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088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docx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

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

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

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

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把……和……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评价、赏析一句话:

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3、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4、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5、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

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

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

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语文应试答题方法、技巧

    知识积累与运用

    一、书写题:

    1、认真规范书写;2、不出现错别字;3、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4、学会审题。

    二、选择题:

1、直选法2、排除法

    三、修改病句的原则:

能改一处不改两处。

    1、删减2、添加3、替换4、换位5、重组

    四、名著阅读:

《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

    1、人物:

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2、故事情节:

人物事例3、教育意义

    五、语言运用:

    1语境表达:

话题统一,句序合理,注意过渡、衔接和呼应。

还要适应语言环境,注意场合、注意说话对象、注意文明礼貌。

格式:

礼貌用语+表达内容+询问

    2仿写:

与例句的结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保持一致;内容保持一致,语意连贯,话题统一。

    3缩句:

满足压缩要求,要有概括性;找中心句、段;找出主要成分;排除干扰项。

    4句式转换:

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三者间的转换;直接叙述变转述。

六、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一、材料作文相关知识

    1、材料作文的特点:

    

(1)读写结合,考生要通过阅读、分析、提炼、联想、表达之后,才能完成写作任务;

    

(2)自拟题目、不限文体,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写出个性与创意来。

    2、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构思作文。

(2)漫画材料,看图写文。

(3)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应对策略:

1、读懂材料;2、明确要求。

    

(一)、给文字材料作文

    1、结构:

材料+要求(必须与材料有关。

看懂材料,确定主旨)。

    2、审题和领悟:

看清要求(拟题、文体、文字、内容等),确定立意、结构。

    3、具体建议:

合理使用材料,不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记叙文:

分析材料内容,联系相关的人或事。

开头:

“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

结尾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画龙点睛即可。

写读后感,要读懂材料并准确提炼论点。

 围绕一个观点写感受,从"引_议_联_结"四个方面进行写作.

阅读题技巧

    

(一)、记叙文阅读

    一、词语:

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人物和事件(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

如:

“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__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三:

主旨句的作用:

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

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

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

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

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作用:

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

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

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

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

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

“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

感悟:

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

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八、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

①正面描写: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

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

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

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

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九、记叙文语言风格:

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十、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

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

一、词语修辞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或:

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

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

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修辞类

提问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文首:

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文末:

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

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人称类

提问方式: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

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

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

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具体形象2.打比方:

生动形象3.作比较:

突出强调4.分类别:

条理清晰5.列数字:

具体准确6.下定义:

科学准确7.引用:

更具体

二.说明语言

1准确性2平实和生动

记叙文阅读

一.修辞方法

1.比喻:

生动形象2.拟人:

形象生动3.夸张:

突出特征4.排比:

加强语气5.反问:

态度鲜明,增强语气

二.表达方式

1.记叙2.议论3.抒情4.描写5.说明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1.渲染气氛2.烘托情感3.表现任务性格或主题4.推动情节发展

议论文阅读

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具体有力2.道理论证:

具有权威性3.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4.对比论证:

全面深刻

句子作用是:

(1)总领全文【在开头】

(2)承上启下(3)引出下文(4)提纲挈领【在最后】

-----------------------------------------------------------------------------------------------------------

一、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二、话的含义:

就是联系上下文,解释这句话。

注意:

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吧。

三、分类汇总。

(第一部分):

1.二种常见叙事线索:

物线、情线。

2.二种语言类型:

口语、书面语。

3.二种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4.二种说明语言:

平实、生动。

5.二种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6.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7.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8.二种论据形式: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1.三种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2.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4.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5.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6.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7.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8.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9.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10.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11.议论文结构三部分: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2.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语言运用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

14.记叙的三种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第三部分)

1..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2.句子的四种用途: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3.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四部分

1.五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2.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3.引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4.破折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1.六种逻辑顺序:

①一般←→个别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4.六种病句类型:

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5.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六部分

1.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引用。

2.七种短语类型: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第七部分

1.八种复句类型:

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⑧承接复句

2.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3.十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象征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

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

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

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三种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小说三要素:

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语言运用三原则:

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

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

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

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

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

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

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