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837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docx

《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docx

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

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一)关于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问题:

国内外史学界观点众多

1、欧美史学界主要观点:

“文艺复兴说”、“地理大发现说”、“商业革命说”、“东罗马帝国灭亡说”。

2、中国史学界主要观点:

“尼德兰革命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说”、“1500年说”、“19世纪说”等等。

国内学者多数采用“1500年说”。

 

(二)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分期:

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各种不同的观点。

1、两大时期:

第一时期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70年巴黎公社前夕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时期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2、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产生时期(17、18世纪);第二阶段是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上半期);第三阶段是资本主义在全球确立阶段(19世纪50、60年代);第四阶段是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并开始进入垄断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3、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地理大发现或尼德兰革命到1775年,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准备时期;第二个时期从1775年到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大获全胜和整体世界的形成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到1917年。

4、六卷本世界史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由彼此孤立、相互隔绝的状态走向互相依附、互相影响的整体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步。

   

二、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

世界近代史的分期分歧很多,其基本线索也可从各个方面,以各种形式来阐述。

1、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准备时期(16世纪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还处在童年阶段,许多近代资本主义必有的特点还远远没有具备。

2、第二阶段:

资本主义全面确立时期(19世纪初到70年代),工业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三大社会政治潮流。

3、第三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的出现,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

  第一章   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宗教改革运动;开明专制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

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

1、在经济上,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价格飞涨,欧洲对黄金的追求。

2、在思想上,基督教和人文主义思想鼓励西欧人去海外扩张。

3、航海技术得到改进,

4、在政治,西欧专制政府支持资产阶级发现新航路和海外扩张。

二、地理大发现的经过:

 三条航线两个方向

三、地理大发现的后果:

1、引起了世界性的商业革命。

2、引起了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

作业题;综述学术界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和后果的观点。

 第二节  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1、从经济角度看,意大利被称为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

2、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意大利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

3、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产生也是和某些城市政权的支持分不开的。

4、佛罗伦萨和意大利首先准备好了新的思想观念产生的环境。

二、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和资产阶级最早的反封建思潮,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主体。

1、研究动态:

传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研究、新的研究空间。

2、人文主义的涵义:

3、人文主义思想的突出特征:

(1)以“人”为中心。

(2)提倡个性解放。

(3)推崇理性,反对教会蒙昧主义。

(4)肯定现世生活。

(5)维护国家和平统一。

三、文艺复兴运动的进程:

分三个时期:

1、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文学艺术萌发时期。

主要是意大利。

2、15世纪中叶——16世纪末叶,以绘画艺术、新的文学戏剧和新的政治思想为主要内容而呈现出繁荣的时期。

3、16世纪末——17世纪中叶,近代自然科学和近代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四、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1、文艺复兴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促使欧洲人开始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在精神上开辟了道路。

2、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开辟了道路。

4、文艺复兴的局限在于仍保留许多封建的东西。

作业题:

1、近代自然科学是如何兴起的?

列举主要的代表人物。

2、简述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1、15世纪西欧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出现是运动的必备条件。

2、人文主义提高了广大人民对天主教会本质的深刻认识,并为宗教改革者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

3、德国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

这是由于德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迫害三者之间交织在一起,是整个欧洲矛头最集中的地方。

二、德国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

因信称义、《九十五条论纲》

2、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

在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所产生的新教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但路德新教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

3、闵采尔和德国农民战争

三、瑞士宗教改革

1、瑞士宗教改革运动的两位领袖:

慈温利、加尔文

2、加尔文的宗教思想:

预定论、《基督教原理》、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四、英国宗教改革

1、亨利八世改革:

至尊法2、伊丽莎白:

《三十九项信条》

 第四节 欧洲大陆封建专制制度

一、法国封建专制制度:

1、16——18世纪的法国经济:

金融资本发达,农业经济落后

2、专制君主制的形成:

(1)意大利战争:

1495——1559年

(2)“胡格诺战争”(宗教战争):

1567——1594年。

(3)波旁王朝的建立

3、专制制度的发展和巩固:

(1)亨利四世:

奖励和保护工商业发展,保护关税政策,成立商业公司

(2)黎塞留:

实行了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对外贸易,扩大海外殖民地,

(3)马萨林:

投石党运动

(4)路易十四:

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工业生产,大力推行殖民政策,

4、法国专制制度的特点:

(1)“朕即国家”。

(2)“君权神授论”。

(3)对贵族的怀柔政策。

(4)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完整的集权制国家体制。

(5)强大的军队成为专制统治的有力支柱。

(6)实行思想专制。

(7)实行重商主义。

促进工商业发展。

二、英国专制制度:

1、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

2、英国专制制度的特点:

(1)英国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手工工场和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2)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海外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采取暴力手段进行。

(3)都铎王朝把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作为主要依靠力量,排斥旧贵族。

(4)教会成为专制制度的支柱和工具。

三、16——18世纪的俄国专制制度:

1、沙皇专制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1)社会阶级基础是中小贵族和城市上层富裕阶层。

(2)推行“特辖领地制”,大大削弱大贵族的经济政治力量。

(3)沙皇的中央政权集立法和行政二者于一身。

(4)军队是专制制度的支柱。

(5)具有强烈的扩张野心。

2、彼得一世改革(1672---1725)的主要内容:

(1)军事上:

建立一支强大的正规军队。

(2)经济上,积极发展工商业

(3)政治上,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4)科学文化改革。

(5)奉行扩张主义的对外政策。

 

3、彼得一世改革历史意义:

(1)俄国近代史的开端。

(2)改革巩固了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四、西班牙专制制度:

1、收复失地运动:

公元8—15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驱逐阿拉伯人,收复失地的斗争。

2、西班牙专制制度的特点:

(1)它以贵族、教士和城市上层为阶级基础。

(2)它与罗马教廷关系密切,实行宗教专制。

(3)经济上征收苛捐杂税,欠下巨额外债,使国家经济濒于破产。

(4)推行霸权政策,对外用兵,侵略扩张,为它的衰落埋下伏笔。

五、尼德兰革命

1、尼德兰革命的背景:

(1)南部各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2)城乡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要求摆脱封建关系的束缚。

(3)农民和城市平民饱受剥削和压迫,他们强烈要求现状。

(4)西班牙加强对尼德兰的统治,激起强烈不满。

(5)“破坏圣像运动”拉开革命序幕。

2、尼德兰革命曲折发展

(1)阿尔法的镇压使革命处于低潮阶段。

(2)革命进入游击战阶段。

革命者组建了“海上乞丐”和“森林乞丐”。

(3)革命进入高潮阶段。

北方独立,《根特协定》南北联合对敌。

(4)南方妥协,恢复西班牙殖民统治;北方成立“联省共和国”独立。

3、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欧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性质是以反抗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为表现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六、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

1、原因;

(1)德国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围绕争夺教会财产而展开斗争。

(2)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分裂势力的斗争。

(3)国际原因。

2、战争过程:

导火线:

掷出窗外事件

(1)捷克阶段(1618——1624年):

捷克联合新教诸侯进攻皇帝失败

(2)丹麦阶段(1625——1629年):

法国支持丹麦支援新教同盟又失败

(3)瑞典阶段(1630——1635年):

法国支持瑞典联合新教诸侯,西班牙支援皇帝

(4)法国—瑞典阶段(1636—1648年):

法国出兵,战争扩及欧洲,天主教联盟求和

3、《威斯特发利亚和约》(1648年)

(1)规定了法国和瑞典获取的新土地。

(2)进一步扩大了德国诸侯的权力。

(3)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地位。

4、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1)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及德国天主教诸侯。

(2)德国分裂加重,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3)开创了近代欧洲大陆国际关系的先河。

七、近代前期德意志分裂和落后的原因:

1、德意志的选帝侯制的形成造成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政府毫无实权。

2、宗教战争和三十年战争加剧了德意志的分裂和落后。

3、农奴制再版严重阻碍了德意志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八、18世纪的欧洲开明专制:

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国开明专制概况

国家

改革者

时间

背景

内容

影响(作用)

俄国

叶卡捷林娜二世

 

18世纪中晚期

贵族权力逐渐增大,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与伏尔泰与百科全书派密切交往,扩大贵族特权;采取发展农业、工商业等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扩张领土。

 

专制统治巩固;农奴制度加强;跻身欧洲强国之列。

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

18世纪中晚期

国力无法满足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大量扩充军队;积极发展工商业。

普鲁士实力迅速上升,跃居欧洲强国之列。

奥地利

特利萨女皇和约瑟夫二世

18世纪中晚期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民族矛盾尖锐;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关系紧张;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新的征兵制度;奖励工商业;土地改革、缓和地主与农民之间矛盾;实行宗教宽容政策。

成为东南欧强国。

由于侵犯地主贵族利益,遭到反对被迫中止。

 讨论一:

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

作业题:

1、名词解释:

胡格诺战争;特辖领地制;三十年战争;开明专制

2、比较英法西俄四国专制制度。

 第二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革命爆发的原因和特点;克伦威尔,议会制;内阁制 

第一节  英国革命发生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因素尤其是农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是英国革命发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1、圈地运动与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圈地运动的主要原因和后果。

2、工商业的发展对封建制度有很大的瓦解作用

二、阶级结构的变化是英国革命较早发生的社会阶级基础。

1、城市阶级结构:

王室贵族和高级官僚;资产阶级;城市平民。

2、农村阶级结构:

农民阶级,新贵族,农业资产阶级。

三、清教是英国革命较早发生的思想基础。

四、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最终引发了革命的发生。

1、詹姆士父子的专制统治:

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限制和削弱议会。

2、议会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

《权利情愿书》1628年

五、英国革命的爆发:

1、苏格兰反英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的导火索。

1638年

2、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革命的开始:

1640年11月

 第二节 英国革命的进程

一、两次内战:

1、内战的爆发:

1642年8月22日

2、第一次内战(1642—1646):

克伦威尔,马斯顿草原战役,新模范军,纳斯比战役3、第二次内战(1648.3~9月):

各派别间的斗争,“普莱德清洗”和“残余国会”

4、处死国王和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

1649.5.19.

二、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

(1653——1658年)

1、镇压平等派运动和掘土派斗争:

1649年、1651年 

2、征服和掠夺爱尔兰和苏格兰:

1649年8月、1650年7月

3、《航海条例》(1651年)和英荷战争(1652—1654),争夺海上霸权。

4、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史学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三、1688年政变:

1、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蒙克、查理二世、《布列达宣言》,

2、托利党、辉格党的形成:

70年代末,《排斥法案》,《人身保护法》

3、光荣革命:

1688年11月,《权利法案》

 第三节 英国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一、英国革命的特点: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旗帜下进行革命。

2、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

3、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权利法案”,“三年法案”,“嗣位法”,内阁制的形成

二、英国革命的意义:

(1)革命胜利后,英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发展。

(2)革命中产生的先进思想和政治制度对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讨论二: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和彻底性问题。

作业题:

1、什么是“短期议会”、“长期议会”、“残余国会”?

2、名词解释:

“普莱德清洗”、议会制、内阁制。

3、评价克伦威尔。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第一节 美国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特点和意义;《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一、美国独立战争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

(1)战前殖民地的社会状况:

(2)北美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3)启蒙思想的传播和议会制度的形成促使北美人民独立意识日益提高。

(4)英国政府的限制和高压政策,造成民族矛盾尖锐,终于导致独立战争的爆发。

(5)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召开:

1774.9.5——10.26.,费城,通过了《权利宣言》。

2、北美独立战争的进程

(1)导火线:

列克星顿枪声 1775.4.

(2)独立战争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775.4——1777.10.,这是英国的进攻阶段,殖民地的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

1777.10——1783年,英国开始走下坡路,北美反攻,取得胜利。

(3)第二届大陆会议:

1776.5.10.在费城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则是战争。

(4)《独立宣言》:

1776.7.4.,宣言内容分为三部分。

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旗帜,并对法国、拉丁美洲产生极大的影响。

(5)萨拉托加战役的意义:

转折性战役

(6)《巴黎和约》和战争的结束:

 1783.9.3.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美国独立战争的特点

(1)北美独立战争属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形式上表现为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

(2)美国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同盟。

(3)革命后建立了共和政体。

4、北美独立战争的意义:

(1)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和统一的市场,保证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

(2)独立战争对外点燃了法国大革命,而它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给拉美独立运动以很大启发和鼓舞。

(3)战后奴隶制被保存并进一步发展。

二、《1787年宪法》和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

1、从邦联制到联邦制:

(1)《邦联条例》:

1777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并于1781年生效。

(2)邦联政府存在的问题:

经济困难、政治困难、外交纠纷

2、《1787年联邦宪法》的主要内容:

(1)宪法是美国以三权分立为政府的组织原则实行了联邦制度。

(2)规定立法权由两院制议会掌握,行政权由总统掌握,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掌握。

3、《1787年宪法》的历史地位:

三、拉丁美洲独立战争

1、独立战争前的拉美社会

2、拉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1)内因:

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引起拉美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新阶级的形成,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剥削带来新的矛盾,促进革命的发生。

(2)外因:

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鼓舞了殖民地人民进行斗争和取得胜利的信心。

宗主国的动荡局势促进了革命的爆发。

3、战争进程:

(1)三次大规模革命运动:

1790—1803年海地革命;1810—1826年西属拉美独立战争;1817—1822年巴西独立运动。

战争的结果,使18个国家获得独立,除巴西外,17个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制度,基本上形成了当今拉丁美洲的政治局面。

(2)西属拉美殖民地独立战争:

形成了三个中心地区,即以墨西哥为中心的北美和中美地区,主要领导人是伊达尔哥和莫雷洛斯;以委内瑞拉为中心的南美北部地区,主要领导人是米兰达和西蒙·玻利瓦尔;以拉普拉塔为中心的南美南部地区,主要领导人是何塞·圣马丁。

(3)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10—1811年,革命发展的极为顺利和迅速,取得很大的军事胜利。

第二阶段:

1811—1815年,革命进入严重关头。

第三阶段:

1816—1826年,总结经验,发动群众参加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4、拉美革命成功的原因;广泛发动人民团结合作,相互配合。

作业题:

1、《独立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2、分析《1787年联邦宪法》在美国政治史上的地位。

3、什么是米达制?

简答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的三个中心地区及其主要领导人。

4、美国独立战争与拉美独立战争的比较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原因、特点和历史意义;启蒙运动;《人权宣言》;雅各宾派政策

一、法国革命爆发的原因:

1、法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的矛盾十分尖锐,是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2、法国的封建等级制度成为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3、法国思想启蒙运动为法国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1)欧洲启蒙思想:

发源地是英国,霍布斯(《利维坦》)和洛克(《政府论》)

(2)法国的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德斯鸠(《法的精神》),伏尔泰(《哲学词典》),魁奈(《经济表》),卢梭(《社会契约论》),狄德罗(《百科全书》)

(3)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4)法国启蒙运动意义:

为法国大革命做了舆论上准备;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促进近代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4、专制王朝危机加速了革命的成熟。

5、三级会议的召开和革命的爆发:

(1)三级会议成为革命爆发的导火线:

代表名额之争:

1789.5.50;国民议会成立:

6.17;网球场宣誓:

6.20.;制宪会议的召开导致革命爆发:

7.9.

(2)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1789.7.14.

(3)史学界关于法国革命的起讫和分期问题的争议。

二、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1789.7.14——1792.8.10)

1、八月法令:

革命初期制宪议会颁布的废除封建权利和义务的法令。

2、《人权宣言》:

规定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原则:

法治原则:

财产权原则。

宣布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纲领性文件;打击封建制度,限制王权,启发人民革命意识,影响欧洲各国。

3、《1791年宪法》: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在选举方面有财产资格限制,只有积极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君主立宪派失败的原因:

《庇尔尼茨宣言》、马赛曲、《布伦瑞克宣言》、勒夏普利埃法令》:

马尔斯校场流血事件

5、8月10日起义:

推翻了君主立宪派,政权转移到吉伦特派手里

三、吉伦特派的统治:

(1792.8——1793.6.2)

1、吉伦特派的重要措施:

颁布土地法令,瓦尔米战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2、吉伦特派的倒台。

四、雅各宾派时期(1793.6.——1794.7.27.)

1、雅各宾派的政策和措施:

(1)1793.6—7连续颁布了三个土地法令.。

(2)《1793年宪法》1793.6.24.,规定法兰西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基本上实现了普选权。

规定了公民的各种自由权利。

(3)恐怖统治:

这里包括经济恐怖和政治恐怖。

经济恐怖:

以1793.9.2.通过的《全面限价法令》为标志,

政治恐怖:

以《嫌疑犯法令》和救国委员会集权体制为特征。

2、热月政变:

1794.7.27.,(共和2年热月9日),巴黎发生政变。

史称这一事件为“热月政变”。

史学界关于热月政变性质的争议。

五、热月党人执政时期:

(1794.7——1795.10)

1、芽月起义和牧月起义:

1795.4   1795.5

2、基贝隆战役和葡月事件:

1795.6    1795.10

3、《1795年宪法》(《共和三年宪法》):

规定法国仍为共和国,行政权属于由两院联合选出的五名督政组成的督政府,取消普选权,选举权有财产资格限制。

六、督政府的统治(1795.10——1799.11):

1、巴贝夫平等派运动:

1796.2

2、果月政变(1797.4)和花月政变(1798.5):

3、对外战争的失利和雾月政变(1799.11):

七、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1)资产阶级与人民结成同盟,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共和国。

(2)以启蒙思想为理论旗帜,进行公开的政治斗争。

(3)以内战与外战相结合。

2、历史意义:

  

八、英国、法国、美国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讨论三:

如何评价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

作业题:

1、名词解释:

《人权宣言》;热月政变

2、阐述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对法国革命的贡献和局限性。

3、结合史实说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作用。

 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及其后的法国和欧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拿破仑法典;大陆封锁政策;评价拿破仑;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1、拿破仑的上台:

2、从第一执政到皇帝(1799.11——1804.5)

1、雾月政变和执政府的建立:

1799.11.9(雾月18日)

2、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5——1815.6):

1804.年,拿破仑称帝,既拿破仑一世,法国为帝国,即法兰西第一帝国。

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1、对内政策:

(1)颁布《1799年宪法》,保留共和制度,规定三权分立。

规定了选举制度。

(2)建立了个人军事独裁统治。

强化国家机器;废除了陪审制度;实行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严密控制舆论宣传工具;继续打击封建贵族和激进民主派;对待工人群众实行安抚和防范的两手政策。

(3)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

1801年的《教务专约》

(4)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以法律形式保护和发展资产阶级利益。

拿破仑从1804到1810年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即《法国民法典》。

《民法典》包括总则和三编,共35章,2281条。

还有《商法典》、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刑法典等。

(5)奖励发展工农业。

2、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