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冲刺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冲刺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冲刺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冲刺模拟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模拟检测试卷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
石缝间的蒲公英,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jí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已经不能成为人们佐餐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
①茁_____ ②jí______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天边的云彩不停地________着,时而如白雪堆积的山峰,时而又成大海的浪花泡沫。
②那黄了的稻草,也就是上年的秧苗,这绿色的秧苗,又会变成来年的稻草,稻草与秧苗是________关系。
③春天,不知名的小花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实在是________,小花仿佛知道人们的心意,一直开到秋末。
A.变换 传承 相映成趣
B.变幻 传承 赏心悦目
C.变幻 传递 相映成趣
D.变换 传递 赏心悦目
3.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森林里各种鸟类,鸣声不断。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A.②③①B.③①②C.③②① D.②①③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地处黄河口的东营是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城市,不仅有胜利油田,而且是孙武故里和吕剧发源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B.理想,有时候它像那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的心;但更多的时候,它能激发你昂扬的斗志。
C.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具体而微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D.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5.填空。
(5分)
①《望岳》一诗中,,一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②《木兰诗》中描写花木兰长途奔向战场,急切投入战斗的的语句是:
, 。
③《登飞来峰》中借古诗文来抒发自己登高远望,天地万物似乎尽收眼底时“,”的凌云壮志。
④《登幽州台歌》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
,。
6.名著阅读。
(3分)
那黄狗好像明白__A__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
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老兄,你要怎么!
”便走上河街去了。
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__A__便喊:
“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
”__A__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以上文字选自________的小说《__________》,选文中“A”这一人物名叫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7.综合性学习。
(4分)
凤凰中学九年级(3)班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
(1)【妙解汉字】“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抒写心灵】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请你从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上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栏目里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我选择【栏目________】,导读文字: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江 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
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
滨水的地方。
8.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分)
(二)(8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③马而三后。
襄王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赵襄王学御》)
【注释】①赵襄王:
赵襄子。
御:
驾车。
王子期:
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
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
更换。
④调:
协调。
⑤诱:
引导。
⑥此……所以:
这就是……的原因。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但当涉猎 ②即更刮目相待
③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④术未尽也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此君之所以后也。
12.两文中吕蒙才略长进惊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13.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谈两点即可)(2分)
(三)(8分)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法)让·乔诺
那是在1913年,我长途跋涉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
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我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
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他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
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房顶很严实,一滴水也不漏。
风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上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洁,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
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看他挑的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14.选文是怎样塑造牧羊人形象?
结合具体的句子作分析(4分)
15.探究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四)(14分)
黑白双风暴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
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
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举。
1860-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
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1/3。
1935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把3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
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
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
从1954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年之内开垦了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2/3。
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
1960年3月和4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被毁了20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
前苏联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10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
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年间湖岸线后退10至20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60%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16.阅读第②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
(3分)
17.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④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
(4分)
18.第④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3分)
19.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分)
(5)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16分)
刘世河
①说起思乡之情,最贴切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莫过于家乡的炊烟。
②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子很小,只有几十户人家。
村东有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
虽是沙土,但岗子上的白杨树却长得枝繁叶茂。
一到夏天,这里绿树浓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玩耍天堂。
玩得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地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那个家。
起初总是眼花缭乱,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
看炊烟。
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吃饭必须有规律,而且还得是热乎饭。
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尽量准时生火做饭,村里最先升起的这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了。
③母亲常说:
“这炊烟呀,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
炊烟像不像花我倒不怎么在意,我所在意的,是母亲在制造炊烟的那个灶台上到底做了什么好吃的。
④炊烟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中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而且三餐有别。
⑤早晨的炊烟,一般是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
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再熥上几个馒头,配上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
吃罢早饭,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该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⑥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
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也很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要扛饿。
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⑦最美的是傍晚的炊烟,最能彰显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
晚上这顿饭是家人最全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闲的时候。
上学的孩子、玩耍的娃、田间劳作的父母,城里上班的哥哥姐姐,都倦鸟归林般相继回了家,晚饭自然要丰盛些。
如若恰巧那天家里哪个成员有点啥喜事,更会杀只鸡或大鹅,炖一锅肉以示庆贺。
乡下人别看干活是急性子,但真正吃起来也蛮讲究,尤其懂得“要想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
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会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⑧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
“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这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但他的“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却令我疑惑:
炊烟也能被沾湿么?
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
炊烟的确也能被沾湿,因为。
⑨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那个比喻,突然觉得母亲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
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挥毫泼墨,自由舒展,浓淡随意,弯直随风,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妙境只有真正懂它的人才体会得到。
并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20.在作者眼中,家乡的炊烟三餐有别。
早上的炊烟轻淡,午间的炊烟①,傍晚的炊烟则②,都和庄稼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
(4分)
21.母亲将炊烟比作“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而“我”则把炊烟比作“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请联系全文,分别说说你对这两个比喻的理解。
(4分)
22.请根据文意,在第⑧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4分)
23.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庄户人家也搬进了高楼,炊烟袅袅的景象如今恐怕很难见到。
请你结合这一背景,围绕文章的内容或主题向作者提一个问题,并写下作者可能给出的回答。
(4分)
问题:
回答:
三、写作(共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要求:
(1)请将“之后”补充完整,以此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1.(2分)①茁:
zhuó ②jí:
瘠
2.B3.D4.c
5.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沈从文 边城 翠翠 天真善良、善解人意、勤劳纯朴等(符合题意即可)
7.
(1)砍杀、攻打。
(2)示例1: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炮火与屠刀下鲜红的血,感受到的是炮火与炮火对峙的悲壮,印在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国土和母亲屈辱和伤痛的泪。
战争,我们不需要!
示例2:
战争文化是血泪滋养的文化,兵法谋略究竟是用来杀戮还是用来消除仇恨的?
人类为什么非要拥有这些智慧?
为了厮杀,还是自杀?
示例3:
当我们正在优美的校园散步的时候,当我们滋滋有味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的时候,当我们享受着安宁与幸福的时候,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正在饱受战火的煎熬,流血流泪,无家可归。
示例4: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彼此挚爱着的亲人。
我们的心灵应该洋溢着暖暖的春意,我们的脸上应该折射出人生的甜蜜,记住:
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能扣住所选栏目内容,针对性强,语言有文采即可)
8.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上开出红红的花儿。
诗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色的美景。
9.示例:
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情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
诗人原本有思乡的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诗人在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诗人心境也逐渐开朗旷达起来。
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10.①粗略地阅读 ②重新 ③向 ④穷尽,完尽
11.这就是大王您落后的原因啊。
12.蒙乃始就学。
赵襄王“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13.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这样才可能取得成功。
14.提示:
抓住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表现了牧羊人是个朴实,不张扬,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沉默寡言,自信果断,自性平和,一丝不苟,内心坚定的人。
。
15.①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
②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做出的巨大贡献③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和慷慨无私、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歌颂赞美之情。
16.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涉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点的理解和概括。
作答时,应逐句进行概括。
比如,该段的第三句,可概括出爆发频繁(爆发次数多)的特点。
第四、五两句可概括出涉及范围广的特点。
从第六句可概括出危害大的特点。
17.指人为地、大规模地过度改变自己生态环境的行为,含有否定意味。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应紧密结合文章内容答题。
18.“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该句表明了被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突出了白风暴危害的严重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
可按以下步骤完成,第一,解释词语含义;第二,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第三,加上套话(如果去掉,就与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略
20.①急速②悠长
21.答案示例:
母亲的比喻侧重于炊烟与饭食的联系,“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
“我”的比喻则侧重于炊烟与家乡的联系,浓浓的母爱和乡情构成炊烟如“水墨画”般的美感。
22.答案示例:
这炊烟是和思念紧紧缠绕在一起的,在魂牵梦绕中泪眼看炊烟,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23.(2分)问题:
现代社会中,袅袅炊烟的逐渐消失,会使您感到失落吗?
作者的回答:
示例一:
不会感到失落。
每个游子都心系家乡,希望家乡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即使炊烟消失,我也深感欣慰。
示例二:
会感到失落。
因为一见到炊烟,所有关于故乡人、故乡事的深刻记忆
三、写作(共5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要求:
(1)请将“之后”补充完整,以此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