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200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docx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docx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考察及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体系的视角

赵庆年

本研究从教育部评估中心获得了350所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校的自评报告,从中随机抽取了80所高校作为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研究样本,这些学校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工科、师范、农业、经济、医学、林业等类别高校;选取99所“211工程”大学,其中包括39所“985工程”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研究样本;选取16所农林院校作为行业院校研究样本,其中包括“211工程”大学6所(含“985工程”大学2所)、一般地方本科院校10所。

一、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定位考察与思考

(一)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定位并未体现出错位发展的特点

第一,一般地方本科高校面对“重点大学”的诱惑,其发展目标定位出现盲目攀高的倾向。

以“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这样的关键词对80所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进行归类,结果显示,有26所、占该类样本总数32.5%的高校发展目标定位中出现了类似的核心词汇。

众所周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即“211工程”大学共有百余所,这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一梯队。

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目标的这一定位表明,仍有相当一部分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尽管当下不属于第一梯队但仍将其发展目标定位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第一梯队。

这一定位也显示,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存在明显的沿袭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发展路径的倾向。

之所以会出现攀高的现象,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直接相关。

长期以来优先向重点大学倾斜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对地方高校发展不利,使得地方高校只有走重点大学的道路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第二,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发展定位追求“多而全”,弱化了学校原有的发展特色。

80所一般地方本科高校中学科覆盖11-9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18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22.5%;覆盖8-6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35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43.75%;覆盖5-3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19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23.75%。

当前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门类主要集中在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和法学六个学科。

此外,从样本中6所师范类院校发展定位的描述来看,这类高校大都以师范类学科为主,非师范类学科为辅,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进而提出了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远景目标。

但仅仅从学科齐全的角度界定为综合性大学,只会误导高校办学朝着综合化倾向发展。

可见,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定位存在较大程度地趋同,致使一些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校也摘下了属于自己的“皇冠”,想方设法地挤进综合性大学的行列。

第三,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多元,但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很好地支持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样本分析发现,一般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围绕“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三个关键词进行定位,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有48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60.0%;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校有7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8.8%;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和研究型”的高校有2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2.5%;其他无相近关键词定位的23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28.7%。

由此可见,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是比较多元的。

尽管如此,深入一般地方本科高校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很多一般地方本科高校仍然是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制订本校的培养方案,甚至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照搬重点建设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他们不仅课程体系相似度很大,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

这一现象足以表明,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或人才培养模式相脱节的问题,最终的结果是难以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第四,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确立了服务地方的定位,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的作用并不突出。

以高校服务定位的空间为关键词,对80所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定位进行归类,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选择服务地方、服务全国的高校有10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12.5%;第二类是选择服务本地及周边地区的高校有17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21.25%;第三类是选择服务地方及行业的高校有15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18.75%;第四类是选择服务地方的高校有38所,占该类样本总数的47.5%。

可见,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定位基本是立足地方。

但是,事实上,相当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不清楚如何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按照常规的人才培养的功能“批发”人才,为了学校排名和职称而进行科学研究,一些科研成果的转化还陷入“自我循环”的怪圈,等等。

现实情况表明,一般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十分有限。

(二)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应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有效科技服务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地方政府举办高校的主要目的:

一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向和途径符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的优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内容地域性、科研项目实用性的优势,依靠科学研究,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

为此,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在学科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社会服务定位上应该更贴近于地方发展实际,提高定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发展目标定位方面,一般地方本科高校不应将国内一流甚至是国际有影响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更不应该效仿国内重点建设大学发展的路子。

应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地寻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将办学特色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以此提升办学实力和竞争力。

在学科发展定位方面,鉴于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可以用于学科建设的资源相对于重点建设大学来说要少得多这一现实,以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需求不是很强烈这一状况,为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在学科发展上应坚持错位发展的理念,不要追求学科的全面均衡发展,而是坚持走非均衡发展的道路。

学校首先要选择那些“面向当地支柱产业发展的重点学科;面向当地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兴学科;面向当地社会进步发展的人文学科”[1]作为优势学科进行培育,将资源有选择地投向这类学科,以实现学科的不同程度发展,重点发展某个或某几个特色学科和学科群。

坚持“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用某个学科来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进而形成一个结构优化的学科群。

由此,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其科类定位为多科性或单科性都是科学合理的,否则,在学科综合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特色与竞争力的丧失。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应确立属于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的范式培养多样化的应用型、职业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适应多元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要考虑到地方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动态性平衡的需要,防止出现某些专业人才培养过剩的问题;要科学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合理预测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的结构、特征;要对本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同类高校或区域高校的位置进行正确的估计;要深刻洞察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发展所蕴含的历史机遇,看其是否能为学校发展所利用,促进学校在某一领域的快速发展。

同时,一般地方本科高校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确定人才培养的层次。

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大批本科及其以上高层人才,因而有实力的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可以适当培养一部分研究型人才;欠发达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初、中期阶段,为适应这一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应以培养技术型、职业型人才为主。

在社会服务定位方面,一般地方本科高校作为地方投资的高校,应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主动扮演好地方发展“生力军”的角色。

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整体优势有限,亮点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方面。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一般地方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不断寻求学科与区域的结合点。

一是寻找学科结构与区域社会职业需求结构的结合点。

根据结合点发展学科特色。

同时努力寻求结合点与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交汇点,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在类型结构上而且在素质结构上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是寻找学科结构与地缘区域特色的结合点。

一般地方本科高校所处的地缘区域特色是学科特色发展的源泉,它为学科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特色资源,并使学科以区域的特色研究走向世界,这是其他地方的同一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

[2]

二、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定位考察与思考

(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定位并未彰显国家核心诉求

第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是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单一的发展目标定位未必符合高等教育整体规划的需要。

以频率较高的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为关键词,对99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进行归类,结果显示:

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关键词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26所,占研究样本的26.3%;以世界高水平大学为关键词的国家重点建设大学70所,占研究样本的70.7%;另有3所未提及世界一流或世界高水平。

由此可见,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均将发展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大学,这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发展目标定位的群体性特征。

我们暂且不考虑能否有这么多的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大学,单从高等教育系统的维度来审视这一群体定位,我们认为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

因为,如果都以这样的发展目标建设国家重点大学,势必导致这些大学的建设模式、建设路径趋同,进而导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

重点建设政策在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诸如高校发展日益趋同等非预期政策结果[3],这不仅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也与国家实施重点大学建设的初衷相悖。

第二,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学科发展定位是综合性,但综合性基本处于概念层面。

99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研究样本中,有69所、占69.7%的大学其科类定位为综合性;有30所、占33.3%的大学其科类定位是多科性。

在多科性定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其未来的科类定位仍是综合性。

现实情况与此基本一致,资料表明,39所“985工程”大学中学科覆盖全部13-11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23所,占59.0%;覆盖10-9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13所,占33.3%;覆盖8-7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3所,占7.7%。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重点建设大学学科覆盖较齐全,综合化十分明显。

但是,与鲜有世界排名靠前的学科这一事实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重点建设大学的学科建设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综合,尚未充分发挥出学科综合化的优势,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以及交叉学科建设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三,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未体现国家对卓越人才的需求,且内涵模糊、趋同严重。

本研究将99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体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学校要培养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等)、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修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等)三位一体的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类高校共85所、占总数的85.9%;第二类是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这类高校共22所、占总数的22.5%;另有2所无明确表述。

由此可见,我国重点建设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国家对卓越人才的需求。

同时,由于大多数高校都用了“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等词语表述人才的内涵,不仅内涵空泛,且造成雷同。

第四,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社会服务定位只有服务空间而无服务的重点领域。

本研究以服务为关键词,将99所重点建设大学社会服务定位大体归为五类。

第一类是服务于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进步的高校,共有56所、占总数的56.6%;第二类是同时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校,共有5所、占总数的5.1%;第三类是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的高校,共有20所、占总数的20.2%;第四类是服务于行业的高校,共有17所、占总数的17.2%;第五类是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高校,共有1所、占总数的1.0%。

高校的社会服务定位不仅要体现服务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服务的重点内容,这种笼统的社会服务定位不仅使高校本身失去特色,同时也使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难以提升。

(二)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在高教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实施重点大学建设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过重点建设,集中财力,在短的时间内将部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一些学科的建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是能够跻身世界一流水平;二是通过重点大学建设,创造新经验,示范和引领其他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进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系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是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骨干力量。

为此,在功能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科学研究定位和社会服务定位方面应该较其他本科高校有更多、更大、更高的担当。

在功能与发展目标定位方面,首先,重点建设大学仍要坚持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更应强化教学的核心地位,把主要工作集中到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上来;其次,学科的综合化不一定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必要条件,学科门类的多少与高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因此,重点建设大学的学科建设的主要精力不应该置于基于实现规模扩张的学科门类的齐全上,而是努力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等提升办学实力与水平;再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发展目标定位少量学校可以将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大多数高校最高也只能将个别学科定位为世界一流,对于大多数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而言,其比较合理的发展目标定位仍是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

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目前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本科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只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众化需求,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精英人才的需求。

首先,重点建设大学应提出更为明确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社会精英人才。

其次,重点建设大学应采用学科的范式培养研究型人才,高校应在本科阶段重点加强通识教育,使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同时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

而在研究生阶段加强前沿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和独立创新能力的人才,促使其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思想、制度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

在科研定位方面,大部分重点建设大学的知识生产应以满足学术系统正常运行对知识增长的需求为首要任务,而非经济等外部系统对知识增长的需求。

为此,作为高等教育第一梯队的大部分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其科研的着力点应聚焦到基础研究上,因为基础研究的水平不仅制约着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水平,同时还制约着学科建设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薄弱的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乃至现代企业的技术升级与转型、对学科建设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已经初步显现出来。

这一状况持续下去,薄弱的基础研究将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瓶颈。

在社会服务定位方面,重点建设大学的责任更多地应该体现在社会的前瞻性需求即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上。

因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竞争,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社会的发展进步呼唤大学为其提供与以往不同的服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承担起向社会提供道德伦理标准、先进思想观念与核心价值观、先进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服务的主角,这一点也与重点建设大学大多作为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的本质特性相契合。

3、行业院校定位考察与思考

(一)行业型院校定位存在求“高”求“大”求“综合”的现象

第一,行业型院校发展目标定位相互重复且表述模糊

以16所农林院校作为行业型院校的典型和代表来进行分析,发现其参照系不外乎国际、国内、省内和同类院校四种类型,建设时限也缺乏具体的时间节点,使得发展目标定位内容的完整性与科学性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等关键词对这些院校的发展目标进行归类,显示2所“985工程”和4所“211工程”行业型院校的发展目标均有此类词汇,而省属普通行业型院校在定位参照系方面显示出较为明显的层次变化。

由于“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内一流”、“国内高水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或“国际先进水平”均属于模糊定性的词语,行业型院校发展目标定位表述不清晰的问题较为突出。

而在具体目标表述方面,因为在学科、地域以及学科等方面有所展开,则表达较为清晰,表明了各校在制订发展目标时的特定背景与指向,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第二,行业型院校类型定位存在一定的攀比与拔高现象

从代表行业型院校的16所农林院校的现状来看,选择其自身定位为研究型大学的有3所,分别是2所“985工程”院校和1所“211工程”院校;选择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有8所院校,包括3所“211工程”院校和5所省属院校;选择为教学型大学的是5所省属院校。

类型定位由于选择项仅限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这三个,是区分度最不明显的一种定位,特别是同样选择教学研究型大学的8所院校其办学水平跨度较大,同一种类型定位无法彰显各校特点。

另外,在这16所高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中,只有一半提到了未来的类型定位,对比之前的现状类型定位和发展类型定位,可以发现,保持两者一致的有5所院校,其余3所对类型定位均上升了一个层次,如果不是“研究型”已是最高类型层次,还会有学校提升类型定位目标。

由此表明高校在类型定位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向上“攀比”的风气。

类型定位虽然是自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才开始有了明确要求,各校也都按要求选择了各自的类型,但从部分学校的发展定位目标中缺乏类型定位这一现象来看,类型定位虽是“必选项”,却未必是受到认真重视的选项。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类型定位的标准并不够清晰明确,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的本质差异没有体现出来。

第三,行业型院校的科类定位普遍具有学科发展的历史特征,但各学科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16所农林院校在科类定位中提到“综合发展”或“协调发展”的学科基本均包括农、工、文、理、经、管、法7个,在此基础上略有增减,如增加了哲学、教育学、医学或减去法学或经济学等。

这既反映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学科变化,也反映了学校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作用的不同侧重,同时这7个重合的学科也可以视作农林院校所普遍具有的学科特征。

在1952年院校调整刚完成的时候,农林类行业型院校的科类范围仅局限于农林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农林学科作为农林类行业型院校的学科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其他学科的兴起和发展则与1998年大规模扩招后所增设的本科专业所属学科有密切关系,这些新专业大多数都是非农学类的文学、管理学等专业,其背后具有多种原因,其中一条是扩招使学校的基础建设显得滞后,在教学条件不宜满足的情况下只能尽量开办一些不需要太多实验教学环节的专业;还有一条是由于学费制度改革,大学实行缴费上学,而农林专业是实行优惠政策,比其他学科专业的学费要低许多,这就从经济上驱使农林大学开办了相当数量的非农学类专业。

这些专业的历史短,学术积淀少,在短期内一般尚未形成良好的学科群,与传统的农林优势学科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四,行业型院校的办学层次和类型定位反映学校的综合实力,但缺乏质量目标

16所农林院校作为行业型院校代表,所有学校都提到了以本科教育为主或为基础,大力或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这反映出学校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学校发展规划中其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的把握。

此外,提出适度或努力发展继续/成人/职业教育的占56.25%,提出积极拓展国际教育/合作办学的43.75%,这反映出各校对不同类型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这又取决于学校所处区域的社会发展与国际交流的水平以及学校对促进区域社会发展与国际交流的认知,反映了学校针对所处的不同地域环境和不同经济背景在教育类型方面的规划差异及其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职能。

不过,各校对各教育层次和类型定位均采取模糊定性说明的方式,未涉及各教育层次的规模与质量。

第五,行业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特色

一般而言,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规格、层次与类型。

规格指学生接受相应教育成才后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层次指学生所处的相应教育层次,类型指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所接受教育的典型特征。

农林行业型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普遍存在内容不完整且表述相互重复的问题,缺乏学校特色,反映出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定位不够清晰明确。

其实,缺乏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培养目标,也是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个别农林院校提到了面向不同区域和行业培养相应规格与类型的人才,这是在规格、层次、类型三个基本要素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进一步细化,值得重视与推荐。

第六,行业型院校的服务面向定位既受益于行业也受制于行业

行业型院校与行业和企业的关系较为紧密,其传统优势学科均为其直接面向的行业所依托的学科,必然将这一行业作为服务面向的重点。

从农林院校的服务面向表述来看,在服务空间、服务领域和服务岗位类型三个内容方面,相对强调服务空间与服务行业或领域而较为忽视服务岗位类型。

强调服务行业或领域定位,这是一般行业型院校在制定服务面向定位中特别留意的地方,因为行业型院校最主要特点就是与服务行业和领域的紧密联系,这也是行业型院校之所以成为行业型院校的根本所在。

强调服务空间定位,与农林院校所服务行业的区域特点以及农林院校的自身布局有关。

由于行业型院校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当行业整体转型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变化时,行业型院校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和影响,当行业处于上升时期,行业型院校的服务面向较为清晰;当行业处于波动时期,行业型院校的服务面向会出现回避或免提服务行业领域的现象,农林院校是较为典型的代表。

(二)行业院校应在竞争与合作中强化学校特色取得综合发展

从高等学校发展的普遍情况来看,一般面临着两种类型的关系,即竞争与合作。

所谓竞争,包括了同类型学校与同层次学校之间的竞争,就行业型院校而言,其竞争即来自于同类行业型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来自于国内与之发展水平与整体实力相近的其他非同类行业型院校以及非行业型院校的竞争。

所谓合作,同样也包括了与同类型院校之间的合作以及与非同类型院校之间的合作。

行业型院校与行业的密切联系,是区别行业型院校与非行业型院校的显著外部特征。

就行业型院校内部而言,各学校也应具有自身的典型特征,必须在学校定位过程中实施差异化策略与集中化策略,这是行业型院校在定位过程中基于同类型院校以及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进行对比而通常采用的基本策略。

所谓差异化策略,即在广泛调研国内所有高等农业本科院校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寻找和确立本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扩大此差异,以求得差异最大化,并将此差异作为区分本校与其他学校的明显标志。

实施差异化策略定位的前提条件是对本行业内所有行业型院校的现状及其定位情况进行全面而充分的调研,以此为基础做深入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所处地域、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确定本校与其他同行业型院校的差异在何处,并力争在定位中不断扩大这一差异。

所谓集中化策略是指行业型院校在资源配置有限的现实条件下,在广泛调研区域内同层次院校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基础上,寻找和确立本区域内亟需人才、科技和服务的领域,集中优势力量于此,大力和迅速推动其发展,力争求得先机并逐步辐射至其他领域。

实施集中化策略定位的前提条件是对区域内所有院校的现状及其定位情况进行全面而充分的调研,以此为基础做深入分析,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趋势,确定同层次院校在区域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薄弱甚或空白之处,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发展等途径,集中校内可调动的资源,使学校可以快速填补这一薄弱甚或空白领域。

当然,这一薄弱甚或空白领域有可能在行业内,也有可能在行业外,实施集中化策略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集中资源于传统或优势领域进行发展,而是集中资源于效益最大化的领域进行发展。

在推动高等学校的广泛与深入合作方面,行业型高校因其与产业的紧密联系而具有更多的机会,同时就学校自身发展而言,争取与更多院校的合作无疑应成为学校定位策略的重要方针,包括同行业型院校之间的求同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