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012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docx

《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docx

九上六复习学案各课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导学案-人教版九上六单元

第21课《陈涉世家》导学案

一、导入学习内容

中华江山分外娇,英雄豪杰竞折腰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具有“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我们描写了众多这样的风流人物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少时就怀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鸿鹄之志”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率领农民起义的呢?

起义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走进《陈涉世家》,与人物零距离交流吧

二、自主学习目标

1、多读,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积累文言词汇

2、基本能附属情节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的必然性

4、抓住人物的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成功塑造人的写法

三、自主学习指导(课前阅读准备)

第一遍阅读:

读通顺,读上口,读连贯,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阳夏辍耕怅恨少时苟富贵鸿鹄闾左

適戍度已失期数谏卜者陈胜王所罾间令数言

忿恚藉第令诈称徇蕲七百乘骑千余谯门社稷

第二遍阅读:

结合注释和已有的文言词语知识,读懂句意和文意,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

辍耕之垄上苟富贵若为佣耕发闾左適戍渔阳皆次当行

会天大雨举大计亦死等死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上使外将兵

楚人怜之今诚以吾众为天下唱吴广以为然卜者知其指意

念鬼陈胜王所罾鱼腹间令吴广之次所旁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忿恚尉藉第令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从民欲也

徇蕲以东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将军身被坚执锐

第三遍阅读:

基本能翻译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把握文章线索,梳理文章结构

四、合作探究学习(以组为单位)

1、两两结对:

①互相检查阅读:

读音、语气、语调、节奏②互相提问对词语的理

解③全文口头翻译及纠误④抓住线索,扣起义的发生、发展分析结构

2、组内交流:

①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这件事展现了怎样的内涵?

主要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本文背景资料和作者以及《史记》这部书情况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陈涉的远大志向,你还知道哪些立志或理想的名言(交流后于课后在积累本上整理出十则)

3、组内探究:

①整体感知:

《陈涉世家》是一篇人物传记,比较完整地记叙了陈涉起义的全过程本文所选内容展现了什么?

赞扬了什么?

所选内容共有三段,各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在文本空白处批注)

②“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

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胜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

③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陈胜、吴广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④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陈涉、吴广指出众士卒所面临的绝境是什么?

⑤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这样做的效果怎样?

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悬的一句话是什么?

⑥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

(在文中标出)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在相应处批注)

4、人物欣赏:

①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建立政权三个阶段中,哪些记叙(语言)体现了陈胜的领导才能?

(在文中标出并分析)②找出文中陈胜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刻画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③文中陈涉有三次对话,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

五、交流展示,成果共享

要求:

各小组不少于两人代表,交流展示的问题不少于两个,至少要提出一个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交流展示力争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化,切忌雷同(问题可以相同,角度、方法、见解必须不同);提倡并鼓励交流自主发现的问题

六、检测反馈评价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鸿鹄间令从祠阳夏

谪戍陈胜王度已失期鞭笞数谏故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②等死,死国可乎

③適戍渔阳九百人④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⑥固以怪之矣

3、补出下面句子省略的词语:

①吴广以()为然②天下苦()秦久矣③吾闻二世()少子也

④守丞死,()乃入据陈⑤扶苏以数谏()故⑥上使()外将兵

4、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5、简要回答:

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更笨原因是

6、为什么要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

7、陈胜是怎样一个人?

8、翻译句子: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字叔

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25×2

一、导入学习内容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的局面已不复存在,秦国相继灭掉了六国,吞并了原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它六国附属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一些小国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的国家,敢于抗争,反对兼并,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秦王斗智斗勇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目标

1、结合注解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翻译,整体把握,了解并复述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3、探究文本,学习对比、衬托、对话等描写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以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的精神

三、自主学习指导(课前阅读准备)

第一遍阅读:

读通顺,读上口,读连贯,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

唐雎弗敢怫然徒跣韩傀休祲抢地缟素色挠

第二遍阅读:

结合注释和已有的文言词语知识,读懂句意和文意,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

①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加惠怫然休祲色挠

免冠徒跣因使唐雎使于秦谢谕

②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理解:

说错与仓谕

③理解文中古今异义词:

虽然若是也休祲不敢易谢

④理解文中的多义词:

使徒夫然以之

⑤理解文中活用的词的意思:

天下缟素轻寡人与请广于君

⑥理解文中表称谓的词:

寡人君臣吾公先生

第三遍阅读:

基本能译课文并复述故事情节,梳理文章结构;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四、合作探究学习(以组为单位)

1、两两结对:

①互相检查阅读:

读音、语气、语调、节奏②互相提问对词语的理

解③全文口头翻译及纠误④抓住线索,梳理结构,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组内交流:

①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这件事展现了怎样的内涵?

主要人物是谁?

具有怎样的特点?

②唐雎的人物精神在我们当今社会中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畅所欲言)

3、文本研读:

①理清本文的结构(在文中标记并批注)

②唐雎出使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么?

他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安陵君为什么要派唐雎出使秦国?

(分析归纳做好笔记)③唐雎到秦国后,秦王还在耍什么手段?

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找到相关句子进行分析)④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对唐雎说出“天子之怒”呢?

唐雎是怎样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的?

唐雎列举专诸、聂政、韩傀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句话表现了唐雎什么精神?

⑤面对唐雎的大义凛然的英豪之气,秦王的神态、言语、行动是怎样的?

写出了他怎样的心态?

4、扣住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赏析人物形象:

①安陵君是怎样的一个人?

②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③亲王是怎样一个人?

④唐雎说的话有哪些技巧?

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感悟与启发?

5、本文写作方法探究

①本文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本文有哪些方面的对比?

③本文有哪些方面的衬托?

6、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请你在课后搜集整理几个;搜集整理一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分类写在积累本上,班会课上交流

五、交流展示,成果共享

要求:

各小组不少于两人代表,交流展示的问题不少于两个,至少要提出一个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交流展示力争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化,切忌雷同(问题可以相同,角度、方法、见解必须不同);提倡并鼓励交流自主发现的问题

六、检测反馈评价

1、常识填空:

《战国策》是末年的很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篇课文标题中的“辱”的意思是本文主要通过的描写来和,赞扬了唐雎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色挠以头抢地缟素休祲韩傀徒跣

3、下面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故不错意也B、秦王不悦C、秦王怫然怒D、徒以有先生也

4、按要求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秦王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A、欺诈:

B、威压:

C、战争威胁:

D、屈服告饶:

5、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折腰仔细揣摩,才能有利应付,请揣摩下列句子的“潜台词”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6、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岂直五百里哉安陵君其许寡人

以君为长者大王加惠因使唐雎使于秦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吾以十之地,请广于君

②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第23课《隆中对》导学案45×2

一、导入学习内容

诸葛亮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必定三分”公元207年,刘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经徐庶推荐,刘备亲自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孔明面对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诸葛亮为刘备全面而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局势后,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孙抗曹、革新政治、逐步统一中国的政治军事方案,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对”

二、自主学习目标

1、反复阅读,训练语感,主动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隆重对策的主要内容,体会其要旨,把握其战略方针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三、自主学习指导(课前阅读准备)

第一遍阅读:

读通顺,读上口,读连贯,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

好为管仲乐毅枉驾因屏人倾颓度德量力欲信大义

猖獗胜数汉沔此殆挟天子诸戎帝室之胄箪食壶浆

第二遍阅读:

结合注释和已有的文言词语知识,读懂句意和文意,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

三、一词多义:

①谓谓为信然谓先主曰

②已然志犹未已自董卓已来

③信谓为信然信义著于四海欲信大义于天下

④然谓为信然然志犹未已秦王怫然怒

⑤用遂用猖獗贤能为之用士卒多为用者此用武之国2、古今异义词: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②凡三往

③孤不度德量力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⑥此可以为援⑦利尽南海⑧天所以资将军

第三遍阅读:

基本能译课文并复述故事情节,梳理文章结构;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四、合作探究学习(以组为单位)

1、两两结对:

①互相检查阅读:

读音、语气、语调、节奏②互相提问对词语的理解

③相互翻译、复述情节(提示:

介宾短语做补语,翻译时提在谓语前)④交流:

文中的刘备和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⑤课文共有6段,能分为四部分,请分析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2、组内重点落实的知识点:

①活用的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②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③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练习翻译):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然操遂能克绍,以若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信义著于四海”;“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文本要点探究:

①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乃得见,你认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

见到诸葛亮后刘备所说的话表明他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

②诸葛亮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

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什么结论?

③接着诸葛亮又从哪几个方面分析孙权?

结论是什么?

④对刘备而言,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

诸葛亮是怎样按暗示刘备的?

⑤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⑥建立了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该怎么办?

4、人物形象分析:

①找出文中所有人物名字,明确他的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身份、地位

②在众多人物中,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特别重要的人物有哪些?

③文章是怎样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的?

5、学习小结

五、交流展示,成果共享

要求:

各小组不少于两人代表,交流展示的问题不少于两个,至少要提出一个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交流展示力求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化,切忌雷同(问题可以相同,角度、方法、见解必须不同);提倡并鼓励交流自主发现的问题

六、检测反馈评价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因屏人猖獗遂诣亮帝室之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奸臣窃命③此人可就见

④主上蒙尘⑤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⑥此殆天所以此将军

⑦将军宜枉驾顾之⑧将军身率益州之众⑨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3、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欲信大义于天下B、自董卓已来C、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D、犹鱼之有水也

4、写出与下列句子有关的成语:

A、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B、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C、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D、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5、用文中的话填空:

①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诸葛亮提出的战略方针是

②诸葛亮认为刘备对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曹操,对孙权是

,对刘表、刘璋是,对诸戎、夷越是

6、下面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请将与人物相关的故事配成对

①赵云②周瑜③关羽④刘备⑤诸葛亮⑥曹操

A、官渡败袁绍B、单骑救阿斗C、白帝城托孤D、火烧赤壁E、三气周瑜F、单刀赴会

第24课《出师表》导学案45×3

一、导入学习内容:

“拳拳报恩意,殷殷老臣心”,唯“出师表”可鉴陆游赞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文天祥也盛赞: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现在让我们走进《出师表》,你一定会感受到表文中那情挚生动的话语,精辟透彻的道理,不仅惊醒一世当朝者,也是世世代代的处世通言

二、自主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结合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在读懂的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与合作的方式,认真揣摩并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及以情动人的写法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当今的借鉴意义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体会其耿耿忠心以及情词恳切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指导(课前阅读准备)

第一遍阅读:

读通顺,读上口,读连贯,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注意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

崩殂疲弊伺卫恢弘陟罚臧否攸之费祎遗陛下

裨补夙夜驽钝斟酌猥自枉屈彰其咎咨诹菲薄

第二遍阅读:

结合注释和已有的文言词语知识,读懂句意和文意,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

1、理解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开张圣听恢弘以光先帝遗德引喻失义咨诹善道斟酌损益作奸犯科陟罚臧否

2、古今异义词:

痛恨布衣卑鄙感激开张驱驰涕诚秋

3、一词多义:

遗论效以行为益道

4、活用的词:

奸忠善臧否优劣亲远

毛恢弘良实光

第三遍阅读:

基本能译课文并复述故事情节,梳理文章结构;查阅与本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诸葛亮其人;文体“表”;写作背景资料体会下面一副对联(特点、内涵):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合作探究学习(以组为单位)

1、两两结对:

①互相检查阅读:

读音、语气、语调、节奏②互相提问对词语的理解

③相互翻译、复述情节(提示:

介宾短语做补语,翻译时提在谓语前)④交流:

这篇“表”产生的背景?

在这篇“表”中向后主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陈述了自己什么感情和决心?

⑤分析交流本文的结构层次⑥交流积累出自本文的成语

2、解读分析第1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建议”:

当时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各是什么?

本段提出了什么建议?

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对后主作了怎样的规劝?

本段先后两次提出刘备,用意何在?

3、解读分析第2段:

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具体内容是什么?

如何具体执行?

“内”“外”各指什么?

提出了怎样的规劝?

4、解读分析第3、4段“出师前人事安排,举荐贤能的文臣武将”:

诸葛亮向后主举荐了那些人?

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目的是什么?

希望后主怎样用好这些人?

重用这些人的好处是什么?

5、解读分析第5段:

本段中心句时哪一句?

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各是什么?

列举这一史实的目的是什么?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指什么?

纵观这三条建议,哪一条最重要?

为什么?

6、解读分析第6段:

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

作者当时的志趣是什么?

“感激”先帝的原因是什么?

“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哪句话概括与先帝共患难的历史?

本段为什么要向后主述身世,讲经历?

7、解读分析第7段:

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

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是什么?

表达作者报先帝忠陛下思想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8、解读分析第8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句?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句?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句?

作者陈述这一段的用意何在?

9、体会第9段依依惜别之情和千叮咛万嘱咐的恳切之情10、通过对全文解读与分析,你认为本文有哪些写作上的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五、交流展示,成果共享

要求:

各小组不少于两人代表,交流展示的问题不少于两个,至少要提出一个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交流展示力争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化,切忌雷同(问题可以相同,角度、方法、见解必须不同);提倡并鼓励交流自主发现的问题

六、检测反馈评价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攘除陟罚驽钝彰其咎

崩殂臧否菲薄咨诹夙夜猥自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②以光先帝遗德③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④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⑤臣不胜受恩感激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

②叹息痛恨与桓、灵古义今义

③诚宜开张圣听古义今义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今义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文中揭示西汉兴、东汉衰的原因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上这份“表”的目的是什么?

7、文中“忠陛下”的“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8、你知道的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或故事有哪些,请写出几个

第25课《词五首》导学案45×5

一、导入学习内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几回回梦里回唐宋,泛舟诗词文化海洋,无论是缠绵哀婉,

还是慷慨豪放,无不牵动我们的情思,启发我们的灵智请看:

温庭筠那思妇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范仲淹在那孤城书写着边塞的荒凉以及报国的忠诚;苏轼的老当益壮,矫健弯弓,为国射天狼的豪情;李清照摇动双溪蚱蜢舟,却难载浓浓愁思;辛弃疾醉里挑灯舞剑,迷离了那片刀光剑影让我们乘坐时光车,专程去拜访这几位古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领略词的魅力吧!

二、自主学习目标

1、了解这几首词的相关知识以及词人写词的背景

2、反复诵读,认真品味,理解词作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

3、在朗读中,训练自己的想象力,感受词作的画面美

4、体会这几首词的写作特色,熟练背诵并默写

三、自主学习指导之一:

《望江南》(温庭筠)

1、诵读前友情提示:

《望江南》是一首闺词,表现的是一位深闺女子因爱人远行而自己独处深闺的生活状况以及内心那孤寂的情感全词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小令)朗读时一定要扣住词的语言和画面,体味那温婉女子的内心情感

2、在朗读中认准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理解划线词的意思

独倚望江楼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3、认识作者:

温庭筠,晚唐人,花间词派鼻祖,多写闺情,与韦庄词风相似

4、文体链接:

词兴起于五代,鼎盛于宋代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词有题目和词牌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调的名称按流派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词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59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四、小组合作探究

1、两两结对,交流对这首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2、从写法上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进行赏析

3、“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在文中相应处批注)

4、“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在原词中圈出这个字并批注)

5、你能从“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中体会出这位女子的心理变化吗?

6、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最能体现这位女子失望到极点的一个词是哪个?

7、你认为“白蘋洲”应该是一个什么地方?

8、探究本词的写作特色:

你们认为这首词的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文本框:

白描直叙拟人9、根据词的内容,完善下面的图表:

文本框:

望江南独倚────

皆不是────融情于景,景物衬托心理

肠断────

【拓展延伸】用“肠断”表现悲伤的诗句:

①马致远《天净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②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③韦庄《菩萨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三、自主学习指导之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

①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散文、诗、词皆有名篇传世其词传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反映了他以国事为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本词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当时朝廷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紫月周该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是作者任延州知州时于军中的感怀之作

2、反复诵读:

①读准字音:

塞下衡阳千嶂浊酒燕然未勒羌管不寐

②训练语感:

感受上下两阕的内容(侧重点);感受全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小组合作探究

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词的大意

2、词中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怎样理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幅画面?

4、你是怎样体会“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

5、“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举反映出当时怎样的背景?

6、哪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戍边将士们“愁思重”?

为什么“人不寐”?

7、说说你对“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8、通过反复研读,你认为这首词有哪些特点?

9、扣住文本和自自己的理解,完善下面的图表:

睹物伤怀-—→特点

渔家傲秋思

有家难回对比①

家国之思泪(悲)典故②

壮志未酬互文③

【拓展延伸】积累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心情的诗句:

①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