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686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docx

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

 

生态造林绿化建设项目

 

 

****林业设计院

第一章基本情况

(一)自然环境

XX市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素有江西北大门之称。

市境东与波阳县、安徽东至县毗邻;南连新建、安义、靖安、奉新和铜鼓等五县;西与湖南平江县、湖北崇阳、通城、通山、阳新县接壤;北至长江,与湖北武穴市、黄梅县及安徽宿松、望江县隔江相望。

地理坐标为东径113?

57'—116?

53',北纬28?

47'—30?

06'。

XX市地貌较为复杂,地形变化大,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部略高,向北倾斜。

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江湖皆备。

西部为丘陵山区,层峦起伏,九岭、幕阜两大山脉分立西部南北两侧,由西向东延绵。

九岭山脉的九岭尖海拔1749米,为XX之巅。

东部为怀玉山支脉形成的此起彼伏之丘陵地貌、伴有部分平原。

中部襟江带湖,形成江湖平原,伴有一些丘陵。

庐山飞峙其间,形成其特有的局部山地地貌。

鄱阳湖在境内水面达19.8万公顷。

长江自西向东流经XX市北缘,过境长143公里。

境内主要水系有修河、博阳河、潦河等;修河最大,主河长353公里,穿过我市修水、武宁、永修三县,经鄱阳湖入长江,流域面积89万公顷,约占XX市国土面积的一半,为全省五大水系之一。

XX市的土壤有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草甸等九个土类,16个亚类,72个土属,126个土种,红壤分布最广。

XX市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6—17℃,年降雨量1300—1600mm。

但雨量分配不均,年降雨量的40—50%集中在第二季度,易造成洪涝灾害。

全年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1650—2100小时之间。

年无霜期239—266天,年平均湿度75—80%。

XX市植物生长环境优越,全市木本植物有107科,351属,约1040种,大约占全省木本植物种类的55.5%。

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37种,江西省级保护的91种。

XX市的动物资源十分丰富,鄱阳湖区优越、丰富的湿地环境是候鸟栖息和繁殖的乐园,更是XX市的一大特色。

永修县吴城镇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的越冬鸟310种,已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候鸟10种,二级保护的44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鹤群体所在地,白鹤种群占全球的95%以上。

彭泽县桃红岭是稀有野生动物梅花鹿栖息之地,现有梅花鹿400只以上。

(二)社会经济情况

XX市现辖修水、武宁、永修、德安、瑞昌、XX、星子、都昌、湖口、彭泽十县(市)和浔阳区、庐山区、XX开发区、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四个区及庐山管理局。

据2007年统计年鉴,全市总人口481.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28.12%,农业人口占71.88%。

国内生产总值545.27亿元,农业总产值84.2亿元,林业行业总产值12.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936元。

XX市位于长江与京九铁路交汇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条件非常便利,拥有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立体运输网。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近4千公里。

高速公路有昌九、九景公路。

铁路建设日新月异,主干铁路有南九线、大沙铁、京九线、合九线、铜九线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九景线。

水路交通为XX一大优势,XX港是江西省唯一的对外口岸,是长江流域二级港口。

XX的航空运输蓬勃发展,现已开辟国内多条航线。

邮电、通讯、能源和市政建设近几年得到飞速发展。

(三)国土绿化现状

XX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和国土绿化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血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公益林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世界银行贷款、中德合作造林、速生丰产林建设项目。

发展了“三竹”、油茶、果木林、木本药材等特色林业,持续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2003森林资源清查表明,全市林木绿化率50.4%,XX市城区绿化覆盖率44.4%。

1、山上绿化

根据“十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市林地面积1043837公顷,占总面积的55.5%;其中,森林面积788157公顷,疏林地面积24959公顷,灌木林地面积142031公顷,无立木林地面积13408公顷,固定苗圃地46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5283公顷,宜林地面积29514公顷。

有林地中,乔木林755059公顷,竹林33098公顷。

乔木林按优势树种划分,杉木268853公顷,马尾松207387公顷,硬阔类149909公顷,软阔类20862公顷,国外松16947公顷,混交类91101公顷。

1998-2006年全市实施中德合作造林60万亩,2002-2007年全市实施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40万亩,2001-2007年实施国债、农发长防林人工造林9万亩。

共完成宜林地造林170万亩。

2、山下绿化

2002-2007年全市实施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35.7万亩;2006-2007年全市实施血防林造林10.53万亩;2007年以来开展了以通道绿化、村庄绿化、水旁绿化、城镇绿化等为重点的平原绿化。

山下造林得到充分重视。

全市名木古树4780棵,城区面积3.57万亩,城区绿化面积1.57万亩,绿化覆盖率达44%,绿地率达42%。

工业园区绿化用地面积2.49万亩,已绿化面积0.68万亩,绿化率27.4%。

新农村建设点绿化率35%,通道总长度6608公里,已绿化长度2509公里。

3、国土绿化存在的问题

(1)山下绿化进展缓慢

多年来,森林资源培育和国土绿化的重心一直在山上,对山下造林重视不够。

交通干线两侧绿化带建设尚不完善;乡镇政府所在地和村庄绿化,以及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的裸露地绿化相对滞后,矿区绿化尚未开展,导致国土绿化体系不完整,生态体系不完备。

(2)部门协作有待加强

国土绿化涉及林业、国土、交通、水利、农业、建设等多个部门,按照地域和分管权属范围,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实施、谁投资”。

由于种种原因,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到位,规划设计、树种选择、种苗供应、资金投入、利益机制、经营管护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国土绿化进程。

(3)国土绿化资金投入不足

国土绿化任务繁重,所需资金庞大,资金缺口大。

以往财政资金主要扶持造林绿化,未覆盖山下的平原地区,山下造林绿化资金严重短缺。

(4)平原造林机制不活

平原地区林木采伐管理、用地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不活,影响平原造林绿化进展。

 

第二章规划背景和必要性

(一)规划背景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步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明确理念,作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决策,大力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

温家宝总理对江西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像江西这样好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多了,一定要保护好,要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保持“一湖清水”。

省委书记苏荣指出,生态环境优美是江西最大的优势,保护好江西的生态环境,一要植树,二要护水。

植树可以概括为“一大四小”。

“一大”即确保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即抓好城市、乡镇、农村以及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等四个方面的绿化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永远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根据苏荣书记植树造林“一大四小”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

(二)必要性

1、提高国土绿化水平,是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迫切需要

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将进一步巩固山上绿化成果,提高山下绿化水平,加快恢复、保护和建设青山绿水步伐,创造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

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是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目标。

2、充分利用国土资源,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山下和平原地区大量的路、沟、渠边缘,村庄内的道路两侧、庭院、房前屋后隙地,荒滩荒地,铁路公路两侧的闲置土地,山上的宜林荒山和稀疏林地,是宝贵的土地资源。

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充分利用上述土地资源,栽植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大、速生丰产树种,既可增加林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发展林业产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可增加林农和经营者的经济收益,提供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提高国土绿化水平,构建功能完备的国土绿化体系,是绿化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状况的战略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4、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恢复山上受损的森林资源,修复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山上生态安全屏障;在山下路沟渠建设农田林网,改善农田小气候和农作物生长条件,减少旱涝、风沙、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构筑山下生态安全屏障,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覆盖山上、山下的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项目规划概况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理念,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以保护绿色生态优势,实现54.66%林木绿化率,促进林农增收为总目标,在巩固提高山上绿化成效的同时,重点推进设区市政府所在地绿化、县城和乡镇所在地绿化、村庄绿化以及农田林网、通道绿化、工业园区和矿山裸露地绿化,用三到五年时间提升我市造林绿化整体水平,为加快我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XX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的原则。

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由各级政府负总责,科学制订规划,,明确部门职责,全力推动造林绿化工作。

2、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原则。

在增加林木覆盖率,提高国土绿化水平和适地适树的前提下,规划营造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广、景观效果好的树种,突出地方绿化特色,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3、坚持巩固山上绿化,突出平原造林的原则。

在确保山上林地及时绿化,林分结构优化调整和森林质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山下地区的路沟渠、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村公路等交通沿线、乡村绿化和城镇绿化,提升国土绿化水平。

4、坚持实事求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根据造林绿化目标要求,全面调查待绿化的土地资源,实事求是地落实造林绿化任务,精心编制涵盖山上、山下和各个部门的国土绿化规划。

根据工程建设规模、种苗供应能力以及劳动力资源状况合理安排年度造林计划,稳步推进绿化进程。

5、坚持因地制宜,造、封、补、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待绿化土地资源特点,合理确定营造林方法,优化树种配制方式,提高造林绿化成效。

山上造林实行针阔叶树种混交,提高森林防护效益和生物多样性。

山下绿化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提高绿化美化效果。

6、坚持产权明晰,责任明确,务实高效的原则。

明确土地权属和林木权属,完善利益驱动机制,切实保障造林绿化主体的合法权益,提高造林绿化成效,确保国土绿化务实高效推进。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5年,即2008-2012年。

其中,前期(2008-2010年)为造林绿化阶段,后期(2011-2012年)为巩固完善阶段。

(四)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我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明显改善。

到2010年底,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4.66%,林分每亩蓄积提高到2.7立方米,到2012年,全市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4.66%以上,林分蓄积提高到3.2立方米。

从2008年起到2010年,全市完成造林180.66万亩,其中2008年80.78万亩,2009年55.76万亩,2010年44.12万亩。

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造林绿化长效机制,努力实现“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红花衬白墙,绿树掩农庄”的绿化目标。

2、阶段目标

(1)前期目标(2008年-2010年)

A、因雨雪冰冻灾害损毁林分(林地)基本恢复造林,火烧迹地、采伐迹地及时更新,宜林荒山基本绿化。

B、设市城市和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和35%,绿地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C、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15%以上,绿地率达1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

D、农村自然村庄和路沟渠基本绿化,建设高效的农田防护林带,实现农田林网控制率85%以上。

E、已建和新建高速公路、铁路两侧绿化率达85%以上,国省道干线绿化率达到80%,县乡公路两侧绿化率达到80%,江河堤防、灌区渠道两侧绿化率达到80%,

F、工业园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园区内裸露地基本得到绿化,各类废弃矿山、矿渣、尾砂(矿)区基本复绿。

(2)后期目标(2011年-2012年)

到2012年,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4.66%以上,基本建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点、线、面相结合的国土绿化体系,生态状况整体步入良性循环。

城镇绿化覆盖率稳中有升,绿化品味进一步提高,建立起树种搭配合理、绿化层次丰富的绿地系统;乡村绿化明显改善;农田林网建设科学、高效;铁路、公路、河渠堤坝两侧基本建成高水平的绿化带;工业园区全面绿化,矿山环境得到综合治理。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

(一)建设范围

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布局在全市15个县级行政区域, 246个乡镇(街道办),建设范围涉及山上(林地)和山下(非林地)两大部分。

1、山上(林地)造林绿化范围

(1)山上造林

受雨雪冰冻灾害危害需清理并重新造林的林地,现有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宜林地,纳入山上造林规划范围。

规划期内潜在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纳入规划范围,具体造林地点在更新造林前确定。

(2)山上补植

雨雪冰冻灾害造成郁闭度严重下降,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的稀疏林地,纳入山上补植规划范围。

(3)矿区植被恢复

已停产、关闭矿山,因采矿场(采空区)破坏土地,因排土场破坏土地,因尾砂库破坏土地,因采矿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及其他因采矿破坏的土地,纳入矿山植被恢复规划范围。

(4)通道两侧第一层迎面坡或1公里范围内需绿化的林地,也纳入山上造林绿化总规模内。

(5)其它宜林地重点为芭茅山、丝茅山等需要绿化的宜林荒山荒地。

2、山下(非林地)造林绿化范围

(1)城镇绿化

设市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建成区的街道、公园、单位庭院、公共区域、休闲地,及建成区外围可绿化地段,纳入城镇绿化规划范围。

(2)工业园区绿化

工业园区的道路两侧、广场、厂区空地、居住区空地等可绿化地段,纳入园区绿化规划范围。

(3)乡场所在地绿化

乡政府(场)所在地的街道、单位庭院、公共区域、休闲地,外围可绿化地段纳入规划范围。

(4)村庄绿化

村庄内的道路、隙地、庭院、房前屋后和村庄外围可造林地段,纳入村庄绿化规划范围。

(5)路沟渠(林网)绿化

村级公路两侧边缘,农田区域的道路、生产用道、机耕道、灌溉渠、排水沟的边缘,适宜栽树地段纳入规划范围。

(6)荒滩荒地绿化

在不影响行洪安全、不破坏湿地的前提下,河流两岸、湖滨地区的滩涂(地)、荒地和沙化土地,纳入规划范围。

鄱阳湖区吴淞高程17米以下禁止造林。

(7)通道绿化

铁路地界两侧以外10-20米,高速公路两侧隔离网以外10~20米,国省道两侧边沟以外5~10米,县、乡公路两侧边沟以外3~5米,长江南岸XX段、修河两侧20~30米,一二级支流两侧10米,大型灌溉渠两侧10米范围内,纳入通道绿化带规划范围。

(二)建设重点

1、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乡村公路、河流沿岸、渠道两侧通道绿化带建设为建设重点;

2、以交通干线可视范围内乡村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建设重点;

3、以县城、乡镇集镇、工业园区、矿区绿化为建设重点;

4、以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为建设重点。

(三)待绿化土地资源

1、山上造林

现有待绿化土地资源79.79万亩,其中林木受损严重待清理林地16.45万亩,采伐迹地4.32万亩,火烧迹地2.54万亩,宜林地50.48万亩,待补植林地5.99万亩。

年均采伐迹地2.71万亩,年均火烧迹地0.53万亩。

2、山下造林

待绿化总面积68.19万亩。

设市城市待绿化面积0.34万亩,县城待绿化面积3.71万亩,建制镇待绿化面积0.31万亩,工业园区待绿化面积4.34万亩,乡场驻地待绿化面积0.23万亩,村庄待绿化面积56.35万亩。

待建农田林网路沟渠面积237.51万亩。

荒滩荒地待绿化面积26.36万亩。

通道绿化包括公路两侧待绿化面积18.9万亩。

矿区待绿化面积3.23万亩。

(四)建设规模

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总规模为180.66万亩。

其中山上造林绿化78.57万亩,山下造林绿化102.09万亩。

1、山上造林绿化

(1)山上造林:

58.43万亩、其中通道两侧11.25万亩;

(2)灾后补植补造:

16.7万亩;

(3)矿区植被恢复:

3.43万亩;

2、山下造林绿化

(1)城镇绿化:

总规模3.9万亩。

其中,城市绿化1.71万亩,建制镇绿化0.45万亩,工业园区绿化1.74万亩;

(2)乡村绿化:

总规模77.74万亩。

其中,乡场绿化0.95万亩,村庄绿化31.99万亩,路沟渠(林网)绿化25.95万亩,荒滩荒地绿化18.85万亩;

(3)通道绿化:

通道绿化总规模20.45万亩。

其中,铁路绿化带5.29万亩,高速公路绿化带7.91万亩,国省道绿化带1.57万亩,县乡公路绿化带2.91万亩,河渠堤坝绿化带2.77万亩。

(五)进度安排

工程建设规模在规划期内的前3年全面完成。

前期(2008-2010年):

2008年完成造林绿化80.78万亩,其中山上31.53万亩,山下49.25万亩;2009年完成造林绿化55.76万亩,其中山上26.85万亩,山下28.91万亩;2010年完成任务造林绿化44.12万亩,其中山上20.18万亩,山下23.94万亩。

后期(2011-2012年)巩固完善造林成果,提高绿化质量和整体水平。

(六)技术措施

1、山上造林绿化

(1)山上造林

山上造林树种以红心杉、油茶、湿地松、杨树、泡桐、光皮树和楠木为主。

根据林种、树种和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初植密度根据《造林技术规程》(国家标准GB/T15776-2006)附录A(规范性附录)中长江上中游区造林初植密度区间,确定造林密度。

穴状或带状整地,采用I级苗造林。

根据有关要求,同步建设生物防火林带。

部分树种初植密度如下:

a、杨树:

商品林13~53株/亩,公益林27~67株/亩;

b、泡桐:

商品林27~53株/亩,公益林33~60株/亩;

c、湿地松:

商品林60~100株/亩,公益林70~150株/亩;

d、红心杉:

商品林100~240株/亩,公益林110~300株/亩;

e、油 茶:

商品林80~124株/亩,公益林110~135株/亩;

f、光皮树:

商品林75~100株/亩,公益林110~167株/亩;

g、楠 木:

商品林60~100株/亩,公益林100~167株/亩。

(2)山上补植

按照林分现状和经营方向补植以酸枣、枫香等乡土阔叶树种为主的目的树种,穴状整地,采用I级苗造林。

(3)矿区植被恢复

对废弃矿区采用客土回填和铺生态植被毯进行植被恢复。

客土一般要求就近装运回填,回填客土厚度一般为20-30厘米,并施一定量的基肥。

客土回填后,通常采取种子直播和人工植苗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森林植被。

在弃渣坡面铺上生态植被毯,生态植被毯含有草种、保水剂、营养土等材料,主要以恢复草本植被为主。

2、山下造林绿化

(1)城镇绿化

实行立体化、园林化绿化,以发展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为主。

造林树种选择与配置应与城镇建筑、构筑物及其环境相协调,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多树种立体配置。

乔木通常选用樟树、杜英、广玉兰、桂花等园林绿化大苗,灌木可选红枫、石榴、杜鹃、含笑、山茶花、紫薇、黄杨等。

采用穴状整地。

栽植密度按城镇绿化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常绿苗木带土栽植,草本类铺设按常规方法操作。

乔木树种一般采用2年生以上大苗,其中行道树为4年生以上大苗。

(2)工业园区绿化

工业园区绿化技术措施和城镇绿化基本相同。

应采取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建设各类绿地;在园区各功能区之间营造隔离林带;在城郊结合部,应结合道路建设营造绿化林带。

树种选择更注重吸尘、防毒、杀菌、防污染、降噪音等功效以及保证交通运输安全需要。

(3)乡场绿化

通常选用乔木树种,主推杨树、泡桐、樟树、杜英等树种。

采用大穴整地。

一般采用2年生以上的大苗造林,杨树采用2年生带蔸大苗。

(4)村庄绿化

一般选择生态防护功能强、美化效果好和经济效益佳的速生树种,主选杨树、泡桐、光皮树、水梨、柑桔等树种。

(5)路沟渠(林网)绿化

林网网格控制在250亩以内,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以上。

主推杨树、泡桐及柑桔类等防护作用强、经济收益好的乔、灌树种。

大穴整地,两行以上呈品字形排列。

一般采用2年生以上大苗造林,杨树要求用2年生带蔸大苗。

(6)荒滩荒地绿化

荒滩荒地绿化以营造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为主,造林树种以杨树、泡桐为主,造林技术措施与山上造林相同。

(7)通道绿化

绿化树种主选杨树、泡桐、光皮树、樟树、杜英、枫香、红枫、湿地松等,穴状整地,栽植密度不低于造林技术规程密度下限,可以适当密植。

一般采用2年生以上大苗造林,杨树要求用2年生带蔸大苗。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依据

1、《江西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规划技术方案》;

2、《林业工程概算编制方法》,原林业部;

3、《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国家林业局,2006年;

4、《雨雪冰冻和地震灾后林业生态恢复与重建规划(2008-2015年)》,国家林业局,2008年;

5、《江西省林业基本建设技术经济指标》,江西省林业厅;

6、《江西省市政工程及园林工程费用定额(2006版)》;

7、交通、水利、建设、国土等部门提供的造林绿化投资标准;

8、苗木费、劳务费采用现行市场价格进行估算;

9、规划设计费按照国家规定计取。

(二)投资标准

造林投资主要由苗木费、整地栽植劳务费、机械工具费、化肥农药费、规划设计费等构成。

根据相关标准,结合我市实际,确定各绿化类型投资标准。

1、山上(林地)造林投资单价

⑴宜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造林以及灾后恢复重造:

360元/亩;

⑵灾后补植补造:

160元/亩;

⑶矿区植被恢复(含客土回填):

8000元/亩。

2、山下(非林地)造林投资单价

⑴设区市政府所在地和县城绿化:

按折合面积40000元/亩;

⑵建制镇和工业园区绿化:

按折合面积10000元/亩;

⑶乡场绿化:

按折合面积2000元/亩;

⑷村庄和路沟渠(林网)绿化:

按折合面积420元/亩;

⑸荒滩荒地绿化:

360元/亩;

⑹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绿化:

按折合面积1000元/亩;

⑺县乡公路和河渠堤坝绿化:

按折合面积600元/亩。

(三)投资估算

经测算,全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总投资为161689.1万元,其中山上造林绿化53357.9万元,占工程造林总投资的33%;山下造林绿化108331.2万元,占67%。

山上造林投资分绿化类型统计,宜林地造林投资19179.4万元;矿区植被恢复28938.5万元;灾后补植补造5240万元。

山下造林绿化投资分绿化类型统计,城市绿化投资41780万元,建制镇绿化投资4462.5万元,工业园区绿化投资23654.5万元,乡场绿化投资889.3万元,村庄绿化投资12231.8万元,路沟渠(林网)绿化投资11316.3万元,荒滩荒地绿化投资7458.1万元,通道绿化投资6538.7万元。

(四)资金筹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