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408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理解其各自的特点。

2.联系时代背景,体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实施的原因。

3.联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体会“斯大林模式”的利与弊,归纳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

(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色: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作用

(1)积极作用:

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作用:

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预习评价】

1.(判断)余粮收集制使苏俄农民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

2.(判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

3.(思考)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对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知识点二 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后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1)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

①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②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3)流通: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

废除实物分配制。

3.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4.作用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2)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预习评价】

1.(判断)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农民可以自由支配收获的全部粮食。

(×)

2.(判断)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途径。

(×)

3.(思考)列宁指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为此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

提示 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

(1)积极作用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预习评价】

1.(判断)斯大林模式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

(×)

2.(判断)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存在。

(×)

3.(思考)“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

”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提示 斯大林模式。

【图解历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历史纵横】(教材P94)本段文字阐述了余粮收集制的内容以及影响。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图示巧记】新经济政策

【误区警示】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同时也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探索,不一定是成熟的经济理论,也不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必然会被其他经济政策所取代。

【误区警示】“斯大林模式”形成后并非始终阻碍苏联生产力的发展。

在实行初期,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到了它的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图示巧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名师点拨】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历史纵横】(教材P96)本段文字阐述了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的伤害。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

这种做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

【思维导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主题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史料探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史料一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①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②——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③,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④的主要途径。

——《列宁选集》

注:

①反映了背景。

②反映了内容。

③反映了战胜敌人的目的。

④反映了发展经济,推进社会主义的目的。

思考 

(1)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背景、内容及目的。

提示 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目的:

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同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的途径。

史料二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①。

注:

①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损害。

思考 

(2)依据史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影响。

提示 引起农民的不满,以致出现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①,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②。

——列宁

注:

①指的是经济政治危机。

②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举措。

思考 

(1)史料反映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原因是什么?

措施是什么?

提示 改变:

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

措施: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史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①……这个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②,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③。

——《大国崛起》解说词

注:

①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②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

③体现了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

思考 

(2)依据史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实施的意义。

提示 特点: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意义:

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同时说明新经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突破。

[史论形成]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不同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历史背景

国内外严峻的战争形势

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目的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消除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巩固政权

内容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工业企业国有化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实物分配制、普遍义务劳动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

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

允许商品交换、多种所有制并存

实质

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手段控制社会,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认识(结论)

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2.相同点: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主题

 “斯大林模式”

[史料探究]

1.特点

史料

注:

漫画《指令性计划模式中的工厂》体现了在斯大林模式下,经济生产是依照行政命令来组织的。

思考 依据图片信息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提示 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影响

史料一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①,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②。

——丘吉尔

注:

①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实施前苏联的状况。

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实施后的状况。

思考 

(1)依据史料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提示 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国防实力得以增强,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史料二

注:

漫画中苏联的“跛脚”指的是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思考 

(2)依据漫画《跛脚的巨人》,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提示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史论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教训

1.特征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4)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5)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2.教训

(1)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2)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3)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4)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名家论史]评价“斯大林模式”

观点:

在西方的经济遭受经济危机打击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

导读: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这一模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学思之窗(教材P95)

结合列宁的话,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提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当时俄国国内外形势危急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因而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国内战争结束后,这种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限度,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力水平的下降,成为1921年苏俄发生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本课测评(教材P97)

请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提示 原因: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后继续用于恢复被破坏的国民经济,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导致1921年春天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三、学习延伸(教材P97)

请你谈谈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提示 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看待“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1)“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在于:

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道路,使国家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在于: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生产自主权,不利于发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2017·太原高一检测)右面漫画《我们将阻止并且严格惩罚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反映了当时俄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 1919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当时,为了保证劳动力的供给,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答案 B

2.(2017·长沙高一检测)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

结果,这一尝试(  )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B.有效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直接过渡”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尝试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有效巩固工农联盟是指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在1921年,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模式下实现的,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新疆学业水平)1921年,列宁结合俄国国情,“创造性的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材料中的“实践”是指(  )

A.自由放任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斯大林模式

解析 结合材料中“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故选B项。

答案 B

4.(2016·贵州学业水平)“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解析 结合材料“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可知,“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A项。

答案 A

5.(2016·福建学业水平)斯大林执政时期,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优先发展(  )

A.农业B.商业

C.重工业D.轻工业

解析 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选C项。

答案 C

6.(2016·贵州学业水平)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美苏形成了战时的同盟

B.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

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D.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解析 材料说的是“20世纪30年代”,此时的美国刚经历了经济危机,所以有人申请移民苏联,这从侧面说明苏联“斯大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故选C项。

答案 C

7.(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近(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苏联的经济近代化探索给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价格交售给国家。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引自人教版教材

材料二 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

由于经历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已是满目疮痍……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

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

这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

在城市里,许多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心怀不满,纷纷罢工。

……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表明国内不满情绪已经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引自人民版教材

材料三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2年①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5

5

5

4

3

2

注:

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材料一表述的苏俄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通常被称为什么政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

(3)材料三反映20年代末到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的方针是什么?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苏联在工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

解析 第

(1)问,材料中“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看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问,结合材料中“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回答。

第(3)问,结合表格中的数据看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验教训”结合所学回答。

答案 

(1)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背景:

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余粮征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亦可)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状况。

(3)方针:

优先发展重工业。

经验教训:

快速实现工业化;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或具体表述: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对发展经济来讲,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成功的。

”究其原因是(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解析 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严重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 B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解析 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支持,故选A项正确,D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沙皇的专制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

答案 A

3.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

“(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解析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故C项正确。

答案 C

4.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

“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

……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

”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  )

A.工业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 1921年3月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商品自由买卖,材料中“1921年5月”“可非得有钱不可”可以说明是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5.下表是苏俄(联)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俄(联)经济的发展

B.苏俄(联)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联)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 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促进了农业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答案 C

6.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如下决议:

“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这表明苏联将(  )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营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分配制

解析 材料中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的形式是合作社,说明了苏联正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关的内容是农业集体化。

答案 B

7.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增长状况。

其中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市场经济体制D.斯大林体制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1932~1937年工业增长尤为迅速,这是由于苏联采取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D项正确,C项错误;A、B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答案 D

8.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解析 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其余各项都不全面的体现材料的主旨。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

“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