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480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docx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

XX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

  第一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

  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

  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

  教师问:

“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

  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

  关注:

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

  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

  关注:

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

  设计意图:

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

  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

  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

  教师做好明确要求:

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

  关注:

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

  设计意图:

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

  学生分组寻访。

  2、

  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

  关注:

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

  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

  蜗牛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

  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

  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

  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

  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

  分组:

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

  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

  关注:

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

  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

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

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

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

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

  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

  关注:

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

  设计意图:

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蜗牛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

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

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

  复习上节学习的内容。

  2、

  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

  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

  关注:

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

  设计意图:

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

  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

  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

  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

  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

  关注:

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

  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

  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

  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

  关注:

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

  设计意图:

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

  学生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

  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

  关注:

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

  设计意图:

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第四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

  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

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

  关注:

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

  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

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

  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

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

  关注: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

  设计意图:

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

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

  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

  学生把上节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

  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关注:

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

  设计意图:

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五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

  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

  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

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

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前布置找蚂蚁

  、

  前找蚂蚁的要求:

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

  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

  关注:

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

  设计意图:

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

  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

  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

  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

  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

  关注:

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

  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

  教师问:

“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

  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

  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

  关注:

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

  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

  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

  关注:

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

  设计意图:

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

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第六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

  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

  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

  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

  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

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

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

  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

  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

  关注:

“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

  设计意图:

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

  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

  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

  关注:

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

  设计意图:

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

  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

  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

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

(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

  学生观察并记录。

  、

  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

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

  关注:

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

如排泄等。

  7、

  设计意图:

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

  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

  学生把上节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

  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关注:

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

  设计意图:

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

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七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

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

  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

  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本上。

  3、

  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

  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

  关注:

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

  设计意图:

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

  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

  回教室汇报。

  4、

  关注:

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

  设计意图:

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

  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

  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

  关注:

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

  设计意图:

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

  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

“人有这些特点吗?

  2、

  归纳小结:

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

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

  关注:

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

  设计意图:

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第三单元

  我们周围的材料

  第1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

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

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

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

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

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

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2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

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

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

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

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

(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

(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组织学生阅读第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3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