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 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8647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 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 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 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 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 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 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docx

《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 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 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 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docx

中考语文分册复习专题08八年级全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解析卷

2020年中考语文分册复习综合检测过关卷(八年级)(解析版)

(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

班级姓名学号计分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共31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喧嚣(xiāo)发簪(zān)纤维(qiān)惟妙惟肖(xiào)

B.亢(kǎng)奋逻辑(jí)闲逛(guàng)旌(jīn)旗

C.踊(yǒng)跃踱(dù)步家眷(juàn)脸颊(xiá)

D.教诲(huì)锃亮(zènɡ)桅杆(wéi)油光可鉴(jiàn)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理解识记能力.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宽慰嘱咐 惊心动魄  殚精竭虑

B.阻遏 推祟 摩肩接踵 草长莺飞

C.泄气浩瀚锐不可当鹤立鸡群

D慨叹蓦然杳无消息张惶失措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3分)

A.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老师,诲人不倦,兢兢业业。

B.父母对孩子漫不经心,这类家庭的孩子长期缺乏爱的体验,就会经常处于焦虑之中。

C.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行将就木,他们横行霸道的日子不长了。

D.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偌大个中国分崩离析,四分五裂。

【答案】B

【解析】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

漫不经心: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应改为“漠不关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共享单车大量增加,使得租车人在参与公共交通时发生不测的惨剧也时有发生。

B.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并不在于他就读的学校是重点还是普通,而在于他是否具备成功的特质。

C.这次端午节茶话会的地点是在社区活动中心举行的。

D.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答案】D 

【解析】A.成分残缺,应去掉“随着”或“使得”;B.一面对两面,应改为“一个人能否取得卓越的成就”;C.句式杂糅,“地点是社区活动中心”与“是在社区活动中心举行的”两种句式糅合在一起,只能保留其中一种。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其形体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六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B.《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四篇文言诗文标题中的“书”“记”“说”“序”都属于古代文体。

C.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范文正公集》《柳河东集》《王右丞集》分别用了谥号、籍贯、官职来命名。

D.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带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年已二十。

【答案】B 

【解析】“书”是书信。

(2)按原文默写(共8分,每空1分)

6.①,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

④,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

(5)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直接写冰雪之大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潭水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天接云涛连晓雾②塞上燕脂凝夜紫③柴门何萧条④馨香盈怀袖

(6)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6)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解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三)按要求答题(8分)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你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可以使你肤浅的思想变得深邃,可以使你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在“全民大阅读”的书香氛围中,八年级

(1)班要举办“与好书同行,塑精彩人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7.八年级学生阅读名著:

《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持人要求每名同学选择一部自己最喜欢的书,请任选角度谈一谈你读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根据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而作的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用真实而生动的笔调描述了诸多红军领袖及将领非凡传奇的人生经历。

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群有气魄有力量有风度有抱负的领导者,明白了一个真实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苏区,了解了一段令我们骄傲自豪的历史。

示例2:

傅雷的《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编入了家书180多封,它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傅聪的教育的文字篇本,是一部充满着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解析】心得体会,既要写读的内容,如读某篇文章、某本书等,又要写读后感想,重点不是读,应该是感。

8.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对此次活动的感悟,已经写出了上联,请你为其补出下联。

(3分)

上联:

阅经典传承文化瑰宝

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

读好书塑造精彩人生示例2:

品名著提升道德修养

示例3:

品佳作弘扬民族精神

【解析】考查学生的对联知识,掌握对联书写的要求,词性相对,字数相等。

二、阅读下面白话文,回答问题(共35分)

(一)父亲的长笛

1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2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

“来来,吹一段儿!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

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3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4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

“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

”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5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6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7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

“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

”“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

“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

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

”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8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9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10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

“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

”父亲一笑:

“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

“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

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

”“腿?

没白断?

”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

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父亲笑着打断母亲。

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11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9.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4分)

【答案】

(1)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

(2)女儿五年级时,“我”左腿残疾又没技术,当了环卫工。

因为同学的嘲笑,女儿恨“我”没出息,开始讨厌“我"吹笛;

(3)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

“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

(4)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根据一定的线索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常考查3种题型:

情节梳理型、情节手法型、情节作用型。

10.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

请简要赏析。

(4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正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写作手法,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本题设计巧妙,一个句子就综合考察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和对比的艺术手法。

11.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4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答案】女儿的心理:

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父亲的心理:

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关键性词语“抹一把泪”“挤出笑”“似问似答”“横放嘴边”,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出女儿和父亲的的心理。

12.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答案】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父亲吹笛时,母亲陶醉的神态“格外柔美”,使得文章首尾呼应,通过母亲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丰厚。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把握。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全文中也起到了诸多作用,并非可有可无。

主要作用是: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丰厚。

(二)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华民族的文化徽章。

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

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长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

“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

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

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感觉,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种,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格套死。

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

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

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1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

请逐条概况。

(4分)

【答案】

(1)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

(2)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

(3)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4)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考查议论文中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把握要点。

14.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首先提出“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的分论点;接着从正面举了自公元前841年以来汉语在历史上不曾中断的记录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来论证论点;然后从反面举了近现代以来汉语遭受的冲击以及面临的危机;最后强调了“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考点。

要用到“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几个连词进行总结和归纳。

15.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

请简述理由。

(3分)

材料一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

“语种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

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答案】

(1)材料一适合放在第④段。

因为第④段的论点是“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强调了汉语简洁而富有想象力;而材料一也强调了“汉语之美在于精”的论点,与第④段论点相吻合。

故放在第④段之后。

(2)材料二适合放在第①段

因为第①段强调的是“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他能把一些凝聚为一个共同体”;而材料二也强调的是“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两个观点相吻合,故放在第①段之后。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补充论据的知识点,公式为“人+事+结果(论点)”,找到材料的论点和文章中的论点相匹配即可。

(三)

名著阅读(8分)

从这一天起,他把整个身心都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

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了创作的艰辛:

有时候那些鲜明生动、难忘的景象清晰地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但他无法用笔墨表达,写出来的字句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

16.以上语段出自名著《》。

文中的“他”是(人名)。

(2分)

【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解析】考查名著的文学常识,在阅读时要识记好作者、作品等,不要写错别字。

17.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主人公成长的道路。

(3分)

【答案】保尔从小当过童工。

饱受生活折磨:

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南征北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

当他病魔缠身时,仍然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通读了整体小说,才会知道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所以平时的阅读很重要,根据小说的整体内容来概述主人公的成长道路。

18.《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斯诺说实际上这部书不是他一个人写的?

(3分)

【答案】原因:

从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来讲,这一本书的大部分是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徐海东等口述的,例如选文中就有朱德的妻子康克清的口述内容;

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作、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

所以斯诺认为,这些,断不是一个作者所能创作出来的。

【解析】考查学生对名著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历史,阅读名著时都就认真阅读前言和后记。

三、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4分)

(一)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

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薜萝,都是植物名。

屈原《楚辞》: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②梅溪:

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③限日:

遮挡阳光。

④幽岫:

幽深的山穴。

⑤重:

向往。

⑥竹实:

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文中指隐士所食之物。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互相轩邈____________

(2)窥谷忘反____________

(3)蝉吟鹤唳____________(4)岂徒语哉____________

【答案】19.

(1)往高处远处伸展 

(2)同“返”,返回 (3)叫 (4)难道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0.

(1)湍急的流水好像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飞奔的快马。

(2)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具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1.甲文: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分析:

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

乙文: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分析: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22.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2.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意近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及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乙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山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