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765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docx

《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docx

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

2015-2016学年广西北海中学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道家的不争,历来也存在着很深的误解。

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

这种看法由来已久,朱煮就曾说过:

“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

”事实上,老子和庄子从来都没有把不争当作取胜的手段,在他们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该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没有把不争作为获胜、获利的策略。

道家为什么主张“为而不争”呢?

因为消减物欲、顺任自然、不勉强从事、不与人争,可以缓解自身承受的生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人际关系变得宽松和谐。

至于“以不争为争”,则是后人对道家之不争的发挥和实际应用。

同这种后起之义相比,老庄的不争属于“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后者则属于“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把后来才有的解释和发挥应用加于老子本人或《老子》文本是不妥的。

与“不争”相类似的是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将之等同于“以柔克刚”。

“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

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因为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从柔弱到刚强的过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而柔弱标志着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前途,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的征兆,所以说“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正是由于观察到柔弱的优势,老子才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名言,希望人们“守柔”即保持柔弱,推迟乃至避免走向刚强,使自己尽可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道家推崇柔弱的价值同“不争”一样,亦具有缓解个人生存压力和有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的意义和社会功用。

至于“以柔克刚”则是后人对“柔弱胜刚强”的发挥和应用,作为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不过这样一来,就由“道”或价值理性的层面下降到了“术”或工具理性的层面。

虽然说“以柔克刚”往往屡试不爽,成为人们经常运用的策略和方法,但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本意,只能证明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和广大的发挥空间。

(节选自白桑《澄清对道家学说的若干误解》)

1.下列对“对于道家的不争”存在“很深的误解”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把“不争”看成“以不争为争”,“不争”属于与人相争的“特殊万式”。

B.未能正确理解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其实道家的“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C.后人从工具理性层面而不是从价值理性层面去发挥和应用了老庄的“不争”。

D.人们不但曲解了老子的“道”,而且还误读了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

2.下面对“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内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的“胜”是“优于”“胜过”之意,而后者的“克”则有“战胜”“克服”的意思。

B.前者的“柔”是老子推崇的品质和价值,后者的“柔”是一种克敌制胜的策略和方法。

C.“柔弱胜刚强”的“柔弱”本质是“刚强”,而“以柔克刚”的“刚强”则是“柔弱”。

D.前者是希望以柔弱来保持自身优势的生存智慧,而后者是用柔弱克制刚强的行为策略。

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朱煮说老子的“不争”其本质却是“深争”,这种说法导致后人对道家思想误解很深。

B.道家的“不争”不仅可以缓解自身的生存压力,更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宽松人际关系。

C.道家认为柔弱是新生、生命力和发展的标志,而刚强则是衰退、走下坡路、败亡之征兆。

D.“以柔克刚”与“以不争为争”一样,都不是老子的本意,而是后人对道家学说的发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光、黄[1]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2]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3]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1]光、黄:

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2]朱家、郭解:

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3]方山冠:

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4.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

尊崇,推崇

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

逃跑

C.余谪居于黄谪:

贬官

D.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

妻子和儿女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C.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D.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②然今卒困于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B.方山子从小仰慕游侠朱家、郭解的人品,因此一心想当游侠来"驰骋当世",但是始终没有机会,因而心灰意冷,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不再与世人交往了。

C.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方山子蔑视富贵的精神的赞扬,以及对他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暗含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当时被贬官的心境是一致的。

D.本文写游侠使人感到豪气逼人,写隐居让人觉得沉静如水,人物面貌毕肖神似,表现出作者描写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

7.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分)

(2)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4分)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之死》)(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问题。

(11分)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

鸿雁自南人自北。

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8.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

(5分)

9.作者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阿房宫赋》结尾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龙潜跃水成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人影许锋

他的祖上是农民。

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他每天被母亲安置在一个摇篮里。

母亲把摇篮悬空挂好,就去做工了。

摇篮是温暖的,还能摇摆,像一叶小舟。

那时,他父亲在部队当兵,一年能回来两次。

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摇篮很小,刚好容下他。

房子也很小,一个土炕,一排柜子,一床被子。

到了冬天,满屋子都是麦秆烧灼之后的烟气,不大,不至于让人窒息,但非常强烈。

那是乡村的气息。

他每天从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时分,都在那个小舟似的摇篮里摇着。

他全部的行为都在摇篮里完成,拉、尿、饿、哭,样样不落。

他人小,是弱者。

弱者力气都不大,又被绑着,再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

饥饿与潮湿或者热烘烘的臭气使他难以忍受。

他声嘶力竭地哭。

他的哭声该是令人揪心的。

但有什么办法呢?

他母亲要挣工分养活他。

有一天,母亲刚走不久,他饿了,开始哭。

他就听见门嘎吱地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

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

他还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了一下他的脸蛋,并塞给他一个油炸的果果。

那清香,让他无法遏制地冲动。

他一口咬住了。

这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

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母亲回来,疲劳至极。

但她还得给他打扫卫生。

她一边清理他满头满脸的秽物,一边就哭。

他却不哭了。

母亲回来了,他有人疼了。

日复一日。

每过几天,在他饥饿时,他就听见门嘎吱响了,有一束光进来了,他的眼前猛然亮堂了许多。

那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进来,轻轻地俯到摇篮边,捏一下他的脸蛋,再塞给他一个能吃的东西。

有奶便是娘,他不知道那是谁,在他想看清楚那是谁时,人影又飞快地逃遁了,魂儿一般散了。

门被关上了,世界变得无声无息。

他挺感动的。

虽然他还不知道感动是什么意思。

他长到三岁时,腿脚有了力,开始到处跑。

他动不动就跑到爷爷奶奶房子里去。

他们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

不远,二十来米。

那是一个挺敞亮的院子。

院里有一棵树。

到了秋季,树上挂着灯泡似的芭蕉。

他就不安分地爬树摘果子吃。

但他母亲回来时,就要撕心裂肺地喊,你给我回来!

他顽皮,不回去。

小脚奶奶站在院里,手叉着腰,喝道,滚回去,再过来打断你的腿。

他瞅着奶奶,望着母亲,胆怯了,怕了,回去了。

母亲用劳动过的大手,一把提起他,同时脱下布鞋,用鞋底子打他稚嫩的屁股。

他哇哇大哭。

爷爷奶奶的门,哐当一声关上了。

他父亲总是要回家的。

父亲回家,和他母亲住几天,又和爷爷奶奶住几天。

在这边住时,听这边的话。

在那边住时,听那边的话。

听了那边的话,回到这边,就要给他母亲几个巴掌。

做完这一切,父亲就要回部队了。

父亲每次走前,心情都不好,很郁闷。

后来爷爷死了。

奶奶也死了。

他父亲老了。

他母亲也老了。

他们很和睦。

但他的心头一直闪耀着一个人影。

那个人影温暖了他一生。

谁呢?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8月13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一开头就写道:

“他的祖上是农民。

他出生在农家的院子里。

”是要强调“他”出生的卑微和生活的苦难,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小说对“人影”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人影”的小心谨慎,以及对“他”满满的爱和怜惜。

C.小说中有两段内容几乎一模一样,但并未给人单调重复的感觉,而是在强调“人影”给“他”的关爱和给“他”的感动,能够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D.从小说中对“小脚奶奶”的一段描写可以看出,对于“他”到爷爷奶奶院子这件事,奶奶跟母亲是一致的,都不愿意让“他”到院子里来。

E.在这篇小说中,父亲是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始终,引出故事和主要人物,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人影”究竟是谁?

请简述此人物形象特征。

(6分)

(3)这篇小说从写作技巧层面看,具有哪些突出特点?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阳春三月,桃红柳绿,蜂飞蝶舞,春意阑珊,徜徉于美丽的田野村落,无处不充溢着大自然那盎然的生机和活力。

B.长期以来,市民对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

但市民在怨天尤人的同时,能否深刻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等太不可理喻的行为。

C.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的一张宣传画上是一个鼎,其寓意是中国人寿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D.沈从文以他的独特审美视角构建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

翠翠是这个世界养育出的一个天真可爱,纯朴善良,玲珑剔透的小姑娘。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C.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D.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

据他们说,天鹅发出这样柔和、动人的声调,是在它将要断气的时候,。

,。

①对生命作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②用和谐的声音作为它最后叹息的前奏③低沉地、悲伤地构成自己的丧歌④在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⑤这种声调,如怨如诉

A.④⑤②①③B.④②①⑤③C.⑤③②①④D.④③①②⑤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

(诗句)”的奇效。

16.看漫画,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要求:

(1)简要描述漫画主要内容;

(2)请根据漫画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语。

要体现画意,通俗易懂,有一定文采。

(5分)

(1)(2分)

(2)(3分)

六、作文

17.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鲜花是美的,鲜花首先是开在你的心上,鲜艳和芬芳才能活跃在你的指间。

而此时,你必须明白,促成鲜花开放的,是那窗前那树梢里透过的一缕阳光。

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感悟?

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C(A项错误在于,此项说的是后人对"不争"的误解,不属于原因分析;B项错误在于,此项所说应该是一种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分析也不够具体;D项错误在于,该项的“误读老子本人和《老子》这个文本”等不是主要原因。

2.D(A项不是对内涵的理解,而是词义解释;B项只提到“柔”,而忽略了“刚”;C项的“刚强”则是“柔弱”,属于理解不当,“以柔克刚”的“刚”不是柔弱。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A(A项“这种说法导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属于强加因果。

4.B【解析】遁:

隐居。

5.D【解析】D介词,在。

(A才/只,仅仅,副词;B连词,于是/介词,依照,顺着。

C表判断/表肯定,语气词)

6.B【解析】(方山子隐居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没有机会当游侠,而是因为改变志向读书,想通过读书做官来"驰骋当世",但始终没有成功的机会)

7.

(1)逐渐长大成人之后,就改变志趣,专心读书,想通过读书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始终没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

(2)(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3)但是现在却最终在这里被困,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8.“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根据颔联解释该句的含义。

然后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织”字所表达的事物特点,最后再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其表现的作者情感。

答题模式:

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9.①通过“乡心缭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

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

“乡心缭乱”直抒胸臆;一行雁阵向南飞去。

本来这是天空中出现的自然情景,作者却有意将“雁南”“人北”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离家之悲愁;时间已是傍晚,萧瑟秋风阵阵吹过,飘落的荻花,铺满大地,白茫茫的一片;江上浩浩渺渺,更是白茫茫的一片,而作者满腔愁绪与心事,都融于这萧瑟茫茫之中了。

以景结情,抒发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

10.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4)回眸一笑百媚生。

(5)鸿雁长飞光不度。

11、

(1)C,3分;B,2分;A,1分。

(A项错误在于,小说开头并非要强调出生的卑微和苦难;D项错误在于,奶奶和母亲是不一致的,奶奶自然希望“他”过来,但情非得已;E项错误在于,父亲不是线索人物,线索人物是“他”。

(2)“人影”是小说中婴儿“他”的奶奶(或者是爷爷奶奶)。

(2分)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农民,他们非常疼爱孙子,但因为母亲的缘故却不能正常接触孙子,只能默默地偷偷地向孙子传达爱。

(4分)(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根据作品对这个人物所作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以及其他相关叙述性语言进行分析。

比如,根据文本中对环境的描写“(爷爷奶奶)在这个院子里的另一扇门里住”,可知这“人影”是小说中婴儿“他”爷爷或奶奶。

从文本描写情节看,爷爷奶奶是普通的农民,他们非常疼爱孙子,但母亲却不准他们正常接触孙子,只能默默地偷偷地向孙子传达爱。

(3)①视角独特:

小说中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影”爱抚而成长的故事,从婴儿的角度观察、反映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②讲究“小小说空白与神秘”(或者答“留白”):

小说以“人影”为题,并着力塑造了这神秘形象,但直至小说结尾也未交代“人影”是谁,制造了叙事上的空白和神秘,体现了小小说的文体魅力和阅读情趣;③设置悬念,构思精巧:

小说中以婴儿视角进行叙述,隐去“人影”的真实身份,悬念迭起,结尾仍然没有解开谜底,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特点1分,分析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6分)(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比如,小说以一个3岁前婴儿的感觉来叙述主人公得到“人影”爱抚而成长的故事,这说明小说的叙述视角独特;再者,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讲究“留白”:

小说的构思精也很精巧,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

(4)①最真实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生活中的婆媳矛盾:

父亲在部队不能经常在家,母亲与爷爷奶奶关系淡漠,不让爷爷奶奶接触孙子,并且婆媳矛盾也导致夫妻之间的矛盾;②讴歌了那种长辈对晚辈无私、温暖、天然的不求回报的隐忍大爱:

文中的“人影”在母亲离开之后给予孙子的疼爱让人动容,但平时却不能真实流露出来,甚至于要刻意伪装,但这种爱温暖了主人公的一生,也浸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③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之爱对抗家庭矛盾的愿望:

小说中以婴儿的视角在朦朦胧胧当中写出对于祖辈之爱的回忆和珍惜,表现了追求和谐善良的家庭关系的良好愿望,呼唤家庭关系中逝去的真情、亲情。

(一点4分,其中主题2分,分析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8分)(分析小说的主题,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应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切忌架空分析,乱贴标签。

拟写小说的主题,一般形式为:

先概述小说内容,再分析小说讴歌(或赞颂)了什么,鞭挞(或讽刺屁批评)了什么,揭露(或展示)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什么情况等等。

本文最真实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生活中的婆媳矛盾;讴歌了长辈对晚辈无私不求回报的大爱;反映了中国人以家庭之爱对抗家庭矛盾的愿望。

12.D(A.“春意阑珊”意为“春意,春天的气象;阑珊,将尽、将衰。

形容春天就要过去了。

”此处为错用,望文生义了;B.不可理喻:

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固执或蛮横,此处不合语境;C.一言九鼎:

形容说话极有分量,不是表明诚信的;D.玲珑剔透:

①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②形容人聪明伶俐。

此处用第二种解释。

理解成语的意义也需要结合语境,看语境中是否有适合成语的对象、褒贬等。

13.D(A.两面对一面。

可在“的状况”前加“良好”。

B.主语残缺或偷换主语。

在“被称为”前加“这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C.搭配不当。

“维护”与“合理要求”搭配不当。

14.B(题中的整段文字围绕天鹅弥留时歌唱来写,因此④应放在最前面;②中“和谐的声音”紧承④中的“歌唱”;①中“哀痛而深情的告别”紧承上文“将要断气的时候”;⑤中“这种声调”紧承上文“柔和、动人的声调”;③是对⑤的具体叙述。

15.①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②而是适时做出精彩的解说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试题分析:

解答此类补写题目,要仔细阅读各道横线的上下文,题目的答案往往可根据上下文意思得出。

题中,第一道横线,上文是“教师不应再是……”,下文讲到“游客“;那么,此处就应填入“更应像是一个导游”之类的句子。

第二道横线,上文是“他不会置身事外”,下文讲“令人如沐春风”,那么,此处就应填入“而是适时做出精彩的解说”之类的句子。

第三道横线,应填入意思同“收到奇效”差不多的诗句。

16.

(1)描述:

这幅图画了两个分别被字母W和字母F吊着的人,从整体上又构成英文单词WIFI。

(2)广告语:

WIFI是生命的刑场;无线网络,无形杀手

17.作文

试题分析:

这则材料富有诗意,意蕴曲幽,包含生活哲理。

对于材料,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材料的类型,并找准材料间的逻辑。

这是一则寓意型材料,鲜花是核心,美丽、开放与阳光是它意蕴的延伸。

要触摸鲜花的鲜艳与芬芳,就需要用心去感受,要让鲜花“开在你的心上”;在感受到鲜花的第一重美之后,我们更要知道这美丽背后的因素,也就是“促成鲜花开放的,是那窗前那树梢里透过的一缕阳光”,这是更深层的写作。

写作时可以围绕材料的多层意蕴拓展、引申,在立意方面多层挖掘,写出感悟,烛照生活。

角度一:

从“鲜花”与“美”的感受立意。

材料中鲜花的理解给考生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成功、成长、荣誉、幸福等可以是写作点,梦想的实现、目的的达到、成绩的提高等生活点滴也可以为文,这些都让我们觉得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