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7187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

《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

平凉十一五规划纲要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5年12月26日平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序言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

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思路

(三)发展原则

(四)奋斗目标

(五)重大工程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重点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煤电产业发展新突破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立平凉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

(三)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把平凉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

(五)以旅游和商贸业发展为突破口,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二)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投资渠道

(三)加大政策贯彻落实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五)建立有效的组织实施机制,确保“十一五”目标任务落实 

 

序  言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在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加速现代化建设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今后的五到十五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大开放、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全市将在这个时期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

因此,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结评估了“十五”计划实施情况,分析了今后五到十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这是确定发展目标、发展方针和战略任务的宏观背景。

第二部分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块带经济齐发展,实干攻坚抓突破”的工作思路和要求,提出了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重大战略方针和发展目标。

第三部分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第四部分围绕战略重点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十一五”规划是政府在未来一个时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加快体制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将是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保证。

本纲要与配套实施的11个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总纲要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各专项规划突出了操作性和实施性。

未来五到十五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都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开拓创新,鼓劲实干,积极组织实施好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确定的工作任务,努力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跨入新世纪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成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改革开放步伐迈得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05年达到1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达到4915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2.07亿元,年均增长2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1亿元,同口径年均增长18%。

——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9.6:

34.2:

36.2,2005年调整为24.4:

38.8:

36.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以发展草畜、果菜等特色产业为主的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产业化步伐加快。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煤电等优势工业加快发展,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改善。

旅游、商贸等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西部大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十五”五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2.55亿元,比“九五”五年净增加49.33亿元,增长43.6%。

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增加,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14.5%,2005年提高到20%左右。

森林覆盖率由17.98%提高到22.32%。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4400元提高到7134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59元增加到1820元,年均增长6%。

全市基本实现了“两基”达标。

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农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络初步形成。

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1%;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5.4‰左右。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4万人减少到16.9万人。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骨干的公有制经济和混合型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稳步推进。

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济总量不足,存量不活,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低水平和高消耗状态。

二是传统农业特征明显,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是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在全省的位次靠后。

四是投资渠道单一,规模偏小。

五是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

六是财政困难,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七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

从国内发展环境看,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更加重视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将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和投资支撑。

从全省发展环境看,未来五年,我省将重点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教育事业和特色产业,这将更有利于我市“四大基地”的培育和“四大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从全省产业布局看,煤炭、电力、化工、铁路、公路等重大建设项目的重点在陇东。

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陇东地区将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地区,平凉将由此进入战略发展机遇期。

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看,近年来,毗邻的咸阳、宝鸡、天水等地区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发展步伐,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

这既是动力和机遇,也是压力和挑战,为进一步激活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从我市发展的基础和环境看,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时期。

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以及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等重大项目的陆续开工和建成,全市发展的基础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竞争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五年我市仍将处于一个继续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全市上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充分发挥土地、劳动力、煤炭、电力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加快煤电、草畜、果菜、旅游等主导产业的开发,使平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实干攻坚抓突破,确保增长两位数,促进块状经济和带状经济快速成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总体思路

围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这一主线,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三大任务,在项目建设、推进改革、民营经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五个方面实施攻坚,在能源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六个方面实现突破,重点实施平定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华亭电厂一期、750KV超高压输供电、煤田开发、煤制甲醇、醋酸生产十大过10亿元工程,全力建设全省能源化工基地、绿色畜牧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三)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工业强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加快推进工业化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推进工业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大力提高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实现工业发展新突破。

二是坚持扶农富民,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开发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坚持项目带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发展抓项目,准确把握投资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努力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发展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四是坚持开放开发,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与沿海和中部产业对接,主动接受西安经济圈的辐射带动,扩大与毗邻地区间的广泛合作与互通,融入“西兰银”大经济圈,促进开放开发。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立足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民综合素质,继续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加强和谐社区和村镇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强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七是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四)奋斗目标

 2006?

D2010年,围绕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总目标,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实现总体小康,在全省市州间的位次前移。

具体目标是:

 经济总量: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保持11?

D12%的速度增长,在2005年超额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135亿元;2010年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1.5番,总量达到18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830元,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全国2000年的平均水平,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为开放的经济体系,全市实现总体小康。

 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8:

51:

31,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

 人口与就业:

城乡就业扩大,非农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有较大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1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达到2400元以上。

城镇居民和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3.5%和40%。

 社会发展:

巩固“双基”达标成果,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全社会受教育年限,努力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城镇居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争取华亭矿区列入全省循环经济示范点;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规定指标以内;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

 (五)重大工程

 “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十大过10亿工程”建设,总投资242亿元。

 1、平定高速(平凉段)。

总投资44亿元,建设高速公路143公里。

2、西平铁路(平凉段)。

新建铁路92公里,总投资13亿元。

3、天平铁路(平凉段)。

新建铁路40公里,总投资11亿元。

4、平凉电厂二期。

建设60万千瓦机组两台,总投资44亿元。

5、崇信电厂一期。

建设60万千瓦机组两台,总投资49亿元。

 6、华亭电厂一期。

建设13.5万千瓦煤矸石机组两台,总投资13亿元。

 7、750KV超高压输供电工程。

建设750本期出线两回,远期出线五回,总投资17亿元。

 8、煤田开发及新建项目。

新建年产300万吨大柳煤矿、年产90万吨新安煤矿,实施净石沟煤矿45万吨扩建、赤城矿井90万吨改建、周家寨45万吨矿井建设等工程,总投资12亿元。

 9、煤制甲醇项目。

建成年产60万吨甲醇生产线,总投资27亿元。

 10、醋酸生产项目。

利用煤制甲醇建设年产15万吨醋酸及乙烯生产线,总投资12亿元。

  三、“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和重点

“十一五”期间全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从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出发,重点在以下七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

(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煤电产业发展新突破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打造“数字平凉”,推进工业经济特色化、集群化、生态化。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到“十一五”末,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以上。

做大做强煤电和煤化工产业。

坚持保护资源、控制产量、提高回采、转化增值、延长服务年限的原则,合理保护和开发煤炭资源,重点向电力、煤化工等后续产业延伸发展。

华亭电厂、750KV高压输供电等重大项目建成营运,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力争开工建设;新建110千伏线路198.5公里,变电站3座,增容4座;新建35千伏线路444公里,变电站34座;同步抓好10千伏及以下电网及配网自动化建设。

争取大柳煤矿开工建设,新安煤矿建成投产,积极做好灵台煤田、赤城煤田精勘及开发。

60万吨甲醇项目建成投产,15万吨醋酸项目开工建设。

围绕甲醇等煤化工项目,论证一批后续产业项目,不断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实现煤化工业发展的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华亭矿区煤电化项目建设投资达到50亿元,实现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建成全国有影响的能源工业基地,并争取华煤集团上市。

全市煤炭开采量控制在3000万吨以内。

今后投资者开发市内煤炭资源,必须以就地转化增值为前提条件。

到2010年,原煤就地转化率达到60%以上。

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80亿千瓦时。

全市煤电产业增加值、对财政的贡献份额同步实现翻番。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

按照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规划,把培育、发展和壮大科技型农副产品加工放在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的战略地位,围绕果、菜、草、畜等特色产业,加快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到2010年,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

——草畜加工业:

围绕建成全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的大目标,重点建设肉食加工、皮革制品、骨制品及生化制药等龙头企业。

“十一五”期间,新建崆峒区10万头优质肉牛屠宰加工和2万吨熟制品加工生产线,促使福利制革厂100万标张高档羊皮革、100万张牛皮制革生产线达产达标,扩建泾川、崇信13万吨颗粒饲料生产线。

形成年加工25万头肉牛、10万只羊、200万标张皮革、2万吨骨粉、10万吨苜蓿草产品、1万吨预混饲料、4万吨配合饲料的生产能力,建设牛肉及其制品的专业市场,初步建成全省畜牧产业基地。

 ——果菜加工业:

大力兴办具有地方特色、有市场优势的果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

“十一五”期间,泾川恒兴3万吨果汁生产线,静宁千吨果酒、千吨果醋生产线实现达产达标;改扩建瑞华苦杏仁加工生产线、市陇原果袋公司果实套袋生产线、静宁恒达果品包装箱生产线;新建泾川、静宁两条10万吨果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建成泾川、静宁两处大型果品专业批发市场。

——食品加工业:

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保鲜熟制品、牛肉系列食品、营养食品、快餐食品,形成具有平凉特色的绿色食品。

“十一五”期间,实施600万箱熊毅武方便面生产线、1.5万吨液态奶生产线、6000吨乳制品等项目,把食品工业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龙头。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步伐。

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医药工业。

充分利用全市中药材资源优势,有选择地发展新医药、新材料、生物技术和保健医药项目。

“十一五”期间,实施康立舒胶囊、药用明胶、生化制药、中药饮片等生产线的新改扩建,把医药工业培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

做强建材产业,发挥龙头优势。

依托骨干建材企业,整合建材资源,组建陇东最大的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集团,积极发展轻型、节能、环保等新型建材,不断创新优势,加快提速发展。

到2010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塑钢铝合金型材规模达到50万平方米,粉煤灰建材达到10万平方米,把平凉建成陇东最大的新型环保建材基地。

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

采用高新技术,加快对“刀、阀、管”等部分主导产品的升级改造,重点实施高参数蒸汽疏水阀、智能化蒸汽疏水阀、35KW小型化大功率8mm微波磁控管、2cm栅栏行波管、101高效行波管、高压电瓷套管、硅橡胶绝缘子、高档切纸机生产线改造等项目,促使机械工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

以崆峒区二十里铺、华亭石堡子、静宁八里等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集中区集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向集中区流动。

大力实施“百户十强”工程,培育发展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工业集中区成为全市现代工业的示范区、招商引资的平台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立平凉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

健全公路、铁路综合交通体系。

以建设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为目标,优化交通布局,提高路网等级,建成贯通内外、连接城乡、畅通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加快铁路建设和以国道主干线为主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积极协调配合抓好平定高速公路、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加快干线公路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步伐,认真组织实施“乡乡通油路”工程。

投资4.4亿元,建成通乡油路1100公里。

积极做好平华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

切实抓好公路交通站(点)建设。

形成平凉与西安、兰州、银川三小时经济圈,平凉城区为中心的市内两小时经济圈,实现全市交通建设的新突破。

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崆峒大道和泾河路两个综合开发带建设,完善城市“五纵十横一环”的道路网络新构架。

加快公共交通、给排水、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天然气管道、电力、通讯、住宅、商贸市场、绿化亮化、“碧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系统、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给系统、经济适用的住宅系统、畅通发达的城市信息化网络系统、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十一五”末,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目前21.65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0%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平方米;居民洁净能源利用率由35%提高到70%。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快农村道路、供电、通讯、饮水、沼气、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造林绿化、流域治理、改圈改厕等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大以整村推进为中心的扶贫开发力度,加快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地质灾害多发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五通”,即:

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村村通电视,乡乡通油路。

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91%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新增沼气用户5万户。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降到6.8%和8.7%,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三)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坚持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健全农村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加快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努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特色产业。

在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区域推进的原则,加快实施百万头肉牛、百万亩水果、百万亩干果、百万亩牧草四个“百万工程”。

(1)果品产业。

以建设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为目标,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重点发展以苹果、桃、梨为主的水果经济林和以关山林缘区为主的核桃、花椒、仁用杏、大枣等干果经济林。

“十一五”末,全市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200万亩,干鲜果品总产量达到90万吨以上,优果率达到60%以上。

(2)肉牛产业。

坚持草畜并进,加快品种改良,扩大养殖规模。

“十一五”末,全市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牧草面积达到100万亩,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提供商品牛40万头,其中加工20万头,增加值达到12亿元以上,占农业增加值的40%。

(3)蔬菜。

以泾河流域等川区为主,扩大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

“十一五”末,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发展无公害蔬菜3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80万吨。

(4)中药材开发。

在关山林缘地带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重点区域,按照规模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思路,人工种植与开发利用野生资源相结合,大力推广订单种植,注重精选、加工、包装,实现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培育龙头企业。

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引进,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以散养农户为基础,以西开牧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景兴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峡门福利制革厂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平凉红牛”集团公司;以现有的果品基地为基础,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流通企业和加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