、服务靠劳动也可以创造价值)。

3、分清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之间的关系:

即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A、质:

价值的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生产则同一切生产要素都有关;B、量:

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是对应的。

劳动价值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很重要的理论显示依据),调动要素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是否能增值。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概念:

G—W—G`矛盾就是增值额。

(2)矛盾:

体现了价值规律与资本公式的矛盾。

(3)解决条件(前提):

M不在流通领域内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4)M产生的根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

也有两个条件:

A、劳动力价值的构成,价值决定;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与其他商品使用价值的不同)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就是为了增值原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

A、劳动过程(具体劳动);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B、价值增殖过程(抽象劳动)——原价值+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2、m的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公式(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联系:

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带有相对剩余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区别(重点):

(1)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个别资本家创造的个别价值,是对于个别资本家而言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价值,是整体资本家都可以获得的;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最终变为相对剩余价值。

三、当代剩余价值的新特点:

P53

四个方面:

(1)剩余价值生产的生产主体发生变化(过去只在第一产业,现在涉及服务业等);

(2)载体发生变化(是在物质产品转为无形的产品,如劳务、科技和信息等);(3)生产范围变化(国内

跨国际);(4)生产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更明显是提高劳动强度,现在是行为管理等手段,通过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来榨取剩余价值)。

当代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运用):

①仍是工人创造;②生产工人概念扩大。

四、资本的本质

1、资本的一般性:

在一定社会制度下运动的资本,又具有特殊性。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运动性,垫支性。

存在于一切商品生产形态。

2、特殊:

与生产关系相连(是历史的范畴)。

3、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同作用,有不同的划分: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4、划分的意义:

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剥削程度。

五、工资

1、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现象上的表现(辨析):

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不是商品)

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原因P69。

第三章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概念、动因、实质)

实质:

用生产出来的m去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实际上是通过商品生产者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才能占有别人的商品。

1、资本主义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统一)

意义:

a、揭示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b、揭示资本家全部资本由工人创造;c、揭示工人个人消费的性质是棣属于资本的。

(2)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资本积累——〉个别资本增大。

2、概念: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动因:

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以及竞争的外在压力。

4、实质:

用剩余价值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增大----C:

V(有机构成)C↑V↓,原因:

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先进技术可使少量劳动者用更多生产资料----强有力的杠杆(竞争,信用)(78页)。

5、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商品生产者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占有规律,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才能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2)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指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而劳动者反而不能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3)这种转变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结果,不违背价值规律。

二、资本有机构成

概念;提高它的含义和原因(重点);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重点):

资本积聚:

剩余价值资本化而使个别资本增大;资本集中:

现有资本合并。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

互相促进;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

1、个别积累和联合;2、资本总量;3、积聚慢于集中。

相对过剩人口含义,如何产生的。

三、失业P88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

失业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现象,五个原因:

1、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致使传统产业中被排挤一部分劳动力,而这部分劳动力不能适应新的商业要求,造成结构性失业。

2、竞争——〉破产——失业。

3、经济运动呈现出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经济萧条期大量失业。

4、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不畅通,供求双方得不到及时充分的信息,造成劳动力转商时暂时性失业,空岗与失业现象并存。

5、由计划——〉市场转型过程中,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充分就业掩盖了的隐形失业显性化。

四、一旦失业就会出现贫困化问题:

绝对贫困化、相对贫困化。

P92-94页

贫困化是世界性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是与各国社会背景、经济、文化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有差异。

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的问题根源在于财产所有权和收入分配不均。

我国则是由于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解放后一段时间内思想政治路线上的失误,改革时期新旧体制转轨碰撞产生的副作用,以及某些地区的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四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循环

1、产业循环的三个阶段:

购买,生产,售卖;

2、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为生产m做准备),生产资本(决定性阶段,生产m),商品资本(实现m)

3、产业资本正常连续循环的条件:

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缺一不可互为条件。

二、周转(考察速度问题)

1、周转时间:

生产时间(劳动时间+原材料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流通时间(购买时间、售卖时间)。

2、周转次数n=v/n

3、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磨损问题——有形、无形;流动资本)

三、生产资本构成:

由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

注意这种划分与把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种划分方式的联系和区别。

固定资本磨损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依据:

资本不同的组成部分在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都是对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划分。

区别:

划分依据不同;划分目的不同;划分内容不同。

固定资本是为了考察资本的周转,后者为了揭示m的来源。

注意:

都是对生产资本的划分,而不是对流通资本。

因为只有生产资本才存在价值的转化问题。

四、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重点)

1、联系:

①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起点和基础;②资本完成一次循环,也就完成一次周转。

2、区别:

①资本循环是从出发点回到出发点,资本周转是重新出发,周而复始的循环;②各自考察的目的不一样,资本循环揭示的是资本在一次运动中经历了哪些阶段,行使了哪些职能,周转揭示的是在不断重复的周期运动中,自本运行的时间、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1、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P148Pm…P…W’—G’

①个别资本运动不包括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②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生产消费,不包括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③个别资本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不包括一般简单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

W`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

3、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指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4、两大理论前提:

(1)价值构成原理C+V+m;

(2)两大部类原理:

主要是根据物质资料生产的两大部类。

注意两大部类与三次产业划分的关系P123:

①三次产业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的,同时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生产结构的演变规律,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的划分;②两大部类划分是对物质资料生产部门进行的划分;③两者划分的目的、标准、意义不一样,不可以相互替代。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简单再生产。

基本实现条件:

Ⅰc+m=Ⅱc;派生实现条件:

Ⅰ(v+m+c)=Ⅱc+Ⅰc、Ⅱ(v+m+c)=Ⅱc+m+Ⅰv+m)

2、扩大再生产。

基本实现条件:

Ⅰ(v+Δv+m/x)=Ⅱ(c+Δc);派生实现条件:

Ⅰ(v+m+c)=Ⅰ(c+Δc)+Ⅱ(c+Δc)、Ⅱ(v+m+c)=Ⅰ(v+Δv+m/x)+Ⅱ(v+Δv+m/x)

3、实现条件的经济含义

三、经济危机

1、含义:

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2、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更新P149原因。

重点:

为什么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a、摆脱危机创造条件;b、下一次危机到来创造条件。

第六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一、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资本家按照什么原则去划分剩余价值)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C+V——〉KP155

成本价格得重要经济意义:

①K的补偿是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②K的补偿是企业赢利的平衡点,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利润的概念。

利润率P`的含义。

利润率公式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注意与影响积累的因素相区别)(可借助公式记忆:

年P`=M/C=m`vn/c=m`.v/c.n)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通过两个方面的竞争:

一是部门内竞争——〉形成社会价值;二是部门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利润就形成了。

)影响的因素P159。

4、新书新增内容:

市场价值基本规定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2层含义P164。

市场价值、市场价格P162

5、利润率下降规律

①下降原因:

资本积累——〉有机构成提高——〉P`下降P164-166

②对规律的理解:

A、P`下降并不排斥资本家获得利润总量增加;B、P`下降也不意味着m`下降。

③阻碍P`下降的因素:

A、m`提高,工人工资下降;B、生产资料价格下降;C、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劳动力便宜;D、对外贸易存在。

二、商业资本

目的:

取得商业利润(从量上讲商业利润=平均利润,是m的一部分)

商业资本的作用P168:

①缩短资本流通时间;②节约流通资本;③加速资本周转。

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一、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的产生、目的:

以获得利息为目的。

1、利息

①含义;②本质;③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2、平均利润=利息+企业利润

二、信用

1、种类P181。

2、作用P182积极作用4点,消极3点。

3、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各自的特点:

P189各3点。

三、虚拟资本

1、虚拟资本的概念:

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

2、实际资本的概念:

P195,以实物或货币形式存在的,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能产生出的资本。

3、虚拟资本的作用:

P198,4个。

第八章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

1、产权概念和实质P202。

实质方面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2、所有权的概念,又称物权,是财产在法律上的归属及相应的收益权。

3、注意与产权的比较:

产权概念大于所有权。

4、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封建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区别。

P204

二、地租

1、本质:

m(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2、形式:

①绝对地租:

产生原因,条件;②级差地租:

产生原因,条件,形态;③两者联系与区别。

各地租各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区别,不能搞混。

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与工业的超额利润的区别。

3、级差地租1和2的区别。

第九章资本社会化和国内垄断

一、竞争P227

1、含义

2、恶性竞争和过度竞争的消极影响。

P228,三点。

3、有效竞争的含义:

P246

二、垄断

1、形成:

自由竞争——>生产集中——>垄断。

生产集中是形成垄断的物质基础;

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P239,4点;垄断形成后不能够消除竞争。

3、垄断价格:

概念;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4、垄断价格受一些列因素的制约,不违背价值规律P239,3点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含义P280

2、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双重作用)P267

第十章资本国际化与世界市场

一、经济全球化

产生:

资本国家化——>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1、概念

2、包括的内容

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4方面。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第九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决定

1、含义(其规定性)P210: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2、特点P211—213,3点。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含义: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五种经济成分P214,再加一种(十六大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即股份制。

国有经济要走混合经济道路(十六大)。

三、非公有制经济P223

三种形式各自的含义、特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个体所有制经济

与私营区别。

个体:

自己的生产资料;私营:

有一定的规模。

个体经济的意义:

P224,5点,一句话概括就是“拾遗补缺”。

2、私营经济

作用:

贡献巨大。

弊端:

多为家族企业,不能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自身市场行为有待规范,是低端产品而非高端产品,存在剥削,所以国家尽量在理论上变着花样为其辩护,使其与资本主义有所区别。

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可以控制,引导的。

三资企业有哪三种(简单了解)。

社会主义国家吸引外资,利用外资,加以限制,引导和管理。

补充“三农问题”

1、含义:

农业问题,即农业产业化问题;农村问题,即农村城镇化转型的问题;农民问题,即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

2、存在表现。

农业问题:

产业化程度很低,至今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农村问题:

城市化程度仅为30%(应达到50%);农民问题:

农民税费负担过重,占农民纯收入水平比例高,由于宏观经济不景气,城市工人下岗等原因,农民增收的路线越来越少,农民收入从97年以后没有增长,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

3、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有利于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改变农业旧面貌,实现集约化经营,解决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差别)。

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加了社会主义就比较复杂了,是在社会主义框架下完成市场经济,还是以市场经济的逻辑完善社会主义?

应选择后者。

一、市场经济

1、含义:

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

2、与商品经济的差别:

市场体系是否充分发育。

商品经济:

交换,市场狭窄,要素市场发育未成熟,阻碍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

要素、资本、技术、信息市场多种市场发育成熟。

而市场机制核心是价格机制,与市场体系的健全相辅相成。

所以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使其发挥作用。

3、一般特征:

P244,4点。

二、市场机制P250

1、定义:

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价格、竞争、技术、风险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值约、互为因果的联系和作用。

2、三个特点

3、构成及各自作用

4、核心是价格机制,它背后体现的是利益比较的机制,是由供求、比较利益机制和利益博弈决定的。

(1)合理的价格体系的要求:

①价格基本上符合机制,能反映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②商品价格反映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要随行就市,否则扭曲,对生产者,消费者行为有引导作用,于是调节了价格;③价格反映币值的变化。

符合以上三个要求的才是合理的价格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工业品尤其是加工价格高于价值,是一种扭曲的价格体系。

(2)价格机制形成的条件:

①市场主体有定价权;②市场价格能够随行就市,自发形成。

(3)市场定价与计划定价的比较

计划定价的价格不变,即不能反反映供求变化,也不能反映币值变化,甚至不能反映价值。

它由政府主管定价,价格的变动需行政机关层层审批,是一种扭曲的价格信号,导致资源错误配置,产业结构失衡,基础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反之,市场定价则能够反映上述变化,能够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5、供求机制

6、竞争机制

7、风险机制

(其他三种都是派生的,了解一下与价格机制的关系就可以了)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

一、企业的一般含义及其一般特征

1、企业的含义P257:

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以协作劳动为基础,从事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为满足社会需求并获得盈利,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

2、一般特征:

A、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以赢利为直接目的。

B、有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C、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以收抵支、自负盈亏,对其经营后果承担责任。

D、具有独立的,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能力。

★二、国企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1、整个80年代到92年以前,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责任制等,这一阶段的成效是有限度地引入了市场机制,但由于计划仍是强势的一方,,改革没有触及产权,市场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如价格双轨制(计划内产量是政府计划制定的官价,计划外产量可由企业自主定价即调节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大量利用手中职权牟取暴利的“官倒”分子,使本应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成了他们的私人财产,又如承包责任制,承包者没有抵押,实质是一个负盈不负亏的体制。

因而这一阶段的改革没有做到公平公正有效,易产生权力寻租。

2、92年以后至今,目标:

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达到“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我国现有国企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责权不明确,政企不分,管理混乱等问题,而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