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题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896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9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学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社会保障学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社会保障学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社会保障学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社会保障学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学题库.docx

《社会保障学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学题库.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学题库.docx

社会保障学题库

社会保障题库

社会保障题库1

1.对社会保障概念理解的分歧和成因(P6)2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为什么是多学科交叉性质2

3.简述社会保障的目标2

4.论述社会保障的功能(P15)3

5.论述社会保障的特征和原则(P20)3

6.简述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标志(P41)3

7.论述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P42)3

8.简述社会保险制度的特征(P53)3

9.论述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规律(P57)4

10.简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1986年以来改革的三个阶段(P73)4

11.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董克用讲座)4

12.分析社会保障多元投资战略的影响4

13.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空账的成因与对策5

14.简述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贡献6

15.试比较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影响6

16.讨论:

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能够在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中得到整合吗?

7

17.作图比较分析三种福利分配概念7

18.分析在怎样的条件下,现收现付制度会带来帕累托改善?

请评论分析结论对中国实践的政策建议8

19.解释基尼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8

20.分析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供给的影响9

21.分析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共性和区别10

22.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12

23.比较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的异同13

24.比较几种主要社会保障模式的异同14

25.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有哪些?

投资方式有哪几种?

16

26.比较养老保险的三种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基金积累制和统账结合制度)17

27.简述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形式19

28.根据集权程度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类并进行比较20

29.社会救助有哪些特征21

30.最低社会保障标准确立的方法22

31.最低社会保障标准确定的原则23

32.试分析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财务模式的关系24

33.养老保险“中人”养老金的计算方法25

34.工伤保险制度的原则有哪些25

35.论述失业保险的功能26

36.为什么说残疾人福利事业最能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26

37.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的联系和区别27

1.对社会保障概念理解的分歧和成因(P6)

答:

分歧

国际劳工组织界定:

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多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

德国界定:

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是对不幸失败的那些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英国界定:

代表社会进步的可理解的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标被界定为消除贫困,并将其概括为国民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家庭收入锐减、生活贫困时予以生活保障

美国界定:

系指根据政府法规而建立的项目,给个人谋生能力中断或丧失以保险,还为结婚、生育或死亡而需要某些特殊开支时提供保障。

原因

对社会保障概念界定的差异在一国之内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学者之间亦存在,这是因为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发展之中,而研究者亦有着自己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研究视角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为什么是多学科交叉性质

答:

在欧洲等发达国家,社会保障通常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一个多学科均可以研究的领域,研究社会保障的人并不仅限于经济学科和社会学科,而是来自多个学科。

并且有鉴于社会保障的独特性质以及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各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将其作为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合适,而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并且有多个学科人才来研究的多学科交叉性质的学科领域来研究更为合适。

3.简述社会保障的目标

答: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与文明进步的视角出发,综合考察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

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入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

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

如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们不仅对属于经济来源的养老金保障有需求,而且日益对各种社会服务尤其是个人生活照料有着强烈需求;在最低食物保障得到满足后,人们还会要求有相应的精神、文化、教育福利,等等。

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由多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追求的并不只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而是为了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换言之,社会保障虽然属于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范畴,但又不单纯是一项社会政策或者公共政策,它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经济政策或其他社会政策目标较为单一相比较,社会保障对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负有更多的责任,它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制度安排。

4.论述社会保障的功能(P15)

答:

1.稳定功能

2.调节功能

3.促进发展功能

4.互助功能

5.其他功能如那个防控风险功能、资本积累功能

5.论述社会保障的特征和原则(P20)

答:

特征

1.公平性特征。

保障范围的公平、保障待遇的公平、保证过程的公平

2.社会化特征。

制度的开放性、筹资社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3.福利性特征。

4.法制规范性特征

5.多样性特征。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日益多样化、同意向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呈现不同的模式、项目机构多样化、水平结构多样化

6刚性发展特征

原则

1.公平原则。

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3.责任分担原则。

4.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原则

5、其他原则如互济性原则、法制性原则

6.简述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标志(P41)

答:

1.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3.政府介入的程度

4.社会保障实际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

5.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

7.论述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因素(P42)

答:

1.经济因素2.社会因素3.道德伦理因素4.政治因素

8.简述社会保险制度的特征(P53)

答:

1.社会保险在性质上是权利义务结核型

2.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3.保障水平是基本保障型

4.保障过程是规范化、强制性

9.论述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规律(P57)

答:

1.立法先行2.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协调发展。

社会保障各具体项目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各子系统协调发展

4.多样化发展

10.简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1986年以来改革的三个阶段(P73)

答:

第一阶段(1986—1993)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延续,但新型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在生长。

第二阶段(1993—1997)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

这一阶段的社会保障改革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快而加快

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了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

社会保障不再单纯的为经济改革服务而是为整个经济协调发展稳定发展服务。

11.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董克用讲座)

答:

一抵御风险;市场经济抵御风险,就是市场经济和过去自然经济抵御风险的方式不同了。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劳动者遇到了风险依据的主要是家庭。

随着市场经济工业化之后,劳动者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家族模式首先消失,紧接着家庭也变成小家庭,甚至核心家庭。

遇到风险的时候,不能再依靠家庭。

而且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那种天然的生产资料相分离。

因此的话,它已经靠家庭无法抵御这样的风险,这个时候,必须由政府来出面,建立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帮助劳动者抵御风险。

 二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持市场竞争的需要。

市场经济要想竞争持续下去必要条件之一,是应该让那些失败者能够回来再竞争,一个现代社会市场竞争要能够持续必须能够帮助弱者,能够使他重新回到竞争岗位上、回到竞争中来;他能够重新参与竞争、加入竞争,这个竞争就是可持续的,否则就不可持续。

因为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所以风险总存在。

那么要让这种竞争能够持续性,必须有一种机制,来使这个暂时的失利者回到竞争中来。

这种制度就是神会保障制度。

 三克服市场经济这种周期的需要;市场经济一定有周期;有繁荣的时候,有衰退的时候,一定是有的,只不过这种周期大小而已,也就是说,这种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

四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它的发达、它的成果、它的成就不是一代人的,是多少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社会发展的成果应该是共享的。

12.分析社会保障多元投资战略的影响

答: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并没有进行多元化的投资战略管理,而只是单纯的存入银行,以每年所得利息为主要的投资回报。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逐渐采取了多元化投资战略的方式,从而使社会保障基金保值甚至增值。

所谓多元化投资战略,是指把社会保障基金分成数份,分别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投资社会保障基金。

例如购买股票、存入银行、购买基金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投资,将社会保障过去的单一投资模式改变为多种多样的投资途径,不仅有利于规避不期而来的投资风险,还有利于最大化的利用社会保障基金,以达到保值甚至增值的目的。

社会保障多元投资战略实施的影响有:

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已形成的社会保障基金空账的问题;可以最大化的利用社会保障基金为社会建设做出过贡献;可以增值甚至保值现有的社会保障基金。

13.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空账的成因与对策

答:

一成因:

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空帐是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必然出现的现象。

它的产生是由于责任准备金的缺失所导致的,而后者又是因为

1969年近4亿元的积累基金上缴财政。

财政部1969年颁发《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决定(草案)》,社会保险蜕变为“企业保险”,原来负责全国劳动保险基金全国统筹的全国总工会已经积累的近4亿元的总基金全部上缴财政

在“企业保险”下,企业真实缴费低于制度规定缴费;

在职职工个人没有缴费,退休职工享受到过高的养老金待遇;长期以来,我国的职工是不用缴纳任何养老保险费的。

如果说职工不缴纳养老保险费是因为职工的工资太低,职工本来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部分已经被企业预先扣除,则意味着职工个人与养老保险“空账”责任无关。

但正如我们一开始就分析过的,事实并非如此。

上述两个事实意味着,一方面退休职工享受到了过高的养老金,另一方面在职职工没有缴纳应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这两个方面都导致责任准备金的减少。

因此,职工个人对养老保险“空账”的产生也是负有责任的

制度设计之初缺乏精算,规定的养老金替代率过高或者缴费率过低;

人口老龄化蚕食了可能用作责任准备金的企业缴费这些原因导致的。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

老龄化意味着即使不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总支出也会超过制度设计,也就是说要挤占责任准备金。

本来就不足的责任准备金,现在被人口老龄化所挤占,自然更是有限

二对策:

有上面的成因可以看出,空账的产生是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有以下对策:

1改善投资,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2就政府而言,应该以财政直接划拨的形式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直接注入资金

3就国有企业而言,应该以转移部分国有资产的形式来为养老保险补充资金。

4适当降低退休者的养老金替代率并要求劳动者为自己缴费。

我们还有理由提高劳动者的退休年龄。

14.简述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理论的贡献

答:

经济学对社会保障有着极其深远的理论贡献。

简而述之,有以下几点。

1、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不管是国家干预还是自由竞争的选择,还是平等与效率的选择,抑或是具体的制度安排与发展手段的选择,经济学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均为社会保障制度选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2、经济学的第二个基础性贡献在于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

如西方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等等,都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政策与技术选择难题。

3、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第三个理论贡献是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理论与政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

使得社会保障工作者们可以更加科学地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和选择社会保障制度。

15.试比较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影响

答: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对社会保障制度都有很大的影响,不过他们的影响在方式和视角上都有一些不同。

下面是它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不同影响:

1、经济学:

经济学的一大特点是,他总是以理性的思维来思考看待所研究的对象。

经济学总是假设人都是理性人,会以经济效用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强调市场和效率。

也就是说,经济学是以最科学、最有效用的观点来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这一影响在社会保障学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福利分配中的功利主义分配原则,即以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为原则来进行社会福利分配。

2社会学:

社会学关注的要点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问题。

例如,马斯洛的社会层次需求理论,阐述了人在生活不断发展中对需求的不同层次。

而社会保障体系正式拓展与发展人们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与经济学不同的是,社会学所提倡的更多的是集体意识与社会互助。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社会福利分配中的平等原则。

3政治学:

政治学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人,也就注定了它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与上面两个学科的并驾齐驱相比,政治学更多的赋予了面对现实条件,对不同理论进行调和的任务。

政治在意封面是利用社会保障来达到其目的,单反过来说,政治又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并且社会保障也在逐渐的影响着政治的抉择。

从这一方面看来,政治学所体现的影响就是社会福利分配原则中罗尔斯的差别分配原则。

16.讨论:

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能够在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中得到整合吗?

答:

我的观点是,可以得到整合。

要想得到整合,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选择罗尔斯的差别分配的原则。

即在社会中如果不得不产生某种不平等的话,这种不平等应该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们的最大利益。

他认为社会应当将优先权交给平等,针对每个人的优势而进行各种不均等分配。

社会公平原则过多的注重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忽略了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而经济效率则只注重于整个社会的总体福利,而缺乏了对处于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人本主义的理念。

罗尔斯的差别分配则是有机的将二者进行融合折中,从二者之间选出最佳的一点,技能考虑到社会公平,还顾虑到了是会整体效率。

(三者的差别和比较分析相见下一题)

17.作图比较分析三种福利分配概念

答:

如图所示,y轴表示的是低收入人群,x轴表示的是高收入人群。

曲线表示的是随着对高收入人群税率的提高社会总财富的变化情况。

可以分析得出,a点是平均分配原则下的分配点;b点是差别分配即罗尔斯主义原则下的分配点;c点是功利主义原则下的分配点。

有图形可以看出,在c点时,社会总财富最大,但是低收入人群所得较少,高收入人群所的较多,体现了功利主义的原则;在b点时,低收入人群所得达到最大化,即社会福利向着弱势群体倾斜,体现了罗尔斯的差别分配原则;在a点时,即曲线与角平分线的交点,低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所得一样,体现了平均分配的原则

18.分析在怎样的条件下,现收现付制度会带来帕累托改善?

请评论分析结论对中国实践的政策建议

答:

我们可以设投资回报率为r,人口增长率为n,工资增长率为g

于是可知,如果选择现收现付制度,则可得的养老金为(1+n)(1+g)=1+ng+n+g≈n+g+1

如果选择完全积累制度,则可得到养老金为1+r

我们所要比较的就是1+r与1+n+g的大小

若要现收现付制度带来帕累托改善,则1+n+g>1+r,即,n+g>r时,现收现付制度会带来帕累托改善。

19.解释基尼系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答: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如图所示,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

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

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20.分析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答:

1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以及覆盖面的大小,是影响劳动力流动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就业程度的重要条件。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它服从于国家指令性计划安排和农村集体的收入分配政策。

社会保障由国家、企业和集体分别承办,不同单位的劳动者只能参加相对独立的、板块式的劳动保障制度。

国有单位不但为职工提供了较高水平的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和住房、教育等福利,而且职工不存在失业风险,劳动者只要进入国有单位便有了终生的保障。

由于国家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所有者和责任者,这种保障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国家保障制。

对于城镇集体企业劳动者,企业是其保障责任主体,企业承担了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的社会风险保障,虽然福利水平较低,但保障仍然是比较全面的。

而广大农村劳动者——农民,除了少量水平极低的不定期、不定额的社会救助,基本上被排除在正式保障制度之外,集体和家庭是他们的依托和仅有的保障。

板块结构、各自为政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劳动者的条块分割壁垒和用工制度的弊端。

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为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以及在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其封闭性和板块之间的差异,使不同所有制单位的劳动者缺乏流动的激励和条件,将劳动者牢牢地束缚在各个单位之中,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则是实现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前提条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要求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又要求建立起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

有了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有了基本的保障,而且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一般而言,在经济利益机制逐渐增强的情况下,劳动者具有通过流动改变收入状况的强烈愿望,一旦各种约束制度和障碍被拆除,劳动力流动就必然会发生,并且不可遏止,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加速劳动力的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加速器和保障机制。

不过,一些西方国家由于提供的失业保障等水平过高,享受条件相对宽松,也造成了一些人在进行选择时更倾向于领取失业保险金而不是积极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2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是既增加又抑制的作用。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为劳动者应付社会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劳动者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或经济来源时,能够从社会保障制度中得到帮助,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劳动中去,有利于激发劳动积极性,增加了劳动力供给;同时,由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都采取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失业保障措施,各种职业和技能培训也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使之对市场具有更高的适应能力,更能应付职业环境的变化,从而客观上也起到了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作用。

凡事都有两面性,现实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像制度设计之初所设想的那样完美,它有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作用,也有阻碍劳动力供给的一面。

首先,由于社会保险费(税)的征收,使劳动者当期收入减少,影响到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为了弥补收入的下降,劳动者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此谓收入效应),从而增加了劳动力供给;相反,劳动者当期收入的减少,也可能会使他在当前生活水平不受太大影响的条件下,选择以更多的闲暇替代劳动(此谓替代效应),减少工作。

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力供给将会减少。

其次,在社会保障制度较完善的条件下,如在一些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待遇水平高、享受条件宽松,但个人所得税又比较高,有时就业劳动者纳税后实际收入反而不如领取救助金时收入高,一些人就宁愿靠领取救助金度日,也不愿工作,出现了所谓“养懒汉”的现象,这就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

此外,在社会保障收支代际转移、缴费者并非直接受益者或由于较高的税收导致低工资且养老金替代率较高的情况下,也会使劳动者选择提前退休,过早地离开劳动市场,减少劳动力供给。

21.分析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共性和区别

答:

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都是社会化的风险分担和经济保障机制,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亦具有很大的区别,处理好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具有的共性:

1.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

商业保险根据风险的可保性要求,以概率论和大数法则作为基本原理,将大量同质的风险进行集中,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风险损失时,保险人依照保险合同对其进行经济给付或补偿。

由于风险的同质性,不同的风险单位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是一致的,这样对于一个被保险群体而言,其中某个或某些个体所发生的风险损失被平均分摊到了全体被保险个体身上,实现了损失的分担和共济。

社会保障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以及其特定的社会目标,精算难度比商业保险精算大得多,大数法则所发挥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但它同样实现了风险的共济和分担,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短期给付的险种就充分体现了风险的集中和有效分担,而对于给付期限较长的养老、伤残保险,其费用也是(或部分地)由整个被保险群体进行承担的,无疑也利用了风险的集中与分散原则。

2.都进行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风险管理的一种手段。

商业保险中,被保险人通过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缴纳相应的保险费,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被保险人购买保险商品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其风险的转嫁程度。

而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项目,被保险人的风险也部分或完全地转嫁给了社会保障系统;对于社会救助项目,实现的则是风险的被动转嫁——当某些社会成员陷入困境而危及生存时,政府和社会有责任有义务给予救助,帮助其渡过难关,这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进行的损失承担责任的转嫁。

3.都以给予损失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这是对由于风险事故发生而给被保险人造成的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