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 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6997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 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 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 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 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 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 二.docx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 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 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 二.docx

课时练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卷二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9·海南中考模拟)现如今,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要远远超过北方经济发展的程度。

早在魏晋南北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就得到了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本原因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措施

D.稳定的社会环境

2.“五代十国”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五代十国局面是唐末农民起义导致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五代是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十国指南方地区出现的十个政权

C.宋太祖建立宋朝时,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

D.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3.(2019·宁津县第四实验中学初三月考)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图中①处政权名称是()

A.东晋B.前秦C.宋D.陈

4.(2019·福建中考模拟)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早期国家的社会变革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5.识读下表,对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人口增减受社会治乱影响B.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北方人口一直多于南方D.人口数量长期保持稳定

6.(2019·山东中考模拟)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南方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④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2019·靖江市第三中学中考模拟)南朝和北朝的关系是

A.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B.先后出现的两个王朝

C.统一的局面D.一国两制

8.(2019·广东初一期末)下图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图(单位:

万户)。

南北方户数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促成国家的大一统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9.(2019·山东初一期中)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东汉以前都在北方黄河流域,后来才逐渐转移到南方._____时期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长江流域.(  )

A.东汉末年B.隋朝C.唐朝D.宋代

二、判断题

10.(2019·江西中考真题)“南朝时期,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典型的如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据此可知,在南朝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11.(2019·江苏初三期中)江南地区的开发从东汉末年开始,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到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

()

三、综合题

12.(2019·河北初一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烂地,我们的祖先最先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材料二:

材料三: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

《宋书》描述东南朝时期:

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消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1)黄河和长江流域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

结合地图,指出最早栽培它们的原始人。

(2)材料二中的图片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它们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变化。

这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3.(2018·云南初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除草)……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宋书》

(1)材料一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其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其原因有哪些?

(3)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江南变化的原因中,你有何启示?

14.(2019·广东初一期末)政府在不同时期推行的各种政策都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安定与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时(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每年在外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秦汉之世,去古未远,所以古代租税的系统,还觉分明。

汉代的田赋,就是古代的税,其取之甚轻。

高祖时,十五税一。

文帝从晁错之说,令民入粟拜爵,十三年,逐全除田租。

至景帝十年,乃令民半出租,为三十而税一。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东晋、南朝政府为发展生产的需要,非常重视牛耕的推广。

禁止屠杀耕牛是东晋、南朝政府的一贯政策。

《晋书•张茂传》载:

“杀牛有禁,买者不得辄屠”(意为:

即使是老牛也不得随意屠宰)。

﹣﹣摘编自张学锋《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农民的生活状况。

这种生活状况给秦朝的统治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高祖到汉景帝时赋税征收的变化。

汉初实行这样的赋税政策目的是什么?

汉文帝、景帝时延续了西汉初年的哪一国策?

使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3)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还有哪些原因促使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4)综上所述,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注意什么?

15.(2018·江西初一期末)某校七年级冋学组织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专题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

材料二:

秦国修建的都江堰图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发展经济时已关注到什么问题?

(2)水利工程的修建推动农业发展。

都江堰的兴修对当时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三找出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简要概括江南经济开发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本原因。

故B符合题意;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的措施、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客观原因,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2.D

【解析】

【详解】

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原因形成的,唐末农民起义只是直接原因,A不符合题意。

B项,五代是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五个政权,十国指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B不符合题意。

C项,宋太祖建立宋朝时,十国依然有后蜀、北汉、南唐等,C不符合题意。

D项,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南方战乱较少,北民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等原因,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D符合题意。

由此可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政权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420年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的统治。

宋、齐、梁、陈先后建立,史称南朝,与北朝并存。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

4.D

【解析】

【详解】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重大事件,突出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因而题干中的他探究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选D。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

本题以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为依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特征。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5.A

【解析】

【详解】

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西汉时期、唐朝前期、明朝中期、清乾隆年间等时期人口迅速增加,而在东汉初年、南北朝后期、五代十国等战乱时期,人口减少较快。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人口增减受社会治乱的影响。

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

6.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原因有: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江南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宋朝时南方财税收入比重增大。

“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宋代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所以①②③④选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属于组合型选项题,优先使用排除法。

7.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方的南朝与北方的北朝相互对峙,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依次是宋、齐、梁、陈四朝,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8.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得出西汉时期的北方人口超过南方人口,到宋代时期的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

结合所学知识,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北方和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混战,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

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从而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D选项符合题意;促成国家的大一统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A选项不符合题意;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B选项不符合题意;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D。

9.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中晚期由于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加上南方自热条件好,政府比较重视农业和手工业,南方的经济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长江流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课本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史实,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判断题

10.错误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各地农业普遍都有所发展,典型的如扬州三吴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据此可知,在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发展,但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南宋,故此题表述错误。

11.正确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从东汉末年开始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到南宋时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故本题说法是正确的。

三、综合题

12.

(1)黄河流域:

粟;长江流域:

水稻;粟:

半坡人;水稻:

河姆渡人。

(2)春秋时期;作用: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变化:

江南地区经济由落后走向富庶;影响:

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4)优越的自然条件(或靠近大江大河),注重科技创新(或创新生产工具),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和长江流域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粟、水稻,最早栽培粟、水稻的分别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图片所反映的现象分别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据材料三“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变化是由落后走向富庶,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靠近大江大河),注重科技创新(或创新生产工具),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13.

(1)材料一反映了南方耕作方式落后,社会生产不发展,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不富足;原因是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

(2)材料二反映了东晋建立后,南方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原因是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西晋时,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发展。

(3)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等。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中的“地广人稀”可以看出江南地域广阔但是人烟稀少;“或火耕而水耨(除草)”指的是在江南农业生产中还使用的是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比较落后;“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以看江南地区经济不发达,没有受冻饿的人,但也没有特别富裕的人家,从整体上处于落后状态。

根据所学可知,其因为有,在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人多地少,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落后,还没有充分开发。

(2)由材料二中的“江南…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可以看出,东晋建立后,农业能实现丰收,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可知,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当时南方相对安定;西晋时,北方人南迁到南方,不仅补充了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由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对比可知,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劳动力和技术向南流动,对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4)启示类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等。

【点睛】

从中可以总结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几个因素:

社会安定;北方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南移;政府的鼓励;人民的辛苦劳动等。

14.

(1)秦朝农民生活困苦,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这种生活状况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2)变化:

逐渐减轻;目的:

巩固统治;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3)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统治者重视);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

(4)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要注意保护老百姓的利益等。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1)据材料一“秦朝时(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每年在外服役者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可知,秦朝统治残暴,农民生活困苦,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这种生活状况导致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2)据材料二“秦汉之世,去古未远,所以古代租税的系统,还觉分明。

汉代的田赋,就是古代的税,其取之甚轻。

高祖时,十五税一。

文帝从晁错之说,令民入粟拜爵,十三年,逐全除田租。

至景帝十年,乃令民半出租,为三十而税一”可知,汉高祖到汉景帝时赋税征收的变化是逐渐减轻,汉初实行这样的赋税政策目的是巩固统治,汉文帝、景帝时延续了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3)据材料三“东晋、南朝政府为发展生产的需要,非常重视牛耕的推广。

禁止屠杀耕牛是东晋、南朝政府的一贯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为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结合所学知识,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等促使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4)综上所述,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注意什么,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

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要注意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制定适当的政策等。

【点睛】

此题从政府的政策影响社会的发展的角度,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语句。

15.

(1)注意保护环境;或注意可持续发展。

(2)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3)中原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可知,这是战国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观点,他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主张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保护环境,具有朴素的环保意识。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3)根据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可知,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

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北人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