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入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167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文化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日本文化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日本文化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日本文化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日本文化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文化入门.docx

《日本文化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文化入门.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文化入门.docx

日本文化入门

1日本地理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的东端,日本人认为是太阳生起的地方,因而取名“日本”。

日本是弧形岛国,曲折多姿的海岸线长达二万六千多公里。

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大小约四千多个岛屿组成,被称为日本列岛。

首都是东京。

1869年明治天皇把都城从京都迁至东京。

因其在京都的东边,故得名东京。

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产业、文化的中心。

日本全国共分为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

都、道、府、县以下又分市、町、村。

各行政区实行自治,因此,日本人称地方政府为“自治体”。

日本是个多山之国,山地占总面积的五分之四。

日本少见荒地秃岭,有山就有林,森林覆盖面积达67.4%。

在本州有海拔3776米秀丽悦目的富士山,形如一把倒挂的折扇,成为日本的一个象征。

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的造山地带,即地震带上,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年平均有感地震一千次左右。

日本也是个多火山的国家,有火山一百六十多座,其中活火山有数十座,温泉遍及全国。

日本国四面环海,属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由北而南为10-18度。

日本温暖多雨,大部分地方都有梅雨,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比整个地球年平均降雨量高八百毫米。

日本水源丰富,水质好,全日本各地的生水都可以饮用。

纵观日本人的生活,便可知道日本是受惠于水的。

在日本列岛上,居住着1亿2千多万人(1984年6月)。

除1万6千多阿伊努族外,都是“大和民族”,所以,在日本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多加个“和”字,如“和服”“和食”“和歌”等。

 

2日语国旗国歌和服

日语就其使用人口而言,是世界第六大语言。

不过日语只是一国一族在使用,因而没有列入联合国会议通用语言。

日语是全球通用标准语。

日文由51个假名和1850个常用汉字组成。

日本国家元首是天皇,现任裕仁天皇生于1901年,1926年即位,年号“昭和”。

天皇是日本国家的象征,但无实权。

日本的国旗是白底之上有一红色的太阳,因而俗称“太阳旗”。

“太阳旗”从13世纪以来就在日本流行,1872年明治天皇为日本第一条铁路通车举行庆祝仪式上初次使用。

但没有任何一个政权从法律上规定“太阳旗”为国旗,然而它却一直作为国旗使用。

“君之代”是日本的国歌,是赞颂天皇的一首古典诗歌,见于《古今和歌集》。

1876年由奥好义和林广季谱曲,后在军队中作为吹奏乐谱使用,并提供给各条约国。

从此,日本的很多仪式上使用“君之代”乐谱。

对歌词内容,不少日本人都认为不妥或持批判态度。

然而,“君之代”却没有任何政权法定为国歌,而又是实质上的国歌。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因为日本从南到北都有樱花。

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多,因而日本被称为樱花之国。

春季观樱活动是日本民俗的一大盛事。

日本的民族服装是和服,它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而成的,随着日本生活方式的欧美化,穿和服者日益减少。

但在某些节日及特定场合仍需要穿和服。

“和食”是日本民族特有的饭菜,主食多是米饭,副食大多是海产。

它在烹调时注意尽量少加工,以保持原材料的自然风味,甚至有的完全是生食,如“生鱼片”。

日本菜以清淡著称,用油炒的菜几乎没有。

日本民族的住宅原是木结构的,也称“和式”住宅。

 

3日本折扇

团扇系中国的发明,而后传入日本。

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

日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在日中交流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有趣的事。

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

在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是宫廷贵族。

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庶民百姓使用。

当时无论中国或日本,就团扇形状而言,只有圆形和方形,圆形使用量大,所以称其为团扇。

日本进入室町时代,出现用铁和皮革制作的军配团扇,战争时武将们作为阵地指挥的工具。

这种军配团扇扇面上使用红漆或金银粉,画上星辰、日月,团扇柄端缀有穗头。

相扑比赛是行司裁判用的军配留有战场用团扇的形状。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团扇扇风取凉日益见多。

随着日本夏季祭祀、盂兰盆节的兴盛,团扇大为普及。

日本东北三大祭祀之一“随猪祭”就是扇形灯笼。

据说来自中国的三国志,扇面上绘有勇士图像。

元禄时代,团扇成了日本女子晚间乘凉时不可缺少的配带物。

团扇与居民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商人开始以团扇为商品在市场出售。

这就更加促进了团扇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银制团扇,用丝绸制的团扇,团扇变得极为讲究。

从而团扇从实用又发展到鉴赏和装饰用。

团扇的种类也因此增多。

如出现大型灭火团扇、涂漆防水团扇,也又送风调节火势的团扇。

和人们信仰有关的团扇也应运而生。

最先在中国南部和日本冲绳,有一种蒲葵叶子做的团扇,主要供巫婆使用。

还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贵扇和天狗团扇。

众所周知,“江户之华”有火灾一项,为避免火灾的发生,过去人们迷信,在门口挂起一把团扇,便可免除火灾。

如前所述,折扇系日本发明。

第一把折扇是用桧树薄片缝制而成,所以称为桧扇,后来改为纸扇面。

平安时代初期便有了折扇。

据《西宫记》记载,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宫廷贵族赐予侍臣折扇,折扇成为宫中活动时侍臣携带的物品之一。

后来宫廷女子也受其影响,经常拿把折扇,作为身边的装饰品。

也就在平安时代,日本的桧扇通过贸易途径传入中国。

很快就被中国人接受,开始制造折扇,并把折扇传播到欧洲。

由于人们喜欢扇子,日常生活也需要它,所以促进了扇子的发展。

出现了扇面上绘制图案、画有人物、书写诗赋格言等。

当时一进入盛夏,扇子便成为时髦货。

镰仓时代日本男子的直衣、狩猎衣的时装是以扇子为中心。

宋元时代也有不少人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挥毫。

扇子还被作为舞台小道具使用。

歌舞伎用扇子的张和、举动表示剧中角色的心情。

如喝酒,可不用酒杯,用扇子可形象的表示饮酒、酒醉。

中国的武术中也有使用扇子,称其为“少林寺扇子功”。

吉庆时,日本把折扇作为赠送礼品之一。

折扇打开时向两边伸展,象征着人走的路愈来愈宽广、前途日益光明。

过去还有一种习惯,公卿用白骨扇子,武士使用黑骨扇子。

一看扇子便知其身份。

明治时代,日本的折扇成为畅销的贸易商品之一,出口欧洲不少国家。

那时,扇子由纸面发展为绢面,很受人们欢迎。

待到大正时代,扇子已成为庶民百姓的日常用品,而且在祭祀、宗教法会、名俗活动中广为使用。

随着科学的发展,团扇和折扇的实用价值将逐日减少,他们将向工艺品和装饰品发展

 

4和服角隐腰带草屐和木屐

1和服

奈良时代,中国唐代的服饰传入日本,首先在贵族中流行,被称为唐风贵族服。

到平安时代,对唐风贵族服加以若干改造,如袖子、胴体变长,衣服的幅度变宽。

为给人以美感,穿时紧紧贴在身上,有意识的显示出人的线条美,对这种变化,日本人称其为国风化。

从此这种服装便固定为日本的和服。

和服是一种复杂而深奥的服饰文化。

和服种类很多,首先男女和服有很大不同。

男子和服的色彩较少,腰间带子较细,不同场合穿不同的和服。

如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礼服都不一样。

和服是套装,有十数种附件组成,而且不同的和服,要有不同的发型,腰间带子的结法也不同,甚至要求手提包和首饰都要与和服配套成龙。

因此,女子穿上和服就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每一个举动都会变换出另一幅画面。

据说因为穿的是和服,举措进退都有一定的规矩。

如想转身则从左起动,如果前进,先抬右脚,如果后退则要先撤左脚等等,长期以来已成为日本女子穿和服时的一种礼法。

和服的衣料都是平织而成的,所以只能直线剪裁,缝制时无法考虑线条美,穿在身上才能弥补其缺陷。

这点与西装不同,西装讲究剪裁中出样式,把西装缝制好,就是完成其样式。

和服衣料变为成衣后,宽宽大大,不成样式,因此必须在穿着上下功夫。

日本人称其为穿着文化。

和服的穿法并非千篇一律,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我曾担心和服太热,不适宜夏季穿着。

其实不然,穿的方法不同,可以做到使和服冬暖夏凉。

和服腋下有八个通气孔,再加上袖子宽,可以通风,散发体温。

日本是个美丽的岛国,拥有青山碧水,而且冬夏温差不太大,所以和服很适合日本的风土,它是合理且科学的日本民族服装。

2角隐

一般情况下,穿和服是不戴帽子的,而结婚时穿和服,则必须要戴蒙头帽。

日文称其为“角隐”。

意为把棱角隐藏起来,即少女时在娘家养成的任性、娇骄二气,争强好胜、好吃、懒惰、嫉妒而无忍让等恶习统统收藏起来,克服干净,开始一个新的人生。

出嫁后要上敬公婆、下睦姑嫂,夫妻恩爱,做一个贤妻良母。

角隐用生丝织成,共分内外两层,白表红里。

白色代表纯洁,红色则象征吉庆。

角隐的长度一般为70厘米宽,12至15厘米长,戴在高高的岛田式发髻上面,从前额顶分两边向脑后缠绕,在头顶上打结。

角隐最初并非结婚用具,在江户时代是武家和上流人物游山玩水时的防尘帽。

到明治时代,婚丧嫁娶时,为模仿上流社会的作法,用于婚礼,并赋予它上述内容。

3腰带

穿和服必须系和服腰带,它是和服极为重要的部分。

有了它才能完成和服的整体美,所以日本人对和服腰带的制作是相当下功夫的。

最初的和服腰带窄而细,打结在腰前。

桃山时代后,日本女子不再穿裙子,腰带露在外面,看起来不顺眼,而且破坏体型美。

后来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开始系筒装腰带,并改在前方打结。

这样看起来时髦、大方。

后来为美上加美,腰带要缠数层。

到元禄年间,日本人的生活富裕起来了,腰带加宽到五六寸,并给腰带加上了里子。

由于腰带加宽加厚,打出来的结也相应大,如仍在腰前打结,不仅妨碍劳动,而且在走路时影响视线,从此富于智慧的日本人便把腰带结打在腰后,成为今天和服的样子。

日本人为把自己打扮得更加美丽、漂亮,对腰带的种类及其打结的方法,都有不断的创新,仅结法就有287种。

如:

文库结、大鼓结、岛原结等。

据日本朋友介绍,外国人看到日本妇女腰带束得那么紧,曾提醒日本人注意健康,担心日本妇女会患难产症和高血压。

据日本医学界报道,腰间束数层宽大的腰带,不仅不影响健康,而且对健康有益,尚可防止腰痛病。

日本妇女的平均寿命已居世界之首,恐怕这也是众多原因之一。

4草屐和木屐

草屐是与和服配套的一种鞋子。

眼见身穿和服,足登草屐,迈着急速的里八字,方能领略出日本民族的情趣。

草屐呈椭圆足形,使用草、皮革、布制作而成的。

草屐发明与古代中国,在《后汉书》中已有记载。

嗣后传入日本,日文中“草屐”与中文发音极为近似。

日本平安时代出版的《西宫记》中出现过草屐两个汉字。

进入镰仓时代穿草屐者增多,特别是武士阶层中更加明显。

待到近代,草屐成为穿和服所需的鞋子。

日本女子走亲串户,出席各种隆重的仪式,穿上和服配上草屐,才能显示出婀娜多姿,越加充盈了日本色彩和气氛。

木屐也是日本独特的一种鞋子,穿浴衣时,脚着木屐,男子特别喜欢穿木屐。

木屐不仅作为鞋子出现在日本人生活中,而且也是很好的馈赠品,尤其是正月和夏季的盂兰盆节时,更喜欢赠送木屐。

比较讲究的日本餐馆,常常把寿司放在似木屐底样子的木板上,据说意为祝旅行者一路平安,祈愿店铺顾客盈门。

木屐是东南亚种稻文化的产物,诞生时间大约在弥生时代。

最初是为了水田中作业方便,用木板或竹板为底,捆在脚上,使脚不至陷于泥中,提高劳动效率。

木屐传入日本后,很快被日本人接受,因为日本潮湿,脚气病多,所以木屐在日本得到发展和改良,比东南亚用的广泛,因此,不少人误认为木屐系日本人发明的。

 

5和歌

和歌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

日本最初的诗使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的意,有的的用汉字的音。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

因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以便称其为和歌。

和歌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

为此现在人们虽仍称和歌,但主要指短歌。

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短歌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是一种日本传统定型诗,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

它始于六七世纪,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公元757年。

和歌是受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出现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

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非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个字。

除短歌、非句外,日本也有一种非定型自由体诗歌,被称为现代诗。

定型诗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心理。

所以出现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诗而从事现代诗的创作。

由于定型诗的这一缺陷,世界各国都出现定型诗趋于消亡的倾向。

与世界性倾向相比,日本算是不易打破陈规旧俗的国家。

如非句,现今有一千多万人从事非句创作,非句有字数少,来的快的特点,灵机一动,霎时间就能写出来。

日本人很喜欢做诗,仅和歌爱好者就有一百多万。

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除军人外,工农商学、家庭妇女等各界人士都有。

专业歌人只不过二十几人。

和歌是一种富贵型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逐日增多,人们需要丰富的脑体操。

估计从事和歌创作的人还会增加。

 

6日本神仙

正月初,日本有祭七福神,参拜七福神的习俗。

七福神一般指惠比寿神、大黑天、毗沙门天、辩财天、福禄寿神、寿老神、布袋神。

也有人说福禄寿神和寿老神是同神异名,因而也有把吉祥天或猩猩加进七福神行列的。

七福神起源于佛教用语“七难即灭”“七福即生”。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七贤人之说,晋代也有竹林七贤等。

人们都认为七是个圣数。

后来画家把七贤人的形象绘成画轴悬挂。

画轴流传到日本,受中国上述文化的影响,经过演变,日本室町时代首先在古城京都出现七福神,当时祭七福神风行一时,专门为其建筑神社、寺院,并把七福神的发祥地定为京都。

以后日本各地绘七福神增加了地方色彩,也有所区别,日本称具有京都特点的七福神为“都七福神”。

下边就介绍日本有关七福神的传说。

惠比寿神:

被尊为商业之神。

是日本的本地神。

传说,惠比寿神教给人们用鱼和农作物进行物物交换,因而被日本人崇为买卖兴隆的守护神。

也有人说它留有“旅行美须”可保护人们旅途平安、交通顺利。

惠比寿神满面笑容,身着猎衣,右手持钓竿,左手抱表示吉祥的大头鱼,倍受庶民百姓欢迎。

在东京都内惠比寿车站有其塑像。

海女潜水、渔民撒网时,有的地方有大喊“惠比寿”的习俗。

大黑天:

开运招福之神。

俗称僧侣之妻,身在厨房,不入世间。

传说大黑天是“慈眼视众生,福寿海无量”,可使用战术驱除厄神等五种邪气,使人平安而健壮的度日。

日本民间流传它头戴黑头巾,左肩背布袋,右手持木槌,脚踩米袋,是尊日本本地神。

毗沙门天:

无量智慧神。

听说是弘法大师到唐朝由灵感而悟出的一个神。

据传菅原道真祈求毗沙门天,从而开辟了“文章博士”之道,拥有取之不尽的聪明才智。

毗沙门天系武神,身披盔甲,一手捧宝塔,一手持宝棍。

也有称其为多闻天的(即四天王之一)。

辩财天:

俗称福德自在神,是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

传说她精通音乐,是善于雄辩的天女,是印度最先尊崇的女神。

她身边总有琵琶。

有说她拥有八臂,能运用弓、刀、斧、卷、索、箭、戟、杵、轮八种武器。

福禄寿神:

是幸福、高禄、长寿三德之神。

也有说是南极星的化身。

是从中国传入日本之神。

塔头并留有美须。

手持拐杖,常与仙鹤在一起。

寿老神:

不老长寿神。

起源于中国道教。

室町时代传入日本。

日本人在希望长寿、子孙满堂、家庭福寿吉运时,崇奉寿老神。

此神手持宝杖,常有鹿跟随在身。

布袋神:

表示褚缘吉祥。

也称弥勒菩萨。

中国明末高僧隐元禅师赴日创建黄檗宗万福寺。

他去各地化缘,助人为乐,并把建筑、佛像、书画、茶、菜肴带到了日本。

布袋神大肚、体胖,因身旁总有布袋而得名。

七福神的出现为何多在宝船之上呢?

据说因为日本是个岛国,古代与他国交往、从事贸易极为不便,所以非常重视船的作用,把与外国通商、希望生意兴隆的心愿寄托给七福神和宝船,从而七福神就和宝船联系在一起了。

七福神在日本民俗中占有一定地位,室町时代末期,有谋求新春吉利的“七福神盗贼”的风俗,在新春之际,有的贫民百姓穿上七福神的服装,悄悄溜倒他人家中,那家人会高兴的高喊“福神来了,福神来了”。

并将某些财务送给装扮七福神者。

散财者图吉利,得财者高兴。

 

7日本庭院

纵观日本庭院,可谓小中见大,小巧玲珑。

它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

给人以充满自然主义的印象。

庭园的形象与人的自然观密不可分。

日本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尊敬自然、顺应自然、置自己于自然之中,与自然共呼吸、同生存,以求得生活的乐趣。

日本人的自然观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方人认为自然与人类势不两立,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

在庭园建设中很反映那个民族的自然观。

日本的庭园呈现自然性,西方的庭园则是经过人的加工,明显的呈几何图案。

日本庭园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鉴于文字记载的日本庭园是公元620年的飞鸟时代苏我马子庭园。

因为苏我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在院子里挖地造岛,请仙人居住。

它是日本由庭园发展到初期庭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据说庭园样式是经朝鲜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到七世纪末,天武天皇之子草壁皇子的庭园里增加瀑布和海滨,初步形成了具有自然风味的日本庭园。

奈良时代后期,庭园池中放入水鸟,并伴以小桥,池中采用岩石,仿造海景容姿,使不易见到海的山间地带因而可以欣赏到大海风景。

橘诸兄的庭园,中臣清麻吕的庭园,就是这种类型。

平安时代,日本庭园有了长足进步。

因置京都为京城。

京都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如池沼、涌泉、森林尽收庭园之中,犹如一张写生画。

如嵯峨院庭园就建设得美如一幅画面。

藤原时代完成了宫殿建筑,附属于这一建筑的有诞生公卿贵族的庭园。

自此,庭园形成一个专门领域,拥有造园专家,从此结束了拥有庭园之人自行设计、施工的历史,为日本庭园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不朽篇章。

经过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由于禅宗文化和北宋画的影响,日本的庭园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性,给日本庭园增添了新的光辉。

当时在造园材料中最受欢迎的是石头,用石技术日趋艺术和完善,使石料在日本庭园的构成和表现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点缀装饰庭园的石灯龙、石塔、石制洗手钵及小路间隔石、铺路石,都为美化日本庭园作出了贡献。

后来,由于受佛教理念的影响,在庭园制作时,赋予山岳和岩石以佛姿,使庭园的构成和表现趋于抽象化。

代表这种倾向和时代的就是枯山水。

也可称其为假山水。

安土桃山时代在日本历史上是极为短暂的一段,各地群雄割据,战乱四起,生命危在旦夕。

然而很多宏伟壮观,有特色的庭园却陆续问世。

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令人不解。

当时武士是日本的统治者,他们为祝贺自己武运长久,夸耀自己的权势,以今日有酒今朝醉的奢侈思想,最大限度的享乐,建造了不少大型庭园,庭园内茶庭极为典雅。

永禄十二年织田信长在京都二条城建造的高级庭园就是其中一例。

进入江户初期,天下太平。

当时的统治阶层是大名小名,他们遍布各地。

为表示他们喜欢艺术,显示一下自己的权威势力,各个大名争相建造大型而豪华的庭园。

现今仍能看到的水户偕乐园、冈山的后乐园,均是当时的产物。

到江户中末期,庭园业已定型化,但缺乏创造性。

时至现代,即明治年代到今天,日本人称这一时期建造的庭园为现代庭园。

初期受江户中末期的影响,无杰作出现。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间,日清、日俄战争中,日本大发横财,建造不少规模很大的庭园,多属借景,表现了浓厚的自然主义的色彩。

它具有江户初期的综合性庭园的特点,如有池、有溪流、有瀑布、有草坪、有茶室、有茶庭等。

加上借景效果,看起来比实际的庭园要显得宏伟壮观。

但这种庭园多是依据拥有者的要求建造,缺乏造园艺术家的气质。

大正末年,大学开设营造庭园科,出现庭园专业学校,成立了关于庭园的研究会,并陆续出版各种有关庭园的专门杂志,促进了庭园建筑艺术向纵深发展。

进入昭和年代后,日本庭园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艺术性和实用性兼顾的新发展。

回顾日本庭园的历史,可知日本庭园具有时代特点。

庭园的盛衰兴亡与当时国力和政治环境有关。

中国人去日本庭园参观时,易使人驻足的是枯山水,因为中国的庭园内很少见到,感到新鲜。

不过日本最初称枯山水为唐山水。

据字面解释,唐山水应指从中国传来的山水,古时不知中国是否也有过此类庭园。

不过连日本人也搞不清楚,日本何时将唐山水改写成枯山水了。

所谓枯山水就是用石料表示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即不用一草一木,用石砂示意水,以追求抽象美。

枯山水庭园源于京都,保存于京都,其他城市极少。

如京都大德寺大仙院,是座典型的枯山水庭园。

日本之所以保存、发展了枯山水庭园,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

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发明创造出寓海于石、砂,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之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庭园。

中国的庭园与日本庭园有共同之处,就是保持其自然性。

中国在建园过程中,注意利用自然、发展自然。

即使经过人为加工的庭园,也给鉴赏者犹如自然形成的印象。

你若想确认这一点,请到“中国庭园之乡”苏州一游。

那里的古典私人庭园荟萃,被誉为“苏州庭园甲天下”。

那里的庭园似诗如画,以有限空间创造无限空间,发挥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效果。

有长廊、小桥、池塘、花丛、亭台等,有借景、分景、引景、对景、衬景等。

特别富于对比手法,如高低、远近、曲直、分合、散聚、虚实、隐显、动静、疏密……

 

8日本围棋

日本是喜欢围棋,也是围棋水平较高的国家。

在围棋交往上,中日两国历史悠久。

据《俗事百工起源》介绍,围棋的黑白子象征日月,表示阴阳。

棋盘四角表示地象。

棋盘横竖十二条,构成三百六十个格子,表示一年的日数;棋盘横竖一尺二寸,表示一年中有十二个月。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说夏朝末期就有了围棋。

也有的说是尧帝时代产生的。

在古代中国,围棋是占卜或计算的工具,在其发展过程中,才逐渐演变成游戏和智力比赛的工具。

围棋很早就传入了日本,在推古天皇以前,围棋通过三韩时代的朝鲜进入日本。

日本出版的《怀风藻》是日本第一部汉诗集,公元751年成书。

此诗集和《万叶集》一样,在了解古代人的精神生活上,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如吉备真备于灵龟二年(716)渡唐学习,天平七年(735)回国时带回围棋、尺子、经文、日历等中国新鲜的礼品。

日本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也促进了围棋的发展。

如日本棋手称围棋为“乌鹭”,由于围棋子是黑白两色,乌鸦的羽毛是黑色的,代表黑子,鹭的羽毛是白色的,代表白子。

所以不说围棋,谈到乌鹭,中日棋手都知道是指围棋。

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后,宫廷已有不少人会玩围棋。

平安时代,围棋在妇女中甚为流行。

镰仓时代以后,开始在武家及僧侣中流行。

室町时代末期,日本的围棋水平已追上中国。

进入安土桃山时代,织田信长酷爱围棋,常让围棋爱好者陪他消遣。

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也学会了围棋,后来为方便玩围棋,索性给奉陪的围棋手发俸禄,养于宫中,随叫随到。

战国末期,在京都寂光寺有一僧人名叫本因坊日海,织田信长很欣赏日海的棋艺,誉他为围棋名人,赐俸禄二十石。

德川家康也很喜欢日海,曾把他叫到江户,任命他为棋所,当时只有围棋名人才有资格当棋所。

德川幕府实行奖励围棋技艺的政策,使围棋得到发展。

日海以“堂宇本因坊”为号,名字改为算砂。

日海是日本围棋界的有功之臣,日本很好的保留下本因坊的名胜古迹。

当时日本围棋已有四大牌,即:

本因坊、安井、井上、林。

德川幕府公开承认这四家,并作后援。

名家都是为了取得棋所而展开争夺战,这就又一次加快了围棋发展的步伐,日本的围棋技艺超过了中国。

1677年,本因坊四世道策被推举为名人棋所。

道策的围棋造诣颇深,是公认的棋圣,所以他的就任是平稳的,谁也提不出反对意见。

道策常引导棋手们不要只偏重于棋艺的比赛,要求棋手全面发展。

1682年,日本人与琉球人亲云上浜比贺对局,有力的推动了日本的围棋发展。

继道策之后,井上道节四世、本因坊知道五世任过名人棋所,直至离开人世。

嗣后,棋所因无名人,空缺数年。

1766年,由于本因坊察元九世和井上春硕六世展开争夺战,为日本围棋带来了朝气,出现了众多围棋名人,明治文化到弘化阶段(1804-1844)为日本围棋的全盛时期。

到德川幕府末期,由于风云变幻,围棋界走向衰退,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一蹶不振。

到1879年村濑秀甫联络中川龟三郎,组成日本第一个围棋团体----方月社,着手围棋复兴。

另一支本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