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7198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docx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docx

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结题报告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结题报告

白豹中心小学执笔人:

梁艳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强盛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也随即进入了知识经济的社会(或信息时代),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时期。

我国过去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体制有些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或者说不能够培养出当前和未来社会(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所需要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人才。

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并行的是科技与教育的国际化,特别是网络教育更加快了这一进程。

各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等等,都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交互应用。

因此,我国在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强调了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只有建立起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建立起新的教育理论,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才有可能研究和借鉴各国的教育资源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

有研究、有借鉴才有创新,才有超越。

近年来兴起的中小学教师“校本教研”,是一种教师教育形式,实践证明它能够较好地做到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对于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大有帮助。

但缺乏基于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全程规划和系统研修,对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仍然有限。

自上而下的培训仍然使教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的主体合作探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教师作为教师教育的资源没有得到重视和开发利用。

本课题试图汲取国内外诸多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合理内核,在全面了解教育改革要求和教师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程规划和可持续性发展,把“系统反思”和“行动研究”结合起来,借助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参与,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加强校际联动,从而有效地解决教师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兼顾问题,促进区域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

二、概念的界定

校本教研,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校本:

以校为本,或学校本位。

学校是教育发生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

若要使教育改革成为可持续的事业,那么从教育体制内(尤其是学校)激起改革的动机是十分必要的,而以校为本发展就是此内在机制之一。

在以校为本的运作中,不仅强调专业的重要性,更是教育决定权下放的必然反映。

研究:

学校和教师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展开的一系列实践性研究,主要以教学研究为主。

在此所指涉的研究不同于正式的研究,也不同于所谓的行动研究,而是涵盖所有为了学校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

三、理论依据

1.“教师即研究者”理论:

英国课程理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如果没有得到教师这一方面对研究成果的检验,那么就很难看到如何能够改进教育,或如何能够满足课程规划。

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

1996年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的建议三指出,“在一个变化迅速的世界中,在职培训已成为从事所有活动和专业至关重要的工作。

因此,教师不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而且还应培养其学生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创造知识所需的态度和技能”。

2.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研究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教师研究演化成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的校本教研。

斯皮克“校本教师发展理论”提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师素质提高的重心应定位在学校本位的发展、教师职业本位的发展上。

3.“校本教研”三个重要特点。

一是“基于学校”,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二是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三是在学校中,即教师要置身教育教学之中,参与学校发展与改革问题的研究,围绕学校自身问题所形成的各种解决方案要由学校校长、教师共同探讨、分析,由学校中人来解决。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金洲)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的目标

通过科学的校本教研管理,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强师资队伍建设,引领教师关注自身成长,促进专业化发展;用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武装教师,突出校本教研工作的时代性、创造性、实效性,促使全校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面向未来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群体。

2.研究的内容

1)探索为促进教师成长,制定校本教研的各项制度研究;

2)探讨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组织形式研究;

3)探索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活动方式研究。

五、主要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和总结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滚动式推进研究过程。

(2)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各方面发展的研究和跟踪调查,从个别提升到一般,以个别指导一般。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2.研究的对象: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二中心小学、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幼儿园、苏州工业园区新馨幼儿园全体教师。

六、研究的主要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2月—2009年7月)

(1)确定研究主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4)制定子课题工作计划。

2.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0年4月)

(1)定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2)研讨经常化,解决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中期成果汇报,教育教学论坛。

(4)广泛听取意见,修改并完善研究方案,调整工作计划。

3.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1月)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教师成长个案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2年多的研究,我们初步探索了“校本教研与教师发展”的策略如下:

1.为促进教师成长,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1)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搞好搞不好,关键看领导”。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要建立这几方面的制度:

①建立学校领导领导教研制度。

要明确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

学校校长及领导成员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要分包学科或课题、听课评课、参加活动、指导教研,并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尤其是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要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要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②建立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

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是校本教研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教导主任和教科室主任是主要责任人。

学校要制订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教研的计划、时间、地点、人员、内容、效果、评价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并有教导处和教科室具体落实、检查,以保证教研效果。

③建立教研组管理制度。

要科学设置教研组、建立校际间教研协作组、明确教研组长的地位和职责、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建立一种促进学校、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

加强集体研究,促进学校、教师之间及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使学校、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目前,重要的是要改革教研组设置办法,既按学科设置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又交叉设置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等适应新课程的综合教研组,以及跨校教研协作组,以加强学校、教师、学科之间的沟通或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校、学科本位的倾向。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建立和完善教师教学研究制度是构建校本教研制度的根本,同时也使广大教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具有合法性,从而使以校为本的研究真正为教师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

主要应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①理论学习制度。

研究认为,教师对学习的态度及效果有四个层次:

迫于任务(完成学校规定的读书或其它学习任务);为了生存(各类学历进修、考核);一种生活(读书、思索、探究成为一种习惯);视为享受(我学习因为我快乐)后两种状态下的研究就可成为教师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研究也进入一种自觉状态。

理论学习制度建设目的就是要构建一种机制营造一种氛围,使教师能从第前两种状态中走出,尽快步入后两种状态。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必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为反思提供理论基础。

理论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提高的有效的保证,理论学习要有计划、有形式、有时间保证、有检查落实和效果,要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

②教学反思制度。

只有善于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经常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发展。

所以,我们要建立反思制度,促使教师反思制度化。

在学习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上课之余,要写教后感反思课堂教学得失;考试结束,要写考后记反思成功与不足等等,用研究者的眼光,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索(反思的记录就是很好的科研札记)这样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

要引导教师开展既能提高教师理性认识又能改进实践的反思研究,比如课例研究、叙写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做教学情况调查等,寻找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同时也为下一步确立校本课题做准备。

③备课、上课等教学常规制度。

校本教研强调“教学即研究”,我们必须同步建立一种与之相配套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促使教师把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其研究能力。

这些制度学校大多都有,关键是修改完善,否则,就会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建立的教学管理新机制,要有助于教师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发,要赋予教师自主权。

因为,新课程的开放度很大,只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性,才会不模仿、服从他人,才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见,作出自己的决定,引导学生自主、充分发展,实现课程实施的目标。

对备、讲、批、辅等教学常规的修订,要降低管理的刚性,增强管理的弹性和开放性,取消一切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条文,增进新理念、新内容,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研究的过程,专业提高的过程。

3)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

这方面的制度主要应有集体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带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示范课、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①教研制度。

修订完善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作到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同伴之间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②集体备课制度。

修订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备课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反对各自为战,有效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同校内跨学科备课、同学科跨学校备课;同课头教师分别备课,再集中时间说课、交流;备课组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设计课堂教学,再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形成学习共同体。

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

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并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

③教师帮带制度。

学校要倡导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指导,开展“老带青”、“结对子”等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交流活动。

要求名教师、骨干教师帮带一般教师;同时青年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待提高教师要积极拜师为徒。

要完善制度,规定师徒各自的义务,强调双方互动、合作、共进,建立师徒档案,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

④听课评课制度。

听课、评课是领导实施有效教学指导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各学校要按新课程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听、评课制度,明确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等,充分地发挥其管理、研究、诊断及评估教学的功能,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⑤公开课展示制度。

举行各类示范课、教改课等公开课展示,是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教师同伴互助的常见形式。

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开课展示制度,明确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等,促使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为教师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提供机会,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和学生,提高教育质量。

活动的宗旨应该把这种方式作为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途径,避免成为变相的评价手段或者作为背离教师专业发展的展示活动,真正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⑥教学经验交流制度。

学校要通过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经验报告会”,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要定时间和活动要求,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共同提高和进步。

4)学校内部教研的服务制度。

要建好校本教研制度,学校必须提供良好的服务,“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

包括专业支持、校本培训、经费、信息、物资等多方面的服务保障,就目前来讲,最主要的是:

①建立教师教研专业支持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针对现行教研工作效率低、效果不佳而提出来的,不是要替代教学专业研究部门的作用,相反新课程实施中的学校教研工作更需要教研及专业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论引导,研究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

学校要创造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支持环境,和专业研究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教研和专业研究人员做学校的教研指导,并通过开展专题研讨、教师与专家对话、学术报告、名师讲课等活动,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校教研的层次;要积极主动争取教研及专业研究人员以听课调研、亲身示范、现场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②建立“校本培训”制度。

学校要培养自己的“培训者”,聘请专业研究部门的“培训者”,把教师培训班办到学校,办到教师中;培训内容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可操作性强;培训的具体方式上,要积极探索“参与—分享”式等双方积极互动的培训方式,比如“参与式”培训,即培训者创造一种适合互动、合作的场境,引导教师在活动中交流、反思,使培训教师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困惑拿出来,在相互讨论、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实现自我提高。

“实战式”培训,即将培训地点设在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讨。

培训者先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

或教师先讲,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者走上讲台,组织教学,进行即席指导,引导教师讨论等等。

使培训者与受训教师成为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不在做被动的受训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讨论。

讲座报告不单纯讲理论,而是分析案例,在案例中让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

通过校本培训,构建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们受到空前的锻炼和提高,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③建立民主教学和教研制度。

要结合学校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民主教学制度,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心。

广开建议渠道,对教师在教学,尤其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意见,要认真分析,并积极采纳和重奖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优秀建议,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让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参与的,带着疑问和困惑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不应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个人的专业见解,要给教师提供表现和创新的机会,允许教师标新立异,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

袁振国先生说得好,“在一个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没有不同的思想,一个人说了大家都认为好,这不是学校的幸运,而是一种灾难。

5)学校内部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理想的解释应是能促进学校及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制度。

那么,能否促进新课程的发展,能否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就成为评价这套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富有生命力的唯一标准。

实施校本教研,要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比如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等。

①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

要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参与活动、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校本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②教师评价制度。

修改教师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实施教师教学评价,淡化结果,强化过程,把校本教研纳入重要的评价内容,考核的指标体系应调整,应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教师实施新课程,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建立促进教师教研活动的评价制度。

③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要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反思的评课制度,评价要注重考查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特征的基本要素,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

原则上作到六看:

一看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合理,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得以实现。

二看学习环境创设和教学内容处理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重点突出,容量适当,观点结论正确,注意能力、方法、情感的培养;是否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三看组织教学,是否能恰当引导及时调控,形成互动;是否重视分类指导、分层教学,教学效果如何。

四看学生活动是否能够做到参与广泛、深入,是否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有效,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质疑。

五看教师素质,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学态度是否真诚热情、自然,教学语言质朴风趣。

六看教学创新,教学观念是否更新,教学活动是否具有特色。

④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制定制度,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校本教研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比如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奖、课题研究顺利结题、研究成果获奖,有著作、课件、教具等。

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

2.实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成长的组织形式

1)学科构建研究共同体,为教师的发展架起平台,实现同伴间的互动。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在学校里,由于教师所任学科不同,在开展校本教研时只能是研究一些共性的问题,而对于专科性的内容常常不能集中进行探讨,往往是各自单干,闭门造车。

对此,我们成立了以学科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为主要形式的研究共同体。

提出了以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面临的各种即时性问题为首要任务,以集体备课、案例研讨、专题研究为主要方式的校本教研活动。

学科备课组是根据所任学科及年级组建起的一个微型研究共同体。

同年级同学科的几位老师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随处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也可以是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共同评课等形式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

如一课多人上——几名老师上同一课的不同课时;多人上同课——几名老师上同一课的相同课时;多人上异课——几名老师上不同课型;一人多次上同一课等不同形式。

这样在一学期内可以在同一年级组内进行三至四轮的教学,由年级教研组长提前通知,确定教学时间、形式与教学内容,组员准备,再到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研讨、小结的程序,形成一次完整的轮教课校本研究过程。

从实践层面来看,组内轮教课,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别是年级组的实际,积极促进教师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中,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生命倦怠,体会出“在此”的乐趣和“当下”的价值。

教师在轮教课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实践者,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

为了上好轮教课,在组内完成授课任务,在组内成员面前展示自身的教学风采,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准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自身创造的热情。

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

组内轮教课,让不同教师有机会“同台”展示,不同的风格、个性以及教学现场对生成的调控、激励,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是课堂真实的对话者,让教师能够在对同组课的备、上、听等一系列的内心对话中,领悟课堂,感受教学,有效地接纳、包容、学习、内化,这时的对话不是传统教育中的那种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关系,一种意义关系,是一种“我”与“你”(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

既有自我对话的过程,也有与“你”(教师间)的对话过程。

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学科教研组则是根据教师所任学科不同及其专长组建的一个研究共同体。

主要是通过问题研究、备课研究、课例研究、课型研究等形式来实现全体组员的多向互动。

这样的一个研究共同体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认识差异所带来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

是真正的依靠团队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也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碰撞过程。

在这个团体中,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共同交流与展示的机会。

两年多来,我校的语文、数学教研组分别被评为了苏州市优秀教研组。

另有几十位组员的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2)跨学校构建研究共同体,为学校的发展亮出舞台,实现校际间的联动。

课题组几所学校都是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共同体学校”。

为此,在实施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我们依托这一现有资源,积极与共同体学校牵手联姻,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研讨活动。

轮流在各共同体学校举办专题沙龙活动,活动中不仅有共同体学校的同行参加,还邀请一些省、市专家作相关指导。

可以说新教育共同体开展的一些研究活动,不仅丰富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更提升了校本教研活动的品质。

课题组学校建立“共同发展联盟”。

首先是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每学年都会选派10多名教学能手以上骨干教师与兄弟学校的青年教师结成对子。

并以协议的形式落实好各项硬性指标,师傅一方不仅要定期指导好徒弟的业务,还需定期到徒弟的班级听课、评课、送课。

而徒弟一方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