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844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docx

《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docx

高三教案之文言文翻译断句

广州卓越教育机构一对一

高三语文学案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翻译、断句

一、思维导图

二、粤题纵览

【20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

帝曰:

“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

“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

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迪对曰:

“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

“公辅才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

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

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断句和翻译。

(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

“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三、课内精讲

(一)文言文翻译

【真题回放】

1、2012年浙江卷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3分)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4分)

                                                                                

2、2012年山东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4分)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3分)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3分)

                                                                               

【翻译原则】

要翻译好文言句子,我们需牢记三原则,即清末著名学者严复的“三字经”——信、达、雅。

“信”,就是翻译时要忠于原文,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达”,就是要求译句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所谓“雅”就是要求遣词造句要表现原文文笔优美的特点,富有表现力。

就我们高中生而言,在文言文的翻译上要达到“雅”的水准,可能只是一种美好愿望和目标追求;但是对于前两点,却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并必须做到的。

【翻译方法】

翻译文言文,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本着翻译的三个原则,其具体方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等都须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如“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鸿门宴»),翻译时只需翻译“使”和“召”,其他照抄不变。

2、对在实词的翻译上,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要对译为双音节词。

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翻译时把“亲”译为“亲近”,把“信”译为“相信”或者“信任”。

又如“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其中“增”“旧”“制”分别翻译为“扩大”“原来的”“规模”。

3、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节词,对这类词语应拆开翻译。

如“芳草鲜美”(«桃花源记»),其中“鲜”译为“新鲜”“鲜艳”,“美”译为“美丽”,而不可以当作“鲜美”(滋味好)来理解。

这类词语在古汉语中较多,例如“妻子”“卑鄙”“交通”“前进”“无论”“虽然”等等,在翻译时都要拆开解释。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补充的内容。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鼓”是名词作动词,译为“击鼓”,“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鼓”,翻译时应在“再”和“三”之后补上“击鼓”。

5、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为语气助词,或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或充当倒装句的标志等等,现代汉语中也没有合适的词翻译它们,可删除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没有实在意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可删除。

另外,句子中含偏义复词的,要根据文意和句意来删除其中的衬字。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可删除。

6、改如果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意时,就需要意译,即采用“改”这种方法。

此时往往涉及一些典故、特殊说法、修辞手法等,若按字面意思翻译,就会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合乎情理的语言。

如文言文中的“下车”“乞骸骨”“东曦既驾”应分别理解为“上任”“请求退休”“太阳升起来了”。

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不能理解为““秦朝的明月照着汉代的关塞”,而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塞”。

7、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例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应为“凌茫然万顷(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特别关注】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常考题,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六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关注点一、词类活用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2010全国高考天津卷)

分析:

句子加点的“衣”(读yì)在此是名词作动词,有“穿、穿上”之意;加点的“袖”在此是名词作动词,应理解为“用袖子藏着”。

另外,全句翻译为:

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用袖子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例2:

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

“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分析:

句中加点的“上”在此是名词作动词,有“上书、上奏”之意。

全句翻译为:

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

“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

例3:

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2010全国高考安徽卷)

分析:

句中加点的“安”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以……为安”“感到安心”之意。

全句翻译为:

直到这次重新往来,老百姓才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关注点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等,常受命题者青睐。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辨别出其句式类型,然后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会出现翻译错误。

同时也要注意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例1: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2005年高考广东卷)

分析:

此句的“晖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语序应调整为“晖于为吏刚”;“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

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

朱晖做官很刚正,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例2: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2009全国高考上海卷)

分析:

此句涉及到省略句、被动句,这两者在此不讲。

其中有一个定语后置句“里人疾周者”,要特别注意。

全句翻译为: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墙壁)。

例3: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010全国高考辽宁卷)

分析:

划横线句是状语后置句,语序应调整为“于朝请”;划波浪线句是省略句,应为“留(其)戍安吉”(其中“留”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全句翻译为:

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让他留下来防守安吉。

例4:

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2010全国高考浙江卷)

分析:

划线句是宾语前置句,语序应调整为“财为何也”。

全句翻译为:

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例5: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2010全国高考天津卷)

分析:

划横线的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应调整为“亦不虑之”。

全句翻译为:

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关注点三、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别记忆。

例1:

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

(2010全国高考天津卷)

分析:

“意”是多义词,句中加点的“意”,在此怎样翻译?

这就要回想一下“意”有哪些义项。

在中学课内所学有下列义项:

①心意、意图。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意思、意义。

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③神态、神情。

如“目似瞑,意暇甚”;④情景、景象。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⑤意料、料想。

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猜测、怀疑。

如“君子善谋,小人善意”。

前面四项都是名词,将各义项代入原句显然不行;根据上下文,最恰当的理解应为“怀疑”。

全句翻译为:

陀汗王怀疑那个洞人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到鞋的,于是拘禁并拷打他,最终也不知鞋是从哪里来的。

此句中还有一“竟”字该如何理解,请同学们思考。

关注点四、成分省略

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

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例1: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2005全国高考广东卷)

分析:

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

此句应译为:

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例2: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2010全国高考广东卷)

分析:

前一句省略了介词宾语,后一句省略了主语和一个副词,应补充为:

今天以(之)授予,(予)不可(再)失也。

全句翻译为:

如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了。

关注点五、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例1:

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2010全国高考广东卷)

分析:

此句中的“河”,不是指一般的河流,而是特指“黄河”,这是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的。

全句翻译为:

皇上指挥军队度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向宋忠的军阵。

例2: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2010全国高考山东卷)

分析:

此句中的“于是”不是现代汉语中表承接的一个连词,而是两个词,“于”是介词,“是”是代词,连用在一起有“在这时”之意。

全句翻译为:

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例3:

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2010全国高考安徽卷)

分析:

此句中“行李”是古今异义词,在此应理解为“使者”。

全句翻译为:

当时已经和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关注点六、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

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1:

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全国高考山东卷)

分析:

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

该句应译为:

就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例2: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2010全国高考广东卷)

分析:

此句中“今天”和“授予”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今”是“如今、而今”之意,“天”时“上天、老天”之意;“授”是“授予、给予”之意,“予”是代词,代“我们”。

全句翻译为:

如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我们)不可以(再)丢失了。

(二)文言文断句

【真题回放】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2010全国高考北京卷)

孟子曰:

“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2、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2010全国高考广东卷)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3、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010全国高考浙江卷)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4、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

(2010全国高考重庆卷)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为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方法步骤】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常见的对话语词:

语、曰、云、对、白、言、道、谓

★方法检验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

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a.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呜呼哀哉、嘻等,前后都可断句;

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b.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与(欤)、尔”等后面可断句;

例: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

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

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c.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例: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是时、后、昔者、既已、既而、向者、俄而(俄顷)、方今、有顷(顷之、顷间)、乃今(乃今而后、而今而后)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赵使还报王曰: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注意:

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

“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方法检验

1.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方法检验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求无乃尔是过欤

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比如北京卷中的“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两题,找到动词“亡”“入”“吊”“将”“归”“贺”,根据语法知识,仔细分析,便不会将“入”之后的处所“胡”断为“胡人”,将“将……而归”误断为“归人”。

另外,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

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和它的宾语断开。

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反复出现了三次,对我们理解内容和断开文句都有很大的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又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方法检验

1.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2.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4.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