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393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地理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旅游地理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旅游地理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旅游地理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旅游地理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地理学》讲义.docx

《《旅游地理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地理学》讲义.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地理学》讲义.docx

《旅游地理学》讲义

《旅游地理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旅游系统的结构

1.旅游(tourism):

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游览、非定居者、暂时居留

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这个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闲暇(leisure):

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

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地理学(tourismgeography):

是研究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形成条件、特点、开发利用和旅游点(地区)规划布局的学科,属于应用地理学分科。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性质:

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与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应用科学的特点。

新学科、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2.研究对象:

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即研究旅游地域系统的组成要素、空间分布、运行机制等规律。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作用

一、研究内容

1.现代旅游业——旅游系统:

三个基本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媒体(旅游业)、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皮尔斯(Pearce,1989)、郭来喜(1985):

皮尔斯比较重视旅游主体的研究,郭来喜相对重视旅游客体的研究。

2.地理学观点——空间表现形式:

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

二、研究内容简析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

2.旅游者行为规律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

4.旅游通道

5.旅游资源评价

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

7.旅游环境容量

8.旅游区划

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0.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综合考察法

2.统计调查法

3.旅游图表法

4.景区分类法

5.定性分析法

四、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1.提供旅游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依据

2.为旅游业发展确定旅游区,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3.划分旅游区,加强区内发展和区间联系

4.对旅游者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研究,有利于旅游市场发展

5.促进旅游交通网络的合理化

6.保护旅游环境

7.协调旅游开发与地区社会经济关系,促进旅游业发展

8.提供旅游地图服务

9.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纲领和蓝图

10.完善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3.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根据本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旅游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的联系。

一、与地理学科的关系

二、与旅游科学的关系

三、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世界旅游历史:

一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古代旅行和旅游;二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近代旅游;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发展的现代旅游。

§1.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回顾

一、二战之前:

土地利用麦克默里

地理学者只着重记述某些旅游胜地和研究旅游的土地利用,而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索。

二、二战之后至60年代初:

现代旅游、旅游区、独立学科

三、60年代以后:

科学化

1.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1)旅游资源调查评价;

(2)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3)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4)旅游环境研究。

2.70年代——至今:

理论研究、实际工作

§2.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的外部环境

1.战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2.地理学者参与旅游研究:

空间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地理学者参与旅游研究的主要贡献:

为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区域开发提供必需的资源和区域分析依据;预测从客源地到目的地间的旅游流量;对旅游区域的内部结构、旅游地的社区状况和客源地至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旅游规划提供基础;为其它研究旅游的社会科学者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

二、发展趋势

1.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

2.研究内容极其多样化,跨学科性。

3.研究主题从局部着眼转向全局,同时保留和发展专题研究。

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

5.参与多学科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

§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一、古代旅游知识的积累

民间出游、游记、旅游地理著作

二、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1978年后迅速发展

2.旅游地理学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成果显著

3.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以描述性为主

§4.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一、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化,以任务带学科

2.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和传统

3.跨学科研究意向微弱

二、发展方向

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2.要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研究

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

4.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吸收相邻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

§1.旅游者

一、定义

1.国际上的定义

(1)国际旅游者:

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它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

游客(visitor)、旅游者(tourist)、短途旅游者(excursionist)

旅游者的相关条件

(2)国内旅游者:

指在本国某目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一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

2.中国对游客的定义

(1)游客:

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到其他国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2)海外旅游者:

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

(3)海外一日旅游者:

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

二、旅游者的特点

1.异地性2.享受性3.消费性4.业余性5.地域性

§2.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

一、旅游需要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

1.基本的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会的需要

4.尊重感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旅游动机及其种类

1.旅游动机:

是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需求,也是直接推动旅游者旅游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

2.分类

(1)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

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

(2)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也将旅游动机分作四类:

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地位与声望的动机。

(3)旅游心理规律

①个体旅游动机:

心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娱乐性动机

②团体性旅游动机:

宗教型动机、寻根型动机、文化经济型动机

3.影响因素

(1)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对旅游动机的影响

(2)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

(3)心理因素

三、旅游动机的激发

1.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

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

内动力:

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外动力:

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中间条件:

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

2.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

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

互补性:

并不是任何客源地和目的地彼此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

替代性:

当游客从A地向B地移动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与B地一样性质的旅游地,从而产生替代作用。

可达性:

尽管现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但是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旅游的重要因素。

3.激发因素: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服务的优良性、旅游价格

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1.旅游行为:

广义的旅游行为指旅游者以旅游为目的的空间移动、娱乐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行为,包括从生活地奔赴旅游区,在旅游区具体的旅游内容和在此时间内的食、住、购物等行为,即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主要环节均属于旅游行为,狭义的旅游行为主要指旅游者在旅游区内具体的游乐活动,即与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色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行为内容。

2.旅游行为层次

(1)基本层次——观光层次:

游览观光

(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购物

(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商务、体育、科考等旅游

相互关系:

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3.现代旅游行为的特点

(1)大众性

(2)消费性

(3)综合性和多样性

(4)地域性

(5)季节性

§3.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从旅游决策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

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做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

一、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

信息、距离差异→感知环境差异→地理环境差异→观光动机→主要旅游形式

2.最大效益的原则:

资金、闲暇时间确定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精力上恢复、精神上享受,即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高的满足度。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①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②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③选择娱乐购物旅游的典型区

3.旅游偏好:

年龄、职业、学历

二、普雷德(Pred)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

1967年,普雷德提出一个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只有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感知机会)和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可达机会),才进入旅游决策,成为真正候选的旅游目的地(现实机会),其大小因人而已,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决策者本身。

王家骏(1997)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达机会的两点推论:

旅游者的可达机会随距离增加而急速衰减;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积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高。

三、旅行距离决策模式

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是根据时间、费用和旅途不适等条件决定的,如果时间限定,则旅行距离也是限定的。

四、旅游决策过程

三个阶段:

认识需要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评价对比

§4.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

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线状空间行为

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

2.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二、中尺度旅游空间行为面状空间行为

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选择上,不排斥等级低的,也不局限于等级高的,而是追求新颖奇特的;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多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结点状线路。

结点状路线旅游:

居住地、暂住地

三、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点状空间行为度假旅游、结点状旅游

1.选择环境质量好的旅游度假地

2.选择娱乐性、运动行、直接参与性强的度假地

3.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

§5.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一、资源个体的评价:

大众性、历史价值、资源独特性

二、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

独特性和共性是互补的,近邻效应有正负效应

三、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宾馆选址

第四章旅游需求预测

§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一、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1.旅游需求:

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2.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1)旅游客源地:

旅游需要的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特征和政治制度;旅游者个人的情况——个人收入、职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

(2)旅游目的地:

供给部分——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价格、货币汇率、交通速度、接待设施条件、旅行组织机构。

3.具体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旅游需求

(2)人口特征:

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构成、家庭结构

(3)收入与闲暇:

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带薪假期)

(4)职业和教育水平:

职业决定收入、闲暇和教育程度差异

(5)资源和交通:

资源吸引力、交通条件

(6)价格和汇率:

旅游需求随价格和汇率反方向变化

二、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

1.第一手资料:

为专门的研究目的而收集的资料

资料成本高,耗时长

主要方法:

调查法——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观察法——野外考察、实验室法。

2.第二手资料

主要来源:

企业内部材料;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辑;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机构年报及其他资料。

第二手资料要明确材料来源,弄清目的、口径和可比性

三、旅游市场分析

1.旅游市场战略体系

(1)旅游市场模型:

以生产为导向的市场经营模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营模型

(2)旅游市场战略体系

①全面了解市场中旅游需求的数量及层次特征,是市场战略的前提

②主要市场的选择和确定是市场战略的重点

③旅游区点有目的的开发和建设是市场战略的步骤措施

④旅游商品的销售是市场战略的目标

2.旅游市场的特点

(1)旅游市场中所提供的商品是综合性的,其数量和质量的标准很难规定统一的尺度

(2)旅游市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旅游需求与人们的其它需求相比较具有较高的弹性程度

3.世界主要旅游市场分析

(1)经济格局:

世界旅游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体,形成了四个层次的格局——五巨头、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广大发展中低收入的国家。

(2)地域格局:

国际旅游人数增长——亚太地区、非洲、美洲;接待国际旅游人数——欧洲、美洲、亚太地区

§2.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

一、旅游需求的空间表现——旅游流

1.旅游流:

是旅游客流的简称,当旅游者从自己的常住地出发,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去观光游览、娱乐消遣,便构成了具一定流向、流量特性的游客群体。

流向是指某地旅游者根据其旅游动机、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等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流量是指某地旅游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该旅游目的地的数量。

2.形成条件

(1)旅游的基本激发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旅游者个人爱好。

(2)旅游地的接待条件

(3)旅游资源条件——吸引力

(4)距离衰减作用

(5)地区间经济、文化及历史方面的联系

(6)其它因素

3.现代国际旅游客流的空间变化规律

(1)战后欧洲旅游业的恢复阶段

(2)60—80年代,欧洲旅游业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旅游业广泛普及阶段

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的迅猛增长;全球形成了六大旅游区:

西欧、北美、拉美、亚太、中东、非洲

(3)90年代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阶段

国际旅游流的分布状况:

主要客源国是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旅游流主要流向也是欧美各国。

欧美等地内部旅游流规律:

近距离流动的多,远距离流动的少;陆地相邻国家和地区流动的多,海洋相邻的少;流向有著名风景名胜、度假区的国家和地区多,流向非风景名胜区的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流动的多,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相互流动的少;自然景观相差较大的地区之间流动的多。

二、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

1.旅游需求的特点:

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

2.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R

R值越大,旅游流时间变动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越大;R值越小,旅游流的时间分配越均匀;R值趋近零时,则旅游无淡旺季之分。

R值不仅取决于旅游需求变化,而且随选择分析的时段长短而变化。

3.高峰指数P

高峰指数用于对旅游地进行比较或用于考察某一旅游设施随时间变化而出现高峰的趋势。

三、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

地理集中指数G

游客来源越多,越分散,G值越小、旅游经营越稳定;G值越大,越易受客源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冲击。

§3.旅游需求预测模型

一、趋势外推模型

1.原理:

假定历史数据的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依据一系列的历史资料,根据其相应的连续性推测未来形势。

2.类型:

图形法、简单回归模型、冥函数模型、二次方程式模型、时间序列模型

(1)简单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趋势外推数学方法,在研究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旅游需求量变化时较为常用。

数学形式为:

y=a+bx

式中:

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a为常数项、b为y对x的回归系数。

因变量y是旅游需求或消费的度量。

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需求预测的时间不宜过长。

(2)时间序列模型

①概述

旅游需求的时间序列图形为季节性需求图形,季节变化以年为周期,以季、月为时段。

三类:

水平需求图形、趋势需求图形、季节性需求图形

②季节性交乘趋势的应用

A.方法概要

B.举例分析:

颐和园游客分月预测。

模型的应用加上科学的分析,能使预测更为准确有效,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二、结构模型

1.原理:

模型的建立依赖于应用多元回归数学方法来确定旅游需求与一系列原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引力模型

(1)引力模型的发展

1929年,赖利(ReillyWJ)提出有关零售市场的假定。

1948年,天体物理学者司徒瓦特(StewardJQ)定义了两地间的“人口统计力”(demographicforce),并指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同型关系。

1949年,经济学家齐普夫(ZipfGK)创立了人类行为中的最少努力原则。

1960年,艾萨德(IsardW)提出的模型,系统阐述和修正了社会引力模型。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地理学者威尔逊(WilsonAG)将引力模型和潜能模型混为一体,形成了放大的引力模型即一般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2)旅游研究中的引力模型及其发展

①克朗蓬(CramponLJ,1966)第一个清楚地证明引力模型在旅游研究中的作用,其基本引力模型是:

Dij=G*(PiAj/Dij)

该引力模型的弱点:

模型无约束,模型预测的旅行次数没有上限;模型有过高估计短途旅行次数和过低估计长途旅行次数的倾向。

②解决的方法:

1972年,沃尔夫(WolfRI)提出了修正了距离变量的引力模型;1976年切萨里诺(CesarioFJ)和尼奇(KnetschJK)提出了有实际上限的有约束模型。

(3)实例分析

保继刚(1986)利用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组织的国内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建立起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到京游客量的预测引力模型。

①影响北京游客量的因素:

距离、经济收入、人口

②模型评论:

旅游业是一项季节变动很强的行业,根据预测模型结果进行外推时一般不宜任意变动时间季节。

北京6月份国内游客预测引力模型的建立,基于一次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模拟,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讲是不充分的,但在没有更详实数据的情况下则是可行的。

三、仿真模型

仿真模型是由趋势外推模型和结构模型结合而成的一组更为综合的系统工程,变量之间的反馈、协同、阻抑效应等关系通过一组相互关系的方程来阐明。

建立方法:

系统动力学

四、定性模型——特尔菲法

1.概述

当历史资料或数据不够充分,或者当模型中需要相当程度的主观判断时,采用问卷方式对选定的一组专家进行意见征询,经过反复几轮的征询,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得到对未来的预测结果。

特尔菲法最先由美国兰德公司(RANDCorporation)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立,在软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预测成功与否取决于研究者问卷的设计和所选专家的合格程度。

2.特尔菲法的工作步骤

(1)确定预测的问题,选择征询的专家组。

(2)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

(3)第一轮问卷回收后,整理结果。

(4)将第一轮问卷的统计总结附在第二轮问卷上寄给第一轮征询的专家组,各个专家自己第一轮回答的问卷也复印附上作为参考。

(5)回收第二轮问卷并整理结果。

(6)将第二轮问卷的结果和意见综合进第三轮,问卷的说明与第二轮相似。

(7)第三轮问卷的结果出来之后,要决定是否需要做第四轮问卷调查以获得进一步一致的预测。

最后一轮预测之后综合出来的结果包括中位数,内四分位数(inter-quartile)范围,还要确定有哪些事件没有一致性。

3.实例分析

谢弗、莫勒和格蒂(ShaferEL、MoellerGHand.GettyRE)1974年应用特尔菲法预测未来有哪些发展将会影响美国的公园和游憩管理。

五、四种模型的相关关系

实际应用、选择模型时主要考虑到精确性与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限制之间的关系。

精确性要求越高,所需要的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越多;反之,精确性要求较低,投入的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都较少。

六、关于旅游需求预测的几点说明

1.预测的实质和可靠性取决于对旅游控制系统的正确理解。

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和关键,预测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对信息的处理程度和处理水平。

从客源市场分析入手,到旅游地客流统计结束,是旅游需求预测的基本思路。

任何对将来的预测过程都含有预测者本人的主观意志,预测永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2.旅游需求预测在实践中应用还不普遍

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尚不够完善,研究也不够深入,还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的预测体系;在应用中所需资料、数据十分庞杂,也没有长期的、系统的、可供比较的调查数据,造成对未来旅游需求状态难以预测或可靠程度低,实用性差。

第五章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1.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旅游资源

1.概念

(1)旅游资源:

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

(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司,1992)

(2)含义:

旅游资源具有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客体的基本属性;旅游资源具有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属性;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后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属性。

(3)内涵:

旅游资源存在于旅游目的地这就排除了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因素;“资源”的概念本身即意含着“有用”的内涵;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而不包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必须使用的纯粹接待因素;在不同的地方,旅游资源的构成不一样,一个地方只是纯粹属于接待的因素,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是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

(1)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地球的圈层构成自然旅游资源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决定旅游区、旅游点的形成

③自然旅游资源受地球景观带的分异规律控制

④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

⑤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

⑥气候的区域差异

⑦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2)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

①历史遗迹

②社会文化差异

③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或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④根据游客市场的需要而创造

3.旅游资源的特征

(1)空间特征

①广泛性

②区域性

③组合性

④地域固定性

(2)时间特征

①季节变化性:

特定的季节、时间出现;同样景物在不同季节的差异。

②时代性和变异性

(3)经济特征

①可替代性

②价值的不确定性

③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4)文化特征

①感知决定性

②内涵丰富性

③民族性和地域性

④需求的多样性

二、旅游地

旅游地:

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两个部分:

旅游活动区、旅游接待区。

三、评价的理论基础

1.体验性评价:

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

对于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