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51898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docx

辽宁省沈阳二中13至14学年上学期高一月考语文附答案

沈阳二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12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

阶段验收高一(16届)语文试题

说明:

1.测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

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

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

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

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

这就必须要持“敬”。

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

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

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

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

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

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

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

“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

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

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

“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

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

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

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

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

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

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

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

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

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

一。

C.“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

极端。

D.“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

的“恭”。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

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

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

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受此影响儒家借用“敬”来

解释修身的手段,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

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

变迁中的新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具有现

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

生出轻慢之心。

2、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①而黥②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

“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③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树,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

“遂成竖子之名!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

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语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孙子筹策④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

①断其两足:

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

②黥:

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

③白:

刮去树皮使白木露出。

④筹策:

谋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

受挫折,折损。

B.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趣:

趋向,奔赴。

C.期曰:

“暮见火举而俱发”期:

期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

照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3分)

A.①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②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B.①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②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①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②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D.①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②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重用。

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

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

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想。

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

(1)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5分)

(2)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8—9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①徂(cú):

过去。

②写此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直捣长安。

8.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9.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诗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

序》)

(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

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

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

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

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

“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

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

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

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

他问道: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

“在。

”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

“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

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

“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

这个乡巴佬!

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

”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

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

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

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

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

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

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

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

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

“老滑头,滚开!

”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

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

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

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

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

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

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

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

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

年初,他含冤死去。

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

“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有删改)

【注】坍台:

吴方言,丢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

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

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

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

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

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

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

实人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的人穷到活不下去的时候,会丢了廉耻没了尊严,一个馒头,一餐饭,都可以让人纡尊降贵。

因为,活着,远比活法重要。

B.相比传统简单直白的校训,某校的校训“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显得很有内涵,而其中“自卑”二字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

C.今天,年代不同了,情随事迁,我们许多人似乎已经没有说豪言壮语的习惯,在听到这样的格言警句时,反而感到有些别扭。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大喇叭的广播声不绝如缕。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由于“双十一”期间下单的包裹往往需要10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全部派送到位,引发了消费者“快递变慢递”的怨言。

B.感慨“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苏轼是第一等人物。

第一等人物是什么人物?

第一等人物是,即使于黑夜素衣孤行,依然内心丰盈明朗、独品清欢。

C.我国的古训说“养不教,父之过”,《爸爸去哪儿》将“爸爸”推到了幼儿教育的中心,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对中国人的节目。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

______________,仿佛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要谦卑,要懂得怜恤。

①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 ②你不想要它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 ④因为我认识到生命中的缺口 ⑤它却如影随形 ⑥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

A.③②⑤①⑥④     B.③②①⑥④⑤

C.①⑥④③②⑤D.①⑥②⑤④③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正襟危坐(危:

端正)

②列坐其次(次:

旁边)

③酾酒临江(酾酒:

斟酒)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其:

他们)

B.①人之相与(与:

结交)

②而无物以相之(相:

帮助)

③舳舻千里(舳舻:

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

被)

C.①其致一也(致:

思想情趣)

②举酒属客(属:

劝人饮酒)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常:

意外的变故)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乎:

然,……的样子)

D.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逆:

迎)

②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

说出)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

用来)

④纵一苇之所如(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流觞曲水②一觞一咏③乌鹊南飞④顺流而东⑤西望夏口⑥有泉侧出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⑧慧褒始舍于其址⑨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⑩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⑧/②⑥/③④⑤/⑦⑨⑩B.①⑨/②④⑧/③⑤⑥/⑦⑩

C.①⑨/③④⑤/③⑥⑧/⑦⑩D.①⑨⑩/②④⑧/③⑤⑥/⑦

17.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看下面几个汉字,从例字以外的三个字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子,写首三行小诗。

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和基本涵义,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5分)

碑誓意淡岁

碑誓

卑微的石头亲手称出

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语言的斤两

就执著地站立了一生检验明天的兑现

18.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

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

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

  要求: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2.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3.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4.C期,约定。

5.D6.B

7.

(1)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妒忌他,就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隐藏起来不能在人前出现。

(贤于己,于己贤,介词结构后置句1分;疾,妒忌,1分;隐,使……隐藏,1分;见通现,出现,1分;句意1分。

(2)孙膑谋划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早在遭受刖足的酷刑前解除祸患。

(明,英明,1分;蚤,通“早”,1分;被,遭受,1分;救患于被刑,于被刑救患,介词结构后置句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孙膑出生在阿、鄄一带,他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

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庞涓虽然已经为魏国服务,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隐藏起来不能在人前出现。

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使,向他游说。

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十三年之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

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

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

孙膑对田忌说:

“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

《孙子兵法》说:

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军队只有一半能到达。

现在命令齐军在进入魏地的第一天造十万灶,第二天减为五万灶,第三天减为三万灶。

”庞涓在齐军后面追了三天,非常高兴地说:

“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就超过半数了。

”就丢下他的步兵,率领轻兵锐卒,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程,晚上应赶到马陵。

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的地形险要,可以埋伏军队。

就砍下大树的外皮露出白木质并且在上面写着:

“庞涓死在这裸树下!

”接着命令齐军一万名擅长射箭的弓弩手,在马陵道两边埋伏,事先和那些弩手约好说:

“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

”庞涓果然夜晚到了被砍的大树下,见到树干白木上有字,就取火把来照看。

他还没有把上面的字读完,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非常混乱,彼此失去了联系,庞涓自知智谋穷尽,军队已败,便用剑自刎。

临死前说:

“这样一来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

”齐军就乘胜追击,彻底打败了魏国的军队,俘虏魏太子申带回了齐国。

孙膑因为这一仗在天下出了名,世代相传他的兵法。

太史公说:

社会上称道军旅战法的人,无不称道孙子十三篇和吴起的兵法,这两部书,社会上流传很广,所以我不加论述,只评论他们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况。

俗话说:

“能做的未必能说,能说的未必能做。

”孙膑谋划庞涓的军事行动是英明的,但是他自己却不能早在刖足的酷刑前解除祸患。

……可叹啊!

8.

(1)前六句是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后两句是直抒胸臆。

(2分)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3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9.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倦”字。

(1分)本诗前六句写景,竹凉、野月写出清秋月夜;重露、稀星,露水越来越重,月照中天星星黯然失色,已经是深夜;飞萤闪着微弱的光,水宿的鸟已经睡醒互相呼唤着,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象。

(3分)自月升到月落,诗人不曾合眼,身倦;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尾联“空悲清夜徂”绾合了诗题“倦夜”。

(2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0.略

11.

(1)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A得1分;答B、D不得分

(2)①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种:

一是马具商的诬告,二是乡政府的审问,三是周围群众的奚落。

(2分)②在这场逼死奥士高纳大爷的围攻中,马具商是发难者;乡政府的审问,代表官方压制,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奥士高纳大爷忧郁而死的第三方面力量是众人的嘲笑和奚落。

(2分)③这三股力量汇集一起,形成一种无形的罗网,而其核心又是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

(2分)

(3)①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

描写了他的性格发展,心理变化,写得细致生动。

如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

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2分)②小说以洗练精确的细节描写对奥士高纳大爷进行塑造。

如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

塑造出奥士高纳大爷这一勤俭、诚实的农民形象。

(2分)③将奥士高纳大爷置于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群体精神麻木的思想状态下,如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围绕着诚实与说谎这一矛盾冲突,充分展示奥士高纳大爷的性格特点。

(2分)

(4)观点一:

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小说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过于直白,无法增强小说意蕴的深刻性。

②小说以“绳子”为线索,布置全局,结构全文。

全文围绕一根小小的绳子,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