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8663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docx

《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docx

名校速递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二精英班7

江西省崇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

(二)(精英班)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史料曰:

“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由此可见该制度

A.有利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C.使土地、政权和血缘有效结合D.扩大了国家的疆域

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3.西汉初,诸侯王为笼络人心,争取士人的支持,以发展自己的势力,争夺汉中中央政权,网罗了一大批谋士、知识分子为他们搜集、整理古籍,出谋划策。

一时间社会出现各学术流派异彩纷呈的局面。

据此最合理的判断是

A.郡国并行的恶果B.“百家争鸣”的延续

C.休养生息的推动D.“独尊儒术”的缘由

4.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这么写道: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

”据此推断宋朝

A.重农抑商发生质变B.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发生新的突破

C.市镇经济全国繁荣D.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5.明朝时,只有皇室贵族、职官才能衣着锦绣、绫罗等高级面料。

皇帝的朝服绣有龙纹和十二章图;皇后的朝服饰以凤纹;百官的补服则有不同的禽兽图案的丝织品,作为官员身份的标志。

这反映了明代

A.丝织技术发达B.等级秩序严明C.盛行奢侈之风D.中央集权强化

6.“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材料反映了

A.商业发展促进艺术进步B.人口迁徙导致文字形成

C.商朝开始方有考古发现D.商有专制已为考古证明

7.《水浒传》中凡涉及打点官差狱头、收买人心等都离不开银子;据史料记载,宋初全国白银总产量维持在20多万两的年产水平,当时每年全国财政收人有数千万贯,换算成白银达数千万两,甚至上亿两,GDP更是这个数字的数倍。

据此可知

A.白银在北宋已是主要货币B.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北宋并没有出现财政危机D.明朝可能广泛流通白银

8.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上述材料表明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

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

9.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相对于明代,清代

区分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0%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

10.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读图可知1843-1952年英国制造品对华贸易

1838—19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A.扭转了对华贸易逆差B.并未真正完全打开中国市场

C.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D.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11.“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从材料来看,以下选项属于慈禧的意思的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D.反对洋务运动

12.据材料对甲午战败原因合理的解释是

A.中国海军建制落后B.中国海军力量分散

C.中国封建体制腐败D.日本海军战斗力强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

“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

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

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14.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说: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故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这表明胡适

A.对传统思想文化完全否定

B.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

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

D.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15.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这反映了

A.中国共产党救国主张B.国民党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C.抗战时期民族之矛盾D.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外主张

16.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国家职工人数(万人)

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第1年

19505

2451

+6.0

第2年

20000

4532

-21.8

第3年

17000

4561

-65.8

第4年

14350

5044

-81.8

A.调整城镇人口总量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优先发展农村经济D.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17.邓小平指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18.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19.1992年邓小平南巡来到深圳,一天傍晚当散完步往回走时,市领导建议从原来的路上走回去,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应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应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②

20.1984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中,将生产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计划内的产品由国家核定价格,计划外的产品则由市场供求决定价格。

这表明,当时我国

A.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B.劳动分配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调整D.经济体制正出现转型的趋向

21.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1979年

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肯定是不准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4年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1992年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中共十四大

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D.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22.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

“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

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B.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

C.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D.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23.亚里士多德认为:

“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的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持续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

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定了陶片放逐的政策。

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表明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24.在古希腊人心目中,酒神狄奥尼索斯象征着协调融合和统一。

梭伦改革前后,酒神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瓶画等艺术作品上。

在雅典民主政体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城邦对狄奥尼索斯崇拜活动进行了细致的管理。

这一现象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过程的突出特点是

A.以宗教活动为纽带B.建立在不断妥协的基础之上

C.以文化认同为基础D.通过城邦的公共活动来促进

25.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国下院出现了“党鞭”。

这一职位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政党内部沟通和纪律监督,以适应议会斗争。

但凡重大问题,特别是两党分歧严重时,表决前各党党鞭都会通报党的立场,并要求本党议员按照党的指示投票。

“党鞭”在英国的出现

A.加强了内阁的政治影响B.改变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D.消除了两党之间的矛盾

26.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提出,要想把欧洲统一所带来的经济优势作为继续扩大欧盟的理由,就不能离开大大超越经济范畴的文化凝聚力。

材料说明

A.欧盟扩大主要源自文化认同B.文化认同逐步取代经济认同

C.文化认同有助于欧盟的扩大D.欧盟已走向更深层次的联合

27.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28.下图寓意是

A.西方遭到经济危机的破坏B.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C.经济领域的冷战对峙状态D.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29.《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一文中写道:

“中国民族义的高涨固然是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变革的一大特色,……但此民族主义决非排他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