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7607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

《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docx

高考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2012年高考(183)河南省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第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明中,经学始终是中国学术中最重要的学科门类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最早是五经,唐为九经,到宋朝增益为十三经。

经学研究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两汉有师法、家法,古文、今文;其后有笺注、正义,读若、读如等等,并且形成了以文字、音韵、训诂为主体,旨在为解经服务的小学,学科边界清晰。

众所周知,历代的科举考试,无不以经学为主要科目。

1905年,晚清政府废除科举,采用西方教育体制,但在许多学校依然有经学与小学的课程。

朱自清撰《经典常谈》,认为对国民进行经典教育依然有必要。

早在两汉,中国学术就萌生了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的独特的学科体系,这是中国文化自发形成的,反映了本位文化的面貌。

到清代修撰《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定式。

时至今日,日本有些著名大学的图书馆,依然沿用四部分类法。

经、史、子、集四部,不是并驾齐驱的关系,经学处于主导地位,是领军的学术。

儒家经典的主旨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的学说、礼乐兴邦的理念、仁爱义利的思想等,主导了古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并且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无论读过书还是没有读过书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受其影响的。

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家,如司马迁、班固、欧阳修、司马光等,受儒家思想浸润尤深,他们的史著,写谁不写谁,如何褒贬臧否,背后都有儒家的价值体系在左右。

历史上的迁客骚人,其作品文风不同,妙趣各异,但大多不脱儒家的人文情怀。

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透彻地读懂古代的史著,乃至文学作品。

甚至还可以说,不了解经学,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

既然经学是自古就独立存在的重要学科,我们就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就应该在学科体系上给它以应有的位置。

当年提出打倒尊孔读经,取消经学,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如今,那种令人痛心的背景已经不复存在,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认识。

在学术层面,北京每五年举办一次纪念孔子诞生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规模盛大,国家最高层领导必接见与会学者。

近几年,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

凡此皆表明,尊孔,已经不再是问题,上下都认同。

读经,社会中近些年累积的共识日益厚重,有些大学将四书五经作为必修课,就是最好的例证。

既然在尊孔与读经的问题上,上下都在回归理性,尊重前贤,在学科体系上恢复经学的学术地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摘编自彭林《经学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

1.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是中国学术中最重要的学科门类之一,它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

B.经学是由自成话语体系、学科边界清晰的小学发展而来的,小学的主体是文字、音韵、训诂,旨在为解经服务。

C.经学是历代科举考试的主要考查科目,对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起了重要作用,在科举废除后对学校教育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D.经学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在中国文化自发形成的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的学科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是领军的学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体现了儒家道德理性的要求,是儒家经典的主旨。

B.因为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的学说、礼乐兴邦的理念、仁爱义利的思想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层面,所以最终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发展方向。

C.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广泛,即使平民百姓,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提倡的道德伦理等思想的影响。

D.北京每五年举办一次纪念孔子诞生的国际研讨会,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这些都表明尊孔已成社会共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清政府废除科举,采用西方教育体制,但在许多学校仍然设置经学与小学盼课程,可见人们对于新事物有排斥性。

B.不了解经学,就不能透彻地读懂古代的史著乃至文学作品,是因为历史上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大多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当年取消经学,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今天有些大学将四书五经作为必修课,也是时代发展使然。

D.倡导在学科体系上恢复经学的学术地位,体现了现代人尊重前贤的思想,是对尊孔与读经问题的理性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亢,字公寿,少豪迈有奇节。

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

通判镇戎军,上言:

元昊喜诛杀,势必难制,宜亟防边。

因论西北攻守之计,仁宗欲用之,会丁母忧。

元昊反,为泾原路兵马钤辖,累迁知鄜州。

初,亢请乘驿入对,诏令手疏上之,后多施用。

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

民乏饮,黄金一两易水一杯。

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

单骑叩城,出所授敕示城上,门启。

既入,即纵民出采薪刍汲涧谷。

然夏人犹时出钞掠,亢为筑堡置兵守之。

其时禁兵皆败北,无斗志,乃募役兵敢战者,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

比明,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禁兵始惭奋曰:

我顾不若彼乎?

咸愿一战。

亢知可用,始谋击琉璃堡,夜引兵袭击,大破之。

战于兔毛川,亢自抗以大阵,而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

亢以万胜军皆京师新募市井无赖子弟,罢软不能战,敌目曰东军,素易之,而怯虎翼军勇悍。

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

搏战良久,伏发,敌大溃,斩首二千级。

范仲淹宣抚河东,复奏亢前所增广堡砦,宜使就总其事。

诏既下,明镐以为不可,屡牒止之。

亢曰:

受诏置堡砦,岂可得经略牒而止耶?

坐违节度,死所甘心,堡砦必为也。

每得牒,置案上,督役愈急。

及堡成,乃发封自劾,朝廷置不问。

蕃汉归者数千户,岁减戍兵万人,河外遂为并、汾屏蔽。

亢好施轻财,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至遣人贸易助其费,犹不足。

以此人乐为之用。

驭军严明,所至有风迹,民图像祠之。

(节选自《宋史·张亢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

徙:

调任。

B.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

邀:

堵截。

C.敌目曰东军,素易之

易:

轻率。

D.及堡成,乃发封自劾

发:

打开。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亢有智谋的一组是(3分)

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

势必难制,宜亟防边

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

夜引兵袭击,大破之

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

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亢有政治远见。

他预见到元昊反叛,及时提出西北攻守策略;元吴反叛后,他手写奏章,建议大多被仁宗采纳。

B.张亢胆魄过人。

他单骑入城,解除州民忧患;后来为增建堡砦,搁置停修公文,朝廷问罪也不惧怕。

C.张亢善于用兵。

琉璃堡之战,他先赏赐勇士,激起禁兵斗志后夜袭破敌;兔毛川之战,他巧诱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D.张亢政绩突出。

在他守边期间,蕃汉回归的人很多,戍边士兵人数大为减少,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劳,百姓非常爱戴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

(2)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龙洗甲兵。

【注】陈与义:

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

此诗写于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

海:

暴雨。

8.第二、三联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5分)

9.这首诗用了多种方法抒发感情,请任选两种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杜牧《阿房宫赋》)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能言树

阿伦·马歇尔

我听见有脚步声,便抬起头看。

一个带着淘金盘子的人正从堤岸上下来。

这个人是从来不开口的,一家小铺子的老板跟我说过,只很少几个人听他说过‘你好’一类的话。

他一般总是靠摇摇头或是点点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大伙儿管他叫‘沉默的乔伊’。

现在,这个人来到了一个小池子跟前。

他蹲下来,舀了些水到他的盘子里去,伛着身子动盘子,让盘子里的泥水流出去。

我从地上拿起我的拐杖,在卵石滩上一瘸一瘸地走过去,站在他的正对面。

你好,我说,今天天气真好。

他抬起头来看看我。

眼光倒是没有敌意,仅仅有一种狐疑。

突然之间,他眼睛里的表情起了变化,露出了你好的意思,明显得就像用嘴说出来的一样。

我跨过小溪朝他走去。

找到金子了吗?

他把盘子伸过来给我看,指着沙砾边上的三颗金屑。

金子就是这样的呀,我说,三粒呢,嗨!

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这种东西引起的。

他笑了。

笑容慢慢地在脸上漾了开来,慈祥地看着我。

片刻之间,我仿佛看到站在我面前的是一棵树,不是那种高不可攀的大树,而是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树。

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

我这么寻思。

他又过身去,再次用沉默把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切断。

这沉默不是无话可说的沉默,而是树木那种雄辩的沉默。

我想跟你一起去看看。

我说。

我们并排走着。

他怕我摔倒,仔细地看着路面,把地上的小树枝踢开,把悬垂在小路上空的树枝折断。

我们来到了矿井旁。

井口上安了一个辘轳,辘轳下面挂着一只沉重的铁桶。

这就是你的矿呀!

我朝井下深邃的黑处望去。

一股阴冷的气流,直向我脸上扑来。

天哪,好深呢!

我喊了起来。

我的惊讶使他颇为得意。

你是打这个梯子下去的吧?

我问。

他的梯子是用铁丝把树枝扎在木头上做成的。

一般梯子我还是能爬的,我喃喃自语道,不过这样的可没法爬。

他怀疑地看看我,脸上泛起了一丝同情。

是小儿麻痹症。

我解释道,你说能不能用铁桶把我吊下去呢?

我想去见识一下你挖到金子的矿脉。

我本想他会把头一摇,表示这事太危险,不好办。

可他倒是不犹豫。

他走到井口,把铁桶拉到井边,用手抓住桶把。

我把拐杖放在地上,跨坐在吊桶上,两只膝盖夹住桶把。

他提起吊桶,于是我就悬在井口上空了。

他按住辘轳把,拔掉一个楔子,使劲压着,不让吊桶滑落下去。

吊桶慢慢动着往下降落,还带下去一片片小瀑布似的沙土。

最后吊桶停住不动了。

我伸开腿,踩到了井底的土地上。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梯子的嘎吱响声。

接着,一根火柴划亮了,他点燃了一只蜡烛,矿道变得明亮起来。

我真傻,我说,我忘了把拐杖带下来了。

他若有所思地看看我,很快换了一种决断的表情。

他弯下身来,把我背上。

他走的时候腰弯得很低。

来到坑头,他把我轻轻地放下来,把蜡烛拿到很靠近自己脸的地方,笑容满面地用食指点给我看嵌在石子表面的金屑。

我非常激动,我们果真找到了金子。

我向他提出许多问题。

他不是雄辩地点点头,便是摇摇头,他就这样回答着我的问题。

那段蜡烛头的火光开始摇曳不定了。

咱们得走了吧。

我说道。

他站起身,把我背到竖井的底部。

这一回,我用绳子把双膝捆在一起,把两腿塞进了铁桶。

我坐在桶边,攥紧井绳,等待着。

蜡烛闪了几下之后,熄灭了。

我听到那架受到重压的梯子所发出的吱嘎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沉重的黑暗压迫着我。

晃晃悠悠地,我突然像只气泡向上升腾。

我在空荡荡的空间打着旋,磕磕碰碰地继续上升。

突然之间,我来到了炫目的阳光中。

一只胳膊伸了出来,一只手抓住了吊桶的把。

吊桶向上一提,我便觉得落在厚实的土地上了。

他站在那儿看我,一只胳膊伸平了像座桥似的搭在一棵灰色的树上,那棵树和他模样居然有点相像。

我谢了他,在碎石上坐下来。

我扯了扯自己的情况,也讲了些熟人的事儿。

他听着,一动不动,可我能感觉出他兴味盎然地在吸收着我的话语,有如干旱的土地在吸收水分。

再见了。

我离开时对他说。

我走了,不过在抵达树丛之前我回过身来向他招手示意。

他仍然靠在那棵树上,仿佛他自己也是一棵同类的树,可是他突然站直身子,也挥手向我作答。

再见。

他大声喊道。

制那之间我真的感到一棵树开口说话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我和乔伊打招呼时,他的眼光没有敌意,仅仅有一种狐疑,主要是对我的出现感到惊奇。

B.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树不会说话,乔伊沉默寡言,理解乔伊像理解树一样困难重重,无法做到。

C.我和乔伊一起去淘金,两人对金钱有相同的认识,认为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金子引起的。

D.本文开头通过小铺子老板的评价对乔伊进行侧面描写,后文则主要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正面刻画乔伊的形象。

E.这篇小说热情讴歌了像乔伊这样的劳动者,赞美他们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更为开朗、健谈。

(2)结合全文,简析小说题目能言树的含义及作用。

(6分)

(3)乔伊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清王朝自建立以来,为了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对知识分子的经世思想进行残酷的摧折。

知识分子被迫走上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埋头古籍的考证与整理。

而魏源和贺长龄、陶澍、林则徐等一批敏于时事的士大夫,在通经致用的口号下,率先将视野从故纸堆向矛盾丛生、危机四伏的现实世界,兴起一股生机勃勃的经世思潮。

魏源关心社会,主张经世致用,是锐志进取的改革家。

魏源为江苏布政使贺长龄选编《皇朝经世文编》,耗时一年多,从清初至道光五年的各家奏议、文集、方志等文献中,选录了存乎实用的文章2236篇。

此书印行后,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求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镬,几于家有其书,经世致用之学渐渐深入人心,空疏之风逊减。

道光五年,受江苏巡抚陶澍、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的委托,魏源筹划海运一事。

他反复调查论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雇商船为粮船,大大减轻运输成本,是为国家根除痼疾的长远之策。

先后写成《筹漕篇上》《筹漕篇下》,形成一整套漕运改革的理论。

道光六年,装载漕粮的海船从上海吴淞口发出,共装裁谷米163.3万石,用商船1562只。

首次海运成功,震动朝野。

不仅在惩治漕运腐败、革除陋规、减轻人民负担等方面见了成效,而且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魏源还用漕运扰官累民及贪污中饱私囊已成百年痼疾的事实,从反面说明漕运不可取,海运应永行。

但由于这项改革侵犯了一部分封建官僚的利益,结果还是重返故辙,积弊如旧。

道光十二年,两江总督陶澍采纳幕僚魏源的建议,在淮北实行票盐制。

实行票盐的最大优点是,任何人都可以购票行盐,改变了盐商垄断盐利的弊病,而且手续简便,清除了许多陋规。

魏源自始至终参加了淮北盐政改革。

淮北推行票盐成效显著,不仅政府盐课收入增加,而且百姓可以买到廉价的食盐,是利国、利民、利商、除弊的改革善举。

道光二十一年,鸦片战起,清王朝上层集团在长期封闭状态下不问世界大势、迷信天朝声威可以慑服蛮夷,主战干将林则徐遭贬斥,战争失败。

魏源忧愤交加,随即开始以文字为武器,为战胜敌国、救亡图存而寻找道路,在道先二十二年完成了他那部探索清代盛衰并为抵抗侵略提供借鉴的发奋之作——《圣武记》。

这一年,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巧遇老友魏源,郑重地将自己在广州主持翻译的《四洲志》一书的手稿交给他,嘱托他进一步搜集研究外国资料,为开启民智、方便国人睁眼看世界而编撰《海国图志》。

此后魏源开始搜集资料,经过五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五十卷约57万字的《海国图志》并撰序。

魏源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在序言中说:

《海国图志》五十卷何所据?

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

《海国图志》较《四洲志》内容增加5倍多,它以编排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和民俗文化,是鸦片战争后的一部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

冠于全书之首的纲领性文章《筹海篇》,一反根深蒂固的华夷传统观念,勇敢提出师夷以制夷主张,对中国有效地反对侵略与富国强兵提出了积极见解,对近代中国的国防、军事、外交思想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道光二十九年,魏源权知扬州府兴化县事。

兴化县是扬州府里下河一带地势最为低洼的地方,一到秋天,湖水必涨,威胁堤防。

多年来官场腐败,河费多被河官贪污,河堤失修。

秋天湖涨,河官便不顾下河附近七县百姓死活,动辄下令启坝放水,农民遭灾,兴化最甚。

为下河民生长远计,魏源实地调查下河水利,并汇查历年案卷图说,找出防水患之策是急需培筑运河西堤,连续两次上书总督陆建瀛,终于获得批准,魏源亲自负责这项工程。

这一永久性水利事业,使下河七县百姓安居乐业,《兴化县志》称赞魏源是淮阳保障,千载寡俦。

(摘编自夏剑钦著《魏源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清代晚期大多数知识分子埋头故纸堆,而魏源、陶澍、贺长龄等人倡导经世致用,并进行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改革。

B.在魏源的精心筹划下,道光六年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取得成功,朝野震惊,此后利国利民的海运成为漕粮运送的主要方式。

C.鸦片战争失败后,充满忧患意识的林则徐嘱托好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并将自己编纂的《四洲志》赠给魏源。

D.具有前瞻意识的魏源是当时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才能御侮图强。

E.本文撷取魏源的人生片段,记述了他关心社会民生、国家命运的事迹,塑造了勤于著述、敏于时事、放眼世界的思想家、改革家的形象。

(2)作为锐志进取的改革家,魏源的改革实践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6分)

(3)魏源编辑的《海国图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4)对魏源提出的师夷以制夷的主张,你怎么看?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将高速铁路伸延到了国外,并开始越洋过海打造世界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由此,一种新的外交形式——高铁外交应运而生。

B.一片甲骨惊天下,在浩如烟海的考古发现中,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都具有深远意义。

C.英、美等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捷足先登,主导了国际话语权,不断对外输出本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D.国人在海外奢侈品店一掷千金的派头,近来并不少见,难怪一些国外媒体发出了中国正在购买世界的惊呼。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全宋文》的出版,对于完善宋代的学术文献、填补宋代文化研究的空白、推动传统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B.成功构建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关系到我们的国家能否拥有持久活力,我们的民族能否赢得世界尊重,我们的人民能否获得安定祥和。

C.饮用菊花茶可以缓解头昏脑胀及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干涩等症状,这是因为菊花有清肝明目、祛毒散热的功效的原因。

D.不少地方开始以实际行动取消农民工称谓,在解决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制度性歧视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既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

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可以仰观物象或统览全景

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

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悟、历史感悟

A.

B.C.D.

16.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拍客下一个定义。

不超过40个字。

(5分)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人。

他们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眼界开阔,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择取社会热点,用、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送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

他们被称作拍客。

成为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

17.仿照画线句的句式,在空格处续写一段话。

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6分)

时间可以摧毁一切,可以把坚固的城堡化作历史的残迹,可以把高峻的山脉变成浩瀚的海洋,也可以把显赫的权威化成黯淡的灰烬。

然而,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南非开普敦市容美丽,现代建筑与欧式建筑相得益彰。

而市中心却有一架断桥挺立着;桥面在即将达到最高点时戛然而止,手腕粗的钢筋张牙舞爪地伸着,大大小小的混凝土块七零八落地挂在钢筋上。

这是15年前的豆腐渣工程。

计算错误、材料搀假,使得桥建到一半时轰然坍塌,数名建筑工人当场身亡。

这成为开普敦最大的丑闻之一,全体开普敦人引为莫大耻辱。

政府原计划尽快拆除,忘记不快,重塑形象,而在狱中的建设局局长及死亡工人的家属都写信建议保留断桥,给城市留下这个疤。

最后议会决议:

保留断桥,任何人不得拆除。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1.B(错误理解经学和小学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B(二者不是因果关系,成了发展方向有误)

3.A(可见人们对于新事物有排斥性有误)

二、(36分)

(一)(19分)

4.(3分)C(易:

轻视)

5.(3分)D(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是政绩;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是慷慨好施)

6.(3分)B(错在朝廷问罪也不惧怕)

7.(10分)

(1)(5分)适逢元昊势力更加强盛,用军队围攻河外,放任流动

骑兵在麟州、府州之间掠夺,二州闭门不出。

(译出大意给1分;会炽纵钞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张亢暗中更换了他们的旗帜来误导敌人,敌人果然奔向东军,却遇到虎翼军士兵。

(译出大意给1分;阴易趣值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二)(11分)

8.(5分)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

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暴雨打得竹枝低伏了又顽强地挺起,大风吹得乌云翻涌的山脊明明灭灭。

(总说1分,描述每句1分)

9.(6分)示例:

双关。

晦明阴晴等既是天气变化,也隐喻当时抗金的时局。

雨既指自然之雨,又指有助于抗金的政策、措施等。

用典。

尾联上句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下句用《洗兵马》中净洗

甲兵长不用的诗句(或武王与姜子牙的典故),表达了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分析一种方法3分。

若答寓情于景虚实结合象征联想比喻等,分析合理也可)

(三)(6分)

10.(6分)

(1)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每空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