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417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docx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docx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课文梳理

一【课文目录】

七(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

17.苏州园林(叶圣陶)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19.*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

八(上)第五单元(事理说明文)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下)第五单元(科普类文章)

17.笑(高士其)18.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19.*善待家园(吴岗)20.*龙永图趣说WTO(甘远志)

二【课文梳理】

7-2-17《苏州园林》

1.结构:

这篇说明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法,以先总说后分说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总领全文:

交代了写作动机,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2—9):

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共同特征,分别从各个角度介绍说明。

这里又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

(2):

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图画美。

②第二层(3—6):

从四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在景物的布局、配合上如何体现图画美的。

③第三层(7—9):

从小处、细部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第三部分(10):

结尾。

引人回味。

2.内容:

文章一开始先说苏州园林的多:

一百多处(用“据说”一词,语言严密),又说它的地位和价值:

是标本,鉴赏园林不该错过。

这样就给读者留有一个重要的印象,总领全文,吸引读者。

接下来作者用总分式的结构来介绍它的特征。

2自然段是总起,交代苏州园林的总的特征:

务必使游览者……完美的图画,即图画美。

达到这一点的有“四个讲究”,此外,园林的其它各个细节也是注意图画美,这就是三个细部。

“四个讲究”和三个细部共七个方面,分别详尽的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1)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得自然之趣。

(举例子、作比较)

(2)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不雷同,置身山间之感。

(分类别、举例子)

(3)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不寂寞,着眼于画意。

(举例子、作比较)

(4)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花墙廊子,界而未界,隔而不隔。

(举例子)

(5)注意角落的构图美——阶砌旁、墙壁上,种草栽竹。

(举例子)

(6)注意门窗的图案美——雕镂设计,工艺美术的上品。

(7)注意色彩的搭配的图画美——不用彩绘,白色或灰色的。

(作比较)

3.词句品味鉴赏

①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②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补”字,表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善于化单调为多彩。

③全文只用了几个描写性的词语和形容词,它们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很难用其它词语替换。

如“重峦叠嶂”一词,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

“俯仰生姿”又写出了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描绘出对各类树木错落有致的精心安排。

“盘曲嶙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4.说明方法:

作比较

课文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如:

第三段中写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只求自然之趣,就是把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比较,古代宫殿和近代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而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这是求自然之趣,是美术画。

再如:

第五段写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就把园林的花草树木的栽种修剪与国外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俯仰生姿、高低成趣的图画美。

再如:

第九段写苏州园林的色彩调配得和谐,就把园林的门窗墙壁及地面的颜色与北京园林的彩绘相比较,突出苏州园林梁柱门窗颜色的淡雅。

这样写的好处就是使被说明事物独有的特点更鲜明。

7-2-18《桥梁远景图》

1.解题:

“远景”是将来的景象,发展的趋势,“图”是蓝图之意,可见本文是以介绍说明桥梁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

本文是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作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2.结构:

全文有13个自然段落,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

介绍说明了桥的重要性和桥梁的基本结构。

第二部分(3—13):

具体描绘桥梁的远景。

又可分三层:

(1)第一层(3—4):

介绍说明桥梁的重要性。

(2)第二层(5—8):

说明将来的桥会造得更快、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

(3)第三层(9—13):

大胆的设想了将来的桥的发展前景。

3.文章语言。

本文的语言质朴、简洁而又生动。

一开头,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说明桥的重要作用,既可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激发大家的想像力,真是恰当而又巧妙。

在说明桥梁的构造时,用“一条板凳”打比方来形象的解释什么是桥、桥的基本结构,十分形象,又十分贴切,可以说是“深入浅出”的典范。

然后又用富有吸引性的过渡段,把文章转到说明的重点上来:

畅想桥梁的发展前景。

作者又运用每段的首句做中心句的方法,运用生动的语言,清晰的说明了未来桥梁发展的五个好处,从而说明桥梁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

此外,如:

“将来人们全都坐飞机上了天,挤来挤去”,“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等等,分别运用了比拟、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

7-2-19*《洲际导弹自述》

1.解题:

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

“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

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

2.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

介绍洲际导弹“诞生”的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

第二部分(2~8):

介绍说明导弹的类别、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等等。

第三部分(9~12):

简要而具体说明洲际导弹的外形(高度、重量)、速度、威力以及发展变化。

第四部分(13~15):

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3.写作特色

(1)采用自述说明法,说明形象具体

自述说明法,就是指在介绍事物、事理或人物时,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采用自述说明法,“自报家门”,让人感到格外亲切,又有十分明确的“亲切感”,显得分外真切。

极易唤起人们的读兴,便于写作主体与阅读客体的沟通,让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洲际导弹是一种尖端武器,其构造及其发射、爆炸原理相当复杂,但作者采用拟人方法,让导弹自叙身世,现身说法,显得既通俗易懂又风趣。

如把弹头比拟成“锥形的脑袋”;把制导系统比拟成“大脑和神经中枢”;把洲际导弹的威力,说成是“我有飞得快、爬得高、打得准的绝技”都能变深奥为浅显。

又如介绍液体导弹现已大都成为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工具,说是“复员”“转业”,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2)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本文使用了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易懂的说明。

例如:

第2段,从三个方面对导弹作了分类说明;第3段把导弹和炮弹作比较,说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第9段、第10段、第11段都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数据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外形和威力之大,飞行速度之快,命中误差之小等等。

4.中心思想:

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5.顺序:

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7-2-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1.解题:

这是一篇普及动物学知识的说明文,选自《《珍奇动物写——澳大利亚特有动物》。

原文的篇幅较长,共有10个小标题:

奥运会的吉祥物、从一只碾死的针鼹说起、有刺不是刺猬、吃蚁不叫食蚁兽、单孔目的有袋类动物、生蛋的哺乳类、没有乳头的哺乳类、澳洲处处有针鼹、可以降低体温的哺乳动物、满身刺挡不住汽车轮子。

2.结构: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由悉尼奥运会引出说明事物的主体——针鼹,并强调“在整个地球上,只有澳洲才有它的足迹”,一开头便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也突出它的“珍奇”与“稀有”。

第二部分(2~5),介绍针鼹的外形和善于掘土的特长。

作者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针鼹的如下特点:

形体较小,像刺猬一样浑身长刺,十分擅长掘土,其速度之快,“就是用现代人的工具甚至机器也未必能赶上它”。

这一段是从外部写针鼹的神奇之处。

第三部分(6~9),写针鼹的生活习性:

以食蚁为主,白天活动,冬季蛰伏,能游泳,胃表皮粗糙,等等。

第四部分(10),主要写针鼹的繁殖。

这一段最能体现针鼹的珍奇之处:

既是卵生,又属于哺乳类(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卵生的哺乳类只有针鼹和鸭嘴兽两种);虽然有袋囊,但只有繁殖期才出现;怀孕时就挖好“护理巢穴”,以及独特的哺育方式,等等。

3.内容: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作者抓住珍奇和稀有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的。

开始先由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说起,引出说明对象——针鼹。

“招摇过市”一词是贬义词用做褒义,诙谐有趣,吸引人;“像刺猬一样”、“许多人不知道名字”、“只有澳洲才有”足以说明它的特点——珍奇和稀有。

接下来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作为盾牌的尖刺;介绍针鼹本领特点,突出它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又介绍了它的绝活本领——掘洞逃生和掘洞的神奇。

作者又就针鼹的生活习性来介绍说明它是与人类有益的。

先从它的食物来源说它的习性,它主要吃蚁类和蚯蚓等,特别是澳洲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从它的嘴部构造特点说明它日吃万蚁的本领;同时作者又介绍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擅长游泳的生活习性和本领;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善于袭击大型蚁穴也是它的特征。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针鼹另一奇特之处——繁殖方式特别,寿命长。

(雌兽有临时的腹部口袋、生蛋、哺乳——真是奇特)。

4.中心思想: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5.特点:

①抓住特征,条理清楚,突出“珍稀”。

②恰当的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③语言简洁生动。

6.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8-1-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课文以花朵呈现万紫千红为重点,介绍了各种花色的成因,科学地说明花的色彩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各种条件和需要,以及自然、人工等因素对它作用的结果。

本文运用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把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说明得既具体又明晰。

在主体部分作者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

这六个方面都以设问句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再具体说明。

这六个方面按照由主到次,从内(自身条件)到外(外部因素)的顺序排列,分两层逐一说明。

细观这两层也不难发现:

作者安排说明顺序时是遵照顾及事物本身的条理及其内在的联系这一原则的。

如,课文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等角度,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科学解释时,用的是横向说明的顺序;而从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解释时,则是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亿万年前讲到20世纪的有关情况,贯通古今,对花儿“红”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进行纵向说明。

2.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赞叹红花的鲜艳美丽,并由此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各种原因。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在这部分,作者分别从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

这六个方面都以设问句领起,紧接着用一句话总括,然后再具体说明。

这六个方面是按由主到次,由花儿的自身条件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排列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2——7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是由它内部的种种条件和因素决定的,而首要的因素是“物质基础”。

第2—4段,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的角度说明。

第2段,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酸性花青素这一物质基础对花朵呈现红色所起的决定作用。

这是从正面加以说明。

第3—4段,以橙色、黄色的花只含胡萝卜素,白色的花不含色素为例,说明它们不呈红色是由于没有花红的物质基础——花青素。

从“物质基础”角度作比较,既进一步说明物质基础是花朵呈现什么颜色的先决条件,又照应了第2段的总起句:

“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这两段从侧面说明花朵呈现红色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对第二段的补充。

第4段中对“添色木芙蓉”的说明是继说明红色、黄色和橙色、白色的三类花的物质基础之后的,这显示了说明的周密。

将变色花放在白色一节中讲,是因为它初开放时是白色的,从大范围说可列入白花。

第5段,运用物理学中的光学原理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一段由于在说明角度上作了新的开拓,因而说明的内容更全面,既反映了物质基础与反射作用两者在使花朵呈红色上的联系,又点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第6段,从花红生理上的需要来说明。

这一段的说明是对第5段说明的深化,花的反射作用不但使人们感觉到红花的颜色,还能对红花生理上所需适度的热量起保证作用。

第7段,通过光谱分析,从进化论角度通俗地说明花朵呈现红色曾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由绿色演变而成。

第二层(第8——10段)说明花朵呈现红色的外在原因。

第8——9段,侧重介绍自然选择的作用。

第10段,侧重介绍人工选择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11段),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作概括。

8-1-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课文结构

课文以大量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久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第2-5段):

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第6-10段):

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部分(第11~13段)警告人们:

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人类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说明方法、表达方式

(1)纵观全文,大量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说明的事理更严密、更科学。

本文更为突出的是列数字与作比较。

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结合使用,这样就将事理说得更清楚、明白、透彻了。

如文章第一句“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为使读者对27万平方米有个形象的概念,即在括号中以“相当于40多个足球场”作比较,给人直观、形象和深刻的感受。

类似的例子,在文中不少。

数字说明分为确数说明与约数说明。

数字说明要准确,但由于某种原因不可能精确表达时,可以用“大约”“左右”“估计”等约数,力求近似。

如,前例中的“40多个”,再如,“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也是用约数反而体现客观、准确的例子。

(2)就全文看,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也是一个显著的特点。

几乎在文章每一部分的开头和结束部分都穿插了议论。

特别是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其议论尤为巧妙,是分别引用了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话作议论。

如第一段末句:

斯科特警告说:

“如果雨林按照这种速度减少,到本世纪末,大部分雨林都将消失。

”这里的引用为文章展开说明雨林的消失将带来的一系列灾难作了铺垫。

最后一段引用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索家意味深长的话作总结性的议论,则更具警示、警告作用。

这样的议论,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8-1-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1.内容与结构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科学地说明了海藻和海洋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众多的鱼虾等,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

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广阔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第二部分(第3—6段)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

第一层(第3段)总说。

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

第二层(第4—6段)分说。

逐一说明粮仓中的粮食——海藻。

浮游生物和鱼虾。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的说明,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2.课文运用的表达方式、说明方法

(1)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

第一部分(第1—2段)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

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

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

(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2)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

再如,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

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

(2)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总说部分(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

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

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

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

第6段举了南极鳞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鳞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鳞虾资源的丰富。

3.过渡衔接

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

如:

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

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

第4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

第5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

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

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8-1-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1.文章主旨

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2.结构

第一部分(第1~9段),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第1~2段),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展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第3~9段),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10~17段),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

第一层(第10~13段),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第14~17段),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9-2-17《笑》

1.结构

第1~8段:

从生理功能着手,阐述了笑对人的身体健康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第9~22段:

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讲笑的社会功能。

第23~29段:

作者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对笑给予热烈讴歌,并表达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

2.写作特点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极少使用专业术语,文字浅显易懂。

文章多用短句,并构成多个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明快,活泼有趣。

尤其是文章最后,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使文章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9-2-18《南州六月荔枝丹》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

第2段到第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

第6段到第10段,写荔枝的果实。

从壳膜写起,写了果肉、贮运、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

先写荔枝的产地分布,次写有关荔枝的专著,再写荔枝的移植,最后写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的建议。

2.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

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

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

壳——膜——肉——核。

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3.揣摩语言

(1)科学性:

“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推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这个事实。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强;再如“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如果把“盛产”改为“能产”,就无形中扩大了荔枝的生产范围,不符合作者的语意表达;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用上。

该用确数决不用约数,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的重60克”;该用约数决不用确数,如“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

除了准确,本文语言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周密,合乎科学性。

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荔枝的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这一组句子中加粗的词既准确地写出了实际情况,又在数量、范围上加以限制,这样使语言更周密,更好地显示说明文的科学性。

再如“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这三句中加粗的词语分别在程

度上、数量上、时间上表示强调,十分准确。

(2)文学性:

文章的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用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这七个字既点出荔枝的产地、果实、成熟的时间,又描摹了荔枝的主要特征之一:

果实呈红色。

引用古代诗歌中的名句,使标题具有文学情趣,符合科学小品的特点。

如果改成《说荔枝》或《荔枝的生态和生产》,那就逊色多了;“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分别出自郭明章《荔枝》诗、北宋邓肃的《看荔枝》诗,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荔枝绚丽的颜色;明代徐火勃有《咏荔枝膜》诗“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夸张地写出了吃毕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的情景;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嘲讽李、杨奢侈腐化的生活,作者引用此诗,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引用苏轼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指出我们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使其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