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公式大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846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几何公式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解析几何公式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解析几何公式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解析几何公式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解析几何公式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几何公式大全.docx

《解析几何公式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几何公式大全.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几何公式大全.docx

解析几何公式大全

解析几何中的基本公式

1、两点间距离:

若A(x1,y1),B(X2,y2),则AB=J(X2—Xi)2+(y2—yj2

2、平行线间距离:

若l1:

AXByC^0,12:

AXByC0

注意点:

x,y对应项系数应相等。

 

则P到—SbJ

4、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

丿y一kX+b

Jz(x,y)=0

消y:

ax2∙bx∙c=0,务必注意厶∙0.若l与曲线交于A(x1,y1),b(x2,y2)贝V:

AB=(1一k2)(x2=xj2

5、若A(X1,y1),B(X2,y2),P(X,y)。

P在直线AB上,且P分有向线段AB所成的比为入,

XIHLX2

1■

W丁2

1■

X2-Xy2一y

6、若直线l1的斜率为k1,直线l2的斜率为k2,则l1到l2的角为二很三(0,二)

适用范围:

kι,k2都存在且kιk2=—1,

tan_

1+k1k2

若Ii与12的夹角为R则tan,=k1^k2,—(0,上]

1+k1k22

IIJmnJnJ

注意:

(1)∣1到∣2的角,指从∣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2所成的角,范围(0,二)

∣1到∣2的夹角:

指丨1、∣2相交所成的锐角或直角.

(2)∣1_12时,夹角、到角=—。

8、直线的倾斜角:

'与斜率k的关系

a)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有斜率。

―2

b)若直线存在斜率k,而倾斜角为:

■,则k=tan:

•。

9、直线lι与直线∣2的的平行与垂直

(1)若∣1,∣2均存在斜率且不重合:

①∣1∕∕∣2吕kl=k2

②∣ιII2:

」kιk2=—1

若A1、A2、B1、B2都不为零

1∣1∕∕∣2U△二色=CI;

A2B2C2

211I∣2=A1A2+B1B2=O;

∣1与∣2相交=

A1B1

A2

B2

∣1与∣2重合U

A1

C1.

—?

A2

B2

C2

(2)斜率存在时为y-y=k(x—X)

两点式:

y-y1_X-X1

y?

一y1χ2F

截距式:

其中I交X轴于(a,0),交y轴于(0,b)当直线I在坐标轴上,

距相等时应分:

(1)截距=0设y=kx

(2)截距=a=0设-•丿=1

aa

般式:

AXByC=O

即x+y=a

(其中A、B不同时为零)

 

10、确定圆需三个独立的条件

圆的方程

(1)标准方程:

222

(x_a)(y「b)二「,(a,b)-圆心,「_一半径。

(2)一般方程:

2222

XyDXEyF=0,(DE-4F■0)

/22

ZDEDE-4F

(,)-一圆心,「:

222

222

11、直线AXByC=0与圆(x-a)(^b)=r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卄Aa+Bb+C亠

右d,d∙r=相离=.’■:

:

;0

d=r二相切=■■:

=0

d:

:

ru相交=丄—0

12、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

设两圆圆心分别为。

1,02,半径分别为「1,「2,O1O2=d

d∙r1∙r2外离:

二4条公切线

d=r1∙r2二外切=3条公切线

「1—「2

d=r1-r2∣≠≠内切U1条公切线

OVdVrI—「2=内含=无公切线

外离

13、圆锥曲线定义、标准方程及性质

(一)椭圆

定义I:

若Fι,F2是两定点,P为动点,且PF1+∣PF2=2aa∣F1F2(a为常数)则P点的轨迹是椭圆。

定义∏:

若Fi为定点,I为定直线,动点P到Fi的距离与到定直线I的距离之比为常数e(0

标准方程:

准线方程:

2

X

~2

a

b2

(ab0)

定义域:

{x—a_x_a}值域:

{x-b_y_b}

长轴长=2a,短轴长=2b

焦距:

2c

2

0

C

 

22

焦半径:

PF1∣=e(x+红),PF2∣=e(红—X),PF1=2a—PF2,a—c勻PF1≤a+c等(注意涉及焦半径CC

注意:

①用点P坐标表示,②第一定义。

(1)图中线段的几何特征:

AIFI=A2F2=a—c,A1F2=A2F1=a+c

B1F1—IB1F2∣—B2F2—B2F1—a,A2B2-∣AB2∣——+b等等。

顶点与准线距离、焦点与准线距

离分别与a,b,c有关。

(2)APF1F2中经常利用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将有关线段PF1、IPF2、2c,有关角NF1PF2结合起来,

建立PF1+PF2、PF1∙PF2等关系

y轴上时,其相应的性质。

(4)注意题目中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还是在y轴上,请补充当焦点在:

■、双曲线

(一)定义:

1若F1,F2是两定点,∣PF1—PF2∣∣=2ac∣F1F2(a为常数),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

∏若动点P到定点F与定直线I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则动点P的轨迹是双曲线。

 

(三)性质

两准线间的距离=2a-

2222

方程:

22=1(a■0,b0)22=1(a0,b0)

abab

y=二X,此时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

(,0,焦点在X轴上,,:

0,焦点在y轴上)

(3)特别地当a=b时=离心率e=2=两渐近线互相垂直,分别为

可设为χ2—y2

(4)注意APF1F2中结合定义∣PR—PF2∣∣=2a与余弦定理cos/RPF?

将有关线段PR、PF?

、RF?

和角结合起来。

(5)完成当焦点在y轴上时,标准方程及相应性质.

、抛物线

(一)定义:

到定点F与定直线I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

即:

到定点F的距离与到定直线I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e=1)。

(二)图形:

焦占:

八、、八\、♦

(-p,0),通径AB=2p;

准线:

厶;

焦半径:

CF=Xq+P,过焦点弦长CD=Xi+p+X2+p=Xi+X2+P

222

注意:

(1)几何特征:

焦点到顶点的距离=—;焦点到准线的距离=P;通径长=2p

2

顶点是焦点向准线所作垂线段中点.

2

(2)抛物线y=2px上的动点可设为P(,y)或P(2pt,2Pt)或P(x=,yo)其中y°=2pX(J

2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