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934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docx

《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docx

客专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2

第二章执行标准和规范2

第三章组织管理2

3.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

3.2人员要求2

第四章基本工作内容和分工3

4.1沉降观测的基本工作内容3

4.2分工与职责3

第五章测量工作要求3

5.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3

5.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3

5.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4

5.4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5

5.5测量工作基本要求5

5.6测量工作具体要求6

第六章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7

6.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7

第七章数据管理9

7.1资料整理、数据分析9

附表:

10

附表一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10

附表二武夷山隧道沉降观测布点里程表………………………….11

第一章总则

1.1为规范******隧道沉降观测工作,明确技术部门的职责,保证工程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武夷山隧道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制定本办法。

1.2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线下工程实际变形特征。

1.3沉降变形观测是确定无砟轨道铺设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须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1.4武夷山隧道沉降观测工作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的标准、规范。

第二章执行标准和规范

2.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2.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2.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2.5《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

2.6.相应的变形观测规范及其它规范。

第三章组织管理

3.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经理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领导小组由项目总工负责,统一管理,下辖各工区总工具体实施。

3.1.1、经理部降观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各级职责:

组长:

全面负责沉降观测工作;

副组长:

辅助组长负责沉降观测工作,并负责实施安排

组员:

负责各工区现场沉降工作的安排和指导,根据现场技术人员采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1.2、沉降观测小组:

第一沉降观测小组:

组长:

组员:

第二沉降观测小组:

组长:

组员:

第三沉降观测小组:

组长:

组员:

工区沉降小组各级职责:

组长:

负责现场沉降观测的安排、指导及督导工作,根据现场技术人员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组员:

负责现场沉降工作点位的布设、保护,数据的采集与整理。

3.2人员要求

铁路测绘经验丰富,能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工作细心、有责任心,同时需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做好沉降变形观测,以确保观测数据结果的真实、可靠并对数据真实性负责。

第四章基本工作内容和分工

4.1沉降观测的基本工作内容

4.1.1测点布设

4.1.2.按时观测

4..1.3数据整理

4.1.4.资料分析

4.2分工与职责

4.2.1技术负责人是本单位沉降观测工作的责任人,各级技术部门是本单位的沉降工作主责部门。

1.**公司经理部工程部是本隧道沉降观测工作的主责部门,负责全管段的沉降观测管理工作。

负责收集和审核各工区的沉降观测资料,管理、督促各工区的沉降观测工作。

2.各工区技术室负责管段内沉降观测桩的埋设、测量,以及数据整理与分析,并定期对所使用的高程控制点进行复核测量。

须按时将观测成果上报公司经理部工程部。

第五章测量工作要求

5.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隧道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

表5.1.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

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误差(mm)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

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三等

±1.0

±0.5

±6.0

5.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本隧道独立建网,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表5.2.2街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第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三等

1.0

0.3

4

√F

6√R

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注:

F—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m

R—检测已测测段长度,km

5.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5.3.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点和观测站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2工作基点。

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

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街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4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5.4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但由于自然条件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基进行定期检测。

本隧道沉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5.5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5.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校核。

5.5.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5.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计数。

5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5.5.4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

5.5.5沉降观测均采用精密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5.5.6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5.5.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5.6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5.6.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宝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5.6.2应使用DS50级以上的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

5.6.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m,前后视距累积差≤6.0m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

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调差≤0.6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

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至0.01mm。

5.6.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

5.6.5每测一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

5.6.6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5.6.7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先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

5.6.8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5.6.9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5.6.10按照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

5.6.11测量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5.6.12观测频次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5.6.12的规定,沉降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

表5.6.12沉降观测频次要求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碴轨道铺设前

3个月

1次/周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后

3个月

0~1个月

1次/周

1~3个月

1次/2周

第六章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6.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6.1.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6.1.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6.1.3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6.1.4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6.1.5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6.1.6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6.1.7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6.1.8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6.1.9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6.1.9-1隧道观测埋标示意图

 

6.1.9-2隧道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第七章数据管理

7.1资料整理、数据分析

7.1.1沉降观测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坚持复核签认制度,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

7.1.2测量数据必须及时整理与分析,并上报公司经理部工程部与监理单位。

7.1.3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

7.1.4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7.1.5沉降观测资料和观测分析资料应妥善归档保管,装订成册。

 

2010年12月20日

 

附表一:

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

测量单位:

测量编号:

观测

期次

观测

日期

两次观测间隔

累计

天数

本次

高程

本次

沉降

(mm)

累计

沉降

(mm)

沉降

速率

(mm/d)

施工

阶段

备注

测量负责人:

复核:

监理: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