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737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docx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docx

《试吧大考卷》高中全程训练计划历史课练32

课练3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济宁模拟)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

“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

这一变化(  )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解析:

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维新变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说明文学革命主张倡导白话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B项正确;我国的民族观念兴起是甲午战后挽救民族危亡,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民主共和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确立的,但是很快失败,故D项错误。

答案:

B

2.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曾说: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下列对其中“旧心理”和“新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A.儒家文化和君主立宪 B.儒家文化和民主共和

C.程朱理学和开明君主D.程朱理学和民主科学

解析: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是指辛亥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君主立宪制度,故A项错误;旧心理是指旧的儒家思想,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故B项正确;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开明君主,故C项错误;新制度是指民主共和制度不是民主科学,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8·合肥检测)在文学革命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文学市场上充满了日记、书信和主要是自传体的作品——全都是满纸的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而且激荡着青春的放纵。

这表明了当时(  )

A.文学的发展 B.礼教的荡涤

C.个性的展现D.国民普遍觉醒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文学市场的表现,并不能体现出文学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封建礼教的冲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全都是满纸的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而且激荡着青春的放纵”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于人们的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使他们更加注重个性,故C项正确;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C

4.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

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解析:

根据材料“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尚未成为主流,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出现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之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影响日益显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封建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C

5.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

“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

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

”这表明该学者(  )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解析: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学习西方的提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不难得出,该学者所反对的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而并不反对辛亥革命对清王朝统治的终结,可知该学者的思想较为独到远见而非保守落后,故B项错误;由于西方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颠覆“使人失了魂,让人无所适从”,不难看出该学者希望以传统文化来实现中国民族的振兴与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儒家思想的改造,故D项错误。

答案:

C

6.陈独秀认为“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据此,陈独秀认为真正实现立宪关键在于(  )

A.民众思想得到解放B.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C.推翻君主专制制度D.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解析: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可得出陈独秀主张解放民众思想,使其民主觉悟真正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着重强调民主思想的重要性,没有强调制度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真正实现立宪”无法体现推翻君主的要求,故C项错误;材料重点强调民众觉悟的提高,没有说明是否是西方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A

7.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程俊英曾说:

“《新青年》等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

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据此,程俊英强调《新青年》(  )

A.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

B.激励了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有利于唤醒青年接受新文学

解析:

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改变了部分青年的文风,故A项错误;材料中改变部分青年文风而非激发广大民众对封建文化的挑战,故B项错误;清朝灭亡后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不复存在,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改变部分青年文风有利于推动新文学在青年中的推广,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8·日照模拟)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

“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威权;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陈独秀此语旨在(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学习西方科学的态度,不是全面学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西方的科学的认识“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说明当时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故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对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反思,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以科学方法对待西方科学,不是批判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

B

9.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

这表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B.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C.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并未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题目中只是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出现,并未说明西学的势力减弱,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故C项正确;题目中仅提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未提到其他思想并存,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

其意在说明(  )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解析: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故A项错误;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社会形态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不符,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类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8·济南模拟)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列强侵略80年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这主要是指(  )

A.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

C.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

D.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析:

外国列强侵略中国是在1840年后,80年后应是1920年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是在19世纪末,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思想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项错误;新文化人士开始宣传民主科学是在1915年,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时代的主流,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了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如下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解析:

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与材料中“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蚌埠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

材料一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

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

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

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

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

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整理自人民网:

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

1919年,胡适提出:

“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

”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

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整理自刘毓庆: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20世纪的“疑古”思潮。

(1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材料一“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学经典存在缺失;“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儒学自身也存在缺陷;“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儒者有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社会矛盾尖锐,来自佛道思想的冲击。

第二小问“特点”,北宋儒者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理学。

(2)第一小问“不同点”,方式上的不同,宋代的疑古主要是“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20世纪疑古是“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目的上的不同,宋代的疑古是为了“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以维护儒学传统为目的;20世纪疑古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是为了彻底否定传统。

第二小问“影响”,辩证地分析,一方面疑古彻底否定传统,推动思想启蒙,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彻底否定传统,绝对化倾向有失理性,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答案:

(1)背景:

儒学经典的缺失;儒学自身的缺陷;社会矛盾尖锐;佛道思想的冲击;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

(8分,答出四点即可)

特点:

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4分)

(2)不同:

宋代的疑古主要是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20世纪疑古是建立在史学方法上的疑古;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目的;近代疑古则彻底否定传统。

(6分)

评价:

积极:

利于打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促进思想启蒙;辩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局限:

存在绝对化倾向,既有悖于科学精神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7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围绕东西文化差异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

有学者认为其论战的实质是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之争。

下面列举了双方论战的一些观点:

东方文化派:

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

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

——杜亚泉

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

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

……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明:

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整之。

——杜亚泉

新文化派:

一般所谓东洋文明和西洋文明之异点,实在就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特点。

——常燕生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

若是决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

请选择其中任何一派,概括其观点,指出其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可知,东方文化派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东方与西方社会的差异,反对全面西化,主张用中国固有文明拯救中国。

西方文化派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古代与现代的区别,主张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两者观点各有利弊,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答案:

东方文化派:

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3分)

材料观点:

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东方与西方社会的差异;主张用中国固有文明拯救中国。

(3分)

影响:

这有助于人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它又容易促使人们滋长消极的文化自满情绪,反对用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改造和变革。

(6分)

新文化派:

实质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3分)

材料观点:

把东西文化的差异归结为古代与现代的区别;主张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

(3分)

影响:

这有助于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时代差距,从而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它又容易导致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

(6分)

刷题加餐练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析:

本题考查民国初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材料表明,“艾罗补脑汁”广告以更新思想为着眼点介绍商品用途,获得成功,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D项夸大了广告的作用,排除。

答案:

B

2.章士钊在《新时代之青年》中强调:

“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

”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着力捍卫传统文化 B.全盘否定西方文化

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主张调和东西文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根据材料“不有旧,决不有新,不善于保旧,决不能迎新”可得出章士钊着力捍卫传统文化,故A项正确。

答案:

A

3.1917年3月,陈独秀在《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一文中指出:

“中外学说众矣,何者无益于吾群?

即孔教亦非绝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

”据此,陈独秀(  )

A.认为儒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B.已经摒弃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C.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据材料“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可知陈独秀说的是儒家的伦理学说可以统一人心,而不是认为儒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故A项错误;1917年3月时,陈独秀仍然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在十月革命之后,陈独秀逐步向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孔教亦非绝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可知陈独秀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仅仅根据材料中陈独秀对儒学的这一评价,不能说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8·湖南株洲一模)新文化运动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异常活跃,他们将各种“社会改造”提高到“个性解放”之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

C.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D.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时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知识分子更重视“社会改造”,说明此时期知识分子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大,故选C项。

答案:

C

5.(2018·湖北黄冈调研)在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

“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

”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目的具有复杂性B.过程具有曲折性

C.内容具有广泛性D.启迪了民族意识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

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无法体现其曲折性,故B项错误;通过“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可以看出作者强调新文化运动内容具有广泛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8·东北三校二模,29)陈独秀1916年撰文称: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

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

”陈独秀宣传这一思想的目的是(  )

A.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B.批判北洋政府的专制

C.反思清末民初的政治D.探讨民主宪政中国化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陈独秀认为,立宪政治、国民政治实现的关键是国民应“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必须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故选A项。

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

答案:

A

7.(2018·安徽合肥检测,30)“我旧说以忠孝节义范束全国之人心,一切法度纲纪经数千年圣哲所创垂,竟毫无可贵?

何必先自轻贱,一闻新说,遂将数千年所尊信持循者弃绝不值一顾,对于新人物有自惭形秽嗫嚅不敢言之概,甚或迎合新人物毁骂先代遗传,诟辱自家学理。

”这种观点(  )

A.体现了狭隘的民族情绪

B.充分肯定了新文化运动

C.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中国的法度纲纪依然有可取之处,不应该将数千年来所尊信持循者一律丢掉而迎合“新说”“新人物”。

据此可知,作者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选C项。

肯定传统文化不等于狭隘的民族情绪,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否定了传统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排除D项。

答案:

C

8.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到: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峙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此材料体现的理念(  )

A.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

B.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

C.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

D.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解析:

本题考查蔡元培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就是袁世凯“尊孔复古”,故A项错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说明中西并包,并没有彻底否定中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兼容的同时,更突出“自由之通则”,目的是推动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8·马鞍山模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对“文以载道”和“代圣人立言”的旧文学,实现“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

“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的“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

A.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B.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C.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D.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文学革命的对象是儒家的“道”和“代圣人立言”的旧文学,这体现了文学革命反封建的目的,C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排除;B、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C

10.(2018·湖南十校联考)五四运动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风平浪静,了无痕迹了。

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中国社会。

这说明(  )

A.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B.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

C.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D.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解析:

A、B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根据“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风平浪静,了无痕迹了。

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中国社会”可知,马克思主义能扎根中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有其必然性,故C项正确,D项说法绝对。

答案:

C

11.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

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

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

这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

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探索。

材料中李大钊的态度表明他并不排斥个人主义,而是将个人主义视为通向合作社会所需要走的一段路程,而梁漱溟的思想主张则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这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从思想文化的途径上谋求救国道路,B项正确。

答案:

B

12.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

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

解析:

结合所学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率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材料中“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说明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所以选C。

答案:

C

13.1919年初,中国《晨报》特派记者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