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9378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docx

《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docx

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高考热点专题以史为鉴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学案

以史为鉴: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湖南省衡东欧阳实验中学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的重大问题,每年“两会”的热点都有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

【考点链接】

一、公平与和谐思想

(一)中国史部分

1、孔子: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

2、老子: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3、孟子:

“仁政”,“重民”、“民贵君轻”。

4、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制天命而用之”。

5、庄子:

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平现象。

天与人“不相胜”。

6、韩非子:

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

7、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8、董仲舒: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天人感应;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9、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

10、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二)世界史部分

1、智者学派:

把讨论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上,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3、欧洲宗教改革:

反对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主张因信称义,挑战教皇权威。

4、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强调人的重要性,主张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

二、公平与和谐的实践

(一)中国史部分

1、中国古代:

(1)春秋战国时期: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商鞅奖励耕战。

(2)秦朝: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3)西汉初:

休养生息政策,其理论依据是黄老之学。

(4)北魏:

均田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

(5)唐朝:

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盛世可以说是古代理想的“和谐社会”。

(6)宋朝: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减轻农民负担。

(7)明清: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2、中国近代:

(1)农民阶级:

①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②颁布《资政新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2)资产阶级:

①维新派颁布新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②革命派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生主义在当时的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3)无产阶级: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党在解放区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体现了农民的利益。

3、中国现代:

(1)第一代领导时期: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一化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2)第二代领导时期: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第三代领导时期:

提出三个代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第四代领导时期:

2006年取消农业税;提出八荣八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二)世界史部分

1、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他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

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

2、巴黎公社:

1871成立的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措施:

如规定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梳了技术工人;对工人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尽可能加以改善,提出了劳动者8小时工作制的原则;实行义务教育等。

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战斗时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3、美国罗斯福新政:

在社会福利方面:

加强了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有利于促进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恢复过来,缓和了社会矛盾。

4、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加大基础设施和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扩大就业机会;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推行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

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生态保护与社会和谐

(一)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张与实践

(1)先秦时期:

商朝、西周的时候,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先秦时期,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温和,植被茂密,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超过50%。

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2)魏晋南北时期:

中原农耕规模缩小,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隋唐:

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4)明清时期:

人口不断增长,垦荒、围湖造田现象增多。

(5)中国历代都对山林实施国家管理,很少开放山林川泽,经常封山育林。

(二)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1.19世纪晚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掠夺了中国大量的资源。

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对沦陷区资源疯狂掠夺。

(三)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1.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

2.“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建国后党和政府举办了许多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型工程,如三峡工程等。

西部大开发特别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世界近现代史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

1.两次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煤和石油的大规模开采和使用,大量废弃物排放,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2.知识经济兴起。

知识经济主要动力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知识经济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这是世界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实际行动。

4.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办法:

共同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解决办法:

控制人口的增长,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取缔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增强环保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和谐

(1)中国古代:

秦隋等朝代统治后期,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矛盾,统治残暴,赋税徭役兵役沉重,法律苛严和酷法,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由于封建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问题一直存在。

这直接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恶化了农民的生存条件。

(2)中国现代:

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3)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近代对来的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

我们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比较低下。

五、历史启迪

第一,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物质基础。

第二,必须深入发展民主法治,不断加强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政治保障。

第三,必须加快发展先进文化,不断巩固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精神支柱。

第四,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开辟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广阔前景。

第五,必须深化改革,鼓励创新,不断激活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内在动力。

第六,必须直面矛盾,化解危机,不断夯实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社会基础。

【典型例题】

【例1】史载:

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这是说管仲改革中推行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

这主要反映了

A.春秋时期国家垄断经济开始形成

B.管仲在齐国建立起了君主专制制度

C.管仲以抑商政策来发展农业经济

D.国家加强经济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

【解析】本题考查管仲改革。

由材料中“国家食盐专卖政策,深得民众欢迎”可以看出,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利于稳定民生,得到了人民支持和赞同。

【答案】D

【例2】近代美国学者亨利·乔治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大协作”的理想社会。

他的主张深刻影响了

A.孙中山的民生主义B.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

C.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D.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结合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张深刻地影响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答案】A

【例3】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说:

“目前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有些地方已经到来,全国也即将到来。

”领导却落后于群众,“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他们“从资产阶级、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中农的立场出发。

”材料表明

A.党内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速度问题存在争论

B.毛泽东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C.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D.当时多数领导在立场上倾向于富裕中农

【解析】本题考查建国后的农业集体化。

从材料中的相关信息:

领导却落后于群众,“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他们“从资产阶级、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中农的立场出发。

”说明党内有的干部并不赞成加快农业合作化的速度。

【答案】A

【例4】“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倘若国家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公意,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

”这一思想反映了

A.伏尔泰的“开明主张”主张B.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C.狄德罗的“自然神论”学说D.康德的“思想自由”学说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

把握材料关键语句: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这个国家”,这是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答案】B

【例5】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

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

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施社会福利,实现了社会平等

B.“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

C.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国家福利就是保障就业和收入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选项错在“实现了社会平等”;福利制度挫伤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C错误;国家福利除了保障就业和收入之外,还包括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方面,故D错误。

【答案】B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1.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2.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

“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

”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3.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

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以工代赈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复兴经济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

……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二战以后导致生态环境可能会继续恶化的因素有:

A.发达国家将高能耗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迁移

B.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D.全球性的货币流动速度加快

二.非选择题

5.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运会开幕式,一幅展开的画卷上出现不同版本“和”字,彰显中华和谐观,充分体现了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主流和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凸显了人文奥运的基本理念。

……“和谐”则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格调和主旨所在,也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网络评论

材料二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

罗斯福的提出的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

……闻得有入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兑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材料四中国粮食已连续9年增产,今年的产量比9年前提高约1.5亿吨。

这不仅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中,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不仅因为我个人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

   ——温家宝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儒家思想为例至少列举两个史实来论证此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使“人们免于贫困”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一定地价之法?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哪些因素推动了“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材料中平均寿命的增加体现了卫生健康的发展,入学率的提高体现了教育的发展。

因此选B。

 

2.D。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B两项不相关,排除;C项“经济发展”外延过大,“对立”也不准确。

故正确答案选D。

3.A。

材料中的“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举措:

以工代赈,即通过修建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来代替直接赈济,故答案A正确。

4.A。

发达国家将高能耗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迁移将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故A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

5.解析:

(1)注意将材料的“和”、“和谐”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2)注意理解“人们免于贫困”的含义,即建立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然后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相关措施即可。

(3)注意结合教材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相关内容。

(4)注意题目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这些限制条件。

参考答案:

(1)举例: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主张“仁义”。

(2)措施: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或兴办公共工程);制定有关法律,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

(3)含义:

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评价: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与要求;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地主对土地的权益,是一个不彻底的土地纲领。

(4)因素: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的进步及杂交水稻等。

认识:

继承与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关注民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备考策略】

其一,从考查形式来看,一般以隐形、综合考查为主,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二,从考查方式来看,强调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

其三,从命题内容来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率较高,且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