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遗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988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8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遗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遗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遗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遗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遗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遗迹.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遗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遗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遗迹.docx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遗迹

第二单元遗迹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遗迹”为主题来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体悟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发学生对古老华夏文明的关注、理解、热爱。

绵延万里的长城,让我们感受到前辈的智慧,历经风雨的索桥,给300年后的人们传递着温暖,惊险的铁索桥,表达了战士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白鹤梁的悠悠往事,牵动着后人珍惜古老文物的情怀,神奇的兵马俑,展示出艺术的迷人风采。

一处处遗迹,浸润着民族的精神烙印。

五篇课文,分别通过对联、故事、诗歌、记述、说明等形式展开对遗迹的描述,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从遗迹入手,追寻先人足迹,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浏览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感受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长城赞》……………….. …2课时

               《索桥的故事》……………..2课时

               《我站在铁索桥上》………..2课时

               《白鹤梁的沉浮》…………..2课时

               《秦始皇陵兵马俑》………..2课时

               辅导写考察报告……………..2课时

               召开报告会…………………..2课时

 

长城赞

教材分析:

   这是一副长对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在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体会上下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以及深远的意义。

积累优美词句。

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中国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对联的上下对仗。

教学构想:

   鼓励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课前让学生广泛地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课堂上要充分地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以此帮助学生理解长城的历史悠久及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重朗读,并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按要求预习课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介绍长城的知识,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1、同学们,我国的长城居世界八大奇迹之首,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大的建筑。

千百年来雄伟而壮观的长城,吸引着无数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人墨客、中外游客。

他们万里迢迢,历尽奔波来慕名瞻仰她的容貌,探索她的奥秘,评论她的功过是非,大家对长城有什么了解?

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资料: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2、同学们有一位古建筑专家以长城为题材写了一副对联表达对长城的情感。

说起对联你有什么了解?

   3、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罗哲文,中国古建筑学家。

  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

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

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

1950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二、初读课文

   1、放映长城的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师范读对联。

   2、指读课文,正音。

   3、质疑

   三、精读课文,感受雄伟。

   以“课文上下联分别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城?

”为切入点,统领学习。

   1、指名读课文的上联,思考:

长城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从长城上你看到了什么?

   3、有感情朗读上联

   4、指名读下联,思考:

读了下联,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具体理解“跨峻岭、经绝壁、穿荒原、横瀚海”。

   6、你还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壮丽?

   四、美读成诵,深切体味进行有感情地朗诵。

   1、指导学生语气由舒缓到激昂,正确断句。

   2、课前组织学生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板书课题后交流资料:

如长城的长度、历史、在世界上的地位等,同时引导学生在查资料时要查阅具有权威性的资料。

   3、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4、生自读,师领读。

学生读课文,做到准确、流利。

   5、生再读,指生读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进行交流。

如:

巍峨丰碑、长龙烽垛、隘口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在书上标出来。

   交流:

上联纵写(时间)长城的历史,赞美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下联横写(空间)长城的气势,赞美长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学生默读找出: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远,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感受修筑长城的历史悠久。

   引导学生感受修筑长城所付出的艰辛,感受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默读下联,然后交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长城犹如一条奔腾的巨龙,跨峻岭、经绝壁、穿荒原、横瀚海,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

   通过这个问题,再次回顾长城东达黑龙江,西至新疆,时而遨游在崇山峻岭之间,时而穿行于戈壁莽原上,时而又休憩在沙浪翻滚的沙漠之中。

   让学生结合下联后面的语句感受到这条象征中华文明古国的巨龙,起伏奔腾,其实壮丽磅礴,确实是人类的一大奇观。

   学生练习,然后以同位互读,男、女声比赛读等形式促使学生背诵此文。

作业:

   1、熟读成诵。

   2、交流长城资料,小组合办手抄报。

   3、查找有关古迹上的对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复习,交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课文

   二、交流资料

   1.交流有关歌咏长城的诗词。

   2.交流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古迹上的对联。

   三、默写课文

   在背诵的基础上,检查默写课文的情况。

   1、指名背诵

   2、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体会对联的特点。

   你发现这幅对联有什么特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顺序。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这幅长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义深远,表达了对我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

   五、交流“我的视角”。

   1、全班交流,填写“我的视角”。

   2、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思考自己有什么独特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

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

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六、学生默写课文。

同位互相检查改错

作业:

   1、预习下一篇课文。

   2、读写结合小练笔。

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长城赞

罗哲文

上下两千年 巍峨丰碑 (时间)

纵横十万里 壮丽奇观 (空间)

课后反思

 

 

 

索桥的故事

教材分析:

   通过讲述都江堰上“安澜桥”的故事,抒发了对“更美更好”的东西的赞美之情,表达自己对“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的敬意。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学习文中所赞美的牺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所赞美的牺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构想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掌握阅读的方法。

以生动的故事导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深入理解课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索桥,了解索桥的故事。

交流关于索桥的课外资料感受都江堰的美丽,修建的重大意义。

采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索桥,了解都江堰。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

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

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古代又名“珠浦桥”、“许事桥”,明代末被毁,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

它是勾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

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前的安澜桥,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索桥。

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重修。

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在鱼嘴处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

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

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2、“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

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

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

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生字:

 堰yàn岷mín坪píng葺qì堤dī不读tí摔shuāi不读suāi

   2、词语:

   缝隙:

裂开或自然的狭长的空处。

   雪冤:

洗刷冤屈。

   3、作家简介:

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

解放后曾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及多家杂志主编。

   三、初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

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3、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搭设问题研究的平台尤为重要。

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抄写美词佳句。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索桥的样子

鱼嘴的回忆

索桥的演变

燃烧的心带给我温暖,感受更美更好的东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

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

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

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

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

作者有什么感受。

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

“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

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3)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

(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都江堰】

(4)“何公何母”的故事。

(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5)勇士丹柯的故事。

(舍己为人)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

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二、收束全文,揭示全文主旨。

   从上述内容看,本文不在写“桥”,而重点是写与索桥有关的故事,通过写故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点,揭示全文的主旨。

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本文以索桥为线索,以故事为内容,以人物的精神为主题。

   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讲解。

   1、第一段写一个乡下人和两个孩子过桥有什么作用?

表现索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2、作者着重写“鱼嘴”有什么作用?

交待“鱼嘴”的作用。

引出下文的都江堰。

   3、文题是“索桥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

索桥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

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

   三、教师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1、列提纲

   2、交流

   介绍索桥的位置、名称、桥面、桥栏、桥墩。

   写我走索桥的经过及所见。

   写“鱼嘴”的意义。

   写何先生夫妇造桥的经过。

   写走下索桥的感受。

   作业设计:

   1、把文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李兵父子          勇于牺牲

故事 何公何母舍己为人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课后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诗,追忆了我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全诗共四小节,内容简短,不宜作详细的分析讲解,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引导学生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以第二节为重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索桥的故事》了,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是啊!

索桥是凶险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

   3、介绍铁索桥有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现存的古老铁索桥之一。

又称泸定桥。

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西,跨越大渡河。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九月动工,次年四月完工。

桥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

全桥共用铁索链13根,其中9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横纵木板作桥面,可通行人、畜;4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桥面两侧。

东西桥台用条石砌筑,高20余米,上建有桥亭,有清康熙题写的“泸定桥”匾额和泸定桥碑记。

锚定坑设在桥台后,宽2米,长5米,深6米,竖直埋置生铁桩8根,另有长4米、直径20厘米的锚桩1根,横卧在铁桩后面,13根铁链就系在锚桩上。

大渡河铁索桥是四川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因在悬崖绝壁之间建修跨过急流的艰巨工程而闻名。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泸定桥,红军遂过大渡河。

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

1950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板书课题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边听边思考:

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体会吗?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习诗歌第四节)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

   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3)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

   3、重点指导品味诗歌的2小节。

   

(1)思考: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

   

(2)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指名说一说

   “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细细体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写出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4、品读第3节诗

   

(1)自由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5、引导朗读全诗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感情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