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509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docx

《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docx

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届高三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

【市级联考】广东省梅州市2019届高三3月总复习质检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

这表明

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B.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

C.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D.儒家宣扬君权神授

2.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

其主要依据是

A.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3.“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

湖北公安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这表明明代文学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4.明朝中叶以后,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并强制压价收买。

清朝康熙时,政府规定有些工匠需“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其人身自由。

以上措施

A.保证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阻碍了家庭手工业的正常发展

C.强化了小农经济的根本性地位

D.加重了民营手工业的经济负担

5.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的“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繁多。

这表明

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6.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

A.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7.历史上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长期实行土地私有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所有权与极其分散的租佃关系并存的小农经济格局,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造成旧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方式改造小农经济,其现实目的是

A.遏制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B.弓}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C.保障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

D.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工业化要求

8.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

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体现出罗马法

A.通过法律塑造道德

B.契约关系的道德化

C.道德意识的法律化

D.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9.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

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

可见

A.文艺复兴凸显了个人理性

B.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C.启蒙运动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D.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蒙昧中

10.19世纪的工业革命促使自然科学实验条件的极大改善,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如航天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从观测数据上证实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正确。

这表明

A.科学理论的发展得益于生产力进步

B.相对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C.实验科学的出现源自西方工业革命

D.物理学家用理论证实相对论的正确

11.1952年,斯大林发表文章指出:

将集体农庄生产的剩余产品带进市场列入商品流通系统,会阻碍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

把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投入商品流通范围,会阻碍向共产主义前进。

这一观点

A.体现了西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B.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加快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伐

D.有利于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

12.美国学者萨缪尔-亨廷顿指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段历史时期,“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

这种理解

A.夸大了美苏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B.认为国际体系向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C.是依据意识形态的范式来界定

D.认为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稳定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借词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通常这种词都是音译词。

历史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交往交流中,当某种物品或文化现象的名称在交流一方使用的话言中并不存在,借词就产生了。

外国语与汉语之间互相借词使用,也由来已久,成为印证历史发展的缩影。

材料一秦朝到明朝中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China(瓷器)、silk(丝)等几个音译借词。

明朝中期到辛亥革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吸收了闽粤两地的方言发音习惯产生的音译借词,如Moyune(婺源茶)、TSatlee(生丝)Coolie(苦力)等词汇。

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有关饮食的有:

bokChoy(小白菜)等;2.有关植物、水果的有:

Longan(龙眼)、ginseng(人参)等;3.有关商业组织、文化习俗的有:

hong(商行)、kowtow(叩头)、KungIteiFatChoy(恭喜发财)等。

——据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的现象,尤其是1921年至1958年期间。

例如:

布尔什维克(

)红军(

)苏维竣()马克思列宁主义(

)等。

50年代,一款苏联女士服装风靡我国,这就是被我国女士称为布拉吉(rmaTbe)的连衣裙。

——据玛利娅《源于俄语的汉语外来词的分类和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期前后英语借词汉语现象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14.(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

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

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

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

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

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

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欧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1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艾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退出中国。

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民党政府抗日。

上海、北平、南京、天津、北平、汉口、青岛、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的热潮。

许多城市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沉重打击日本的经济侵略。

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东北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它开始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进行的斗争极端艰苦卓绝,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歌,为中国抗日战争、国际反击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马沈《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31—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选官用官的问题上,魏征曾给唐太宗上疏说:

“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

”贞观六年,太宗与他谈及选人为官一事,魏征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等。

他还认为,在天下未定之时,一般是“专取其才,不考其行”;天下太平之时,“则非才行兼备不可任也”。

他建议要“用其所长,舍其所短”。

贞观十四年,太宗屡次以宦官充任使者,他们回京后又妄加弹奏,常使太宗发怒。

魏征即上奏说:

“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

以今日之明,必无所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魏征在选官用官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魏征选官用官的观点。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沦落,民国初期政府面临同样的外交困境,一系列屈辱的“民四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外交滑至谷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外交的缓慢崛起提供了契机。

在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开始系统地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此后发起的修订不平等条约运动和南方政府所展开的反帝外交标志着中国外交逐渐摆脱旧格局,进入新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把修订不平等条约作为其“革命外交”的中心内容。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外交转而以应付由日本造成的民族危机为中心任务,努力与欧美列强调整关系。

抗战爆发后,中国积极争取,在一定时期内争取了德国的中立,获得了苏联大规模援助,并促成英美政策由中立向援华制日方向发展。

抗战后期,中国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不平等条约终告废除,中国名列“四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但中国仍未能真正与其他强国平起平坐,雅尔塔协定的出台与中苏条约的交涉便说明了这。

——摘编自王建朗、荣维木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四册——志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自拟题目,并加以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1.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儒家……把‘黄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黄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可知,儒家能够更为客观地认识远古传说,体现了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指出是“重新解释”,与儒家的根源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并不主张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

2.A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有六卿专门处理皇室事务,此时皇室事务尚未从政府部门剥离,到三省六部制度阶段,则完全与皇室事务无关,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中的“朝议”制度,已经可以集思广益,故B项错误;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明古代政治具有现代属性,故C项错误;明朝废宰相后六部才直接隶属于皇帝,与题干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

3.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这是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汤显祖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两者都体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A项正确;“公安三袁”与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无关,排除B;CD项史实错误,排除。

所以选A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等关键信息的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可知答案。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官局还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强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并强制压价收买”可知体现的是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进而阻碍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小农经济的地位,为封建统治服务,C选项符合题意。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A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阻碍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选项排除。

加重了民营手工业经济负担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选项排除。

5.D

【详解】

材料反映的是对辛亥革命的称呼,不能反映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程度,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击,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故C错误;根据材料“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说明媒体和社会舆论对辛亥革命的名称不一,是未达成共识,故D正确。

6.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可知日本学者主张先学思想,再学政治,最后学器物,而现实中近代中国因为受制于多重因素,学习西方的顺序恰好相反,故A项正确;开始主张“改变政令”应是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拍,不是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变革人心”指的是新文化运动,该运动偏重于实用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故C项错误;“有形的物质”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即学器物),这是从洋务运动而非民国开始起步,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思潮。

7.D

【详解】

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可以发展农业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的客观要求,故选D。

改造小农经济是新中国成立后与资本主义发展不符,不选A。

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材料中没有体现,保障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后,与题干内容不符,B、C不选。

8.C

【详解】

根据材料“具有欺诈故意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可知体现的是道德意识的法律化,C选项符合题意。

通过法律塑造道德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诚信的重视,A选项排除。

契约关系的道德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的说法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善意和诚信的重视,D选项排除。

9.C

【解析】

文艺复兴时期,浮士德把灵魂交给了魔鬼,强调了魔鬼,说明当时的文艺复兴是借助于宗教的外衣,启蒙运动时期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而利用魔鬼来体验人生,这是强调了浮士德作为人的力量,所以等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发展,故选C;AB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B;题干不是说两个浮士德,而是借助浮士德来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个时期人的力量和精神,故排除D。

10.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世纪的工业革命促使自然科学实验条件的极大改善,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可知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

相对论是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提出的,B选项排除。

实验科学从伽利略时代就已出现,C选项排除。

物理学家用实验证实相对论的正确的说法,而非理论。

D选项排除。

11.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将集体农庄生产的剩余产品带进市场列入商品流通系统,会阻碍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可知斯大林排斥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禁止农产品流入市场,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选项符合题意。

凯恩斯主义主张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并不排斥市场经济,A选项排除。

事实证明斯大林的这种观点是阻碍社会进步的,C选项排除。

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之后,D选项排除。

12.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可知体现的是萨缪尔-亨廷顿认为当时人们依据意识形态的范式来界定全球政治,C选项符合题意。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有着绝对的话语权,A选项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认为国际体系向多元多体方向发展的结论,B选项排除。

两极格局加剧了世界的不稳定性,D选项排除。

13.

(1)变化:

明中期以前借词较少,以后迅猛发展;以前主要是重要出口商品名称,以后涉及社会生活多方面;以后多采用闽粤方言音译。

原因:

中国古代外贸由官方控制,商品种类较少,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往来增加、种类逐渐增多;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增进了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长期在东南沿海口岸;近代中国留学生日益增多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

(2)特点:

涉及领域单一;政治、革命色彩浓厚。

背景: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中苏关系较为密切;经济建设教育等方面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经验。

【解析】

【详解】

(1)变化:

根据材料“明朝中期到辛亥革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吸收了闽粤两地的方言发音习惯产生的音译借词”、“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China(瓷器)、silk(丝)等几个音译借词……有关饮食的有……有关植物、水果的有……有关商业组织、文化习俗的有”可概括出变化的表现有:

明中期以前借词较少,以后迅猛发展、以前主要是重要出口商品名称,以后涉及社会生活多方面、以后多采用闽粤方言音译。

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借词变化的原因需要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往来增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增进了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长期在东南沿海口岸、近代中国留学生日益增多等方面进行思考。

(2)特点:

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

)红军(

)苏维竣()马克思列宁主义(

)”可知体现的特点是涉及领域单一和政治、革命色彩浓厚。

原因:

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

)红军(

)苏维竣()马克思列宁主义(

)等”、“50年代,一款苏联女士服装风靡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所呈现的特点原因需要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建设教育等方面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经验等方面进行思考。

14.

(1)新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欧共体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80年代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原因:

二战后西欧普遍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或答5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80年代西欧国家经济增速减慢。

(2)启示: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制度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加强立法,政府主导,不断调整完善。

【解析】

【详解】

(1)新发展:

根据材料“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可概括出二战后两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是:

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欧共体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80年代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两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特点的原因需要从二战后西欧普遍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80年代西欧国家经济增速减慢等方面进行思考。

(2)启示:

结合福利国家的评价和材料分析得出启示有:

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制度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加强立法,政府主导,不断调整完善等。

15.

(1)特点:

地域广泛,波及全国范围;形式多样,有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参与群众广泛,有工农商学兵各界;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

(2)地位:

东北抗战促进了东北人民的觉醒,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延缓了日军占领东北的进程;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是中国14年抗战的起点;为中国抗8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解析】

【详解】

(1)特点:

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上海、北平、南京、天津、北平、汉口、青岛、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可概括出特点是地域广泛,波及全国范围;形式多样,有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参与群众广泛,有工农商学兵各界;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

(2)地位:

根据材料“东北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歌,为中国抗日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有:

促进了东北人民的觉醒,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延缓了日军占领东北的进程;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是中国14年抗战的起点;为中国抗日战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16.

(1)观点:

君主要知人善任;注意对官吏的严格考查;用人标准要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要扬长避短反对重用宦官。

(2)评价:

其观点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有利于对官员的控制;符合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看到了重用宦官的隐患,有利于防止宦官专权;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

【详解】

(1)观点:

根据材料“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则非才行兼备不可任也”、“用其所长,舍其所短”、“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可概括出魏征在选官用官问题上的观点是君主要知人善任、注意对官吏的严格考查、用人标准要随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要扬长避短反对重用宦官。

(2)评价:

需要结合魏征的观点及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等方面进行分析。

17.示例一:

弱国无外交(弱国无公义)

外交归根结底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大国博弈往往牺牲弱国利益,弱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往往会被大国当做交易的筹码,难以自主。

近代清朝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山东的权益被列强出卖给了日本,外交无疑是失败的。

国民政府期间,二战临近结束,美苏英雅尔塔协定,在中国政府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美国把中国外蒙等权益当成筹码出卖给了苏联,赢弱的中国不得不事实上接受。

总之,外交是以国家实力为基础的,实力较弱的国家外交往往受制于人想在外交上有所建树,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才是根本。

示例二:

弱国也可以有外交,弱国更需要外交外交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但是弱国外交措施运用得当,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