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469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docx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docx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1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

冬天忧虑夏天的迟到,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

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对这一切,那个叫1900的钢琴师会淡淡地说:

“我不羡慕。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

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

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

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

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弃那无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不是会有另一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去往更开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对世间绝望。

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爱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

那次,马克斯都已成功劝说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当他看着纽约这座城市时,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便又放弃下船了。

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

“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

放心!

完全没问题!

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

你明白么?

我看不见的那些。

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

根本就没有尽头。

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是啊,世界的尽头,人生的尽头,那里应有回忆,没有尽头,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

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

原本,他的过人天赋,他的美满爱情应该都是他面对世界的动力。

他却抛弃这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这个他恐惧的世界。

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

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

的确,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尽头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经历过,活过,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尽头——你生命的价值。

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坚持和熟悉。

当无限的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

那他死得其所了吗?

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

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

他感到爱情的真谛了吗?

没有。

  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充满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

但我们这些未来的演奏者,就应该积极入世,经历世事,认知世界。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来,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我想——海上,其实应该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2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

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

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

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

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

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

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

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

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

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

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

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

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

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3

  初一的时候,我问了问饶老师值得一看的电影,饶老师脱口而出:

“海上钢琴师。

”,到了暑假,电影单中又一次出现了这个名字。

“这一定是一部好电影。

”于是,我带着这样的心情,细细地品味了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意大利电影,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的剧情片。

故事是以两个人的对话形式展开的,以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视角的转换,介绍了一位钢琴天才1900的钢琴故事。

  幼时的1900,是在襁褓中被人发现的,他的母亲抛弃了他,因此他成了一名孤儿,生活在烧煤工人的船舱里,大家都照顾他,疼爱他,教他说话,写字。

直到有一天,他的现任父亲因救人而死,他便非常地伤心。

1900离开了父母,没有出生证明,悄悄地来到这世界,有得悄悄离去。

正好比一个人死了,你找不到任何他的相关信息,没人相信他的存在,也没有一座属于他的墓碑,但他确实来到过这个世界,真真实实地活过。

  1900对不好的事情十分厌恶,但不会用嘴说,会用音乐去表达。

1900与小号手聊天,当他们看见小偷时,钢琴的音乐也变得断断续续,模仿着小偷的形态;当他们猜想老妇女是一个谋害亲夫而得到万贯家财的人时,钢琴的音乐是一种怪怪的音响,充满着阴险,他的音乐总是能生动的表现各式各样人的心理特征。

  有的人说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欢的音乐中,伴他左右的是对他没有半点私心的朋友们,不用去担心纷繁与拥扰。

但是,只是这样吗?

每次停船靠岸时他独自向岸上远处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还有他偷偷的拨通陌生人的电话时那紧张和期盼的语调:

“你好,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们能聊聊吗?

”尤其是当他听那个飘过的流浪人告诉他自己的经历,他愈发的想去体验:

站在岸上,听海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奇妙的感觉呢?

  影片结局,1900在一艘即将炸毁的船中被找到,但他仍不愿下船,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取,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取,但是,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择,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择。

或许,到了天堂,他仍会弹钢琴,就像原来在海上一样。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4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看后,我久久地呆愣着,仍然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情境里。

电影主人公1900的一生是传奇的,他出生后成了弃婴,被轮船上的锅炉工丹尼收养。

他聪明异常,很小的时候就会读报纸上的文字,在轮船上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以及中年。

在1900八岁的时候,收养他的丹尼不幸被铁链撞击而死,1900再次成为孤儿。

还好,船上的每一个人都宠爱他,都把自己认为好的教给1900,因此1900成长得很快,也很快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1900来到了头等舱,他见到了钢琴,被那美妙的音乐吸引,凭借超人的天赋,1900首次碰到钢琴便能弹奏乐曲。

后来他的弹奏技艺突飞猛进,成了乘坐尼亚号旅行的人难以忘怀的回忆。

1900对钢琴的痴迷导致他对其他,比如爱情方面的绝缘。

他一生没有真正俗世的情人,一生与钢琴为侣,他对钢琴的理解、对大海的痴迷,对梦想的坚持,对维吉尼亚的坚守,这些让我感动的地方一一在眼前浮动。

  1900对音乐的理解超凡脱俗。

每一次的演奏,乐队指挥都得亲自告诉1900要传统的音乐,常规的舞曲,可是每次弹奏一曲或半曲后,1900总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弹奏符合人们心情和当时情境的曲子,把全场的气氛嗨起来。

爵士乐鼻祖杰尼闻听了1900的故事后,决定要来与其一决高低。

比赛现场,杰尼傲慢至极,侮辱1900。

但是其所弹曲子,1900亦能当场模仿。

第三回合时,杰尼说:

“我要让你输得屁股尿流。

”密友迈克斯激将1900,1900决定反击,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杰尼输得心服口服。

这场比赛我觉得1900不仅胜在钢琴弹奏的技艺上,更赢在人格的魅力上。

1900在一开始更愿意让杰尼赢得这场比赛,他对杰尼抱持一种惜才、欣赏的态度,这种爱护他人才华的心胸着实令人钦佩!

  1900对音乐的挚爱令人感动。

一首首乐曲是他的一首首流动的诗。

他看见一个人的形色和表现便能猜透他的心境,然后创作出适合这种心境的乐曲,这钢琴就是他的心灵。

在大家都远离要报废的维吉尼亚,好友迈克斯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他,告诉他维吉尼亚将要被炸时,1900说:

“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1900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与船共存亡,与音乐共存亡,与梦想共存亡。

  看着1900,突然让我想到了陶渊明。

一个对钢琴痴迷,一个对诗文眷恋,矢志不渝;一个终生生活在船上,一个归隐于田园,与世无争。

这种生活的态度有点道家的思想,与我们所受的教育相悖。

我们儒家的教育都是鼓励人要积极入世,要上进,要立功、立德、立言。

1900选择这样的道路是该褒呢还是该贬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也只不过是选择陆地生活罢了。

  谁选择的对呢?

1900所言: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

你明不明白?

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

”“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

”他因为看不见陆地生活能给他带来什么,而且有无尽的不可预知性,没有尽头,所以选择了更能给他确定性的大海,选择了船上。

陆地上的我们是否比1900有更长的目力,看得更远,能看到世界的尽头?

“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

”我们是否也为生活中的这些不确定、无所适从而愁苦?

烦扰?

  1900的传奇人生有很多耐人咀嚼的地方,且行且品吧。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5

  “古者谓死人为归人。

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列子·天瑞篇》

  大海,钢琴,音乐,爱情,生命,这样的语词意象也许本身就携带了最浪漫最激荡的情感共鸣。

1998年,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拍摄《海上钢琴师》,与《天堂电影院》、《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并称为其经典三部曲。

“横看成岭侧成峰”让我们在此仅以文艺学的某些角度去重新解读这一艺术文本。

  叙事——回忆录、高度抽象与其带来的审美冲击

  在叙事上,影片首先选取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即以第三人称回忆的方式启动故事。

那是多年后,在一段钢琴曲的牵引下,一位朋友执拗的记忆。

导演以全知的视角为观众解析主角的一生。

毕竟是电影,所以讲故事的人可以利用镜头的剪接完成其叙事成分的取舍:

一个被遗弃于海船的婴儿,在孩提时代接触船上的钢琴并无师自通。

对音乐近乎疯狂的迷恋与传奇的背景经历所带来的的独特心理致使其在海船上渡过一生并最终拒绝上岸与船同沉。

以“事件”的角度来说,这算不得复杂的逻辑命题,但要上升为“故事”层面的叙事,作者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情节性的内在关系的主观解释和填充。

影片似乎有一条关于友情的隐线,也正是从这个线头出发,抽引出故事的整体脉络:

唱片音乐海船耳闻以及目睹的个体情节由此引出的“回忆”—“转述”构成影片独特的叙事方式。

这必然会引起一种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冲突。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叙事时间的错位能更好的把观众一起引进故事中,搬把椅子,和乐器行的老头一道托腮聆听。

  鉴于电影形式的独特性,我们看到:

作者应用了一种类似戏剧中的“三一律”来处理叙事。

导演对故事的人物,时间,和发生地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抽象,虽然该剧对地点的绝对统一出于主题内容的需要,但在整个故事背景的概括处理,以及对相关重要意象的抽象方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而这种高度抽象浓缩最后也终于带来了主题的鲜明化。

他给了观众很强烈的审美冲击力:

主人公首先在电影中就抽象为一个最基础最原始的“个人”。

这里强调的是“个人”,作者让他尽可能少的与现实社会发生关系。

这样一个生于船长于船的人,背景极其简单。

而他所接触到的“社会”是一种象征性概念。

船上的人告诉他的不同的世事,奇妙的经历,他都一直只能是用间接获取的方式聆听理解感悟。

而后又用一种更加虚幻飘渺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整合后的自己——音乐。

这时的音乐,演奏者和聆听者,就基于共同的叙述话语而终于能“心有戚戚焉”。

而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也一定同样被耳中高高低低的音符打动。

因为此时作品里所有的故事,经历,风景,都已被作者具体化,符号化了。

载体就是主人公手下的钢琴曲。

这时,所有用心良苦的叙事,终于达到其终极目的,即形成属于观众自己的审美意识形态。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6

  今天看了《海上钢琴师》,说实话,我不是特别的理解,但就我现在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至少有几句台词是很有启发的:

“我只能在钢琴有限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音乐,我不能在无尽的世界去弹奏”,“陆地上的人们为什么总是想那么多”,“那么大,在那么多的街中选择一条,选择一栋房子,选择一个女人,选择……那么多的选择”。

抛开主人公的恐惧,单单从一方面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至少他不贪心,只选择了音乐和海,他活得简单,活着是一种修行,至少说他这种修行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奋斗,没有特别起伏的剧情,唯一的优点我觉得还是台词的经典,能让我记住的亮点也就是陆涛最后参加设计大赛说的一段话,不过原话我也记不起了。

追求理想的同时丢掉了很多,这些真的不是我们想要的,如果说追求和欲望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的话,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借口,是一种辩解,人活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幸福,本来追求幸福的道路应该是直线的,然而我们现在追求的却是享受,走的是曲线,我们错误的把空虚的享受当成了幸福。

我很喜欢看爱情片,尤其是韩剧和文艺片,我觉得他们讲述的是一种很幼稚很简单的故事,但是在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种让人相信这个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钱,我们可以追求的东西有很多。

人是矛盾的,即便心里是希望过简单快乐的生活,然而因为虚荣心,因为自己的欲望,让自己过得好累,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被称为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着就是让我们的心强大起来,让我们的心找到方向,当我们找到心的方向并为之奋斗的时候,那时候应该是在享受,应该是幸福吧!

  幸福应该就是用心发现美好的事物!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