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698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docx

《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docx

中国古代经济史0812历史真题汇编

近五年来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真题80练

一、选择题部分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2.(全国文综卷1·13)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3.(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4.(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5.(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2年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7.(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

“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

A.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8.(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2)《周礼•考工记》载:

“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9.(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3)以下关于“市冶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10.(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4)《隋都城图》题记:

“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1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12.(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疏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举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视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3.(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8)康熙因西洋历史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管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

经验证,证明西洋历史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

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

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14.(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5.(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16.(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7.(2011年海南高考·3)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8.(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9.(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20.(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21.(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2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23.(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4.(2011年江苏高考题·1)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25.(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6.(2011年海南高考·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27.(2011年海南高考·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8.(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9.(2010高考安徽文综题·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BCD

30.(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5)辛弃疾说: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31.(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5)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3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33.(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

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

34.(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B.隋朝C.北宋D.南宋

35.(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36.(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3)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

37.(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2)对外交流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

回答12~13题。

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

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B.玉门关C.大宛D.安息

38.(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

39.(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40.(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5)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1.(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42.(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6)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回答16—17题。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43.(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9)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4.(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45.(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46.(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47.(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48.(2009年广东高考·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C.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49.(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50.(2009年江苏高考·4)沈括《梦溪笔谈》载: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

51.(2009年广东高考·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52.(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53.(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54.(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55.(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56.(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④

57.(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

58.(2009年海南高考·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59.(2008年江苏高考·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60.(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61.(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9)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2.(2008年广东高考·4)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63.(2008年上海高考A·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64.(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频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清髮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产,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闲人以其地近,且饶富”。

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8分)

65.(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要科技创新。

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间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66.(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5)(30分)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

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表1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

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