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864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docx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docx

高考模拟试题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

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168)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模拟考试

2010年山东省淄博市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迥然

遒劲(jn)

制高点(zh)逸兴遄飞(chun)

B.嗟叹

敕造(ch)

谐奏曲(xi)

既往不咎(ji)

C.炫耀

浸渍(z)

绿茵场(yn)

神采焕发(ci)

D.驯顺

熨帖(yn)

撒手锏(s)

相濡以沫(r)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还大自然以蓝天青山碧水是所有环保人士的共同心声,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温室效应、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不断加剧,使环境日益恶化。

B.各种与动物相关的疾病频繁爆发,促使人类进行反思:

我们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动物到底是什么关系,该如何相处。

C.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王充《论衡》)总理引用这句名言意在说明:

要想了解政策的缺失,就必须深入民间调查。

D.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和地方对城市建设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是空前的。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迄今所有的探索和研究表明,我们赖以

、繁衍的地球,才是人类最好的天堂和最舒适的伊甸园,我们必须珍惜、爱护她。

小说、戏剧、影视,当今各种文艺门类似乎都特别青睐孔子,这充分

了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和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信仰。

新近竣工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如一枚硕大的朱红色篆字中国印,沉静地矗立在黄浦江畔,

出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A.栖息

昭示

凸显

B.生息

昭示凸现

C.栖息

展示

凸现

D.生息

展示凸显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站在青海与白海间的山脊上,一眼望去,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青山绿水秀色可餐,不由得让人感慨这真是一片世外乐土。

B.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方块字体系,其象形功能不但便于人们的理解记忆,且衍生出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这是很了不起的。

C.多次饰演伟人形象的著名演员唐国强内心睿智而沉着,既有书生的儒雅又有帝王般的霸气,他的风度令人侧目而视。

D.中国选手周洋打破冬奥会记录,夺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冠军的消息传来后,引起了国内各家媒体的强烈,一时间各种报道甚嚣尘上。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B.据了解,春节期间,全国发生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是驾驶人无证驾驶、超速、超载等不文明驾驶行为所导致的。

C.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多年来教育事业有了重大发展,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之间还有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这应当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

D.面对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的省份坚持民生优先,按照中央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加快了城镇布局规划、校舍改造、村落搬迁等援建进程。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记》曰: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

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

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

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

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

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

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

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曰: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

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孔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

《礼记》曰: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孝经》说: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秩序也。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

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

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

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

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

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

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有关礼乐文明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先贤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制礼作乐,逐步形成了一套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B.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完备、成熟起来的,原因是当时就产生了大量的礼乐歌舞形式。

C.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D.先秦的礼乐文明经历代继承发扬和变革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主旨却变化不大。

7.下列对于礼与乐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性的基础,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能陶冶人们的情操。

B.礼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确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乐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C.远古时期,礼乐并存,涵盖一切;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由于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孔子常常将其相提并论。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后世许多文字材料都记载着夏朝时期的礼仪,表明礼仪制度在那时就已初步建立。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D.礼乐文明强调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

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

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

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

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素尝拊其床谓靖曰:

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

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

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

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

铣集兵于夔州。

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

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进兵至夷陵。

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

靖曰:

王者之师,义存吊伐。

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

于是遂止。

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

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

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

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

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

一日数惊。

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

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

太宗尝谓曰:

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

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除马邑郡丞

除:

担任

B.执靖将斩之执:

捉住

C.王者之师,义存吊伐

吊:

慰问,安抚

D.突利可汗不虞于靖

虞:

欺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

不赂者以赂者丧

C.乃度岭至桂州

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靖曰:

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B.C.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做官一定能做到自己现在的位置。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看重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刻,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可以和汉代的李陵相媲美。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3分)

(2)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4分)

(3)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

(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8分)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请分析第二句中两个自的作用。

(4分)

(2)后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组)(6分)·

(1)投我以木桃,

(《诗经木瓜》)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

(2)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

(《论语》)

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非谢家之宝树,

(王勃《滕王阁序》)

(4)夜阑卧听风吹雨,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落日楼头,

,江南游子。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波》)

五、语言运用(12分)

16.仿照下列例句,扩写句子,注意语境,使上下文连贯、得体。

(4分)

例句:

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温庭筠的青衫。

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覆盖在

,覆盖在

,染白了。

17.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必须凸显世博会的特点。

(4分)

上联:

中国喜逢一份幸运,世界新添一片异彩下联:

18.

(4分)《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刊载的《女生就业的比较与分析》一文,有一组对某大学法学专业男女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请根据调查表的数据,分别填写下面分析的两个空白内容。

(4分)

的选择,在被调查者中,

(1)

,人数比例都高达到60%;略有差异的是对中小城市和回家乡的选择,愿意去中小城市工作的女生为70%,男生为53%;愿意回家乡的女生为47%,男生为36%。

这表明

(2)

六、选考题(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心灵花园梁晓声

谁不希望拥有一座小小花园?

哪怕是一尺之地呢。

若有,当代人定会以木栅围起。

那木栅也定会以各人的条件和意愿,摆弄得尽可能美观。

都市寸土千金,拥有一个小小花园的希望,对寻常之辈不啻是一种奢望与梦想。

其实,谁都有一座小小花园,谁都是有苗圃之地的,这便是内心世界。

人的智力需要开发,人的内心世界也是需要开发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恐怕还在于人有内心世界。

心,不过是人的一个重要脏器,而内心世界则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它是由外部世界不断作用于内心而渐渐形成的。

我常侍弄心灵的苗圃。

职业的缘故,使我惯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深入研究。

结论是:

心灵,与人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我的儿子梁爽,小学五年级。

这正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形成的年龄。

我也常教他学会如何侍弄那小小心灵的苗圃。

侍弄这个词,用在此处是很勉强的,不那么贴切,意思无非是,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惰于拂拭,就会浮尘厚积、杂草丛生。

这到禅家的一桩公案: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系俗人,仅能以俗人的观念和方式教子。

故我对儿子首先的教诲是——人的内心世界,大概最容易招惹尘埃、沾染污垢。

心灵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好比居处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

倘若根本不拂拭,甚至反感别人中肯的批评,则是大不可取,犹如讳疾忌医。

一次儿子放学,进屋就说:

爸爸,今天同学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

我问为什么。

儿子回答:

犯错误了呗!

把老师气坏了。

那同学是他好朋友。

我依稀记得,似乎老师要在他们两者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

我将他召至跟前,推心置腹地问:

跟爸爸说实话,你是不是因此而高兴?

他便诚实地回答:

有点儿。

我说:

你学过一个词,叫‘幸灾乐祸’,你能正确解释这个词吗?

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还算不得什么灾。

但是,你心里已有了这种‘幸灾乐祸’的根苗,那么,你哪一天听说他生病了,住院了,甚至生命有危险了,说不定你内心里也会暗暗地高兴。

儿子的目光告诉我,他不相信自己会那样。

我又说:

如果你们老师并不打算在你们两个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你倒未必幸灾乐祸。

如果你心里清楚,老师最终选拔的肯定是你,你也未必幸灾乐祸。

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和你被选拔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甚至他被选拔的可能性更大些。

于是,你才幸灾乐祸,这完全是由嫉妒产生的。

你看,嫉妒心理多丑恶呀,它竟使人对朋友也心存不良。

接着,我给他讲了两件事。

有一对女孩儿,她们原本是好朋友,又都是从小学芭蕾的。

一次,老师要从她们两人中间选一个主角。

其中一个认为肯定是自己,应该是自己;可老师偏偏选了另一个。

于是,她就在演出的头一天晚上,将她好朋友的舞裙,剪成了一片片。

还有两个女孩儿,是一对小杂技演员。

一个是尖子,也就是被托举起来的。

另一个是底座儿,也就是将对方托举起来的。

她们的演出几乎场场获得热烈的掌声。

可不知为什么,那个底座儿内心里怀上了嫉妒,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掌声是为尖子一个人鼓的。

她觉得不公平。

日复一日,那种暗暗的嫉妒,就变成了愤恨。

终于有一天,她故意失手,制造了一场不幸,使尖子在演出时当场摔成重伤……

我对儿子讲,因嫉妒而伤害到别人,如果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那就可能是犯罪行为了……

儿子问:

大人也嫉妒吗?

我说大人一旦嫉妒起来尤其厉害。

凡那样的人,皆因从小就让嫉妒这颗种子,在心灵里深深扎了根。

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花园,不是苗圃,而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儿子问:

爸爸你也嫉妒过吗?

我说当然也嫉妒过,直到现在还时常嫉妒比自己幸运、比自己优越、比自己强大的人。

从伟大的人到普通的人,都有嫉妒之心,没产生过嫉妒心的人是根本没有的。

儿子问:

那怎么办呢?

我说,第一,要明白嫉妒是丑恶的,是邪恶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和危险性。

第二,不可能一切所谓好事、好的机会,都会理所当然地降临在自己头上。

当幸运降临在别人头上时,你应对自己说,我的机会和幸运可能在下一次……

邻居们都很喜欢我的儿子,认为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同学们跟他也都很友好,觉得和他在一起高兴,愉快。

我因此而欣慰。

我知道,一个心灵的小花园,侍弄得开始美好起来了……

(选自2010年1月《散文选刊》,有删改)

19.具体分析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20.全文具体谈一下你对心灵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这句话的理解。

(4分)

21.从全文来看,认为应该怎样‘侍弄’心灵的苗圃。

(4分)

22.教育儿子侍弄心灵苗圃的故事给你哪些启发?

请简要分析作答。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三叔郁达夫的少年时期郁风

对于三叔达夫的记忆就像一幅非常熟悉的亲切的画,却是只有色彩没有线条,只有光影没有具像了。

三叔达夫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入私塾启蒙,九岁时就能作诗,他后来的《自述诗》有九岁题诗四座惊之句。

他在一九二七年回顾童年时写道:

我在小学中学念书的时候,学校的功课做得很勤,空下来的时候只读读四史和唐诗古文,当时正在流行的礼拜六派前身的那些肉麻小说,和林畏庐(即著名翻译家林纾)的翻译小说,一本也没有读过。

只有那年正在小学毕业的暑假里,家里的一只禁阅书箱开放了,我从那只箱里,拿出了两本书来,一部是石头记(即《红楼梦》),一部是六才子书。

在富阳高小三年级(实际读了两年,十二岁)毕业后到杭州投考杭府中学,被录取了但又因一时学费不够而改入用费较低的嘉兴府中学读了半年,才又回到杭府中学。

这时期他的全部兴趣都在读闲书和游山逛水,仅有的零用钱都送进叫做梅花碑的旧书店里,据他自己在自传中说,当时买来的书中使他狂喜的有三部:

一部是《吴诗集览》(清代诗人吴梅村的集子),一部是《庚子拳匪始末记》,这本书使我满肚子激起了义愤,还有一部是署名曲阜鲁阳生孔氏编订的《普天忠愤集》,甲午前后的章奏议论,诗词赋颂等慷慨激昂的文章,收集得很多,读了之后,觉得中国还有不少的人才在那里,亡国大约是不会亡的。

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这些前辈古人的民族正气文章,培育了他的爱国诗人的气质。

稍后他又涉猎诗集词曲杂剧,他的《自传》中说:

真正指示我以做诗词的门径的,是《留青新集》里的《沧浪诗话》和《白香山词谱》。

……记得《桃花扇》和《燕子笺》是我当时最爱读的两部戏曲。

也可以说受这些作品的感染孕育了浪漫主义的萌芽。

这时期的少年达夫已经像着迷似的作些诗词,并且私下里用笔名向报纸投稿,第一次投稿被采用的,记得是一首模仿宋人的五古,报纸是当时的《全浙公报》,据他说直至两三年后,觉得投稿已有七八成把握,才用真名发表。

那时的真名可能是郁文。

读了两年中学,到了一九一0年十四岁,他认为学校里教的中文已没有什么好读的,科学在当时也不被重视,算来算去只有英文是他所欠缺的,于是就入了美国长老会办的育英书院。

数月后由于参加了反对校长的学潮而被开除,又入另一浸礼会办的教会中学,仍然看不惯那个教务长的奴颜婢膝,谀媚洋人,趾高气扬,压迫同学。

他说:

是在这一年的年假放学之前,我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实在是真的感到了绝望,于是自己就定下了一个计划,打算回家去做从心所欲的自修功夫。

他的计划就是:

订阅上海发行的进步报刊,遍读家里所藏的四部旧籍和在杭州买的许多新书,在已读完第三册文法的基础上自修英文。

若能刻苦用功,则比在这种教会学校里受奴隶教育、心里又气、进步又慢的半死状态,总要痛快一点。

于是真的就住在富阳家乡那所老屋里两年,忍受着亲友长辈的非难和邻人的讪笑,阿太和祖母管不了他,能管他的大哥——我的父亲又不在家,他是完全自由地读自己爱读的书,精读了《资治通鉴》和两部《唐宋诗文醇》和其他典籍,有时一个人到田野间去,接触到农民疾苦,再就是阅读上海寄来的报刊。

他深有体会地说:

实际上这将近两年的独居苦学,对我的一生,却是收获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预备时代。

如果说他在日本高等学校时期继续不同程度的搞通了英、日、德、法、俄五国文字,遍览世界名著,吸取了外国文学的成就,那么,在他去国以前的少年时期就已奠定了他的中国文学基础和养成了爱国诗人的气质。

(节选自郁风《一个真正的文人——三叔达夫》)

19.第三段写郁达夫中学时期读了许多闲书,这些闲书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

简要回答。

(4分)

20.郁达夫为什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感到了绝望?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4分)

22.郁达夫的独居苦学的经历给你哪些启发?

请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回答。

(6分)

七、(任选一题,6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

(1)题目:

生活方式

要求:

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且文体特征明显。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有这样一个蒲公英的故事:

在地中海东岸的沙漠中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蒲公英,它们不是按常规来舒展自己的生命,如若没有雨,它们一生一世都不发芽、不开花。

但只要有一场小雨,不论这雨什么时候落下,它们都会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迅速发芽、开花,并在水被蒸发之前,抓紧时间做完结子、传播等所有的事情。

这启示我们:

只有善于抓住机会,才能创造奇迹,成为了不起的人。

可是,很多人往往生活在抱怨、自负、享乐中,这不值得深思吗?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不要写成诗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

A项劲应读jng;B项应是协奏曲;D项熨应读y。

复习建议:

一是把教材中下面的注释,包括文言文的注释、词语,分别记录到复习素材本上,这几年考查的比较多;二是依据一本复习资料或各地模拟试题集,集中整理出自己把握不准的字音、字形题各200个,就基本可以了;三是注意搜集部分当前社会用语,主要是报章用语。

2.D(A.……与等重复;B.关系和相处后应该用问号。

C.括号前逗号移到括号后)

复习建模:

一是点号与引号的关系,是常考的重点,如C项;二是问号,注意有疑而问,与无疑而问,如B项;三是点号问题,如顿号、逗号、分号、句号等。

3.D(

生息,生活生存,生长繁衍,多指人口;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凸显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