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巧与艺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082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技巧与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学技巧与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学技巧与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学技巧与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学技巧与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技巧与艺术.docx

《教学技巧与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技巧与艺术.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技巧与艺术.docx

教学技巧与艺术

青冈四中业务讲座材料

二教学技巧与艺术

课堂导入艺术

导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

它是课堂教学必需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它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有效的导入能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促成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获得。

恰当的导入能显露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能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才能。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

导入的主要作用有:

(1)使主体的活动有明确的指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来;

(2)激发主体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对即将讨论的问题发生兴趣;(3)为主体思维活动的顺利展开创造条件——减少学生从旧认知结构进入新认知领域的思维障碍。

教师在设计导入方案时,首先要领会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其次要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引导的方向和导达的位置;再其次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干扰学习内容的因素;最后要根据实际条件选定导入的方法。

1.导入要有趣味性

增强兴趣、激发动机也可归纳为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有兴趣,才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地学,才能使学生持久地热爱所学的学科。

充满情趣的导入,就能增强兴趣,调节气氛,交流情感,促进教学。

有时为了变平淡为热烈,变枯躁为有趣,变单一说教为共同讨论,则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妙趣横生的游戏、新颖明了的演示等导入方法,为学生创设出轻松有趣、新奇不解的情境。

2.导入要有吸引力

现代课程论认为:

“好的教学的性质之一,乃在于唤起意外与惊讶的感觉”。

为此,导入要力求新奇巧妙吸引学生,促成学生情绪高涨,进入求知的振奋状态。

如让学生上讲台操作讲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提高演示实验的精彩程度,让学生观察到意外的现象或造成强烈的悬念;利用电教手段,如幻灯、录音、录相等,给学生以光、声、色的刺激,都是提高导入吸引力的有效举措。

3.导人要有启发性

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探索培养学习能力。

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突破教学难点,结论最好由学生自己导出来了。

4.导人要有关连性

教师在导入时学生提供的感知材料,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要与新、旧知识相连,导入的方法也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层次。

教师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新旧相连,过渡自然。

以求达到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顺利实现知识的拓宽。

5.导人要注意科学性和实效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于课堂教学的思想和内容,这就要求导入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用性,使导入能够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有力助手。

不能盲目强调趣味性而把学生引入歧途,也不能单纯为了吸引学生而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若以故事或事例导入,则要简明扼要主题突出,以防学生从中找出与主题无关的情节去发挥、去想象而影响教学;若以演示实验导入,不可做费时复杂的实验,而应做器材简便、可见度大、效果明显的实验。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学和学法有机配合的整体,是一门艺术。

没有适时的导入,课堂教学便只是一种拼凑,不再是“有机的整体”,也就减少了它的艺术魅力。

二、课堂教学准备阶段的几种作法

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发展阶段和巩固阶段。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备阶段,课堂教学准备阶段的任务是复习检查上一节课的内容和引出新课题,具有温故知新和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搞好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这个阶段的教学与其他阶段的教学一样,不能千篇一律,应根据具体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以下几种方法,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1.提问——复习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障碍,引出新课题。

这种方法,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这种方法虽然是传统的方法,但是,在逻辑性、连贯性都很强,教学中仍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2.练习——综合法

通过课堂练习,复习巩固上节内容,从学生答案中找出疑点,引入新课。

可先让学生分组计算,看谁做得快,还可让学生上讲台板算。

通过教师综合,自然引入新课。

3.演示——议论法

教师一边进行演示实验,一边发问,师生相互议论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

从实验事实得到出人意料的结论,使学生产生悬念心理。

4.故事引人法

物理知识的很多内容都有历史事实或名人轶事或趣闻笑话。

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中都有重要应用和发展,教师从中选出精采部分用于教学。

对激发学生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和促进其掌握知识都有明显的效果。

5.检查预习法

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预习的情况引入本节内容,巧妙地进入教学发展阶段。

事前要布置预习,要求学生明确几个主要问题,上课时,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就板书出该节的提纲,然后逐一讨论和充实有关的具体内容。

6.“开门见山”法

有些内容的课,用前述几种方法,就显得生硬或别扭,这时就可以开门见山地讲述新课。

这时一般都先交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说明本节内容与以前学习内容的关系,提示学习本节内容的方法及要求等。

每单元的第一节课往往用这种方法。

总之,在准备阶段,要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来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又要引起学生积极思维,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

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增

强能力。

导入技巧

1.暴露问题

中学生读了些书,有些见识,但毕竟年龄较小,知识不多,经验不足。

因此,对一些问题常会自以为是、自以为能。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让他们上当、碰钉子,暴露知识上和技能上的缺陷和漏洞,以便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既感到震惊,又看到了自己的差距。

这时,因势利导地讲授基本知识,学生就不会漫不经心,原来以为没有什么学头的教材也聚精会神地学了。

2.做好演示

对于实验,学生是有浓厚兴趣的。

做好演示,既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现象规律的需要,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但是,引入新课的演示,也要处理得当,运用巧妙。

学生迫切要求解释这个“意外”的实验。

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书、听讲,自然会更加细致、更加认真了。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课文中间或后面的演示也可以用于一堂课的开头。

3.实例引进

自然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现象及规律,这种规律又普遍地包含在日常生活的实际事物之中。

因此,我常常借助于实际事例引出课题。

实践表明,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不但能唤起他们对有关感性材料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从而比较容易理解所学习的概念和规律,而且对培养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理解知识的习惯也是

十分有益的。

4.组织议论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或难以建立的概念,单凭教师的枯燥说教,费尽口舌也不一定能收到良效,倒不如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让他们在争辩和议论中获得深刻而正确的认识。

5.对照比较

自然界的某些规律,具有十分明显的对称性或相似性。

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这一特点引出课题。

利用它们类似的或对称的性质和特点,采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进行教学。

实践表明,这样引入新课,过渡自然,不仅可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对照比较巩固旧知识、加深理解新课,而且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6.制作悬念

所谓悬念,就是“悬而未解”的问题。

悬念设计得好,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引导定向思维。

然而,引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要能提挈全课,难易适当,富有启发性、吸引力。

用一些来自日常生活中的饶有兴味的问题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使得讲课中形象的演示、生动的比喻更加发挥作用。

一堂不好教的课,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7.引用史料

在新编课本中有不少典型的科学史料。

这些材料,不论是在课文中叙述,还是列为阅读教材,或是在练习中出现,都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如果运用得当,也是引入新课的好资料。

新课引入设计七法

新课的引入,不仅每节课的开始要用到它,而且在讲课中,从一个概念、定理’、定则到另一个概念、定理、定则的过渡也要用到它。

恰当地引入新课,具有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保证教学效果。

所以,对新课的引入方法存认真探讨的必要,这对走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尤其重要。

1.温故求新法

这种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或启发学生产生“为什么?

”、“怎么样?

”之类的问题,从而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产生迫切求知的欲望,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进入新课的学习。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旧知识与新知识有着必然联系的那类教材。

温故求新法是一种常用的引入新课的方法。

这里“温故”是手段,而“求新”则是“目的”。

我们在拟定教案时,应对教材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出有层次、有重点,即能起到“温故”作用,又能达到“求新”目的的引导思考的问题。

2.联系实际法

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际的具体事例引入新课,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然而亲切,因为这些事例都是他们平常所观察到的现象。

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熟知的生产实际事例,毫无疑问,可以吸引学生为追求答案而积极思维,还常常可以使一些平时缺乏兴趣的学生,也抱着较大的热情去专心听课,追求“为什么”的答案。

3.实验演示法

利用小实验的演示来引入新课,也是个好方法。

只要小实验选取得当、演示巧妙,可以使学生发生惊奇,产生疑问,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这符合亚里斯多德说的“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

4.求异联想法

就是充分利用人的求异思维功能,展开联想,由一已知的事物(或现象)推测到与之相关的新的事物(或现象),从而引入新课。

具体地说,就是由教师提出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旧的知识或者实验现象,唤起学生回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启发学生研讨新事物、新现象,以探索新知识。

5.定量计算法

在教学中,通过定量计算来引入新课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运用数学计算引入新课,简明扼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工具的运用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6.追根究底法

对某一现象、某一概念或某一公式,在学生对它还没有透彻理解时,教师有意设置障碍,让学生陷入事先设计好的“圈套”中,使他们的回答自相矛盾,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为解决矛盾而开始新课的教学。

<亦可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矛盾的方法)。

这种引入,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兴趣,引入深思,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

7.随机应变法

随机应变法是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临时随机地引入新课的方法。

它要求用得恰到好处,而不牵强附会。

随机不是随便,必须切合本节课的内容,引用得自然而巧妙。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虽说是“随机应变’’式的,但这种机会的几率是很小的,可说是罕见的,我们不能每节课都去找到可提供的“机”。

所以,这种方法决不是不去备课而到,临时去寻“机”而应“变”,相反,必须是努力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对教材掌握的十分熟练,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后,才能抓住这突然出现转瞬即逝的良机,加以利用。

苏霍姆林斯基讲道: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

”因此,引入新课的艺术手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之点是教育者在引入新课时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而又巧妙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且能较快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学的基本技巧

教学八种方法

在近年来的学科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的感叹,某某学科难学,历年中考、高考多数学生的成绩不理想。

这除了该学科确实概念繁多,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原因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

教与学的方法问题。

应当看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要真正搞好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成绩,就应当根据各章节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经常进行综合优化教学。

常见的教学方法主要可分为以下八种:

1.问题归纳教学法

它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在1896年首先提出来的。

杜威认为教学应当从学生的活动开始,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有利

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正常的课堂教学。

2.对比分类教学法

它是在问题归纳教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

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互为可逆的两个过程或物质的两种相反特性等情况时采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知识要领,分清物质特性,弄清记牢相关概念、原理等。

这种教

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分析与对比的能力,尤其适用于概念的教学。

采用此方法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史论结合教学法

史论教学法是将学科学史上的大量事例结合中学教学内容进行相关介绍,使学生了解概念、公式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从而完整、准确、单调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了解前人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分段单元教学法

分段单元教学法主要是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单元,把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按单元展开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有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贯通所学知识,便于知识综合运用,有利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5.启发自学教学法

启发自学教学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主要采用教师适当指导、个别讲解、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进行。

这种方法对高中学生更为适用,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6.发散思维教学法

发散思维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1967年提出的。

发散思维教学法也可称为扩散思维或辐射思维教学法。

它主要是指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不默守成规、不圊于传统方法的思维教学方法。

如某问题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思路就必须以这个答案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地扩展开,以寻求众多的适当答案,最后选择最佳答案。

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十分有益,它较适宜于一些难题和重点的突破。

7.动手实践教学法

动手实践教学法是让学生们亲手摆弄各种教学实验仪器,通过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理性认识加深对感性认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8.系统优化教学法

系统优化教学法,是在各章节讲完后所经常运用的方法,它主要是将各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串讲,或通过相互关系图构画出所有内容的有机联系,或所有概念的相互过渡,讲清前后公式的相互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掌握各章节主要内容。

教学组合技巧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作为出发点。

根据不同章、节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学目的,师生状况,教学条件和手段,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合理配合,进行具体的综合的整体的教学方法设计,组成对具体教材来说是优化的教学方法组合方式,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组合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既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又培养探讨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不但“爱学”、“学会”,而且“会学”,提高学生的素质。

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组合一般有讲授式、启发式、研究式、练习式和自学式等五种。

分别作了阐述:

1.讲授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演示练习活动为辅。

其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控制课堂,掌握进度。

介绍性、科学性很强的教材,或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学生接触少,较为陌生,教材的份量多,信息量大,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谈话式的提问、讲解、辅以演示、练习,直接传授知识和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师应以生动、有趣、形象的语言进行讲授,既有感染力的讲述,又有合乎逻辑推理的论证,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思路积极思维,既学到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又培养抽象思维、推理等能力。

讲授式教的缺点是学生活动少,实践能力训练稍嫌不足。

2.启发式

这是一种常用的组合方式,以讲解、谈话、问答、提示,点拨为主,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启发式的组合一般适用于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联系实际,认识现象,或者建立概念、定理、定律这一类的教材。

启发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分为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启发,确定探索和研究的途径,分析、归纳、

概括、总结,知识延伸。

3.研究式

或称探究式、创造思维式教学法,是现代教学的一大主流。

它是根据教材的内容,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自学或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科学结论,在未知的境界里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从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较为适应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

研究式的课堂结构和程序是: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观察、实验或讨论探究解决的方式;学生自已概括、归纳、推理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检查教学效果。

根据不同教材和学生水平可采取下列四种不同的方式:

(1)观察研究式:

这种教学组合方式主要以现象、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会观察,发展观察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规律、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一些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容易混淆不清,能直观物理现象,仪器教具较贵重、较献的教材,

(2)实验研究式:

是边进行实验边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组合方式。

这种方法使用的前提条件是:

学校实验具有足够的实验仪器设备(最好是每人或两人一组),把原属于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分组实验,或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验中发生的物理现象进行探讨研究。

(3)讨论研究式:

这种教学方法组合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退居辅助地位,由教师提出问题后,采取分组或分班讨论形式,让学生讨论问题,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和争论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有一定难度,如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要搞好课堂秩序,讨论问题花时多,对于程度较高的班级,采用此法效果较好。

4.练习式

一种是习题课。

教师示范解1~2道题,交代思路和解题格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最后归纳总结,检查效果.

另一种是程序练习。

这是一种形式新颖的练习方式,颇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程序练习的方式,一般是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划出一系列编号的框格,左边为问题,右边为解答,由学生填写、练习。

5.自学式

分为部分自学、完全自学和单元自学,以及课内自学和课外自学几种进行教学方法的组合。

某些知识性、介绍性教材,可以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阅读,有条件的配合录像、电影或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则更为直观和生动。

有的章节还可采用单元自学教学,让学生按单元自学,自己把握单元的知识系统和结论,写读书笔记,自己运用结构法、列表法、图线法、归纳法等进行总结,自己解答问题,甚至编写选择题、习题,课后自己做小实验。

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以上介绍了讲授式、启发式、研究式、练习式和自学式等五种教学方法组合方式,当然还有其他组合方式。

不管什么教学方法组合方式,对课堂教学而言,都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共同活动,既要有教师讲,也要有学生学和练,这是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也是师生信息互相传递与反馈的基本形式,所不同的是师生的活动量的比例各有所不同。

各种教学方法组合方式的选择必须从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方面来考虑,有些教材可以同时选用多种组合方式,进行综合处理,灵活运用,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节奏性十要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节奏性不但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而且也体现了教学的协调性和新颖性。

那么在中学的教学中,怎样去组织优化的节奏呢?

有的老师总结了以下的十个“要”:

1.内容要有详有略

一堂课的结构应该严谨而富有节奏,哪些内容需讲授,哪些内容要实验;哪些内容需板书,哪些内容要练习‘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哪些内容可自学,都应严谨有序,详略得当。

对于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要浓墨重彩,而对于较次要部分或学生已经知道了的内容,则可轻描淡写,这样,学生原来不懂的问题都搞懂了,原来错误的认识澄清了,原来不会解答的题目会解答了。

学生在精神上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进一步激起学习的热情。

2.程度要有深有浅

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在学习基础、家庭影响、生活环境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研究和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达到成功地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中,除了教材本身有深有浅之外,讲解要有深有浅,提问要有深有浅,例题要有深有浅,就是布置作业,我也常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对于程度较好,解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增加一两道有一定难度或灵活度的选做题。

实验也是有难有易,在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时,教师要多去关心个别所谓“笨手笨脚”或者比较鲁莽的学生。

3.讲解要有理有据

自然学科教学主要是观察、实验、思维和运用四大过程,要进行观察和实验,就必须有“物”——各种直观教具和实验器材。

“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

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物”过渡到“理”的认识过程。

在教学中,有两种极端的倾向应该防止:

一是盲目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上课就象变戏法似地一套一套表演,而不去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加工,这样也会物极必反。

另一种极端是由于客观上受设备限制,主观上忽视直观教具和实验操作的作用,仅在黑板上或纸上做实验,从抽象到抽象。

上课应该有物有理,就物讲理,以物明理,形成节奏。

如果“无物无理,牛都不理”。

4.讲解要有明有隐

苏州评弹,说(或唱)到关子处,突然来个“请听下131",吊吊听众的胃口;影视导演,运用“悬念”的手法,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教师讲课,也应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和遐想的余地。

在教学中,有些概念、规律、道理必须讲解清楚明白,但有时则可暂时隐蔽一下,“假设悬念,诱发求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遐想、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

南宋的朱熹说过:

“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5.语调要有起有伏

众所周知,教学语言忌平铺直叙,而应表现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缓急有致的节奏。

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声音突然放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并使个别不专心的学生为之一震。

有时,讲到一个精彩片断,放低声音,同样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促使学生去细细品味。

有时,突然来个停顿,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犹如一个高明的乐队指挥,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教师的引导,时而静心聆听,时而凝神默想,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百思难解,时而豁然开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象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6.学生要有动有静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是好动厌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动和静的节奏,就显得相当地重要。

在理科教学中,边教边实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条件的限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够做到的。

在课堂上,学生听了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让他(她)们动动手(如安排一点动手的操作或制作),动动口(如口答问题。

站起来就物讲理,看图说话,就近几人一组的小组讨论,对于初中学生,还可以朗读或背诵课本上的粗体字句等),动动笔(如划一划课本上的重要语句,记一点老师的补充材料,做一点课堂练习等),动动身(如上讲台做演示实验,上黑板演算或画图画线等)。

即使是学生做分组实验,虽以动手为主,但也有相对静的和谐。

如回忆实验步骤,静心观察、思考须回答的问题等等。

7.教学要有教有学

教师不能只充当课本知识的“二传手”和学生掌握程度的“评判员”。

不能管教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