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249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衢江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言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面广、渗透力强,它涵盖了国民经济中除工业、农业、建筑业以外的各行各业,渗透到工业、农业、建筑业的全过程。

服务业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

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的融合互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实施“商贸兴区”战略的重要举措。

为抓住发展机遇,促进衢江区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在分析衢江区服务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存在问题和“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确定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发展目标,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规划期限:

2011~2015年,重大事项展望至2020年

规划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号);

3.《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发〔2011〕33号);

4.《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衢政发〔2011〕89号);

5.《衢州市衢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6.其他相关政策、文件、专项规划。

第一章背景分析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四大战略”,着力推进“三化建设”,全区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五年来,服务业异军突起,年均速度快于GDP增速,成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服务业总量增加迅速。

2010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9.09亿元,是2005年的2.3倍。

“十一五”期间,我区服务业的年均增速达到14.6%,快于GDP年均增速1.8个百分点。

图1: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单位:

亿元)(见PDF文档)

(二)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加,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36.2%。

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从2005年的27.7:

40.2:

32.1调整为2010年的17.8:

47.1:

35.1,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表1:

“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情况(见PDF文档)

(三)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增强。

服务业税收继2009年突破亿元(1.21亿元)大关后,2010年又实现较快增长,入库税收达1.53亿元,是2005年的3.86倍,其中服务业地税入库1.05亿元,占地税入库总额的43.3%,比2005年提高14.4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多。

从注册登记情况看,近几年大量服务业企业落户我区,服务业的经营主体大幅增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2010年底,全区共有服务业经营主体7990家,注册资本金达21.31亿元,与2005年底相比,服务业经营主体净增1951家。

(五)服务业主要行业发展进一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现代物流、商贸、房地产、旅游、金融等服务业重点行业呈现加快发展势头。

现代物流业继续做大做强。

市综合物流园区建设扎实推进,浙西粮食物流中心、省粮食储备库、无水港等项目已投入使用。

2010年全区实现物流营业额36.5亿元,同比增长25.9%,是2005年的3.65倍。

商贸业稳步提升。

成功引进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4S店集群等商贸企业,举办浙西汽车城首届精品二手车暨汽车展销会。

201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亿元,是2005年的2.06倍。

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从2004年起,新区房地产开发从无到有,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

“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8亿元,是“十五”的2.7倍。

2010年全区房地产销售备案954宗、面积10.47万平方米,成交二手房1132宗、面积19.05万平方米。

旅游业提升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区旅游业实现了四星级酒店和AAAA级景区零的突破,圣效大酒店被评为四星级旅游酒店,天脊龙门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乌溪江湿地公园被列入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

农家乐休闲游和现代农业观光游取得长足发展。

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1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85亿元,分别是2005年3倍和6.9倍。

金融业加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成功引进鸿基小额贷款公司、汇丰担保公司、上银村镇银行等一批金融企业,金融服务业态不断丰富。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末全区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7.05亿元,贷款余额49.05亿元,分别是2005的2.6倍和1.9倍。

(六)服务业项目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十一五”期间,23省道改建、百灵北路公铁立交、衢州三中迁建工程、衢江区第一小学扩建工程、樟潭小学迁建工程、区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项目投入使用,浙汇农城、汽车4S店等项目建成营业,中核衢州铀业公司科研技术大楼、信用联社大楼、铂金府邸、君悦东方等项目加快推进,衢州市区浮石渡至大路章公路工程、区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城市用地“工改商、综改商”工作有序开展。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加大,“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49.7亿元。

二、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区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服务业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一)发展实力不够强。

服务业总量偏小。

2005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为12.8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10%,经过5年的加快发展,2010年我区服务业增加值为29.09亿元,也仅占全市的10.2%、江山市的51.6%。

产业结构不优。

2010年我区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主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0.5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及邮政等3个行业合计占营利性服务业的50.6%。

企业经营实力不强。

我区的现有服务业企业普遍经营实力较弱,规模较小、经营单一,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区内尚无投资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服务业企业。

(二)发展后劲不够足。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49.7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6.1%,而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18.2亿元,服务业投资仅为工业的42%。

从服务业投资行业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和房地产业。

投资的不足和投资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后劲。

(三)管理体制不够顺。

由于服务业业态不断创新,内涵更加广泛,涉及部门繁多,需要有很强的前瞻性、适应性、创新性和协调性,目前服务业办公室没有专职人员,人员力量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服务业综合协调机构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我区已成立综合物流园区开发建设委员会,负责推进物流园区项目建设,但依照当前市综合物流园区市区一体的管理协调机制,物流园区项目推进中仍存在体制不顺等问题,物流园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在招商引资、项目洽谈、项目审批等实际操作中,存在管理主体不够明确和多头管理的弊端,致使部分招商项目洽谈成功率不高,特别是物流园区熟地储备不足,影响下步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

三、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对我区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调整产业结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情况看,我区发展服务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现实条件。

(一)宏观环境。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努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等新要求,服务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就我省而言,自2008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1年6月,全省服务业大会召开,提出要扎实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立“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高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左右(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转型的新支撑。

这些新政策和规划的出台,为我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二)地区环境。

“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衢州市经济社会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杭新景高速公路、九景衢铁路、衢江航道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体系的完善,使衢州市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区位与交通优势进一步增强。

长三角经济圈及海西经济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大大带动衢州市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政府十分注重服务业的发展,高度重视服务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就业、搞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提高到41%,五年提高4.5个百分点,实现“十二五”期间衢州市服务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大提升。

我区作为衢州市区的重要组团,随着衢州市经济社会和服务业的大发展,以及市区一体、融合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快速增长期。

(三)区内环境。

1.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十二五”时期,我区已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将进一步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对服务业的需求不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服务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

2.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

新城区、中心镇、重点集镇进一步培育壮大,产业和人口加快集聚,城镇化处于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内涵更加丰富的重要阶段,城镇化水平将大大提高。

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37%左右,五年提高7个百分点,这将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

3.重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

一批重大项目的推进,有利于改善我区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城区人口集聚,为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基础。

市综合物流园区已被作为省国际物流中心的一个主要节点加以定位,到2015年将成为四省边际物流中心,在推进衢州建设四省边际物流中心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

衢江航运开发项目已开工建设,该项目的实施对我区构建现代物流综合运输网络和立体交通运输平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园区、铁路货运东站、中央商务区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的推进,将成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助推器。

4.人流物流腹地较为广阔。

衢江经济开发区和东港工业园区是衢州市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集散地,为我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人流物流腹地。

我区依托现有的交通网络条件和区位优势,结合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以百川、柳丰等为骨干的生产性物流企业,初步形成了生产性物流服务业体系,物流业发展已有一定基础。

第二章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商贸兴区”战略,以物流园区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发展区域,主攻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生态旅游、房地产、金融服务等五大重点行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机制创新,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层次提升,努力使服务业成为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推动我区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为与全省基本同步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项目推进、加速发展。

服务业项目建设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要以抓服务业项目落地和建设为着力点,加快服务业发展。

完善服务业项目落地决策咨询制度,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行业,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力度,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重视服务业招商引资,加强项目推进考核和统计力度。

(二)突出重点领域、融合发展。

立足于我区服务业发展实际,围绕主导产业,发挥自然禀赋优势,围绕衢州市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目标,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以专业市场集群、城市综合体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发展以设计、电子商务、加盟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为特色的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强化服务业内部各行业集成发展,促进三次产业互为融合,形成联动发展的格局。

(三)突出区域特色、创新发展。

利用区位交通和特色文化优势,推进发展服务业。

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结合旅游、文化创意、品牌建设等,形成多行业集成发展优势。

继续做大做强传统服务业,加快商贸流通、职业教育、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发展模式创新,实现服务业转型升级。

(四)突出载体平台、集聚发展。

全面推进综合物流园区、城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规划引导,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空间格局。

加大服务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服务业集聚区要素集聚能力,提升集聚区综合竞争力。

进一步理顺物流园区管理体制,加强对集聚区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在体制机制上保障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五)突出龙头带动、引领发展。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选择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品牌效应好、商业模式新、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重点加以培育。

加大引进一批世界知名服务业企业、省重点服务业企业,推动我区服务业上台阶、上水平。

通过税收、土地供给等倾斜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服务业发展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培育载体为目标,大力发展服务业,使其成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亿元,年均增长17.4%(按现价计算),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税收贡献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5%左右。

新城区集聚人口7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37%。

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占比不断提高,行业集聚度进一步增强。

龙头企业带动进一步强化,重点培育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休闲旅游、金融等区级龙头企业50家左右。

四、发展定位

立足衢江实际,围绕加快建设“衢州东区、工业基地、物流中心、旅游胜地”目标,明确服务业发展定位。

——构建现代物流高地。

以高档特种纸、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基础,以生态农业为特色,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市综合物流园区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四省边际物流中心。

进一步完善衢江经济开发区的服务业配套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一、二产业的能力明显提升,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业高地。

——构建商贸流通集散地。

全面完成集汽贸、汽配、汽修为一体的浙西汽车城建设,围绕中央商务区、市农副产品中心等重大商贸流通项目推进,加快引进五星级酒店和大型商场超市,提升城市接待和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强特色街区规划与培育,构建商贸流通集散地。

——构建生态旅游胜地。

注重旅游特色发展,深化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乌溪江水利风景区和中国节理石柱群等特色景区景点内涵。

大力发展生态游、休闲游、文化游,积极推动农业观光游、探险游、自驾游等新兴业态发展。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主动融入省旅游西进重点区域,强化旅游招商,建设一批旅游精品项目,拉长旅游产业链,构建四省边际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构建森林城市宜居地。

以创建“森林城市”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以建设创业型生态新区为目标,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打造特色江滨景观,建成初具规模的滨江生态型新城,加速促进人口向新城区集聚,构建森林城市宜居地。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构建现代物流高地

以市综合物流园区为重点,理顺管理体制,完善项目招商、项目审批等工作机制,加大市综合物流园区开发力度,积极培育物流企业。

“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培育发展2-3家年营业额超10亿元的专业化大型物流企业;培育5~8家营业额超亿元的区域性物流企业。

围绕构建现代物流高地,按照现代物流理念,鼓励创新,推动资源整合。

依托高档特种纸、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主导和新兴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物流;依托农副产品、粮食、汽车汽配等专业市场,培育发展专业市场物流;依托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发展面向城乡居民和流通网点的配送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节点资源,把握未来物流需求方向,以新城区为核心,构筑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推动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的社会化,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为工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对接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吸引高水平的物流企业入驻,支持和培育发展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积极融入国内物流供应链体系,努力成为连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四省边际物流中心。

表2:

市综合物流园区建设规划(见PDF文档)

二、构建商贸流通集散地

(一)商贸流通业。

重点发展新城区和廿里、高家、莲花等重点集镇,“十二五”期间,完成中央商务区建设、全力推进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项目、电子商务楼等项目建设,引进五星级酒店和大型商场超市各1家,培育商贸龙头企业3家。

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二五”期末,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倍增,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

围绕构建商贸流通集散地,提升城市商贸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商业网点布局。

加快推进汽车城、中央商务区、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以城市综合体、高档商务写字楼、星级酒店等大项目推进新城区商贸业向高端化发展。

通过资源整合,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重点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的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和商品批发市场建设。

按照“专业化、个性化”的原则,加强各类特色街、专业街、步行街建设。

加快推进连锁经营、代理专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发展。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等手段,培育商贸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竞争力和流通企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新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二)专业市场。

确立“市场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市场”的发展战略,以引进培育专业市场为重点,创新市场发展理念、服务功能、交易方式和经营模式,采取引进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的方法,调整市场布局,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强化市场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商品交易市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进市场向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步伐,促进农贸市场提质扩量,加快建材、汽车汽配、农副产品交易等专业市场发展步伐,完善市场体系,力促市场上规模、上档次,“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投资额超亿元的市场2家。

(三)金融服务业。

加强金融创新,强化金融保障,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吸引更多金融资源服务经济,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保障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结合经济转型升级的阶段性任务,以中小微型企业和农村金融需求为导向,鼓励金融创新,抓住国家金融改革机遇,借力国家金融政策创新,积极探索发展地方性金融服务机构,加强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

注重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发展创投基金,积极开展担保、证券、融资租赁、信托、债券、股权融资等金融业务。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做大金融总量,到2015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超100亿元,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

三、构建生态旅游胜地

“十二五”期间,围绕构建生态旅游胜地,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资源,合理确定旅游客源,打响旅游品牌,积极开发旅游市场。

全区游客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25%以上,到2015年,实现接待境内外游客5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以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

新增中、高等级景区2-3个,三星级以上饭店2-3家,国内旅行社2-3家,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点)3-5个,省级农家乐精品村(点)2-3个。

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加快重点景区建设,提升服务功能,优化旅游空间布局,着力推进生态休闲、文化商贸、乡村旅游、特色旅游等四大区块建设,形成“三区一带一中心”总体布局。

“三区”即衢南旅游区、衢东旅游区、衢北旅游区;“一带”即乡村休闲旅游带;“一中心”,即新城商贸文化休闲中心。

表3:

“十二五”衢江区旅游业“三区一带一中心”总体布局(见PDF文档)

合理配置旅游重点要素。

在充分分析我区旅游资源及旅游市场发展的基础上,适时根据发展需要,增加酒店和旅行社的数量及质量,结合我区产业及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各类旅游商品,加大旅游行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完善旅游交通及设施,合理配置各类旅游重点要素。

合理确定客源市场。

紧紧围绕“积极巩固核心客源市场、全力发展基本客源市场、适时拓展机会客源市场”的原则,积极树立衢江旅游形象,大力提升衢江旅游生态休闲品牌。

“核心客源市场”主要是指以衢州市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内的周边城市;“基本客源市场”主要是长三角地区的大中城市;“机会客源市场”主要以深圳、北京、厦门、港澳台地区为重点,并向境外延伸。

积极打响旅游品牌。

以“青山秀水”为核心,以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农家乐乡村旅游为抓手,积极引导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生态低碳、商务会议等综合性产品过渡,开发高品位的休闲、疗养、度假型旅游产品,努力打响“城中山水生态衢江”的旅游品牌,基本确立四省边际休闲旅游胜地的旅游形象。

积极开发旅游市场。

根据衢州旅游的品牌定位、市场定位以及产品定位,通过开展区域合作、举办旅游节庆、开展网络营销等各种形式,借助电视台、电台、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全方位宣传,全面展示衢江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

四、构建森林城市宜居地

(一)房地产业。

加快培育健康的房地产市场,科学把握时序,加强功能配套,管控一级市场;积极培育主体,打造精品楼盘,开发二级市场;规范中介服务,降低空关率,激活三级市场。

形成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以高档商品房为亮点的住房供应体系。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根据“老城重改造、新城重繁荣”的思路进行房地产业布局,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按照“建成一个项目、打造一个精品、增添一个亮点”的标准进行房地产项目建设,鼓励开发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楼盘,适度开发高端项目,继续抓好房地产续建项目,加快已出让土地开发,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衢州东区、魅力活力滨江新城”。

(二)社区服务业。

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各类社区主体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

建设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化与社区服务的融合。

建设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承担“一站式”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农村社区服务全覆盖。

加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站和老年活动室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事业。

鼓励物业和家政企业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扶持社区居民需求强、市场发展前景优、经营管理模式好的企业,形成一批社区服务龙头。

到2015年,逐步建立起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服务设施健全、信息化程度较高、服务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社区全体成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业体系,为改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三)中介服务业。

大力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配套的中介服务业,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经济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功能。

培育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培育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