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143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docx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docx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汇总带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专题汇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11分)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

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

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

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

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

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

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

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

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

失信必寡,

寸步难行。

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

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

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

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

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

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

“人言”为信,“自心”为息。

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

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

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

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

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

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5.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2分)

A.信口开河B.愿陛下亲之信之

C.通风报信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第③段列举中国历史上“信”的经典事例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2分)

答:

7.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

并说明理由。

(2分)

答:

8.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

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4分)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

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

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

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

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答: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8题。

(11分)答案:

5.D6.作者列举这些“信”的经典事例,用来论证“‘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或“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7.不能。

理由:

第⑤段阐明“信”的

重要性,第⑥段论述怎样做到人言可信不可畏,先讲原因后讲做法,逐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

8.①多进行“自心”的检点,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②要加强“信”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③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作出相应惩罚。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

(10分)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錦,

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

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

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

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1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2分)

15.阅读④⑤两段,说说读书有哪些好处?

(4分)

答:

16.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分)

答:

(三)(10分)14.(2分)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人存在着就必须要阅读,阅读对人有益。

)15.(4分)读书能够丰富人生经验,充盈人的心灵;读书养就人的高贵气质。

16.(4分)示例:

①对比论证,如文章①-③段,通过对比突出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一观点。

②比喻论证,如第④段中“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读书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巨大影响。

③举例论证,如第⑤段举了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论证方法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分析作用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

(10分)

清欢

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

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

“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

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

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

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

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

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烦琐之事烦恼。

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结果如何呢?

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

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

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

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

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像苏

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追寻。

(根据袁浩文章改写)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23.第①段和第④段分别使用的关于苏轼和孔子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24.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分)

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

答:

25.第⑦自然段主要论证了什么?

是怎样论证的?

(4分)

答:

(二)(10分)22.清欢是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2分,答“人生真味是清欢”或“清欢是人生的真味、做人

的真谛”得1分)23.使用苏轼例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1分)使用孔子例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

(1分)24.运用排比句式高度概括地写出追名逐利者的种种表现,(1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分)25.主要论证了怎样才能做到清欢。

(2分)先否定错误的认

识,再指出正确的做法,最后用事例论证。

(先正反对比论证,再事例论证)(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

(12分)

谈独立思考

茅盾

有人问:

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我想:

这个答案可以很多,

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

“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

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

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

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

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

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

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

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

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

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诗礼之家”现在

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9.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2分)

20.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

(3分)

答:

21.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

(2分)

答:

22.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

(2分)

答:

23.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

(3分)

答:

(二)(共12分)10.(共2分)对比论证(答“对比”不得分)20.(共3分)“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

(每点1分)21.(共2分)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渐臻成热少年的矛盾(1分)。

(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不肖之间的矛盾(1分)。

22.(共2分)“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观点正确1分,单句1分,观点不正确不得分。

)23.(共3分)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

(每点1分)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1题。

(8分)

渴望倾听

马亚伟

①看过一篇小说,大概意思是说:

有一个人和别人打赌,

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能在十年间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就可以赢得一笔巨款。

于是,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幽居生活。

熬过了漫长的十年,最后,他终于坚持到约定的期限。

但是,他却放弃了巨款,悄然离开。

只留下一封信。

信中说,十年来,他饱尝了孤独的痛苦,寂寞的摧残。

他悟出了一个道理:

人拥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感情交流。

于是,他重新融入人群,开始新的生活。

②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幽居一定会如同在沙漠中独行,满目荒凉和绝望,内心巨大的空洞会把人吞噬掉。

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

③与人交流,人生码头才会

百舸千帆,丰富多彩。

④也听说过不同领域的一些艺术大师离群索居,进行艺术创作。

可是,再孤独的创作,也需要与欣赏者沟通。

梵高、卡夫卡,这些人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才华,他们的作品都是在他们去世后才引起了轰动。

其实,只是上帝开了一个玩笑,让他们提前很多年来到这个世界,让他们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寂寞地面对世人。

不过,他们孤独地创作不息,正是因为他们要宣泄,要表达,要沟通,要交流。

因为他们知道,一定会有一颗虔诚的灵魂聆听他们的独吟、呐喊、甚至咆哮。

总会有人听懂他们,即使是很多年以后。

⑤古人遁隐田园山林,与嘈杂的红尘隔绝,与污浊的官场隔绝,可并不是和人隔绝。

陶渊明隐居后,还会和农民一起其乐融融地劳作,“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芳邻”。

孟浩然喜欢田园生活,闲暇时,他会和农人一起“把酒话桑麻”。

王维一个人独往于山林中,偶然遇到个林中的老翁,还会“谈笑无还期”。

⑥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

即便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尚且需要一个“星期五”来作伴。

⑦我们平凡百姓,更加需要与人沟通交流。

一颗孤独的灵魂不能走得很久很远。

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的行走,没有人扶持关照,我们的脚步会沉重如铅,一个人的空间,也必定狭小如囚笼。

⑧正是因为人类沟通交流的愿望如此强烈,通讯技术才得以飞速发展。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极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和途径。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⑨每一颗心都渴望倾听。

让我们搭建一个心灵的城堡,倾听每一颗心的跳动,为自己,为他人。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答:

20.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分)

答:

21.傅雷曾说: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请结合选文相关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答:

19.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

或者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

(2分,意近即可)

20.首先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并列举中外名人事例证明论点;(1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1分)最后提出希望。

(1分)(共3分,意近即可)

21.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这个世界里他们虽然寂寞的面对世人,但是他们通过创作来宣泄、表达、交流、沟通情感,这个世界里他们坚信一定有人能听懂他们的独吟、呐喊,这些虔诚的灵魂是他们心灵的朋友。

(3分,言之有理即可)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0分)

有绿色国民才有美丽中国

刘毅

①笔者老家的村子里,水塘上曾经漂浮着各种垃圾

,水体发黑,污染严重。

家里条件好一些的村民都不敢喝井水,而是买桶装水喝。

②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很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年后回到家乡,发现最终的解决方案是:

水塘已经彻底被填平了。

村干部说,虽然村里增设了垃圾集中堆放点,经常组织打捞水塘里的垃圾,但水塘周围的群众仍然经常乱丢乱倒,环境卫生难以保持,不得已才采取了这个办法。

③“填水塘堵污染”的事例告诉我们,没有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生态文明建设将阻碍重重,美丽乡村乃至美丽中国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④开电动车绿色出行的市民,拒绝烹饪珍稀野生动物的绿色厨师,为生态环保鼓与呼的环保达人……近年来,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但很可惜,这样的人还太少。

在一些农村地区,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食品源头污染,垃圾随处乱扔,“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不少城市里,一些公共建筑夏季空调温度过低,无证烧烤摊烟熏火燎,倡导多年的垃圾分类形同虚设,有人长时间停车时不熄火。

⑤我们都是污染的制造者,也应该是环境的维护者,公众踊跃参与环保、支持环保,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或缺。

亿万公众能否践行绿色生活,这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系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点的蓝图能否实现。

⑥要让践行绿色生活蔚然成风,应当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环保宣传,不断吸引

环保“同盟军”,汇聚环保正能量。

⑦在学校教育中“从娃娃抓起”,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并让他们回家后督促父母和长辈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保“小手拉大手”。

⑧不过,这还远远不够。

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促进社会风气的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例如,我国多个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几无成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督、处罚不到位。

而在韩国,对于不按规定丢弃垃圾的人,通过丢弃物品或摄像头找出丢弃者后,会处以20万到100万韩元(1元人民币约合170韩元)的罚金;在日本,如果发现有人乱扔垃圾,所在街道的志愿者会追踪到户并将垃圾退回,进行口头教育,按照法律规定,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还可能会被警察拘捕并罚款。

⑨在期盼蓝天碧水的同时,我们既要问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也要问问自己为社会、为子孙后代做了些什么。

让我们“起而行”,从身边小事做起,减少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浪费现象,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这样,山青水绿的美丽中国才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选文有删改)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6.文章认为“践行绿色生活”需要采取哪些举措?

请分点概括。

(3分)

17.文章第⑧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列出来,并加以说明。

(3分)

18.请结合文章内容,以“绿色国民应该是……而不应该是……”的句式,写出你对“绿色国民”的理解。

(2分)

15.中心论点:

有绿色国民才有美丽中国(标题)或:

没有公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和行为方式的改变,生态文明建设将阻碍重重,美丽乡村乃至美丽中国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意思对亦可。

16.①加强环保宣传;②学校教育中,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③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④减少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和铺张浪费现象,提倡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7.①举例论证:

举韩国、日本对乱丢垃圾者实行严格监督处罚的例子。

证明践行绿色生活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

②对比论证:

把韩国、日本对不按规定乱丢垃圾者监督处罚的到位与中国的不到位进行对比,强调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可以促进社会风气的变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18.示例:

应该是勤俭节约、文明健康、奉行绿色低碳的国民,而不应该是奢侈消费、铺张浪费、破坏生态文明者。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

(17分)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胡适

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

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

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

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

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

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

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

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

勤谨和缓。

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

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

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

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谨慎,不粗心,不苟且。

写汉字,一点、一横也不放过;写外国字,“i”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

什么叫做虚心?

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

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

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⑦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

如果没

有缓的习惯,前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

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

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

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

无论作学问、作事、作官,都是一样的。

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与朋友们反复讨论。

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

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

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